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JAK2 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的长期随访结局
- 格式:docx
- 大小:549.68 KB
- 文档页数:6
干扰素α-2b 治疗 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分析靳凯宇【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α-2b 治疗 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疗的疗效。
方法采用干扰素α-2b 治疗JAK2V617F 阳性的 PV 和 eT 患者47例,以同期羟基脲治疗组44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血液学缓和分子学缓解率。
结果 PV 患者应用IFNα-2b 治疗组血液学总缓解率(CHR + PHR)85.2%,应用羟基脲治疗组血液学总缓解率56.0%,P <0.05。
eT 患者应用IFNα-2b 总血液学缓解率75.0%,羟基脲治疗组总血液学缓解率42.1%,P <0.05;PV 患者IFNα-2b 治疗组总分子学缓解率(CMR +PMR)77.7%,羟基脲治疗组4.0%,P <0.001。
eT 患者IFNα-2b 治疗组总分子学缓解率60.0%,羟基脲治疗组0%,P <0.001;PV 和 eT 患者采用IFNα-2b 治疗后血栓和出血发生率均低于羟基脲治疗组,但 P 均>0.05。
结论与羟基脲相比,干扰素α-2b 可以提高PV 和eT 患者血液学缓解率,并且降低患者JAK2V617F 负荷,使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
与羟基脲相比,α-2b 不能显著减少患者的血栓和出血发生率。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feron α - 2b(IFNα - 2b)on polycythemia vera(PV) and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patients with JAK2V617F mutation. Methods:47 patients of PV and eT with JAK2V617F mutation were treated with IFNα - 2b,and 44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as a control . The hemato-logic remission rate and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The overall hematologic remis-sionrate(complete and partial remission )of PV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85.2%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56. 0% ,P < 0. 05;The overall hematologic remission rate of eT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75. 0%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42. 1% ,P < 0. 05. The overall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complete and partial remission )of PV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77. 7%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4. 0% ,P < 0. 001;The overall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 of eT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60. 0%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0% ,P < 0. 001;The oc-curance rate of thrombus and bleeding of both MP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FNα - 2b was lower than hydoxyurea treatment but with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 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hydroxyurea,PV and eT patients treated with IFNα- 2b have higher hematologic and molecular remisson rates but similar rates of . thrombus and bleeding.【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726-729)【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 突变;干扰素α - 2b【作者】靳凯宇【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PV和ET属于常见的骨髓增生性肿瘤(MPN),血象特点为不明原因的血细胞持续升高,临床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白血病。
JAK2基因Ⅴ617F宊变“JAK2基因Ⅴ617F宊变”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突变,它会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引发多种血液系统疾病。
该突变首次被发现于2005年,自此成为了研究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JAK2基因Ⅴ617F宊变”展开详细介绍。
一、“JAK2基因Ⅴ617F宊变”的基本概念JAK2全称为Janus kinase 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9p24区域,含有25个外显子。
JAK2对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信号通路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JAK2基因的破坏和过度活化均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正常地增殖和分化,进而形成成熟的血细胞。
而“JAK2基因Ⅴ617F宊变”则改变了这个正常的过程,JAK2基因的宊变使骨髓干细胞过度增生,最终使其发展成为这种骨髓增殖性疾病(MPN)中的一种。
在这种突变情况下,JAK2基因上的Val-617氨基酸残基发生宊变,指单核苷酸由瓦林(V;guanine)变异成菸碱酰胺(F;adenine)。
这样的宊变会使JAK2基因激酶活性过度增强,从而增强了其对于血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使血液中产生过多因它促分裂的单核细胞或红细胞,导致骨髓组织出现增生或肿瘤性的改变。
二、“JAK2基因Ⅴ617F宊变”的发生机制二氧核苷酸依赖性-腺苷酸酰化酶(DNA polymerase)的突变是JAK2基因宊变的主要发生机制之一。
这种突变通常由复制不完全或错误的DNA分子导致,其正负控机制也涉及到了多个胞质蛋白和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
同时,人体对辐射、电磁波等环境因素的照射也能够导致JAK2基因的突变。
此外,一些基因家族中的JAK家族成员(如:JAK1,JAK3)也可能通过竞争性激酶抑制剂的作用,降低JAK2活性从而造成细胞的AI和凋亡。
