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数字化上机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验名称生物数据上机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生物数据处理的常用软件及其基本操作。
2. 学习生物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
3. 培养对生物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生物数据是指生物科学研究中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实验数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上机操作,学习如何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生物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实验器材1. 电脑2. 生物信息学软件(如R、Python、MATLAB等)3. 生物数据集五、实验步骤1. 数据整理- 下载并导入生物数据集。
- 检查数据完整性,包括数据类型、缺失值等。
- 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噪声。
2. 数据分析- 使用R或Python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如相关性分析、差异分析等。
- 使用可视化工具(如ggplot2、Seaborn等)展示分析结果。
3. 结果可视化-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如散点图、柱状图、热图等。
- 对图表进行美化,包括字体、颜色、标题等。
4. 结果讨论- 根据分析结果,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
-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假设。
六、实验结果1. 数据整理- 导入数据集:成功导入基因组学数据集,数据包含基因表达水平、样本信息等。
- 数据检查:发现数据集中存在缺失值,已进行清洗处理。
2. 数据分析- 相关性分析: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样本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某些基因与样本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差异分析:分析不同样本类型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某些基因在特定样本类型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或降低。
3. 结果可视化- 散点图:展示基因表达水平与样本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 柱状图:展示不同样本类型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
- 热图:展示基因表达水平的聚类情况。
4. 结果讨论- 根据分析结果,推测特定基因可能与特定样本类型相关,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数字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的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间的转换关系。
(3)掌握ASCII码和汉字编码原理。
(4)综合利用游戏、工具(黑板、纸笔等文具、多媒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以便学生理解编码原理。
(5)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二进制和汉字的编码。
2.难点:二进制。
【教学方法】游戏学习、演示学习【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的数制都有哪些吗?学生: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2.新课讲授环节一:手指小游戏(1)用5个手指表示0~9。
(2)用4个手指表示1~15。
思考:如何表示更大的数?(3)在计算机中,用一个开关来代替一根手指。
思考:你发现什么规律?小结:在计算机中使用二进制表示信息。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每一位数字的“权重”,有利于学生改变固有的十进制思维,理解二进制表示数字的原理。
环节二:二进制(1)为什么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
(2)二进制的概念。
(3)二进制数码:0和1。
(4)二进制表示数据的方法。
(5)二进制运算。
加法运算法则:逢二进一。
0+0=0,0+1=1,1+0=1,1+1=10环节三:西文字符编码在计算机处理的各种信息中,字符信息占较大的比重,那么这些字符是如何用二进制数表示的呢?我们首先来学习西文字符的编码方法。
ASCII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的标准信息交换代码。
小结:A~Z: 65~90a~z: 97~122提问:你能看出其中的规律吗?思考:为什么信息编码要采取统一的标准?环节四:汉字编码案例最近小明制定了一个英语学习计划,他将Word处理好的电子文档通过邮件发给了在美国留学的姐姐帮忙看一下,可是他姐姐的计算机是纯英文操作系统,打开小明的学习计划后,看到的都是下图所示的乱码,请思考原因。
上机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上机实验,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实验内容及步骤。
1. 打开计算机,按下电源按钮,等待计算机启动完成。
2. 登录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计算机系统桌面。
3. 打开文档编辑软件,双击桌面上的“Microsoft Word”图标,打开文档编辑软件。
4. 编写实验报告,在文档编辑软件中,按照实验要求,编写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
5. 保存文档,在编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及时保存文档,防止数据丢失。
6. 打印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报告编写后,使用打印机将实验报告打印出来。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本次上机实验,我成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打开计算机、登录系统、打开软件、编写文档、保存文档和打印文档等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登录密码错误、文档保存路径选择不当等,但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最终顺利完成了实验任务。
在实验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文档编辑软件进行排版、插入图片、设置标题和页眉等操作,使得实验报告更加规范和美观。
通过打印实验报告的过程,我也掌握了打印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选择打印机、设置打印参数、预览打印效果等。
三、实验心得体会。
