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历史下学案: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
历史初一下北师大版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案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把握基础知识1.我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______________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宋代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也因此被誉为__________.4.__________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__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_____和_________等纸币。
第二环节:活动与体验1.读P65图,思考:①你能找出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地区吗?它们主要集中在北方还是南方?②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以下材料: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假如你是当时南方的一位老百姓,你会从事什么工作?请说说你的工作情况。
2.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由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你能得出哪些认识?巩固检测: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D、麦田面积扩大2、以下关于宋代经济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浙江居民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B.宋代商人能够到非洲从事贸易活动C.王安石看到东京城外棉花长势喜人D.东京居民冬天烧煤来取暖3、煤得到大量开采是在A、南宋B、北宋C、唐朝D、隋朝4、“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5.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北宋后期B、南宋前期C、南宋后期D、北宋前期。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习目标1.知道唐朝中晚期至两宋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南宋时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阅读教材结合以下材料,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
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国人皆悦。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宋人口南迁图2.阅读教材,找出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3.阅读教材第三目,找出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合作探究1.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2.这是一艘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3.有这样一座城市,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你们知道是哪一座城市吗?东京城与它相比有了哪些发展?如果作为一个居民,从衣食住行方便的角度考虑,你愿意住在东京还是在长安?(二)学以致用1.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和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哪些新的发展?2.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三、归纳总结类别发展成就农业原因状况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货币四、巩固检测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D.麦田面积扩大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A.定窑B.钧窑C.景德镇D.哥窑3.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A.魏晋南北朝B.唐朝C.北宋D.南宋4.下列关于纸币“交子”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首先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③交子出现后,原先作为货币的铜钱被废除④交子的出现,表明宋代商业发达⑤应合理安排交子的发行量,否则容易导致通货膨胀A.①②B.①②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5.能力拓展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3)认识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2)运用史料,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3)运用比较法,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2)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的重要地位;(3)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会南移?(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2)让学生结合地图,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 课堂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强调江南地区的重要性;(2)讲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政策等因素;(3)讲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繁荣。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3)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 结合家庭所在地,调查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认定目标】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预习检测】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致从什么时候出现南移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在何时完成的?为什么此时经济重心会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完成下表(有些既是原因又是表现,有些只有表现)原因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共同探究】1、“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
” ——苏东坡 本则材料意欲印证宋朝哪一经济部门的发展?把这一部门详细说一说。
2、这三幅图分别代表了宋朝哪一部门的发展?各部门具体情况如何?【归纳整理】把上面的表格记住你就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
嘘,别说话,让我再记一遍!【拓展练习】1、“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历史是:()A、北宋汴河流域人以石油作燃料B、北宋东京居民以石油作燃料C、北宋东京居民以煤炭作燃料D、河南开封是我国最早以煤炭作燃料的地区2、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的是()A、北宋时,江浙地区推广种植占城稻取得的成果B、南宋时,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C、王安石变法在太湖流域取得的成效D、唐朝时,太湖流域的丰收景象4、至今仍存有南宋时的港口、船坞遗迹,伊斯兰教寺院遗址和阿拉伯人的墓碑的重要港口是()A、广州B、泉州C、明州D、福州5、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叙述错误的是:()A、浙江居民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B、宋代商人能够到非洲从事贸易活动C、王安石看到东京城外棉花长势喜人D、东京居民冬天烧煤来取暖6、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D、麦田面积扩大7、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A、定窑B、钧窑C、景德镇D、哥窑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北宋后期B、南宋前期C、南宋后期D、北宋前期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导学案第一阶段预学案【目标导航】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主预习】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致从什么时候出现南移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在何时完成的?为什么此时经济重心会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预习自测】请同学们看P65页的宋代经济分布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找出粮食的主要产区,农产品主要产区和手工业发达地区和商业城市。
(2)在图上标出黄河和长江。
(3)回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二阶段教学案【预习反馈】(预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4-70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魏晋南北朝以来,_________全国出现南移的趋势。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______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转移到___________。
2. 宋代农业的发展的原因:人口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_______________,农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了插秧工具_______。