由于JAK2基因在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宊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作者单位:200092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科第一作者:石翠翠,女,42岁,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㊂主要从事肝硬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E-mail:shicuicui2005@ 通讯作者:范建高,E-mail:138****8519@ ㊃病例报道㊃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石翠翠,徐正婕,周惠清,范建高㊀㊀ʌ关键词ɔ㊀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病例报道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3.03.036㊀㊀Portal vein 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caused by JAK2V617F mutation positive myeloproliferative tumor:a case report㊀Shi Cuicui,,Xu Zhengjie,Zhou Huiqing,et al.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XinHua Hospital,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92,China㊀㊀ʌKey wordsɔ㊀Portal vein cavernous transformation;Myeloproliferative tumor;JAK2V617F mutation;Case report㊀㊀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导致血细胞增加㊁血液高凝,是非肝硬化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重要病因㊂JAK2V617F基因突变可以帮助诊断MPN㊂我们报道1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的MPN患者发生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㊂该例患者脾脏显著肿大,一方面是由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PVCT㊁门脉高压和脾脏淤血造成,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计数基本在正常范围,亦是血细胞增殖和脾脏对血细胞的处理增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㊂抗凝治疗效果差,而应以预防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VB)为主㊂1㊀病例摘要患者女,36岁㊂因 发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3年 于2022年7月25日收住我科㊂患者于2019年1月首次出现解黑便,量少,无呕血㊂当时查外周血白细胞为3.6ˑ109/L,红细胞2.66ˑ1012/L,血红蛋白79g/L,血小板164ˑ109/L㊂网织红细胞为5. 8%㊂凝血酶原时间16.2秒㊂肝功能指标正常㊂胃镜检查可见胃腔内大量鲜血,充分吸引后可见胃底静脉曲张,血管上有活动性出血,反复吸引可见持续出血㊂行内镜下胃底曲张静脉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㊂腹部超声提示脾脏肿大(脾厚6.6cm,肋下长8.9cm),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主干内栓子,脐静脉重新开放,肠系膜上静脉栓子,脾静脉增宽(脾静脉直径为1.1cm)㊂为排查门脉海绵样变性的病因,行外周血JAK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提示JAK2 (V617F)基因突变㊂2019年2月~2020年12月患者至全国多家医院就诊,骨髓活检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约80%),粒红巨三系细胞增生伴红系比例略增高㊂网状纤维染色为MF-0级㊂骨髓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㊂诊断为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MPN㊂给予芦可替尼(ruxolitinib)口服治疗5个月,复查腹部超声未见脾脏明显缩小,遂停药㊂2017年体检发现脾肿大,当时血常规指标不详㊂入院查体:腹软,肝肋下未触及㊂脾肋下I线10cm,II 线12cm,III线0cm㊂移动性浊音阴性㊂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3.02ˑ109/L,红细胞4.00ˑ1012/L,血红蛋白118g/L,血小板150ˑ109/L,网织红细胞3.6%㊂凝血酶原时间18.2s㊂血白蛋白37.1g/L,转氨酶㊁碱性磷酸酶㊁γ-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㊂Fibroscan检测的脂肪衰减参数为230db/m,肝脏硬度为8.8kPa㊂腹部超声:门静脉海绵样变,脾脏约206.3ˑ55.3mm,脾门处脾静脉增宽(图1)㊂腹部CTA: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伴多发侧枝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脾裂增宽(图2)㊂2022年7月29日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底静脉曲张,进一步行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剂(EIS)治疗(图3)㊂请血液科会诊,考虑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血常规基本正常,建议随访㊂逐渐开放饮食,病情好转出院㊂嘱定期复查胃镜,避免外伤㊂图1㊀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㊀肝门部血管迂曲;肝门部入肝血流(红色);脾门部血管;脾门部离脾向肝血流(蓝色,左至右)图2㊀腹部CTA 和门脉三维成像㊀提示肝门部㊁胆囊周围和胰头周围见多发迂曲血管影,门静脉主干增粗,内密度欠均匀㊂脾脏明显增大,脾裂增宽㊂增强后见食管下段㊁胃底部和周围明显强化迂曲的血管影图3㊀胃镜下表现㊀食管中段㊁食管下段㊁胃底静脉曲张和EIS 治疗胃底曲张静脉(左至右)2 讨论本文报道了一例JAK2V617F 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㊂骨髓增殖性肿瘤引发外周血细胞增加及血液高凝状态,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进一步发展为门静脉海绵样变㊂CTPV 是各种原因造成门静脉主干或分支㊁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血管内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机体为保证入肝血流,在门静脉主干周围形成大量的侧支血管而引起的疾病[1]㊂该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尚可,无肝性脑病等失代偿期表现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为门静脉高压所致,可出现反复消化道出血㊁不同程度腹水㊁黄疸㊁脾肿大和门脉性胆管疾病等㊂按病因可将CTPV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㊂原发性主要是由于门静脉或其主要分支先天畸形所致㊂继发性包括血栓㊁肿瘤侵犯㊁门静脉炎等致门静脉血流受阻㊂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CTPV 的主要成因,而PVT 