本次上机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方法,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上机实验,我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本次上机实验的实验报告,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
信息论与编码实验报告实验一:计算离散信源的熵一、实验设备: 1、计算机2、软件:Matlab 二、实验目的:1、熟悉离散信源的特点;2、学习仿真离散信源的方法3、学习离散信源平均信息量的计算方法4、熟悉 Matlab 编程; 三、习题:1. 甲地天气预报构成的信源空间为:1111(),,,8482X p x ⎡⎤⎡⎤⎢⎥=⎢⎥⎢⎥⎣⎦⎣⎦ 小雨云 大雨晴 乙地信源空间为:17(),88Y p y ⎡⎤⎡⎤⎢⎥=⎢⎥⎢⎥⎣⎦⎣⎦小雨晴 求此两个信源的熵。
求各种天气的自信息量。
代码:x=[1/2,1/4,1/8,1/8]; y=[7/8,1/8];HX=sum(-x.*log2(x)) HY=sum(-y.*log2(y)) IX=-log2(x) IY=-log2(y) 答案:() 1.75;()0.5436H X H Y ==2、 某信息源的符号集由A 、B 、C 、D 、E 组成,设每一符号独立出现,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4,1/8,1/8,3/16,5/16,试求该信源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代码:x=[1/4,1/8,1/8,3/16,5/16]; HX=sum(-x.*log2(x))答案:H(X) = 2.2272bit/符号3、设有四个消息分别以概率1/4,1/8,1/8,1/2传送,每一消息的出现是相互独立的。
试计算其平均信息量。
代码:x=[1/4,1/8,1/8,1/2]; HX=sum(-x.*log2(x)) 答案:H(X) =1.75bit/符号4. 设一个二元信源(只有0和1两种符号)其概率空间为:(),1X p x p p ⎡⎤⎡⎤=⎢⎥⎢⎥-⎣⎦⎣⎦0 1编程画出H 与p 的关系,并说明当P 呈什么分布时,平均信息量达到最大值。
(说明:H=-p.*log2(p)-(1-p).log2(1-p);) 代码:p= 1/1000000:1/1000:1;H=-p.*log2(p)-(1-p).*log2(1-p); plot(p,H) grid on xlabel('p'); ylabel('HP'); 图:实验二:验证熵的可加性与强可加性1. 【例2.6】有一离散无记忆信源123111(),,244a a a X p x ⎡⎤⎡⎤⎢⎥=⎢⎥⎢⎥⎣⎦⎣⎦验证二次扩展信源2X 的熵等于离散信源X 的熵的2倍,即2()2()H X H X =代码:x=[1/2,1/4,1/4];hx=sum(x.*log2(1./x))x2=[1/4,1/16,1/16,1/8,1/8,1/8,1/16,1/8,1/16] hx2=sum(x2.*log2(1./x2)) 答案:2() 1.5;() 3.0H X H X ==2. 验证两个统计独立的信源,X Y ,验证:()()()H XY H X H Y =+其中:123111(),,244a a a X p x ⎡⎤⎡⎤⎢⎥=⎢⎥⎢⎥⎣⎦⎣⎦123111(),,333b b b Y p y ⎡⎤⎡⎤⎢⎥=⎢⎥⎢⎥⎣⎦⎣⎦代码:x=[1/2,1/4,1/4]; y=[1/3,1/3,1/3];xy=[1/6,1/6,1/6,1/12,1/12,1/12,1/12,1/12,1/12] hx=sum(x.*log2(1./x)) hy=sum(y.*log2(1./y)) Hxy=sum(xy.*log2(1./xy)) 答案:() 1.5,() 1.585() 3.085H X H Y H XY ===3、条件熵的计算与熵的强可加性 验证离散二维平稳信源,满足:12121()()(|)H X X H X H X X =+某一离散二维平稳信源0121141(),,3694X p x ⎡⎤⎡⎤⎢⎥=⎢⎥⎢⎥⎣⎦⎣⎦12X X 其联合概率分布12()p X X 为:编程计算:1) 联合熵12()H X X 2) 条件熵21(|)H X X3) 验证:12121()()(|)H X X H X H X X =+代码:x1=[11/36,4/9,1/4]; x2=[11/36,4/9,1/4];b=[1/4,1/18,0;1/18,1/3,1/18;0,1/18,7/36]; HXY=0;for i=1:size(b,1) for j=1:size(b,2) if b(i,j)>0HXY=HXY-b(i,j).*log2(b(i,j)); end end end HXYHx1=sum(x1.*log2(1./x1)) Hx2=sum(x2.*log2(1./x2))b0=b(1,:); b1=b(2,:); b2=b(3,:);x1x2=[b0./x2;b1./x2;b2./x2]; Hx1x2=0;for i=1:size(x1x2,1) for j=1:size(x1x2,2) if x1x2(i,j)>0Hx1x2=Hx1x2-b(i,j).*log2(x1x2(i,j)); end end end Hx1x2 答案:12112121() 1.5426;(|)0.8717() 2.4144()(|) 2.4144H X H X X H X X H X H X X ===+=实验三:离散信道的平均互信息的计算1. 【习题3.1】 设信源12()0.6,0.4X x x p x ⎡⎤⎡⎤=⎢⎥⎢⎥⎣⎦⎣⎦通过一干扰信道,接收到符号为12[,]Y y y =,其信道矩阵为:516631,44P ⎡⎤⎢⎥=⎢⎥⎢⎥⎢⎥⎣⎦1) 求信源X 中事件1x 和2x 分别含有的自信息;2) 收到消息(1,2)j y j =后,获得的关于(1,2)i x i =的信息量;3) 求信源X 和输出变量Y 的信息熵; 4) 信道疑义度(|)H X Y 和噪声熵(|)H Y X ; 5) 接收到消息Y 后获得的平均互信息;代码:x=[0.6,0.4];p=[5/6,1/6;3/4,1/4]; Ix1=log2(1./(x(1,1))) Ix2=log2(1./(x(1,2)))pxy=[x(1,1)*p(1,:);x(1,2)*p(2,:)]; py=[x*p(:,1),x*p(:,2)];px_y=[pxy(:,1)/py(1,1),pxy(:,2)/py(1,2)]; I=log2(p./[py;py]) Hx=sum(x.*log2(1./x)) Hy=sum(py.*log2(1./py))Hx_y=sum(sum(pxy.*log2(1./px_y))) Hy_x=sum(sum(pxy.*log2(1./p)))Ixy=sum(sum(pxy.*log2(p./[py;py])))答案:12111221221.()0.737() 1.32192.(;)0.0589,(;)0.263,(;)0.0931,(;)0.32193.()0.971,()0.72194.(|)0.9635(|)0.71455.(;)0.0074I x I x I x y I x y I x y I x y H X H Y H X Y H Y X I X Y ====-=-======2. 二元信道的互信息与信源分布的关系 有二元信源:01()1X p x ωω⎡⎤⎡⎤=⎢⎥⎢⎥-⎣⎦⎣⎦有二元信道,其传递矩阵为:11p p P p p -⎡⎤=⎢⎥-⎣⎦, 其中0.2p =,即传递矩阵0.80.20.20.8P ⎡⎤=⎢⎥⎣⎦编程实现下面题目:1) 画出平均互信息(;)I X Y 随信源分布ω的关系曲线,并求出最大平均互信息。
一、实验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为了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我们进行了本次上机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1. 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结构;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3. 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1. 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用于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
