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项链》教案优秀7篇项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感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教学重点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方法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际,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她也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
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小说,具体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与作者,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二、作者介绍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一生》、《漂亮朋友》。
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
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
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人称他为“短篇小说大师”、“短篇之王”。
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莫泊桑《项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和命运;(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2)理解小说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揭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创作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小说内容,整理笔记;2. 选取一篇课后阅读文章,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创作特点;3. 写一篇关于《项链》的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波动,增强对人物的理解。
《项链》教案(短篇小说)《项链》教案一、导入本课“丢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中情节突转的关键细节。
这个故事写的是女主人公罗瓦赛尔太太,她生来娇媚动人,步入中年后,因为丢失了一串项链,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这一经典之作《项链》。
二、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1.作者莫泊桑(1854——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小职员家庭。
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爱好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评论,见解独特。
莫泊桑从小受母亲熏陶,爱好文学。
1876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
毕业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
19世纪80年代初,他跟随大作家福楼拜学习创作。
188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中篇小说《羊脂球》,获得了莫大的成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描写了众多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大都以生活小事为题材,对社会上的丑恶的现象进行揭露和讽刺。
2.本文体裁:短篇小说3.特点:小说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主人公是谁?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罗瓦赛尔太太(路瓦栽夫人)生来容貌美丽,酷爱打扮,因此常出去参加舞会。
后来她的丈夫路瓦栽弄到教育部一个小职员的位置,总算有了个着落。
他们住到了巴黎,日子过得小康了。
于是她便常常接受太太们的邀请,经常参加舞会、晚会、夜宵,爱打扮又讲究。
由此可知她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2.本文的情节结构怎样?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序幕:教育部夜会丢项链。
开端:赔项链。
发展:找项链、借项链。
高潮、结局:还项链。
尾声:发现真相。
3.本文的环境怎样?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本文所写的时间、地点是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这是个资本主义社会,浮华而虚伪。
作者极力渲染了罗瓦赛尔夫妇为参加夜会而借项链、戴项链的神态及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的情节,正是当时整个社会虚伪风尚的真实写照。
四、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板书)序幕:教育部夜会丢项链。
《项链》教案《项链》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项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项链》教案1活动目标:1、学会穿珠子。
2、能够独立完成串珠子,穿成一个手链或项链。
3、感受串珠子的乐趣。
材料:各种珠子、细电线丝、粗细不同吸管块、瓶盖、盒子。
玩法:1、在细电线丝的一头打结,另一头从珠子孔穿过,整条电线丝穿完后,把头尾打个结而成一串珠子。
2、按珠子的颜色、大小或形状有规律地串珠子。
3、将这些材料用来装饰各种物体,例装饰手帕装饰纸碟等等。
4、将各种珠子、吸管块或瓶盖进行分类送入相应的盒子中进行分类。
活动反思:在本次《串珠子》的游戏活动课,他们一个个拿着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珠子高兴极了。
串珠游戏,是在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的灵活性。
这样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很重要,首先“串珠”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引起幼儿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
另外“串珠”还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
“串珠”还能使幼儿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给予幼儿空间自由发挥,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串珠子可以培养宝宝做事的专注能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心灵手巧,串珠子就是一项很好的练习。