的主要病因包括肝硬化㊁凝血功能异常㊁脾切除术后等㊂在不伴肝硬化的患者,PVT 通常与机体高凝状态有关㊂MPN 是一类以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包括红系㊁粒系和巨核系)增殖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是骨髓有核细胞增多,一般不出现成熟分化障碍[2]㊂MPN 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s vera,PV)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㊂临床特点是外周血红细胞㊁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增多,而细胞形态相对正常,易并发血栓和重要器官的栓塞㊂JAK2V617F 基因突变在MPN 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3]㊂JAK2V617F 基因突变阳性的MPN 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4]㊂MPN 是非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的重要病因㊂2012年的一项Meta 分析发现[5],MPN 在布加综合征和门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流行率分别是30%~45%和25%~40%㊂在门静脉血栓患者,MPN 和JAK2V617F 基因突变的流行率分别是31.5%和27.7%㊂2019年来自西京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6],布加综合征患者MPN 的流行率只有6.3%,而在门静脉血栓患者中达到28.3%㊂血液系统所致的凝血异常与其他门静脉阻塞病因的一个关键区别是,其他常见的PVT 病因引起的促凝状态通常是短暂的,而血液系统病因(比如MPN)一般是不可逆的血栓形成,是血栓形成的永久和持续的危险因素[7]㊂本例患者脾脏显著肿大,一方面是由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门静脉海绵样变㊁门脉高压和脾静脉迂曲导致脾脏淤血所致㊂故患者服用芦可替尼(JAK 家族的选择性抑制剂,治疗骨髓纤维化)治疗后脾脏并没有明显缩小㊂脾脏的一个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吞噬衰老的血细胞㊂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时,其处理血细胞的功能增强,往往引起血细胞减少㊂而该患者的血常规提示血细胞计数基本在正常范围内㊂骨髓增殖性肿瘤本身使得外周血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但是,门静脉高压和脾脏淤血导致脾脏显著肿大,对血细胞的破坏也相应增加㊂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基本在正常范围,而没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外周血表现㊂肝脏外科亦不建议该患者行脾脏切除㊂但需要注意的是,肿大的脾脏存在潜在的自发破裂的风险,需要叮嘱患者避免外伤和剧烈碰撞,加强防护㊂从治疗上讲,该患者目前血常规 基本正常 ,骨髓增殖和脾脏对血细胞的破坏达到 相对平衡 的状态,血液系统疾病暂不需要特殊处理㊂治疗CTPV 的目的旨在解除或缓解门脉高压,改善肝脏供血,预防或治疗消化道出血㊂应用抗凝治疗CTPV 是否有效尚未达成共识㊂长期抗凝治疗JAK2V617F 基因突变所致的门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不容乐观㊂本例患者目前的治疗包括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㊁内镜治疗㊁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㊂临床研究表明,在控制曲张静脉急性出血和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方面,胃镜下套扎和硬化剂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㊂综上所述,CTPV 的一类病因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凝血异常,比如骨髓增殖性肿瘤㊂对于CTPV 患者,建议完善JAK2V617F 等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排查血液系统疾病㊂该类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效果不乐观,而应以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主㊂ʌ参考文献ɔ[1]Nicolas MI,Stephen HC,Armando T.Diagnosis,development,and treatment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irrhosis.Gastroenterology,2019,156(6):1582-1599.[2]Jerry LS.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N Engl J Med,2017,376(22):2168-2181.[3]Levine RL,Pardanani A,Tefferi A,et al.Role of JAK2in the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Nat Rev Cancer,2007,7(9):673-683.[4]夏亮,丁凯阳,蔡晓燕,等.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V617F 基因突变与血栓栓塞相关性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9):590-593.[5]Smalberg JH,Arends LR,Valla DC,et al.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in Budd -Chiari syndrome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a meta -analysis.Blood,2012,120(25):4921-4928.[6]Jiahao F,et al.Prevalence of prothrombo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Budd -Chiari syndrome or non -cirrhotic nonmalignant portal vein thrombosis:a hospital -based observational study.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35(7):1215-1222.[7]How J,Zhou A,Oh ST.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 i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patho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sease.Ther Adv Hematol,2017,8(3):107-118.(收稿:2022-11-04)(本文编辑:陈从新)。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首先介绍了干扰素α和羟基脲的治疗机制,然后详细描述了临床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同时观察并总结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最后对患者的生存率进行了分析,指出干扰素α和羟基脲在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临床分析,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干扰素α、羟基脲、JAK2V617F基因突变、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分析、治疗机制、临床试验、不良反应、生存率、治疗应用、展望、进一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组由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的疾病集合,其中一种常见的疾病是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V617F基因突变是造成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往往表现出骨髓异常增殖和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殖。
