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估计一堆小麦的质量》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冀教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1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1课时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及试一试.【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天气预报中了解信息、整理信息并讨论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中数字和符号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数字和符号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新课导入 1。
师生交流本地当天气温,让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各是多少度?师:今天冷不冷?谁知道今天的天气属于什么天气呢?温度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天气信息.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电视、广播、报纸…… 二、探求新知 1。
教师说明教材中的四幅图是春节这天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然后,让学生看教材.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某地的天气状况,天气预报确实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好帮手。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页,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某年春节这天咱们国家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看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2.交流读书了解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如:图中两个温度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这四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各自的气温。
师:谁来说说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
教师介绍温度、零摄氏度等.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都挺丰富的,那么,关于温度我也了解到了一些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展示,教师介绍温度、零摄氏度等内容。
4.分别提出“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刚才已经了解了这四个城市的气温情况,那么这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各指的是什么?—15 ℃和-3 ℃,哪个温度低?低多少度?师:我们再看哈尔滨和北京的最高温度,—10 ℃和5 ℃比较,哪一个温度高?师:—15 ℃和—20 ℃,哪一个温度低? 如果学生能说出—20 ℃比-15 ℃低5 ℃,教师要给予表扬。
第二单元位置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1)3.练一练第3题。
的方格涂色。
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先让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再自己完成。
自主检测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横排叫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数。
⑵、0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用数对表示是(2,7),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二、发展性练习动物园请标出如图的数对位置。
三、补充练习:1、先写出三角形ABC各个顶点的位置,再画出三角形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A'B'C',然后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A'(,) B'(,)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总评第二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2)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2)课型课时主备人责任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用语言描述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
2、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平面上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用语言描述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完成第1题,交流后再讨论第2题,形成共识。
自主检测1.根据下面的信息填空。
⑴李涛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⑵小明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⑶张红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⑷小军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⑸王浩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8,1),在方格图上写出姓名。
2.右面方格图中表示出下面各点。
A(2,8) B(7,2) C(5,4)D(9,1)E(5,5) F(8,6) G(1,7) H(3,4)板书设计用数对表示位置每条竖线和横线都有一个交点,每个交点也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粮囤中的数学问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粮食储存的重要性,知道粮食储存的方式和方法。
•能够应用加减法解决粮食储存的真实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能够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抽象概括和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总结。
•教师要注意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注重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粮食模型和照片等辅助教学工具。
•学生需要准备纸笔和练习册,积极参加课前集体讨论。
三、教学流程和内容1. 课堂导入•教师提问: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来获得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教师展示生活中粮食的储存图像,激发学生对粮食储存的认知和兴趣。
2. 概念解释与讲解•向学生解释粮食储存的概念和重要性,简短讲解粮食储存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PPT和实物模型等辅助工具,让学生了解粮食储存的各种方法和规范。
3. 真实问题探究•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提供以下情境:小明家有50袋粮食,每袋粮食20公斤,他卖出去20袋,吃掉5袋,留下剩余的粮食应该储存在哪里?有多少物品能够储存得下?需要储存多少袋粮食?•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将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 计算技能提高•通过课堂辅导,让学生在加减法计算中熟悉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速度,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回家尝试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课程作业,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便于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冀教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1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1课时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及试一试.【教学目标】1。
经历从天气预报中了解信息、整理信息并讨论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中数字和符号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数字和符号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新课导入1。
师生交流本地当天气温,让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各是多少度?师:今天冷不冷?谁知道今天的天气属于什么天气呢温度是多少请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天气信息.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电视、广播、报纸……二、探求新知1。
教师说明教材中的四幅图是春节这天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然后,让学生看教材.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某地的天气状况,天气预报确实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好帮手。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页,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某年春节这天咱们国家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看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2.交流读书了解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如:图中两个温度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这四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各自的气温。
师:谁来说说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3。
教师介绍温度、零摄氏度等.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都挺丰富的,那么,关于温度我也了解到了一些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展示,教师介绍温度、零摄氏度等内容。
4.分别提出“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刚才已经了解了这四个城市的气温情况,那么这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各指的是什么?—15℃和-3℃,哪个温度低?低多少度?师:我们再看哈尔滨和北京的最高温度,—10℃和5℃比较,哪一个温度高?师:—15℃和—20℃,哪一个温度低如果学生能说出—20℃比-15℃低5℃,教师要给予表扬。
教学反思: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这节课是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内容,主要是求圆锥体的体积。
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
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相同,采用“转化”的思想。
因而这节课首先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
在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因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