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生活风格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672.56 KB
- 文档页数:3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违法行为的关系是什么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成长备受关注,其中他们的心理健康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面临学业压力、家庭问题、社交困扰等多种挑战。
如果这些挑战得不到恰当的应对和处理,就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青少年违法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抑郁症可能使青少年感到极度的无助和绝望,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从而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逃避内心的痛苦。
焦虑症则可能导致青少年过度紧张、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和生活,在面对外界压力时更容易情绪失控,做出冲动的决定。
而一些人格障碍,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能使青少年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尊重,无视社会规则和法律,更容易参与违法活动。
再比如,一些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青少年,如遭受虐待、霸凌等,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出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另一方面,违法行为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一旦青少年卷入违法活动,他们可能会面临法律的制裁、社会的谴责以及家庭的失望,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违法后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内疚、自责、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再次犯罪。
家庭环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违法行为之间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
一个充满关爱、支持和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品质,降低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参与违法行为的风险。
相反,如果家庭中存在父母冲突、家庭暴力、过度控制或忽视等问题,青少年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例如,在充满争吵和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以暴力解决问题,从而更容易触犯法律。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预防及自我保护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学生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以及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一些家庭缺乏温暖和关爱,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度溺爱或者过于严厉,甚至存在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学校教育的缺失也不容忽视。
学校如果只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品德和法制教育,那么学生可能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再者,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情节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呢?家庭方面,父母应当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同时,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学校要加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法制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犯罪以及违法犯罪的后果,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也应当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监管,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对于青少年学生自身来说,学会自我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盲目跟风,不被不良风气所影响。
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遇到问题和冲突时,保持冷静,避免冲动行事。
再者,要谨慎交友。
不与有不良行为的人交往,以免被带入歧途。
当面临危险时,青少年学生要懂得如何应对。
比如,如果遭遇校园欺凌,不要害怕,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者警方求助。
青少年违法犯罪一些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青少年违法犯罪一些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因素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希望和未来,是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由于当今社会变迁的加快,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演变,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交流飞速发展的结果。
加上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和社会化教育功能的滞后发展,使得一些青少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法正确认识或看待自己,迷失方向,导致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率不断攀升的现象,着实令人担扰。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与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人际交往、学校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只有从这三个过程的干预,才可以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
因此,在注重青少年智育教育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发挥他最大的、积极的作用。
这里着重就青少年德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谈谈我自己作为非正式教育系统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学校的法制教育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让学生掌握多少法律条文,而是要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心理健康的内在成长,同时结合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加强与家长的家庭教育相沟通,必须从源头上对形成青少年不良心理品质和潜在的心理健康方面来把握其实质,寻求根本的解决办法。
人作为高等动物,其所有行为无不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同样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支配或影响。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一)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性青少年时期(特别是青春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是所谓的断乳期,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
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生理特点:1.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2.生理机能的变化肌肉与脂肪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逐步成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完善 3.最重要的是性的发育和成熟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特征的出现,男孩、女孩不同的生理现象性机能的成熟(正确对待早恋以及性行为的后果)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青春期青少年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心理上的成人感和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交友的不慎,也容易使青少年学生走上歧途);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引发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争论)主要思想与行为的相关表现: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