(2)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输出。
(3)存储设备:如硬盘、U盘、光盘等,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
(4)中央处理器(CPU):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
(5)主板:连接各个硬件部件,提供电力和信号传输。
(6)内存:暂时存储数据和指令,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
2. 计算机软件组成计算机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等,用于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提供基本功能。
(2)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形处理软件、游戏软件等,用于满足用户特定需求。
3. 计算机工作原理(1)输入:用户通过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
(2)处理:CPU根据程序指令,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3)存储:将处理后的信息存储在存储设备中。
(4)输出: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输出设备展示给用户。
4. 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提供基本功能。
其原理如下:(1)进程管理:操作系统将计算机资源分配给不同的进程,实现多任务处理。
(2)内存管理:操作系统管理内存空间,实现虚拟内存,提高内存利用率。
(3)文件管理: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系统,实现文件的创建、删除、读写等操作。
(4)设备管理:操作系统管理输入输出设备,实现设备的分配和调度。
管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二、实验内容。
1. 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基本功能;3.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等;4. 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三、实验过程。
1. 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首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学习,了解了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人员和过程等。
2.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基本功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基本功能。
我们学习了信息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等基本功能,以及信息系统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3.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
在实验中,我们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包括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等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掌握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技术。
4. 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
最后,我们对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了解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掌握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运行原理。
同时,我们也加深了对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本次实验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指导。
五、实验感想。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基本功能对管理决策和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管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管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深入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运行原理,提高我们对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能力,培养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思维和技能。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数据库管理系统为 MySQL,开发工具为 Visual Studio Code,以及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模拟软件。
三、实验内容1、系统分析与设计首先,我们对给定的企业管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等。
通过绘制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和 ER 图,明确了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关系。
2、数据库设计与创建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我们使用 MySQL 设计并创建了数据库。
包括定义数据表、字段、数据类型、主键、外键等,确保数据库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满足系统的数据存储和管理需求。
3、系统功能模块开发运用 Visual Studio Code 等开发工具,我们实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用户登录注册、数据录入、查询统计、报表生成等。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代码的规范性和可读性,采用了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4、系统测试与优化完成开发后,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等。
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及时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步骤1、需求分析(1)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的业务现状和管理需求。
(2)对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系统的目标和功能范围。
2、系统设计(1)绘制业务流程图,清晰展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各环节的处理逻辑。
