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优课导学案_1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详案课题:三国鼎立课型:新授日期:2016.12.9【课题】天下英雄,谁主沉浮---- 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型】青岛市城乡交流课【时间】2016年12月9日【目标预设】1.知识与能力:(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展示《三国演义》、《三国志》、曹操的诗歌等材料,通过曹操、刘备等人脸谱的含义,讲述史实与文学描述的区别。
(2)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具备一定的史料结合、史地结合、史论结合、情境探究质疑反思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能够自主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2)通过使用表格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探究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情景探究质疑反思教学法、内外迁移教学、主题式教学法、角色体验教学法等,提高理解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曹操、刘备等人脸谱的含义,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三国政权的鼎立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要素;充分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主权意识和家国情怀。
4.重难点: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三国政权的鼎立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要素。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师:点击PPT播放戏曲《说唱脸谱》节选唱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戏曲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历史人物?生:曹操、关羽、张飞。
师:戏曲中白脸的曹操是代表什么含义你知道吗?生:戏曲中白色代表狡猾奸诈。
师:那么历史中真是的曹操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
师:点击PPT幻灯片,出现课题天下英雄谁主沉浮---- 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板块二:汉室衰微群雄起•观看微课师: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这还得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说起。
点击播放微课《东汉末年天下大势》板块三:官赤逐鹿英雄出•自主学习师:过渡语,同学们是谁最终统一了北方呢?他又是如何统一北方的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5分钟,完成表格1、2表1官渡之战生:展示答案师:同学们是谁最终统一了北方?生:曹操板块三:官赤逐鹿英雄出•合作探究1师:点击PPT幻灯片,公元200年袁绍帅十万大军南下攻打曹军,而此时的曹操仅有士兵三四万人,老师觉得袁绍人多势众必胜,曹操为何会胜?下面我们起到战前曹军和袁军的大营的看看如何?勘察下军情)师:点击PPT幻灯片PPT展示:官渡之战之战前勘察第一幕:曹军大营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设计者: 一年级(上)历史 班级:1.1 1.2 审核人:
[ 课 题 ]: 三国鼎立
[ 课 时 ]:第1课时;共1课时
[学习目标]: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战争特点及意义;记住魏、蜀、 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2、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定标导学]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一)、官渡之战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纪录片《官渡之战》,并核对导案答案。
1、官渡之战
时 间: 地 点:
交战双方: 结 果:
战争特点: 意 义:
2、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二、)赤壁之战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纪录片《官渡之战》,并核对导案答案。
1、赤壁之战
时 间: 地 点:
交战双方: 结 果:
战争特点: 意 义:
2、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
2、三国建立以后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发展生产,情况如何?
三、[探究点拨]
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有何区别。
如何评价曹操。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六、[检测反馈]
课件展示当堂检测题,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寄语】“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战役名称发生时间交战双方影响特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用图示或表格列出三国鼎立局面。
了解三国的发展。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能力;识读地图,学习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3.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的评价课型问题引领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搜集你所喜欢的三国时期的故事复习西汉、东汉的更迭出示复习问题,观察学生复习情况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重点关注复习不认真的学生。
一、官渡之战1.背景2.时间3.结果4.作用1.东汉末年的政治状况怎样?占据河南、河北的军阀分别是谁?2.你能简单介绍官渡之战吗?1.规范学生学习掌握战争、战役的方法。
2.讲清官渡之战前的形势。
3.检查课前备习,让学生讲一讲曹操迎许攸的故事。
1.知道官渡之战爆发的时间、作战双方、历史作用;指图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介绍袁绍、曹操及讲故事。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根据学生情况,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研习二、赤壁之战1.背景2.时间3.结果4.作用1.赤壁之战的背景、交战双方、时间、结果?2.赤壁之战的作用是什么?1.介绍周瑜诸葛亮,让学生讲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曹操大败等。
2.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胜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1.备习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胜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的形成2.三国时期各国的经济特色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1.引导学生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
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不够,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动画演示、观看视频、指图改错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之,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赤壁之战》一文,学生很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和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学会辨别三国故事的真假;能够试着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展示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及谈启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刚才这段视频来自那部电视剧?作者是?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罗贯中。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班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学习过程一、导入:《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74-77页。
1.曹操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读课文,找出与曹操有关的两2.请两位同学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过程。
(可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情节)3.赤壁之战之后,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重新积蓄力量,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得到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之后,三个军阀先后称帝,这样就形三、合作探究1.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原因是什么?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联系史实,说说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4.评一评历史人物曹操。
五、达标检测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北方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有袁绍和()A.曹操B.刘备C.孙权D.袁术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的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剑”、“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情形导入】三国的故事众所周知,三国的人物声名显赫,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也很多,接上去我们来停止一次三国知识竞赛,看看大家对三国知识终究了解多少。