干扰素α和羟基脲作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药物,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干扰肿瘤细胞增殖等治疗机制。
干扰素α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来达到治疗作用;而羟基脲能够阻断DNA合成和抑制细胞增殖,同时也减少肿瘤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综合以上信息,干扰素α和羟基脲在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验证以确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在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具体目标包括评估干扰素α和羟基脲的治疗机制,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提出治疗过程中的建议和展望。
干扰素α联合亚砷酸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雷林子;王耀美;刘玉章;刘丽娜;房佰俊【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2(30)6【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联合亚砷酸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01月在我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PV和E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IFN-α联合亚砷酸(观察组)以及单用IFN-α(对照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血液学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88.5%,高于对照组。
至随访截止时,观察组达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的ORR均高于对照组。
并且观察组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的情况。
结论:亚砷酸能加速并增强IFN-α抗肿瘤作用,二者联合治疗能提高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和ET的临床缓解率和疗效持续时间,且安全性高。
【总页数】4页(P1072-1075)【作者】雷林子;王耀美;刘玉章;刘丽娜;房佰俊【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相关文献】1.亚砷酸联合干扰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2.干扰素α-2b 治疗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分析3.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联合普通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疗效观察4.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5.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对NPM1阳性老年非早幼粒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栓栓塞的相关因素郭慧梅;潘崚;贺建辉;化罗明;曹志新;薛蕾【期刊名称】《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年(卷),期】2013(40)10【摘要】目的研究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血栓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用以指导临床。
方法 104例MPN患者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方法检测JAK2V617F突变情况,回顾性分析104例MPN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等资料。
先后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04例MPN患者中71例(68.3%)存在JAK2V617F突变,45例有血栓栓塞(43.3%)。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病史、病种、JAK2V617F、白细胞计数(WBC)与血栓栓塞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JAK2V617F突变、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龄、JAK2V617F突变阳性或白细胞计数增高的MPN 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可能较高。
【总页数】3页(P958-960)【作者】郭慧梅;潘崚;贺建辉;化罗明;曹志新;薛蕾【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相关文献】1.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并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因素分析 [J], 张晟瑜;杨明;曾勇;韩业晨;王书杰;沈珠军;张抒扬;方全2.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因素及循证护理 [J], 李袁林3.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J], 文静4.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J], 徐燕霞;黄静;杨宇佳;张慧琪5.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闫华;邹存华;郝娟;张玉英;冯富忠;赵淑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李丽梅;金阿荣;阿茹娜;张继英;王秀梅【摘要】目的:检测JAK2 V617 F基因突变在BCR-ABL 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MPD 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例BCR-ABL阴性的M PD患者及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增高的20例疑似患者,同时选择8例正常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 -PCR)技术检测其JAK2 V617 F 基因突变情况,记录其血液学指标及临床特征。
