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河南教师招聘小学数学说课稿:《认识分数》说课稿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4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出处及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课本第5册第91—93页的教学内容,分数对此时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因为分数与学生认知并运用三年整数完全不同。
读法上不同,写法上不同,外形上不同,更重要的是意义上的不同。
所以,上好这一节课对学生今后的分数学习尤为重要。
这是学生从整数到分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更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一次质的飞跃。
2、教材所处的地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生深入进行分数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说教学目标会认、能读、能写简单的分数。
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简单方式表示分数。
结合生活实例能说出用分数表达的数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分数。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1、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对比发现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说学法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学生合作,集体交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后附教具、学具)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故事导入新课题,以旧引新。
首先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主体思路。
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小明和小叶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引入学生活动)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
《认识分数》的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认识分数》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
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
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
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通过猴王分桃的情境,复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馈,旨在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寻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突破点。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
分数的概念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已经认识了整数。
分数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拓展对数的认识,还能为后续学习小数和百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正确读写分数。
教材通过分月饼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分数,使学生体会到分数产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相关知识,并且有了平均分的概念,这为学习分数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节分月饼的情境:把 4 个月饼平均分给 2 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把 2 个月饼平均分给 2 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当把 1 个月饼平均分给 2 个人时,每人分得多少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分数的认识。
认识分数说课稿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
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
整数是从一个一个数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个经验。
分数是建立在等分某个单位开始的,并且是不可分的,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分数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
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一些量,但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等概念,这就决定了学生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他们的年龄决定了其认识事物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他们好奇心强,渴望认识新事物,喜欢尝试,根据这些特点,我采用分、折、涂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方法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认识12,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出12,顺势教学12的写法及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找长方形的12加深对12含义的理解,第二环节经过练习引出几分之一,第三环节再次通过学生动手折,比较分数的大小,总结出规律,第四环节最后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第五环节通过最后的总结,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所了解。
《认识分数》说课稿各位老师领导们,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的基础上,关于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
分数对学生来说虽然口头不陌生,但实际上学生对分数的表示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因此,教材一开始先从学生喜欢的分苹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引出1/2。
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接着通过学生动手折纸活动来教学几分之一及几分之几,让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最后教材还安排一些操作性强,且很有针对性和对比性的习题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懂得分数对于平分图形或物体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熟练认读分数,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交流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难点: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认识分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认识分数》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上午好!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教师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
下面我简要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第92——93页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第10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数学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依据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五)学情分析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
认识分数说课稿认识分数说课稿认识分数说课稿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
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认识分数》说课稿(精选5篇)《认识分数》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第P98-100页。
2、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分数》这一教材是学生第一接触的内容,在认识上比较生疏,与以往学习的整数相比,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对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本单元采取情景教学并结合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能够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同时本课时是学习分数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是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说出相应分数的实际含义,是本课时的核心内容,学好本课时可以为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知识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创造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间接的引导,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思考、探究、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并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最终可以实现数学化的过程,真正达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我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分析了教材的结构特点,认真审视了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目标,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情景教学与直观地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同时能够让学生准确地读、写分数,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通过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并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合作交流来系统认识分数,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认识分数》说课稿(精选5篇)《认识分数》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分数》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分数》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下学生又学习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学情分析:1.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步入青春前期了,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开始学着要独立思考问题了。
要让孩子主动发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本节课既要复习三年级已有的分数知识,也要为接下来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打下基础,是一节过度课,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血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
2.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说教学方法1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
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集合6篇)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大家好!一、说教材:1、说课题: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所学的内容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
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
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3、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
4、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5、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
在故事中渗透“平均分”概念的回顾,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饼”,说分法。
巧设认知的矛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从分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
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
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
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从而形成“不是平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
”教师帮助加上“暂时”,完善认识。
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
3、生活化导引,继续自主探究:光从书面上认识分数是不够的。
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去找分数。
(家中的大门、窗户、半月……)在学生表述完后,追问:“教室里的窗户有好几扇是有好几块玻璃的,我打开其中一扇,问‘打开的是整扇窗的____.’”让学生初步接触其它分数。
2015河南教师招聘小学数学说课稿:《认识分数》说课稿范
文
2015河南招教考试小学数学说课稿: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
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
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通过参与丰富的
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
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
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
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
接着出示
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
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
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
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
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
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
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
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
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
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河南各地市招教备考QQ群:点击查看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