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关公面前耍大刀,;刘备借荆州,2. 以下成语的谜底均为三国人物,请你猜一猜:凿壁偷光,;孔雀收屏,;展翅飞翔,;学习目的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
2.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赤壁一胜一败的缘由剖析【基础知识一览】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游的和成为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一致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一致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树立了比拟动摇的统治。
依靠于荆州中央权利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三国鼎立1、背景: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气对比发作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_一带,不敢再随便南下。
孙权在的权利失掉稳固。
刘备乘机占领_的大局部地域,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个军阀的权利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又都不具有一致全国的条件,就构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_,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_。
222年,孙权称王,后在229年于_称帝,国号吴。
3、三国经济的开展〔1〕魏国:兴修_,继续实行_。
〔2〕蜀国:以_治国,赏罚清楚;减轻_,兴修_,鼓舞_;对少数民族采取_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域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_,推行中原的先进_;_兴旺,吴国船队曾抵达_〔如今的台湾〕,增强了的联络。
【学习小窍门】【学习小结】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剖析形成这种局面的缘由。
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属于“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第16课三国”,它承接“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本课主要阐述了三国鼎立局面逐步形成的史实。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同时,本课也为下一课“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种族的内迁”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等史实;分析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政权建立所包含的要素复述这个政权建立的情况;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通过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相关史实,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三国在对抗中进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三、学情分析
从认知上来讲:很多学生已经通过小说和影视剧作品等途径知道一些关于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等,但对真正的三国历史知道的不多。
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他们较易受到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曲解某些历史人物及事件,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观。
四、教法学法
情境创设、史料研读分析、问题探究等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辨析历史事实与文学影视作品之间的区别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评说曹操。
六、教学评价方式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尝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公正客观的评价你所喜欢的三国人物,三百字以上)。
以提交课后作业的方式呈现,教师批改,并且展示优秀作品。
七、教学活动
(一)导入
情景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气势雄浑的气氛。
教师引导:《滚滚长江东逝水》气势雄浑,荡气回肠。
仿佛把我们带入到了那个千百年来一直让人津津乐道的三国,三国的历史不足百年,但是那段历史上那些充满个性的人物和故事却成为我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同学们都知道那个时代的那些人物和故事呢?(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外所获)看来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历史知识不但来源于课堂,也来源于生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去了解真正历史当中的三国。
(二)新课
【教师设问:三国在历史中的时序如何?】
——通过上述设计,学生能明析本课承接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而到了东汉后期,东汉的社会问题却改变了这样一个一统的局面。
)【教师设问:东汉中后期社会了出现了什么问题?看材料归纳总结】
(补充材料二则、图片两幅)
材料一: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
——《后汉书·皇后纪》
材料二:汉桓帝与唐衡、单超、徐璜等五个宦官歃血为盟,除掉梁冀后。
此五人因诛杀梁冀有功,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朝政也随之为其垄断。
图示一、图示二。
——通过上述设计,引导学生归纳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问题。
上层: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中层:州牧割据,长期混战。
下层:农民起义。
【教师叙述:当时的社会到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当时有位诗人的诗作这样写到:略。
引述《蒿里行》
——通过上述设计,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知东汉末年的社会战事频仍,民不聊生。
【教师归纳:当时的社会从上层到中层到下层一片混乱,乱世出英雄】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在几十年的长期征战中,曹操、袁绍、刘备、孙权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
——上述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获取群雄割据情形,感受地方的乱。
【教师叙述:在几十年的争夺战中,力量此削彼长,其中有两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战役,同学们知道是哪两场战争吗?(同学回答)学习一场战争我们要掌握哪些要素呢?
——上述设计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战争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作用等来介绍一场战争。
【教师问:观察表格,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上述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发现这两场战争的共同点都是以少胜多,曹操一胜一败。
出示图片,体会这两场战争的结果。
【合作探究: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小组合作完成)】
——上述设计通过充分交流、互相启发,思考曹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三国智慧为我用,学习中反思,学习中成长】
学生:个人的成功也是多种因素促使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学习,还应该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教师叙述:官赤逐鹿英雄出,你心中的英雄是?评说曹操,看补充材料】
京剧中的曹操(图片)
《三国演义》中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吾梦中好杀人”《三国志》中的曹操“英雄豪杰,任用人才、发展经济、为西晋统一打下基础”。
“猜忌、杀伐、凶残”
曹操诗选中的曹操铠甲生虮(jǐ)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师生共同讨论,问答启发。
【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归纳:以史实为依据,多方印证。
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主要看其是否对当时的社会有贡献。
客观评价曹操:最主要的功绩: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另外:曹操性格也有凶残、奸诈一面。
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国智慧为我用,学习中反思,学习中成长】
——评价一位同学或朋友应该多角度去看,不能仅看到别人的缺点,我们还要去发现、欣赏、学习别人的优点。
【教师叙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于洛阳,一代枭雄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曹操死,三国始”,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国的建立】
【设计表格,自学完成三国的建立这一目的学习。
】
【归纳小结:从曹丕建魏到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设问:三国时期各国为了谋取统一,各自注重发展生产,用连线的方式看看三国如何重视并发展生产的】
——学生通过连线的方式明确三个政权各自注重发展生产,改进技术,谋求统一。
【出示三国鼎立示意图,用图片鼎移动的方式感知其鼎足之势。
】
——理解三国鼎立的含义。
【图片对比、归纳提升】东汉末社会现状图片两幅,三国鼎立图一幅。
——认识到三国鼎立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三国时期政权的特点:政权分立,局部统一。
【教师英雄已默然远去……这一时期充满个性的人物和令人瞩目的故事却仍光芒犹在,智慧永存。
【教师推荐书目,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这段历史】
《三国演义》——罗贯中
《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
《三国史话》——吕思勉
《三国志》——陈寿
八、课外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公正客观的评价你所喜欢的三国人物,三百字以上。
(以提交课后作业的方式呈现,教师批改,并且展示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