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中医诊疗方案总结2014上半年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发表时间:2014-04-30T09:32:25.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何德恒[导读] 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何德恒(新疆奇台县中医院 831800)【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63-01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本人2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患者79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21例,女性58例。
年龄在40岁以下者31例;40~50岁者38例,50岁以上者10例。
患者以城市居多。
病程1~10年68例,10~20年者8例,20年以上者3例。
患者均有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史,并痛引胸背,右上腹拒痛、拒按、恶心、呕吐、纳呆厌油,口渴喜饮,发热恶寒,大便秘结,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脉弦数等症状。
全组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并经B超探查确诊为胆囊炎,其中伴有胆石症者48例,占60.8%。
2 辩证分型施治2.1 肝郁气滞型右胁上腹钝痛,痛及肩背,胸脘痞闷,嗳气则舒或兼微热,伴有咽干、口苦、无黄疸,舌苔白微黄,脉弦。
治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加减:柴胡、川楝子、白芍、青皮、枳实、木香、香附、延胡索、金钱草。
加减:右肋痛甚加姜黄;气郁甚者加佛手片;痛如针刺,病久屡发者加三棱、莪术、紫丹参;便秘加用大黄;舌苔白腻夹湿者加用炒苍术、制川朴、陈皮、薏苡仁等。
2.2 肝胆湿热型右肋上腹疼痛,发热不高,畏寒,恶心呕吐,脘痞纳呆,黄疸,小溲黄,大便不畅或秘,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数。
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金钱草、茵陈、虎杖、枳壳、木香、延胡索、黄苓、大黄。
加减:合血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首乌、当归;肝肾虚加枸杞子、女贞子、杜仲、川续断;夹瘀加丹参、丹皮、赤芍;纳呆食滞加砂仁、鸡内金;恶心、呕吐加生姜、半夏、黄莲、竹茹等;大便不通加芒硝(冲)。
胆石症中医治疗的几点体会发表时间:2014-04-29T09:16:32.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作者:赵嘉恒[导读] 从以往外科手术到体位震波碎石,再到胆管镜取石等技术。
赵嘉恒(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中医院广西来宾 545900)【摘要】目的胆石症为临床多发及难治性疾病。
其致病因素诸多,病理演变复杂。
西医治疗胆石症疗效往往不理想。
传统医学在胆石症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现笔者浅谈关于胆石症中医治疗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胆石症中医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254-01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疾病。
其病程进展慢,易反复发作。
该病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1]。
近年来胆石症治疗获得较大进展。
从以往外科手术到体位震波碎石,再到胆管镜取石等技术。
但胆石症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其疗效常不理想。
笔者采用中医治疗胆石症患者。
其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胆石症属于中医“胆胀、胸胁痛”等范畴。
《脉因证治·腹胀》云:“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
胆胀者,宜柴胡清肝饮。
”[2-3]肝胆在生理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其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胆汁分泌有赖于肝阴的滋养;胆汁排泄同时也受到肝气的调节。
饮食偏嗜、多嗜厚味及酒等皆能损伤脾胃。
进而导致运化失常,气机壅滞。
土壅木郁,湿浊内生。
进而郁而化火,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职;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气郁结而致肝失疏泄; 瘀血阻络,血行不畅而瘀血内停。
进而阻塞肝络,肝脉不畅,肝失疏泄。
湿热蕴结,侵犯肝胆而使肝失疏泄。
上述病因使胆腑通降失调,精汁运输不畅。
进而胆汁久积而成石。
2 辨证论治2.1肝气郁滞型①病因肝喜条达,胆为中清之腑.患者情志不舒可致肝气郁结。
肝气机不畅,胆失疏泄。
进而胆汁排泄障碍,瘀积成石。
②证候多为发病不久或病程较短。
胆囊结石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胆石症是指胆囊、胆管有结石形成。
有右上腹疼痛并可向兼备不放射,可伴有黄疸、发热,上腹的压痛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范畴。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二、诊断【西医诊断】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B超、CT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该病责之于肝胆。
因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
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
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而发本病。
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辩证分析: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2.肝胆湿热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分析:因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三、治疗方案1.中医中药辨证诊治(1)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陈皮、柴胡、川芎、枳壳、白芍、甘草、香附、郁金、金钱草、大黄;加减: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气郁化火者,酌加栀子、黄芩、龙胆草;肠鸣,腹泻者,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藿香、生姜;(2)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方药:龙胆泻肝汤和茵陈蒿烫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金钱草、茵陈、生大黄6g;加减:便秘,腹胀满者,可加芒硝;胁痛较甚,可加青皮、川楝子,元胡;热势较重者可加银花、蒲公英、连翘、大青叶;湿重者,可加苍术、藿香、佩兰。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胆结石主要是采用利胆、消炎、软化、溶解结石等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苦参、黄柏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可以减轻胆囊和胆道的炎症症状,并帮助软化和溶解结石。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胆囊的分泌功能,促进胆道通畅,减少结石的形成。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治疗胆结石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气海等。
