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 格式:pdf
- 大小:943.13 KB
- 文档页数:8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国各地GDP数据一览:广东江苏山东居前三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5日讯(记者孙丹)随着2011年地方“两会”的渐次闭幕,各地2010年的GDP“成绩单”也陆续浮出水面。
纵观各地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又有3个省份(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7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
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稳居前三甲,广东、江苏GDP总量双双突破4万亿元。
2010年GDP总量达到2万亿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江西、天津和山西2010年GDP总量都突破9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准万亿俱乐部”。
从GDP 增速来看,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区市GDP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有29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增速。
为方便广大网友阅读和分析,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出各地GDP总量和增速数据(按GDP总量排序)。
1、广东 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折合接近7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江苏 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江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9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
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
3、山东 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4、浙江 27100亿元同比增长11.8%据初步统计,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东西湖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东西湖区统计局(2011年3月6日)2010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契机,抢抓机遇,克难奋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30304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3011万元,增长1.8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04337万元,增长21.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85700万元,增长11.3%。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9年的5.5:57.3 37.2调整为4.9:61.0:34.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54562元,比上年增加5700元。
二、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8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全区调减棉花种植面积32019亩,并在径河、长青街完成稻田改种快生菜2000亩,在压减棉花种植的新沟镇街、东山办事处新发展钢架大棚1000亩,完成池塘清淤改造10000亩,低湖田改精养鱼池2000亩。
水产养殖面积69556亩,其中名特优主养、套养面积57000亩,比上年增长14%(主要农产品产量见附表)。
全年落实耕牛处置补贴资金247万元,用于补贴农户购置农机具,全年争取农机补贴资金使用额度925万元,补贴农机具4116台(套),农机新增动力8000千瓦。
全年有效灌溉面积17885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21506千瓦,同比增长3.9%,农田排灌动力36063千瓦,同比增长6.3%。
全区完成植树造林42.17万株,造林面积4750亩,新增育苗面积600亩。
全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从业人员135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5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16.5%。
一,全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一)2010年全国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
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进口6498亿美元,进出口相抵,顺差55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逾四成。
下面是上半年具体的各项指标: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基本持平。
全国夏粮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减少0.3%,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
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3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455万吨,增长3.6%。
2.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
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6.7 %,中部地区增长20.7%,西部地区增长17.6%。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
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由亏转盈,2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
武汉市2010年开发区经济发展简析2010年,我市开发区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为武汉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开发区入驻企业迅速增加2010年,我市共有15个国家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我市开发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竞争力大大增强。
截止2010年末,开发区经国家和省级批准认定的规划面积260.29平方公里,比上年净增22.82平方公里;实际占地面积达到217.62平方公里,比上年净增67.34平方公里,已入区企业实际用地面积达161.54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62%。
开发区内共有企业33483家,比上年增加5223家。
其中,工业企业7123家,比上年增加12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0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1.6%。
高新技术企业527家,比上年增加69家。
第三产业企业23709家,比上年增加3146家。
开发区单位从业人员达91.43万人,比上年净增10.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8.5%。
二、开发区步入快速发展期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我市各开发区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创意型、服务型、环保型现代服务业;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开发区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1、工业生产占全市的三分之二。
2010年,开发区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29.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4%;增长31.3%,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5.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2%;增长20.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946.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5.7%,增长26.8%。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一千亿元大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抢抓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和国内需求稳步增长的机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精心组织经济运行,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可喜的高速增长局面。
(一)生产增速创多年新高,月度生产规模跨上新台阶。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83.56亿元,增长38.4%;完成工业增加值926.81亿元,增长30.2%,增速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月度生产规模在站稳500亿元台阶的基础上,4、6月份分别为543.95亿元和574.35亿元,两破历史记录。
(二)大型企业发挥强劲支撑拉动作用,中小企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上半年,全市34户大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8.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9%;产值增幅为5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净增产值524.53亿元,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61.3%。
同时,中小企业也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6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2778户,比年初增加240户。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514.92亿元,增长28%,同比提高17.9个百分点。
(三)开发区领先增长,青山区和远城区增势良好。
上半年,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完成产值1257.05亿元,增长45.2%,增幅高于全市平均6.8个百分点。
其中,武汉开发区在汽车和家电企业高速增长的拉动下,完成产值805.33亿元,增长60.9%。
东湖开发区继续受电子信息企业出力支撑,完成产值451.72亿元,增长23.7%。
在钢铁、石化等产业恢复性增长的带动下,青山区完成产值595.12亿元,增长43.4%。
6个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完成产值648.55亿元,增长36.3%。
(四)经济效益保持强劲增长,增幅明显提高。
在经济形势总体看好和同期基数较低的双重因素下,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实现了大幅增长。
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91.05亿元,增长59.3%,比一季度提高17.3个百分点;实现税金总额219.45亿元,增长53.7%,提高11.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7.27亿元,增长127.5%,提高64.4个百分点。
黄冈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协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又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9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28.16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287.18亿元,增长16.2%。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29.5:37.45:33.05调整为28.64∶38.06∶33.3。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及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26.2%、15%、10.8%、10.8%、10.6%和15.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42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3.5%,增幅比上年高2.3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9%、居住类上涨4.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2%,衣着服装类价格下降0.6%。
年末从业人员3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
当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帮助困难对象再就业10935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3万人(劳动部门组织),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1%,比上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79亿元,增长11.96%。
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武汉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0.03.09【实施日期】2010.03.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3月9日武汉市统计局)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多措并举,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快速回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06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142.14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2269.42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重3.2:47.0:49.8,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
表1: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
地方财政收入535.54亿元,增长42.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247.95亿元,增长12.5%;非税收入68.12亿元,增长1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6%,其中,食品类上涨0.5%,非食品类下降1.1%;消费品类下降0.3%,服务项目类下降1.5%。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0%,其中,轻工业品下降2.9%,重工业品下降7.6%;生产资料下降8.0%,生活资料下降1.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8%。
表2: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末全市新增全民创业基地面积104万平方米。
创业培训人数11500人。
新增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59亿元。
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人数3.24万人,直接带动8.81万人就业。
200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局2001年)2000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环境趋好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进一步显现的机遇,开拓前进,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运行质量好转,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592亿元,增长12.4%。
“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89.03亿元,年均增长13.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8454元提高到2000年的16238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0.2:47.6:42.2调整为6.7:44.3:49.0,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市场物价总水平止降转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扭转了前两年持续下降的局面。
价格总水平转稳,反映了市场需求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见附表)。
劳动就业规模稳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其中,城镇职工199万人,下降3.8%;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6万人,下降1.1%。
城镇失业人员数16.16万人,增长21.5%。
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数6.20万人,增长19.2%;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7.21万人,增长0.6%。
武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局2012年2月29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市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平稳,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功能提升,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54.02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03.48亿元,增长9.6%。
一、二、三产业比重2.9:48.2:48.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
表1: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 6756.20 12.5第一产业 198.70 4.0第二产业 3254.02 16.4工业 2709.02 17.8建筑业 545.00 10.1第三产业 3303.48 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55.18 14.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63.38 9.5批发和零售业 686.22 10.8住宿和餐饮业 214.15 7.7金融业 386.82 2.6房地产业 342.26 6.3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39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57.83亿元,增长13.0%。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市企业总数19.31万户,比上年增加1.74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16.29万户,当年新增3.13万户。
个体工商户40.48万户。
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91.57万人,增加32.6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