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I. 原因分析A. 群体特征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特定的群体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认同的缺失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建立阶段,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对他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交媒体等方面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可能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2.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塑造个体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关键环境。
然而,一些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家庭冲突、缺乏亲子关系等问题,这些不良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感到孤立和无助,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倾向。
B.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地区或社区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机构和服务,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使他们容易受到犯罪团伙或不良社交群体的影响。
2. 社会价值观偏离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一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开始流行起来。
例如,崇尚暴力、至上财富等价值观,都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其违法行为的发生。
C. 个体心理因素除了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的心理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1.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容易受到短期的诱惑,而无法理性思考和抵制作出违法行为的决策。
2. 逆反心理的作用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普遍存在。
他们希望通过违规或违法行为来彰显个人独立性和反抗现有社会秩序的意愿。
II. 防治对策为了有效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对策。
A.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途径。
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积极参与他们的教育活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榜样。
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的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自我控制理论是指个体通过意志力和自律,来约束自己的冲动与欲望的能力。
在犯罪学领域,自我控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中。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其原因和预防措施对于社会的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基于自我控制理论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综述,旨在深入探讨自我控制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自我控制理论的基本假设自我控制理论最早由克里斯蒂和赖特在199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犯罪行为是由其自我控制能力的水平决定的。
自我控制被定义为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来抑制自我行为的能力。
基于该理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
二、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犯罪行为高发期。
自我控制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研究显示,自我控制低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行为中,如偷窃、打架等。
相比之下,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更容易抵制诱惑,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自我控制理论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主要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犯罪行为。
首先,家庭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规范引导,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和决策能力。
此外,社区和社会机构也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自我控制理论的局限性及对策自我控制理论虽然在解释青少年犯罪方面具有很大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并没有表现出犯罪行为。
其次,自我控制理论忽略了社会结构和环境背景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社会控制与青少年犯罪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成为了一个挑战社会控制机制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控制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目的社会控制是一种通过各种手段和机构对社会行为进行调控和引导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护公民的权益,形成和谐及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控制的范畴中,警察、法院、监狱等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机构在控制青少年犯罪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二、社会控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 原因探究:社会控制机制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制约作用。
社会控制通过监督和引导青少年的行为,提供正面的角色模型和资源,降低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然而,社会控制机制的不足和问题也导致了部分青少年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理解不足,从而易于陷入犯罪行为中。
2. 手段研究:在社会控制的手段方面,警察和监狱等机构通过刑法和刑罚来处罚和惩治犯罪行为。
然而,仅仅依靠刑罚难以根治青少年犯罪问题。
除了刑罚外,社会控制还需借助更多的预防和帮助手段,如教育、家庭和社区的力量等。
三、加强社会控制的策略1. 预防为主:加强教育、家庭和社区的预防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拒绝能力。
2. 多元参与:社会控制应该多元化、综合化,各方应该共同参与其中。
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媒体等各界力量应该携手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照顾。
3. 个体化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采取个体化的管理措施,提供精准的帮助和支持。
对于一些患有心理障碍或家庭问题的青少年,应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福利等一系列的个体化辅导服务。
4. 激励和奖励:除了惩罚,社会控制也应注重激励和奖励的力量。
通过肯定和鼓励,激发青少年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重建对社会的信任和认同。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认同对他们的成长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犯罪行为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现象,青少年犯罪更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概念、犯罪行为的特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以及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一、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概念及特点青少年自我认同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情感体验,是青少年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认同感。