父母可以准备一些大的珠子或钮扣,给宝宝一根细线或丝绳,教他把珠子或钮扣一个个串起来,做成项链,以训练宝宝手指的肌肉运动,增强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同时教宝宝在练习时要集中注意力。
《项链》教案2教材分析:本活动选自儿童心理专家鲁杰的《魔法数学故事屋》。
《魔法数学故事屋》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巧妙地把幼儿阶段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它包括幼儿所需要学习的感知集合、数量比较、图形认识、数字认识、简单计算、空间方位、时间认识、序列、统计等,知识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项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2.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难点: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珠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项链》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莫泊桑。
3. 文本分析:分析《项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项链》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项链》的艺术特色,如情节的巧妙构思、人物的刻画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项链》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项链》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项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项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项链》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大海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小朋友的快乐,了解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教学方法】交流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能说一说大海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呢?(出示相关图片)2.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美丽的大海吧。
(播放歌曲:《大海》)3.有一位小朋友,他也来到了海边,他的心情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链》一课,一起去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笑、向、活”是三拼音节,“着”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蓝天、又高又大、笑声、看着、方向、和平、贝壳、娃娃、挂在、生活、金子4.学习多音字。
落(luò)落地;落(là)落下5.质疑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这里的项链是指什么?项链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品读,了解具体内容。
三、精读领悟1.课文朗读,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和课文,生边观察边倾听课文朗读。
1、课文项链的教案一等奖一、说教材《项链》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主题的多样性,并且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项链》这篇小说是传统篇目,无论新旧教材都选用。
它的魅力何在?我觉得首先在于它主题的深刻性。
一篇有永恒魅力作品,它的主题是常读常新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时代的更新,我们理应有新的认识。
《项链》讲述了一则悲剧,这则悲剧的成因在作者看来是“偶然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造成的。
至此,我们明了作者其实是想通过这么一则悲剧来“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这一万古常新的话题。
正是这种“探索”,使得《项链》这篇小说具有了永恒魅力。
这一出悲剧自然而然的使人联想起《皇帝的新装》《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两出悲剧。
但是对小说的主题却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正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上最可取的教学方法是探究。
如何探究?我觉得应从探究“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入手。
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如何探究呢?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
那么,要探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应该以探究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对人物自身的思想实际和言行举止的分析探讨来把握。
罗瓦赛尔太太:虚荣心是悲剧的根源。
罗瓦赛尔太太尽管不富有,但生活无忧:丈夫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且小有积蓄;日常家务也不需操劳,忠心耿耿的丈夫对她呵护有加。
但她却感到非常的痛苦,她渴望过上贵太太的生活,渴望幽雅奢华的生活方式,渴望得到权贵的青睐,男人们的吹捧。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她也获得了日思夜想成功,可是这一切都来得太快,消失得太快,犹如一只扑火自焚的飞蛾,刹那辉煌后即跌进无边的黑暗之中。
罗瓦赛尔太太就象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一样,也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罗瓦赛尔先生:平庸、老实、对妻子过分的娇纵是悲剧的根源。
罗瓦赛尔先生安于现状,对生活心满意足,甚至计划夏季和朋友一起去度假狩猎。
项链的教案《项链》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作者分享了7篇《项链》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项链的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项链》教案篇一内容预览:一单元生活况味1、《项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情节结构的巧妙及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认识虚荣心是导致其悲剧的原因,而社会制度才是根本原因。
