第一册文言文翻译
- 格式:pptx
- 大小:109.77 KB
- 文档页数:7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
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
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厉王不听。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
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冯谖客孟尝君》的译文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
”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
”就收留了冯谖。
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谈饭他吃。
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吃吧。
”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
第一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一、《劝学》12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师说》1道受业解惑也。
2所存,师之所存也。
3吾未见其明也。
4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烛之武退秦师》1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3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又欲以利晋,唯君图之。
”6而四、《赤壁之战》1、刘备天下枭雄。
23、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456、子瑜者,亮兄瑾也。
78、亮见权于柴桑。
9事之。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12受制于人。
1314人。
1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16、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17、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在于今日。
1819、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也。
20212223陷泥中,死者甚众。
第二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
庄公脚在前倒着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
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
”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么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以让她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高中语文-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白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官触詟希望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詟来到宫中,慢慢地小跑着,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我脚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
刘宽仁恕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
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
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
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就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
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样处罚。
"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幸亏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汉桓帝时,被大将军梁冀召用,先后五次调任司徒长史。
延喜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大守。
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的表现。
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
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
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
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
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就延请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向百姓讲解经义,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汉灵帝年间,被征召授予太中大夫一职,在华林园内做侍讲。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
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
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
"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
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
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
"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
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
"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他的官服。
【第一册】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二册】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导语】进⼊⾼中后,很多新⽣有这样的⼼理落差,⽐⾃⼰成绩优秀的⼤有⼈在,很少有⼈注意到⾃⼰的存在,⼼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理,但是应尽快进⼊学习状态。
⾼⼀频道为正在努⼒学习的你整理了《⾼⼀⽂⾔⽂原⽂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篇⼀】⾼⼀⽂⾔⽂原⽂及翻译 《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欲搁笔,⼜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之。
吾⾄爱汝,即此爱汝⼀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称⼼快意,⼏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助天下⼈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为念,当亦乐牺牲吾⾝与汝⾝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吾尝语⽈:“与使吾先死也,⽆宁汝先我⽽死。
”汝初闻⾔⽽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为是,⽽亦⽆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门穿廊,过前后厅,⼜三四折,有⼩厅,厅旁⼀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适冬之望⽇前后,窗外疏梅筛⽉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必以告妾,妾愿随君⾏。
”吾亦既许汝矣。
前⼗余⽇回家,即欲乘便以此⾏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不能启⼝,且以汝之有⾝也,更恐不胜悲,故惟⽇⽇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之悲,盖不能以⼨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分之⽇可以死,*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之中国,国中⽆地⽆时不可以死。
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节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节选)】第二册:【过秦论】【鸿门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师说】【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种树郭橐驼传】无第三册:【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离骚(节选)】非【孔雀东南飞(并序)】【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并序)】【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鹊桥仙/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六国论】【游褒禅山记】【伶官传序】【石钟山记】【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第四册:【窦娥冤】无【长亭送别】无【闺塾】无【哀江南】无【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愚溪诗序】【赤壁赋】【逍遥游(节选)】【腾王阁序】【柳毅传(节选)】【促织】第五册:【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无/春夜洛城闻笛无/客至/旅夜书怀/登岳阳楼【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奕秋第六册:【报任安书(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别国)军队来侵犯,接着内部又遭受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工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等方面的事情),那就只能等待有德行的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胜任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曾点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的想法与他们三位所说的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已经穿上春天的服装。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很赞同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
曾皙问道:“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还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13.报任安书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
语文:高中读本第一册文言文译文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文言文译文★46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你姑且等着瞧吧。
”太叔积极修筑墙,储积粮草,制造铠甲、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姜夫人也将替他打开城门,作为内应。
庄公得知太叔袭郑的日期,便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征讨京城。
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逃跑到鄢。
庄公又追到鄢去征讨他。
五月辛丑日,太叔便逃到共国去了。
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不久又后悔不应该这样。
颍考叔是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去给庄公进献物品。
庄公要他吃饭,他吃时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食物。
请您让我把肉带回去献给母亲。
”庄公说:“你有母亲可献食物,我独没有啊!”颍考叔说:“敢问这是怎么说?”庄公说明了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很后悔。
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见面,谁会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照他的话去办。
刘宽仁恕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
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
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
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就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
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样处罚。
"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幸亏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汉桓帝时,被大将军梁冀召用,先后五次调任司徒长史。
延喜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大守。
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的表现。
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
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
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
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
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就延请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向百姓讲解经义,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汉灵帝年间,被征召授予太中大夫一职,在华林园内做侍讲。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
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
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
"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
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
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
"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
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
"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他的官服。
第一册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佚名3.观沧海………………………………………………………………………曹操4.次北固山下…………………………………………………………………王湾5钱城湖春行………………………………………………………………白居易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8.山市………………………………………………………………………蒲松龄9.咏雪………………………………………………………………………刘义庆10.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11.龟虽寿…………………………………………………………………曹操12.过故人庄…………………………………………………………………孟浩然1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5.夜雨寄北………………………………………………………………李商隐16.泊秦淮…………………………………………………………………杜牧17.浣溪沙…………………………………………………………………晏殊18.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19.如梦令…………………………………………………………………李清照20.观书有感其一…………………………………………………………朱熹21.扁鹊见蔡恒公…………………………………………………………韩非子23.乐羊子妻………………………………………………………………范晔24.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25.为学……………………………………………………………………彭端淑26.卖油翁…………………………………………………………………欧阳修27.宋定伯捉鬼……………………………………………………………干宝28.望岳……………………………………………………………………杜甫童趣作者:沈复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第一、二册文言文翻译郭丽选编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1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5、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者,或曰此鹳鹤也。
16、古之人不余欺也!1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19、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翻译答案:1、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xxxx从前,xx在xx娶了一妻子,叫xx,她生下xx公和共叔段。
xx公出生时脚先出来,xx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xx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xx请求,xx都不答应。
到xx公即位的时候,xx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xx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xx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xx,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xx便请求封给xx,xx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xxxx。
初,xx娶于申,曰xx,xx及共叔段。
xx寤生,惊xx,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xx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xx。
及xx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xx邑也,xx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xx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xx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xx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一。
现在,xx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xx说:“xx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xx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xx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xx伐xx译文:xx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xx国王(xx)率领个xx侵略xx,xx被击溃,便讨伐xx。
xx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xx回答说:“以前xx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xx,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
’(并)赐给我先君鞋,xx可以到海,西可以到xx,xx可以到xx,xx可以到xx。
你们xx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xx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
xxxx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
初中古文第一册《论语》十则出处或作者:《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扁鹊见蔡桓公出处或作者:《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