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特点包括多元化、动态性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二、犯罪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犯罪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秩序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如犯罪动机复杂、行为冲动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影响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犯罪类型不断增多,犯罪手段不断升级。
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本人和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
四、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犯罪行为的关系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认同不稳定、认同感缺乏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又会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加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设,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五、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犯罪行为的干预与预防针对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多种干预与预防措施。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应加强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好,精力充沛,但是心理发育滞后正常情况下青春期大致一般都是在14岁到18岁这个年龄段之间,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成熟期也逐渐提前了。
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生理发育的迅速,心理发育明显滞后的现象。
比如有的青少年因这个时期的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严重的可能还会以恶作剧的方式来进行暴力犯罪。
同时随着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和生活能力的增强,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不过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生活上和认识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个时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才会呈现出独立愿望与依赖习惯并存的矛盾现象;同时青少年还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缺乏艰苦劳动的意志而形成的欲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交织和青春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这些孩子们心理发展呈现不稳定和多变化、动荡的特点。
同时孩子们在家庭、学校还有社会因素的一些刺激下极容易形成违法犯罪中青少年的爱慕虚荣和寻求刺激还有一些焦虑逆反或是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特点。
(二)自我实现的需要青春期的少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这个时期会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例如:对升学或是就业以及恋爱、消费还有人迹交往,同时还有对事业成功、荣誉或是社会地位的追求等等,不过由于他们的年龄还有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等,一些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一旦他们受到了不良因素的诱惑,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就很容易导致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而其他们的综合素质较差,对于事情的分辨能力也很差,很容易模仿他人模仿他人或受他人暗示而发生了一些不能自控的违法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电影或是小说还有电视中,以及网络上的一些人物等都会成为青少年的模仿对象。
从而发生模仿性行为。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犯罪手段、方法、侵害对象的选择等,都是在一些不良书刊或是录像等中模仿过来的。
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控制理论在解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自我控制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预防策略。
我们将简要介绍自我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
我们将综述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青少年犯罪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探讨影响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我们将提出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策略,以期为减少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self-control theory in explaining and preven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crime is a complex and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ha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even the entire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ventionstrategi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control theory. We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 of self-control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psychology. We will re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self-control ability. Next, we will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adolescents' self-control ability, including family environment,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etc. We will propose a prevention strategy for juvenile delinquency based on self-control theor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educing juvenile delinquency.二、自我控制理论概述Overview of self-control theory自我控制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调控自身行为、情绪和思维,以实现预定目标或满足内在需求。
2018年3月第31卷第1期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 rnal of Shanxi P olitics and La*w In stitu te for A dm inistratorsM ar. ,2018V ol.31 N o.1【司法实务】自我控制、生活风格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系朱训明(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自我控制、生活风格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能提供重要的线索与 启示,多项研究表明,休息和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高的青少年往往会自我控制力不足甚至失控,并因此导致更多的 包括违法犯罪在内的适应不良行为的产生。
同时,睡眠也是处理信息的核心,大脑使用睡眠期来加强学习和巩固记 忆,对认知的组织至关重要。
此外,睡眠不足提高了焦虑水平和抑郁症发生,降低人的自尊感。
而经常体育锻炼能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这为我们优化未成年犯的心理矫治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自我控制;生活风格〔中图分类号〕DF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500(2018)01 -0100 -03一、自我控制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系自我控制被认为是一种有限而宝贵的资源,来 供个人支配和主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感情,以达到 长期目标(Baumeister,2002 ;Baumeister&Vohs,2007 ;Baumeister,Vohs&Tice,2007)。
