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三大手段区别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23
请问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新华网北京2006年7月3日电:国家发改委最近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
据此回答50—51题。
50.此次涨价实现了第二次煤电联动。
所谓煤电联动,就是电价要随着煤价的升高而适当调整。
这说明,商品的价格:A.不能由市场形成B.由使用价值决定C.由市场供求决定D.受生产成本影响51.此次提高电价也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施。
从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看,调整电价属于: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道德手段D.行政手段请问各位老师:为什么选A,课本上又讲物价部门核定公共交通通信价格属于行政手段,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宏观调控的方法:自觉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三种手段的关系:第一,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第二,内容不同。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经济政策是指ZF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一切准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等。
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
第三,任务不同。
经济手段的任务在于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三种手段对比分析手段含义内容任务调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一切准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调上动一活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国同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同上行的控要和内如产对符投政术求要加预会域国再以会在域要政制守则证平在域调消总工额集力止金快联系三种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发挥着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2)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
经济手段的调节既可以使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又可以不使企业丧失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它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当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时,这时就需要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
(4)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它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其模式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经济活动的主体”。
经济手段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5)作用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经济利益的调整,可以有效地平衡供给和市场的矛盾,平抑物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行政手段是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统一意志和行为。
只要运用恰当便能动员社会力量,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具体手段的比较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经济总量、价格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要素进行调控,以达到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福利的目标。
下文将对这三种具体手段进行比较分析,以展示它们的优缺点。
首先,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金融市场和经济行为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的调整等。
货币政策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快速、灵活地对市场进行调控,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时也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者支出,达到调节经济增长速度的目的。
然而,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滞后性,政策作用的时间和效果并不立竿见影。
其次,货币政策容易产生通胀或通缩压力,并且在市场出现金融危机时,其效果可能会受到限制。
其次,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和债务等来实施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适度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调整税收政策和发行国债等。
财政政策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直接影响经济中的资金流动,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活动。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资金的投入,促进特定产业和地区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然而,财政政策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反应影响,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制约。
其次,财政政策容易产生逆周期效应,即政府在衰退时增加支出,在经济增长时减少支出,从而加剧经济波动。
最后,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优惠税收政策、科技扶持政策、行业准入和退出规定等。
产业政策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社会福利。
此外,产业政策还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行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产业升级。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总量、结构和动态关系进行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宏观调控是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持通货膨胀率和就业水平合理、外汇储备充裕、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综合措施。
二、宏观经济目标1. 经济增长目标: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持续地增长,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
2. 通货膨胀目标:控制通货膨胀率,保持物价稳定。
3. 就业目标: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率。
4.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防止赤字过大。
5.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1. 财政政策:通过制定和调整预算、税收、支出等政策,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2.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影响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
3. 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手段,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4. 外汇政策:通过调整汇率水平、管理外汇储备等手段,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5. 劳动力政策:通过教育培训、就业援助等手段,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6. 消费政策:通过鼓励消费、调控消费税等手段,刺激总需求与增加经济增长速度。
四、经济增长和稳定1.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经济增长的模型和测度:物质生产和国民收入等模型,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测度。
3. 稳定增长的调控策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五、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 通货膨胀的成因:货币供应过多、成本推动、需求推动等因素导致通货膨胀。
2. 通货紧缩的成因:货币供应不足、成本上涨、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通货紧缩。
3. 调控通货膨胀的手段: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管制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
4. 调控通货紧缩的手段: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手段,缓解通货紧缩。
学习指导责编/薛 柏 沈 楠 邮箱/xg kzs d@163.co m2009年第12期15你能正确区分宏观调控 的三种手段吗?t 唐秀兰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国家宏观调控是5经济生活6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往往存在将三种手段相混淆的现象;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更分辨不清三者的区别。
所以分清概念,澄清思想,可以避免因概念不清而犯同类错误。
一、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明显区别有以下五个方面:(1)含义不同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特点不同经济手段一般是间接调节,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有温和性、引导性、间接性的特点。
行政手段一般是直接调节,并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效果迅速的特点。
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3)调控的内容及侧重点不同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国家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如通过财政、税收、利率、贷款、货币发行、国债、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等手段,主要侧重于解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具体实施的经济手段有:¹利用货币手段:利率的调整,货币发行量的调整,存贷款政策的调整。
º利用财政、税收手段: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方向的调整,国债的发行,税目及税率的调整。
»利用价格杠杆:通过对某些商品价格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
¼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如十一五规划、年度规划等。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
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宏观调控的三大目的和六大意义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是一个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总体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调节和控制,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规划引导、政策调控、法律规范、信息导向和行政干预。
分述如下:1、规划是指国家和地方z府各级、各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规划对象所组成的规划体系,像“十五”规划就是最高级别的规划。
其余规划必须以这个规划作为依据来编制。
2、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体系组成,具体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等。
3、法*律就不细说了,一提你就明白。
象最近出台的《循环生产法》,就是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保护环境的法律。
对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信息导向。
主要建立guo家公开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经济运行和预测方面的信息,给全国的生产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改善经济运行的盲目性。
n5、z府的行政干预是超经济行政强制的方式,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越少越好。
但是却很有必要。
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如果z府不用超经济手段(当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局面可能还要严重。
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注意这个增长是量和质的统一,而且要平稳,不能大起大落)n2、充分增加就业(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浪费大。
劳动力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必须充分利用。
再则,就业是民生之本。
失业率高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
n3、保持物价相对稳定。
(这也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n4、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的平衡是指中平衡。
现在我国的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严重不平衡,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达几万亿美元,外国(我们的国际贸易伙伴国)很有意见。
别人吃了亏,就不愿意和你做生意了。
最终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分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达到稳定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
其中,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中常用的工具。
然而,它们在实施过程中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三种手段的区分。
首先,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核心手段之一,指的是通过改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国家预算、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来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信贷条件,以达到稳定物价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
金融政策主要包括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以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
经济手段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操作性,可以迅速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其次,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
法律手段可以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方式发挥作用。
立法是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其中包括行业法规、经济法律等,用于约束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
司法是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过程,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司法裁决和判决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执法是指国家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以保障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法律手段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稳定的规范力度和约束力度,可以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
最后,行政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另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行政命令等手段来实施。
行政手段主要涉及到资源配置、市场监管等方面,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
行政手段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直接性,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管理手段来调整和引导市场行为。
然而,行政手段的操作性相对较弱,可能会面临行政效率低下、监管不足等问题。
综上所述,国家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各具特点。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的学习中,对如何精确地区分国家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这个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到比较困难,而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又是一个高考的重点,因此正确区分这三个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一.从概念上区分: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五年规划、年度规划等。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相关准则和措施,除了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涉及到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等。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
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二.表现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是一种战略性、指导性和间接性的调节,但同时也有滞后性的特点。
经济手段主要是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包括了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不同杠杆又具有各自特定的功能,可以灵活组合运用。
经济手段一般不是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主体,而是通过物质利益诱导的方式间接地对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其调节一般是间接调节,故调节效果难以在短期体现。
例如,我国调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银行存贷款准备金利率,主要目的是降低市场中的货币量,避免经济过热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平衡的运行,但其结果不可能在这一政策执行之日起立即显现。
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与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直接性、快速性。
由于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调节意图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指示、命令、规定一经发布,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就必须执行,不能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