就项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美、享受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教学时数:2课时。
一课时要点:构思和结构过程:一、自读课文;二、把握线索:全文围绕项链,依次展开借、丢、赔的环节;三、结构: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假项链四、构思精巧(结合练习完成)项链是赝品到文末才道破,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文中作了铺垫和暗示,共三处:(1)借时,女友很大方,毫不迟疑说当然可以;(2)还时,女友竟未打开,说明并非贵重首饰;(3)买时,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并非原配卖出,这更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作业:找出文中作者议论的话,看看其含义如何。
第二课时要点:人物分析,写法特点,主题讨论过程:一、人物形象探讨1、关于本文,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认为呢?2、关于玛蒂尔德的梦想你如何看待?3、玛蒂尔德是小职员之妻,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爱慕虚荣,向往荣华富贵,又因不能实现而倍感痛苦;但也有其诚实、善良的一面,坚强而有毅力,却仍念念不忘一夜虚荣,(假项链的结局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沉重打击。
)4、写法特点:心理描写细腻、深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章的开头部分二、主题: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①小说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②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③小说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项链优秀教案(精选9篇)项链优秀教案(精选9篇) 作为⼀位杰出的教职⼯,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项链优秀教案(精选9篇),欢迎⼤家分享。
项链优秀教案1 [教学⽬标] 1、通过对⼩说情节、⼈物性格的剖析,让学⽣深切体会虚荣⼼给⼩说主⼈公带来的巨⼤打击,记取⼩说提供的超时空的现实警戒意义。
2、引导学⽣学习借鉴⼩说主⼈公遭打击⽽不沉沦,遇逆境⽽敢于奋起的坚强、负责、勇敢的精神。
3、通过对⼩说的鉴赏,让学⽣领会本⽂别出⼼裁的结构艺术。
4、培养学⽣联想和想象能⼒、发散思维能⼒。
[教学重点] 1、本⽂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艺术。
2、⼈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 引导学⽣探讨本⽂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法]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熟悉⼩说的情节。
2、领会本⽂精妙的构思和布局。
[教学重点] 体会本⽂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含义,重点探讨本⽂结局的“空⽩艺术”,让学⽣知道什么是“空⽩”,并在写作中尝试这种技法。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新课: 有这样⼀个故事:长征路上,冰天雪地之中,⼀个⼈⼜冻⼜饿,⾏将死亡。
这时,司令⽣⽓地找军需部长,因为是他的失职,才让战⼠这样冻饿致死,出⼈意料的是,原来这个快死的⼈就是军需部长。
⽂章到此戛然⽽⽌,意味悠长。
这种结局往往是出乎意料,⼜合乎情理,今天我们要学的《项链》⼀⽂结局也是如此。
(板书题⽬) ⼆、概括⽂章结构 (课前让学⽣听朗读,解决⽣僻字词,熟悉情节,了解作者情况。
) 提问:1.⽂章的最后结局如何?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了哪些事情? 明确:得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 附图: 提问:2.从⽂章的内容看,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年艰⾟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我们不难理解结局的“意料之外”,可我们还说它是“情理之中”,这在⽂中有哪些根据?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项链的教案(优秀10篇)《项链》的教案篇一设计思路:“田鼠太太的项链”是一次将文学作品与数经验进行整合实施的活动。
故事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幼儿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想清楚,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最需要去做的;故事中另一个可以挖掘的教学点就是粮食交换的数量计算。
该活动主要是在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同时帮助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梳理,在食物逐渐减少的过程中让孩子理解减法的含义。
整个活动一共有两次减法操作,第一次操作帮助孩子初步了解减法的含义;第二次是告知孩子粮食全部换掉了,让他们列式表示换的过程,既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又让他们了解0的意义。
教学中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表达自己的推测,从而让幼儿具有辩证思维和多维思考的经历和体验。
活动目标:1、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加减法表示事物的增减,理解减法算式及0的实际意义。
2、初步懂得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
活动重难点: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加减法表示事物的增减,理解减法算式及0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ppT,0~10数字,减号,等于号卡片若干,操作板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1、ppT1:昨天我们一起听了一个什么故事呀?2、ppT2:故事中的田鼠先生因为要出远门用了四天的时间帮田鼠太太和田鼠宝宝找了许多的食物,谁还记得每一天都找到了些什么吗?3、请你们帮田鼠先生算算它一共找到了多少玉米,多少红枣和多少花生呢?4、ppT3:田鼠先生看着自己找到了这么多的食物,心里特别高兴,它想:这下够田鼠太太和宝宝吃一阵的,于是它就放心的出远门了,田鼠太太把这些食物都藏到了柜子里。
二、听听算算1、ppT4:第二天,田鼠太太在树林里散步,发生了什么事,它是怎么做的?2、ppT5:田鼠太太戴上了项链走在街上遇见了谁,它怎么说的?3、田鼠太太拿了多少食物去换礼服?(出示ppT6)要用这么多食物去换礼服,田鼠宝宝非常担心地说:“我们还剩多少粮食呢?够不够我们吃的?”4、到底柜子里还各剩下多少玉米,多少红枣,多少花生呢,我们来帮田鼠宝宝算一算。
《项链》教案设计
项链是一种极受人们欢迎及喜爱的首饰,我们先来看看一些精美华丽的项链。
···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项链的小说。
之前课前五分钟,冯琳娜同学也曾介绍过这篇小说,接下来就让我们更加深入、探讨它。
