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 格式:pptx
- 大小:848.11 KB
- 文档页数:12
【趣学公基】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十四大确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弊端。
宏观调控有三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
一、经济手段
(1)经济计划
比如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发展规划、十年计划等。
(2)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
一般是间接调节,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手段→触动市场参与者利益→调节引导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
二、法律手段
国家制定和运用法律法规,包括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法律监督。
(1)经济立法,制定法律:
比如国家制定《个人所得税法》。
(2)经济司法:运用法律:
比如打击虚假广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3)法律监督:
比如根据《食品安全责任法》对食品行业进行安全大检。
三、行政手段
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禁止、整顿、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一般都是直接调节,且带有强制性。
比如房地产调控政策,限售、限购;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等;国家旅游局规定:十一黄金周期间各旅游景点不得擅自涨价。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1)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计划)。
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注)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区别:A、经济手段是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而行政手段是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B、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二、理解★★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1)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这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
(3)结论,不仅公有制经济要发展,而且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必然性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宏观调控法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
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⑴经济手段①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内容: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杠杆进行的调控都属于经济手段,还有经济计划、产品购销、产业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等多种手段。
说明:经济手段如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的收入分配政策、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中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第四课与第五课《产业和劳动者》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
③特点:间接性(经济手段→触动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调节引导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④作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⑵法律手段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②措施:经济立法、经济司法③作用: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注意:法律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理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⑶行政手段①执行者:行政机构(政府)②内容手段: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检查、监督、扣押;行政审批、核准价格或收费标准、许可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③特点:直接、高效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注意:不能认为实施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
投资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一、引言投资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和控制投资活动,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手段。
它是现代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投资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深入论述,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二、投资宏观调控的方式1. 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
在投资宏观调控中,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和投资意愿,从而实现投资的平稳增长。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如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等,以刺激经济增长。
这些措施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提振了市场信心,促进了投资的增长。
2. 财政政策调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支出等手段,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
在投资宏观调控中,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税收政策等措施,引导投资方向和领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中国政府在近年来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投资兴办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投资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
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产业政策调控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引导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工具。
在投资宏观调控中,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和领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欧盟委员会推出的“欧洲创新理事会”计划旨在通过投资支持欧洲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根据该计划,欧盟将在2020年前投入100亿欧元用于支持创新项目的研发活动。
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欧洲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投资宏观调控的手段1. 信贷政策调控信贷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利率水平等手段,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行为的一种政策工具。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2)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
经济手段的调节既可以使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又可以不使企业丧失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它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当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时,这时就需要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
(4)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它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其模式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经济活动的主体”。
经济手段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5)作用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经济利益的调整,可以有效地平衡供给和市场的矛盾,平抑物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行政手段是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统一意志和行为。
只要运用恰当便能动员社会力量,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经济总量和结构,以引导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运行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宏观调控手段:
1.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和财政
支出政策,影响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
例如,减税降费、
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需求,或者采取紧缩财政政策来抑制
通胀。
2.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货币市场和
信贷条件,以调节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
例如,通过降低
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或者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
3.外汇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调整汇率和外汇
储备的规模来影响国际收支和汇率水平。
4.区域政策:政府通过区域发展战略来促进区域均衡和经济
一体化。
这包括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税收优惠
和就业创造等措施,以促进地区发展和消除区域差距。
5.产业政策:通过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政府可
以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和调整。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减免税收、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手段来支持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发展。
6.就业政策:政府通过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创造和提高就业
率。
这可能包括鼓励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培训和教育、推动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措施。
7.市场监管和调查:政府可以通过市场监管和调查来防止垄
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保护市场的公平和有序运行。
这些手段在结合使用时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调控通胀、促进就业、改善收入分配、促进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目标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