结果 BCR -ABL 阴性的MPD 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为70%(35/50),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阳性突变率为85%(17/20),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突变率为61.5%(16/26),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阳性突变率为50%(2/4),疑似病例中阳性突变率为30%(6/20)。
突变阳性的PV 患者较突变阴性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突变阳性的ET 患者较突变阴性者的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且突变阳性的ET 患者更易发生肝脾肿大、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论 JAK2 V617 F在BCR-ABL阴性的M PD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其阳性表达有望作为骨髓增殖性疾病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在预后判断、减少并发症发生方面有一定意义。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JAK 2 V6 1 7 F mutation in BCR-ABL negative pa-tients with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MPD)and its relation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PD ,provide basi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PD .Methods 50 cases with BCR/ABL negative MPD ,20 cases with ele-vated hemoglobin(Hb) ,white blood cell(WBC) counts or blood platelets count (BPC) but not meeting thecrite-ria of MPD and 8 healthy people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JAK2V617F mutation was exam-ined by AS - PCR and the clinical parameter was collected compara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JAK2 V617 F positive mutation in 50 patients with BCR -ABL negative MPD was70% (35/50 ) ,the positive rate o f JAK2 V6 1 7 F mutation was 8 5 % ( 1 7/2 0 ) in patients w ith PV ,in patients with ET 6 1 .5% (1 6/2 6 ) and 50%(2/4 )in patients w ith IMF ,30% (6/20 ) in suspected cases .Patients with JAK2 V617 F mutation in PV group had higher counts of white blood cell and platelet count in peripheral blood than patients without JAK 2 V6 1 7 F pointmutation(P<0 .05).PatientswithJAK2V617FmutationinETgroup hadhighercountsofwhiteblood cell ,hemoglobin and high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bleeding ,thmmbosis and hepatosplenomegaly than those without JAK2 V6 1 7 F mutation( P<0 .0 5 ) .Conclusion JAK2 V6 1 7 F mutation occurs in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pateints with MPD ,it is important for early diagnosis ,difierential diagnosis of MPD and predict-ing prognosis and reducing complications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140-142)【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作者】李丽梅;金阿荣;阿茹娜;张继英;王秀梅【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3骨髓增殖性疾病(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 是一类以骨髓中一系或者多系髓细胞增殖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增生,伴肝、脾、淋巴结肿大。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干扰素α和羟基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这类肿瘤,但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文通过分析干扰素α和羟基脲单独或联合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现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对该肿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结果为未来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展望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干扰素α、羟基脲、联合治疗、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安全性、临床研究、治疗优势、临床前景。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类原发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单克隆骨髓增生和造血干细胞异常扩增。
JAK2V617F基因突变是骨髓增殖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之一,约70-95%的患者呈现这一基因突变。
JAK2V617F突变导致了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了病理性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从而导致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展。
干扰素α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及病毒感染。