表现为优良水稻品种_________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3. 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表现为:煤,当时叫________,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_________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
陶瓷制造业也很发达,中国被誉为_____________。
4.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发展起来,表现为出现大量___________,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镇,促进了城市__________。
比如北宋都城__________。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___。
5. 宋朝海外贸易有了发展。
原因有_______________,周边少数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现金,政府的_____________。
表现为:重要港口开始专供外商居住的___________,并设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2)运用历史资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内容,寻找答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题:请你谈谈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二、预习导学:1.经济重心南移与经济发展的表现:_______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转移到农业出现新式农业生产工具______________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宋代时,_______开采量居世界第一手工业_______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总量之和__ __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畅销世界市场,中国因此被誉为“_______”_______地区出现“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南宋时通行“_______”“_______”等纸币2.海外贸易兴盛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______”,并设有“______”、“_______”。
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__________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三、合作探究交流探究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二: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染薪者”。
——庄绰:《鸡肋编》上述材料说明宋代哪一行业哪一部门比较发达?四、知识巩固延伸:1.如果生活在北宋时期,下列能做到的是①浙江盛产占城稻②山西用煤作燃料③淮河流域种植大片棉花④在四川经商时携带纸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图说历史(图表信息题)读下图,请回答:(1)此物当时的名称是什么?(2)它出现在何时何地?(3)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哪些名称的纸币?(4)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阅读材料: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请回答:(1)这一史料反映了宋朝什么行业的兴盛?(2)从这一史料看,宋政府对这一行业的态度如何?(3)该行业的兴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经济发展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农业出现新式农具秧马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宋代时,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手工业铁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总量之和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2.蕃坊蕃市蕃学市舶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再加上南方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掌握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分组讨论,准备合作探究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吗?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探讨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七年级历史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掌握两宋期间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华史实2. 经过研究南方的发展促使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教课要点】两宋时南方经济的发展【教法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迪、研究。
【激情导入、明确目标】两宋从前,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多集中在北方地域,南方相对来说发展迟缓,以后,因为人们的生产力日趋发展,江南地域获得了很好的开发,也是因为江南地域的条件优势,本来的经济重心也渐渐的由北向南发展。
【教课过程】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㈠. 阅读教材 56页-57页,:“南方农业的发展”,回答以下问题1.江南农业发展较快的原由:①南方较少。
②很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
③南方自然条件。
2. 从越南引进优秀品种。
3. 农业产量的提高:①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成为重要粮仓。
有“,”的谚语。
②______居粮食产量首位。
③______的栽种扩展到长江流域。
的栽种也有很大发展。
㈡. 阅读教材 57页-58页,“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回答以下问题1. 南方的业和业有很大发展。
2. 制瓷业:浙江哥窑烧制的瓷器。
有名的瓷都是镇。
3.造船业:东南沿海的 ____ 、____ 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㈢. 阅读教材, 57 页-60 页“南方商业的发展”,回答以下问题1. 宋朝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______和______。
2.国外贸易的发展:① ______、______是有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建立 _________管理国外贸易。
3.钱币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先期在地域出现的。
4.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朝中后期,到达成。
标记: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______特别是 ______地域。
二、展现提高、深度研习类型发展成就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的繁华商业都市对外贸易钱币三、反应训练、稳固提高1.今日我们餐桌上入口的泰国米饭很受人们欢迎,其实,我国早在宋朝时就引进了水稻的优秀品种占城稻,它引自于()a .泰国b、朝鲜c、越南d、印度2 .从海南岛盛行的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域是在()a .北宋b、南宋c、元代d、明朝七年级历史教课设计a .隋朝b、唐代c、北宋d、南宋4 .若是你是宋朝期间管理国外贸易的官员,你的职务是()a .节度使b、盐运使c、市舶使d、宣政使5 、有名的冰裂纹瓷器是以下哪个窑生产的()a :越窑b:邢窑c:哥窑d:弟窑6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于()a: 西汉b:东汉c:北宋d:南宋。
玉门市油城学校2010-201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学案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导学案主备人:蔺渊使用人:蔺渊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份数:_______ 领导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时间:__________年___月____日【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互助合作能力、共同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必须让学生学会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必须让学生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
【导入新课】提到宋代,我们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预习自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我们已经知道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西汉时全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现在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地区是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我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共分几个阶段?【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移到黄河流域有哪些表现?【归纳整理】(画出本单元网络示意图或智慧树)【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两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在长江流域,那么,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状况如何呢?我们分别请每一小组选派代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宋代经济发展的状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