研究表明,在自我控 制量表中得分高的个体在不同领域取得更好的结 果,包括其健康和相关行为(De Ridder,Lensvelt - M ulders,Finkenauer,Stok&Baumeister,2012 ;Tangney,Baumeister&Boone,2004 )。
相反,低自我控 制与包括违规违法甚至是犯罪在内的各种适应不良 行为(deRiddei•等,212;Haggei•等,210;Moffitt等,2011;Pratt and Cullen, 2000;Tangney等,2004 )。
DerwinK.C.C han等运用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对澳大 利亚的410名运动员实验研究表明:自我控制与兴 奋剂态度呈负相关;与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一致,自我控制力较弱的运动员更有可能对于兴奋剂产生积 极的态度甚至行为意图。
人们发展了各种类型的自我控制模型,其中由 Baumeistei•等人(1994年)发展的自我控制的力量模 型(the strength mode)( Baumeistei•等,2207;丑31〇!^-ster and Tierney,211)得到广泛的实践关注和支持(Haggei•等2010),这种模型的基本的前提与假设是 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个体通过消耗这种资 源,规范与管控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
Muravvn 和Baumeister(2〇00年)打了个比方来说明这种模 型,自我控制如同肌肉力量,这种力量通过休息补充 回来,也可以通过实践训练加强这种力量,自我控制 资源可以通过休息复原,也可以通过训练得以强化。
“因此,有限的资源模型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如暴饮 暴食,冲动购买和酒精滥用这些需要自我控制的任 务,需要调用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Baum eister等,2007)。
许多研究评估了这种力量模型,这些研究进一 步验证了自我控制作为一种资源可以被耗尽(Mu-raven等人 1998 ;Schmeichel等人 2003 ), 并随着时 间的推移可以得到加强(Baum eister等,006)。
力 量模型中隐含的观点是人们之所以能管控自己的行 为部分地基于人们的休息与恢复,如M u r v n和 Baumeistei•所述(2〇00年),“...强度模型中自我控 制的资源可能会耗尽,因此必须得以补充与休养。
”V ohs等人(2011年)也指出,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 的中心是人们完成自我控制任务后需要通过睡眠进收稿日期:2018 -01 -15作者简介:朱训明(1981 -),男,山东淄博人,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罪犯心理矫正与测评、戒毒康 复与机理研究。
100第31卷第1期朱训明:自我控制、生活风格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系行休息与释放。
“研究发现,完成自我控制的任务后需要通过提供休息来使得自我控制资源得以补充 (Oaten等,2008 ;Tyler and Bums,2008 )”。
虽然这些研究通常集中在实验室的短期自我控 制任务和短暂休息时间设置,但最近的研究已经开 始考虑在广泛的日常运用的背景下的自我控制任 务,并得出相似的结果。
大量研究支持这一模型的基本原则(Hagger 等,2010)。
例如,实验室实验已经发现控制组完成 自我控制任务消耗了自我控制资源,并产生个人自 我控制减少,超过对照组的情况(Mumven等,1998)。
总之,某种任务情境下,自我控制资源的损 耗至少产生短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甚至自我控 制失败或耗竭。
二、生活风格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系在睡眠与自控能力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休息和睡眠不足,特别是睡眠质量不良,与自我控制能力与 认知功能缺陷显著相关能(Altena等,2008 ;Walker,2008)。
在睡眠质量与犯罪的关系上,最近的研究 表明没有获得足够的高质量睡眠的青少年在参与犯 罪行为与冒险行为上有增加的趋势(Catmttand Gaaltney,2009 ;Clinkinbeerd 等,2011;0,丑1^6打31^- Mindell 2005; Peach andGaultney,2013)。
总体来 说,睡眠剥夺或者睡眠质量差弱化了自我控制,并增 加了犯罪行为;睡眠剥夺与犯罪行为增长之间的关 系可能是由于低自我控制有调和作用。
根据自我控 制的力量模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过程:那些 睡眠不足的青少年会导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并因此更有可能从事犯罪行为。
直到最近,睡眠剥夺的有害影响被社会科学家相对忽视了。
事实上,有些学者认为睡眠是人类生 命中被遗忘的重要方面(Nutt,2012年)。
虽然睡眠 占我们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神经科医师现在才开 始了解其功能。
最特别是睡眠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 复原和恢复的机会。
这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是至关 重要的,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过程尤其重要 (Steinbem等,2011 )。
睡眠也是处理信息的核心,大脑使用睡眠期来加强学习和巩固记忆(Kopas 等,2010)。
在这个意义上,睡眠对于认知的组织至 关重要,这些认知是清醒时经历的。
很多认知神经 过程都与睡眠有极大关系,这引起行为科学家越来 越多的关注。
然而很多人睡眠不足,美国疾病控制 和预防中心已经视睡眠不足为流行性公共卫生问 题,青少年睡眠剥夺的情况较高。
相比青春期前,青春期后期睡眠剥夺问题更加严重。
美国睡眠基金会 (2013年)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需要大概每晚8.5 -9.25小时的睡眠,但15%的青少年可以做到。
事实上,有些人估计,大约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只睡6个小时或更少(Wolfson and Camkadon,1998)。
睡眠剥夺对健康有显著的影响(Colten和Al-tevogt,2〇06;Fmdriksen 等 2004)。
在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方面,睡眠不足已经与这样的事实高度相关,如高胆固醇(Gangwisch等人,010),抑郁症和自杀 意念(Roane和Taylor,2008 ),并提高了焦虑水平(Talbot等,2010)。
例如,Talbot和她的同事的实验 研究表明,睡眠剥夺组的成员更有可能评估其厌恶 的经历是灾难性的。
类似的结果还出现在社区研究 中,例如,Fmdriksen等(2004年)追踪了约2,200名伊利诺伊州6年级学生2年以上,发现那些经历了 较少的睡眠和大幅睡眠减少的六年级至八年级学生 经历了更多的抑郁,其自尊感也显著降低了。
睡眠 剥夺已然与学业结果和学习困难有关(Carskadon 等,2004;Roberts等,2001)。
罗伯茨等人(2009 年)对3000名青少年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发现睡眠剥夺 (每晚睡眠6小时或以下)学生有更多的负面结果 与体验,如成绩差等学业问题和学校问题。
侵犯是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发现睡 眠剥夺导致人类的侵犯行为的增加。
如Kamphuis 等人(2012年)指出,与对照组相比,睡眠剥夺组受 试者往往在任务中更多表现出一系列侵犯与反社会 品质。
这些研究普遍揭示了睡眠剥夺组会表现出更 高的敌意,愤怒,怀疑他人和外显的侵略行为(例 如,Kahn - Gmene 等,2006 )。
Lemola 等人(2012 年)通过对社区中的青少年的调查中,也得到了相 似的结论。
特别是,不规律睡眠组放大了父母的冲 突效应,即父母冲突更有可能导致睡眠不规律的青 少年的攻击与侵犯行为。
另一些研究直接考虑偏离性行为或者犯罪(Catmttand Gaultney,2009 ;Clinkinbeard等,2011; 0,Brien andMindell,2005; Peach and Gaultney,2013)。
例如,通过费城高中生的横断面数据的分析,OBien 和Mindell(2005)发现了他们的学业结果与睡眠剥 夺或者不良睡眠之间的关系。
Clinkinbeard等人 (2011)使用第一轮美国青少年健康普查纵向数据 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睡眠小于每晚7小时的青少年 更多地参与财产犯罪,同时睡眠时间小于每晚5小 时更多地参与暴力犯罪中。
此外,由Peach和Gault-ney(013)在Clinkinbeard等人的研究基础上(211101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3月年),通过使用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美国青少年健康普查纵向数据,探查了睡眠时间对犯罪的影响,发现睡眠剥夺对青春期期间的犯罪行为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在成年期间会衰退。
从这个角度来看,睡眠剥夺应该以某种的方式增加了犯罪行为:某种水平的睡眠能够存储自我控制的资源与力量,如果睡眠出现问题或障碍,则自我 控制资源或力量会日益减损。
Ire la n d和Culpin (2006年)通过对184名男性未成年服刑人员睡眠时间与质量进行调查,探讨了睡眠时间与质量与侵犯、冲动或愤怒之间的关系,认为侵略与睡眠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关系,特别睡眠差与敌意有显著的关系。
A b e等(2010年)对1934名日本初中生进行的调查,发现睡眠模式与冲动控制有关,午夜后入睡者的冲动控制能力被弱化,这中睡眠模式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这些习惯包括缺乏参与课外活动,更多地使用便利店,以及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