(2)绘制数据流程图,描述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和处理过程。
(3)设计 ER 图,建立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确定实体、属性和关系。
3、数据库实现(1)在 MySQL 中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
(2)设置字段的数据类型、约束条件和索引,优化数据库性能。
数字化信息采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本次实习选择了数字化信息采集作为实习方向。
实习目的是了解数字化信息采集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应用。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 理论培训:实习开始前,我们对数字化信息采集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操作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通过培训,我们对数字化信息采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实际操作奠定了基础。
2. 仪器操作练习: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负责练习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数字化信息采集仪器。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熟练掌握了仪器的组装、调试、观测和数据记录等操作。
3. 实际项目应用:在掌握仪器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参与了实际项目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
主要包括地形图测量、建筑物立面测量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数据准确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满足实际需求。
我们利用专业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所需的地形图、立面图等成果。
三、实习成果及反思1.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数字化信息采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参与了实际项目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并成功完成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2. 反思:实习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数字化信息采集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团队协作在实际项目中至关重要。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实习总结本次数字化信息采集实习让我们对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通过实习,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数字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教学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以某学校为例,对信息数字化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二、实践背景1. 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为信息数字化教学提供了政策保障。
2. 技术背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学校纷纷引进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信息数字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3. 教学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效果不佳等。
信息数字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实践内容1.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将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进行整合,形成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从资源库中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提高教学质量。
2. 推广数字化教学平台学校引进数字化教学平台,如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管理系统等,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互动交流、作业提交等功能。
教师可以利用平台进行教学管理、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3. 创新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教师提前将教学视频、课件等资源上传至平台,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讲解、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2)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线上学习,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数字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
09
信息的数字化——上机实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WINRAR压缩、ACDSEE转换文件格式的操作;
了解无损与有损压缩及特点;
掌握GOLDWA VE的基本操作,学会声音文件长度与采样频率的查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进行文件压缩、声音数字化的实验和观察实验,进一步理解文件压缩及声音数字化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与兴趣,养成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无损与有损压缩的特点,通过声音文件波形了解声音数字化原理;
难点:声音采样频率的查看。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多媒体广播系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GLODW A VE软件操作需要老师在学生实验前进行一定的指导,讲清通过波形查看声音文件采样频率的方法及其原理。
第二个实验操作要求相对较低,教学重点应放在由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探究有损和无损压缩的特点与意义这个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