先来看看项链的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
他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让同学们注意一下,记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洲短篇小说创作“双璧”之一。
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羊脂球》而登上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十年间,发表短篇小说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其中短篇小说成就最为突出。
初中的时候,我们也曾学习过他的两篇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与{我的叔叔于勒},在这两篇课文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莫泊桑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十分出彩的。
在了解完作者之后,我们来看看小说的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他们羡慕上流社会,爱慕虚荣。
作者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于他们有很深的了解。
所以接下来说到小说的情节,同学们定会对那时社会的风气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学们还记得小说三要素吗?除了从这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鉴赏之外,还要去探讨小说想表达的主题。
主题
首先我们从情节入手:请同学们动动手。
将小说情节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
给各部分拟小标题;标出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信同学们的分法可能都比较一致,而我们是这样分的
这些情节的特点是什么?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现在读读1~9自然段,这是小说的序幕,给大家一点时间,想想这个序幕有什么作用?并说说与后面的情节有什么关系?思考1分钟。
(请人回答,再展示PPT)
这部分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
通过现实与“梦想”的对比,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
之前有让同学们找出小说中作者巧妙埋下的伏笔,现在找同学来说说他找到了哪些地方。
(若没找全,可以说“还有其他的吗”;若齐了,则直接展示PPT)
而埋下这些伏笔的好处是:结构上:前后能够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深化小说的主题。
大家要记一下。
人物形象
分析完情节之后,来看一下人物的塑造。
来了解一下莫泊桑的写作特点。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大家都知道,常用的描写方法有这些:动作、神态、肖像、语言和心理描写,然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小说里的人物。
先是心理描写:那么这段心理描写展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对于全文情节来说有何作用?(放PPT)
这段心理描写展现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性格特征。
而对全文情节来说,它们是构成后文玛蒂尔德不幸的基础,也是一个味下文所做的铺垫。
另外一段典型的心理描写是在74页下面的舞会中的四个”陶醉“而这四个陶醉,正突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实现时的狂热兴奋,这就表现出了玛蒂尔德的庸俗和一种空虚
最后一段典型的心理描写则是在文章结尾部分中玛蒂尔德对其十年艰辛的一个回想这段心理描写表明了十年艰辛给玛蒂尔德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但是却仍不能改变其爱慕虚荣的性格。
再来看看语言描写,请大家翻到74页,“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这一句话,留意“只”和“一”,这表现了马蒂尔德什么心情呢?
“只”和“一”强调借的少,表现了玛蒂尔德想马上借到项链又怕不能如愿的迟疑而焦虑的心情。
她的迟疑焦虑可以进一步体现出她的爱慕虚荣。
最后是动作神态描写,同样是在马蒂尔德借项链的时候。
请留意一下着重颜色的词语,从中又能体现什么呢?
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从找不到合适穿戴时的烦恼到解决问题时的欣喜若狂。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大致得到马蒂尔德的性格特点:
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想入非非、不满现状。
(把一部分PPT放出)
但是这并不是她所有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想想,在丢失项链之后,马蒂尔德是怎么做的,这又体现了她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读一下丢失项链后的部分,思考一下。
(1~2分钟)
(请人回答,展示剩下的PPT)没错,其实马蒂尔德也有她的闪光点的:恪守道义、善良自尊、坚韧勇敢、吃苦耐劳
探究
分析完人物形象之后,我们想让大家来探讨一个问题:谁害了玛蒂尔德?问同学
从一夜狂欢到十年辛劳,是偶然还是必然?
其实可以得出这两点结论:
1:性格决定命运(她的虚荣心害了她)
2: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
具体可以从个人原因,社会原因来看。
个:爱慕虚荣
社会:玛蒂尔德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她无法也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改变自己,包装自己,希望自己能时来运转、出人头地,能步入上流社会。
①以“金钱、地位、出身”为价值取向
②社会对妇女的畸形认识(“玩物”)
那么现在,大家来做一个对联:
一夜风流,项链变锁链
我们换个角度想想:难道玛蒂尔德这十年就一无所获?那项链就完全成了桎梏她十年、解不开的锁链?
不,不是,十年,让她拥有了坚韧的性格,让她回归本真,活得坦然,让她懂得爱情,懂得是和才是最好的!
说到这,大家对本文的主题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吧?
大家应该也能知道作者想借小说表达的主题了吧。
《项链》通过写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艰辛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的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
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假如项链没丢,或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来看看别人的故事新编。
总结一下整篇小说:
•一、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二、语言简练,个性鲜明;
•三、构思巧妙,新颖别致;
•四、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