研究表明,干扰素α能够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影响JAK2V617F突变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从而对骨髓增殖性肿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羟基脲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羟基脲对JAK2V617F突变造血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延缓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对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类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被认为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干扰素α和羟基脲被广泛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但其对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对这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在当前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对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组合治疗对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新的治疗方案。
通过该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该疾病的选择,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通过本研究,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干扰素α和羟基脲在治疗该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和方向。
通过分析疗效和不良反应,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该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大的希望和福音。
1.3 研究意义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极大影响。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导致异常增殖和分化,加重患者病情。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是当前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常用的药物,但其单独使用效果有限,且容易导致药物抗性和不良反应。
简述内脏静脉血栓(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包括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肠系膜静脉血栓、脾静脉血栓、肝静脉血栓(Budd-Chiari综合征)。
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的特征是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和骨髓纤维化。
Thrombosis Journal杂志于2018年12月19日在线刊登了一篇题为《JAK2 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的长期随访结局——一项区域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文章。
这项研究旨在探讨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的结局及其对真实世界采取的治疗策略的应答情况。
来自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癌症研究和细胞生物学中心的Greenfield等纳入了14例在北爱尔兰三级血液学专科中心接受治疗的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回顾性分析干预治疗方法和中-长期随访结局。
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其中,女性患者占78.5%;平均年龄为47.3岁;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常见,包括食管静脉曲张(57.1%)、腹水(42.8%)及脾大(71.4%)。
所有布加综合征患者(n=3)均进行了肝移植;诊断时,42.8%的患者并无典型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血细胞计数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88.5个月(范围:8-211个月);期间,35.7%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这与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有关;28.5%的患者发生内脏静脉系统之外的血栓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但观察到1例患者进展为骨髓纤维化。
虽然常规使用细胞减少治疗,但因血细胞减少和患者不耐受而中止治疗的比率很高。
这项研究强调了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在长期随访期间管理的复杂性,并应关注治疗方案选择的相关证据。
重要研究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1. 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常存在潜在的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最近,Ageno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604例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其中,8%的患者存在潜在的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而20%的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Ageno W et al. JAMA Intern Med 2015;175:1474–1480)。
Smalberg等完成的一项荟萃分析中,40.9%的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和41.1%的布加综合征患者伴有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41.1%的门静脉血栓患者和27.7%的布加综合征患者伴有JAK2 V617F突变,研究者认为在不明原因的内脏静脉血栓患者中,即便缺少典型的血细胞计数结果,也不应忽视JAK2 V617F检测的必要性(Smalberg JH et al. Blood 2012;120:4921–4928)。
Colaizzo等报道,一些JAK2V617F阴性的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JAK2 V617F阳性突变(Colaizzo D et al. Thromb Res 2013;132:e99–e104)。
2. 14例伴有JAK2 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的特征这项研究共纳入了14例患者。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患者为女性;在这些患者中,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型多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14,35.7%),其次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14,21.4%),但无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另外,部分患者未能准确分型或为隐匿性(6/14,42.9%)。
对于血细胞计数结果来说,无任何患者存在血小板计数减少;所有3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均存在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增多,相比之下,一些门静脉血栓患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处于正常范围内;所有3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均处于正常范围内,相比之下,一些门静脉血栓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这一结果说明,即便一些门静脉血栓患者缺乏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典型的血细胞计数结果,也不应忽略JAK2 V617F检测的价值。
从其他血栓危险因素来看,无任何患者合并其他遗传性促凝因素;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既往应用过避孕药物;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和1例门静脉血栓患者既往患有过静脉血栓事件;无任何患者既往患有过动脉血栓事件;仅1例门静脉血栓患者存在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在布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选择上,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先进行了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此后进行了肝移植;2例患者肝移植成功,1例患者肝移植失败。
相比之下,无任何门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或肝移植。
并发症方面,6例患者合并腹水,10例患者合并脾大,8例患者合并食管静脉曲张。
所有3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合并了腹水(3/6,50%),而门静脉血栓患者很少出现腹水(1/6,16.7%);无布加综合征患者合并食管静脉曲张(0/14,0%),相比之下,门静脉血栓患者更易合并食管静脉曲张(6/8,75%)。
这一结果也反映了肝前性和肝后性门静脉高压所产生并发症的差异。
3. 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的结局上图展示了14例患者接受不同抗血栓药物治疗后的结局。
横坐标代表随访时间。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抗血栓药物治疗。
蓝色线条代表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共9例;紫色线条代表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共4例;绿色线条代表仅使用阿司匹林,共3例;黄色线条代表应用氯吡格雷,共2例;灰色线条代表未应用任何抗血栓药物,共2例。
4例(28.6%)患者在随访期间调整了抗血栓药物。
其中,1例患者由维生素K拮抗剂调整为氯吡格雷;1例患者由氯吡格雷调整为阿司匹林;1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加用维生素K拮抗剂;1例患者由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阿司匹林调整为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
红色方框代表出血事件。
5例(35.7%)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出血事件。
其中,1例患者共发生3次出血事件,但仍坚持应用抗血栓药物;另4例患者各发生1次出血事件。
1例患者因发生出血事件而停用抗血栓药物,而其余4例患者继续应用抗血栓药物。
乳白色方框A和V分别代表动脉和静脉血栓。
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血栓事件。
其中,3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而1例患者发生动脉血栓。
黑色方框代表骨髓纤维化。
1例患者发生骨髓纤维化。
此前,De Stefano等(De Stefano V et al. Blood Cancer J 2016;6:e493)研究了181例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
其中,67例患者伴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67例患者伴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47例患者伴有骨髓纤维化。
他们发现,维生素K拮抗剂可降低内脏静脉血栓复发率。
这项研究中,9例患者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单药;4例患者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的患者中,近半数患者发生了出血事件。
这也许说明,联合用药的出血风险可能更高。
因此,应谨慎考虑使用此治疗方法。
4. 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应用细胞减少治疗的情况上图展示了11例(78.5%)患者接受细胞减少治疗的情况。
蓝色线条代表应用羟基脲,共5例;黄色线条代表应用干扰素,共9例;绿色线条代表静脉放血治疗,共2例;红色线条代表应用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鲁索替尼),共1例。
6例(54.5%)患者在随访期间调整了细胞减少治疗方法。
其中,1例患者先使用羟基脲,后改用干扰素,此后因不能耐受而改用羟基脲,最后改为鲁索替尼;1例患者先应用干扰素,此后因不能耐受而改为静脉放血治疗;1例患者先应用干扰素,此后因不能耐受而改为羟基脲,最后再次因不能耐受而改为干扰素;1例患者先应用干扰素治疗,达到了血细胞减少的目的,此后继续静脉放血治疗;1例患者先行静脉放血治疗,此后改用干扰素,达到血细胞减少的治疗目的后停药;1例患者先应用了一段时间干扰素,因不能耐受而停药一段时间,此后重新开始应用羟基脲。
紫色圆圈代表无法耐受细胞减少治疗。
5例(45.5%)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法耐受细胞减少治疗;其中,1例患者因无法耐受而中止治疗,1例患者停药一段时间后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黑色圆圈代表血细胞减少。
3例(27.3%)患者在随访期间达到了血细胞减少的治疗目的。
其中,2例患者达到血细胞减少的治疗目的后停药,另1例患者达到血细胞减少的治疗目的后改用静脉放血治疗。
羟基脲和干扰素是最常用的细胞减少药物。
Marchioli等(Marchioli R et al. Thrombosis2011;2011:794240)和Barbui等(Barbui T et al. Am J Hematol 2017;92:1131–6)的研究已证明,细胞减少治疗可有效预防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危人群发生血栓。
Pieri等(Pieri L et al. Am J Hematol 2017;92:187–195)认为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直接抑制JAK基因,可更安全地减少血栓复发。
总结及展望这项研究结果对临床医生治疗此病有一定价值。
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内脏静脉血栓,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需谨慎使用;细胞减少治疗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但其造成血细胞过度减少和患者不耐受而中止治疗的比率很高。
目前为止,尚缺乏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内脏静脉血栓确切的治疗方案。
抑制JAK/STAT途径能否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