经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使胆道的排空,改善胆囊的收缩功能,减轻胆道的痉挛,缓解炎症症状,并增加胆囊的分泌流出,有助于溶解结石。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胆经和腧穴,调节胆囊和胆道的功能,缓解胆结石的相关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捏、揉、按、转等,可以刺激和活血,促进胆囊的收缩和排空,有助于消除结石并减轻疼痛。
4.中医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是中医治疗胆结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体内湿热、痰浊等有关,因此,饮食方面需要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
同时,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有助于溶解结石的食物,如苹果、柠檬、山楂等。
5.中医穴位贴敷:中医穴位贴敷是利用中药、艾灸等在特定穴位附近贴敷,通过药性或温热刺激穴位,调节胆囊和胆道的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流动,有助于软化和溶解结石。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大椎等。
总之,中医治疗胆结石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疗效,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食刺激性食物,同时还需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如有需要,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胆湿热之征。
(3)脓毒证:证候:右胁剧痛不已,腹胀而满,拒按,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身目黄染,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病在肝胆,结石阻滞,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故右胁剧痛,腹胀而满,拒按,湿热夹毒,热毒炽盛。
胆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心得分享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除了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外,中医中药也被广泛运用于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我本人也是胆结石的患者,通过中医中药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治疗胆结石的经验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胆结石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辨证。
在我的治疗中,中医医生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舌苔和脉象等方式,对我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辨证分析。
根据我的情况,中医医生判断我属于湿热胆结石,因此在中药配方上采用了清热解毒、化湿利胆的方剂。
二、中药治疗1. 苦参煎剂:苦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黄连素作用,该煎剂可有效中和湿热胆结石对胆囊的刺激,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2. 木通汤:木通有清热利湿、通淋功能。
中医认为湿热是胆结石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该方剂可有效改善湿热胆结石患者的症状。
3. 黄连素: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草药,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
在治疗胆结石时,黄连素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以上只是我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部分中药方剂,具体使用剂量和疗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胆结石治疗的重要方面。
在中医的观念中,饮食调理可以改善体内的湿热病理,减轻胆结石的症状。
1.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胆囊,加重胆道疼痛。
所以在治疗期间必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
2.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
我在治疗期间增加了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适量饮用中草药饮品:中草药饮品如菊花茶、决明子茶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治疗期间,我每天饮用适量的中草药饮品,既可以滋润肠胃,又能帮助调理湿热体质。
四、养生调理中医强调养生调理的重要性,对于胆结石的患者同样适用。
以下是我在治疗期间进行的一些养生调理措施:1.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废物的排出。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畴。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 CT、MRI 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混淆。
胆结石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传统的中医药学在胆结石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分享一些中医治疗胆结石的经验,希望对广大患者朋友有所帮助。
一、胆结石的中医病因诊断中医认为,胆结石的病因主要与寒热湿痰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的诊断中,医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判断胆结石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中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方剂1. 消石散:主要由半夏、茯苓、泽泻等药物组成,具有调理气滞、消除湿热的功效。
该方剂适用于胆石结晶较小、未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
2. 寒湿胆结石清胆汤:由黄连、黄芩、泽兰等组成,可清热解湿、调节胆囊功能。
适用于寒湿型胆结石患者。
3. 降脂胆结石颗粒:该方剂主要由山楂、莱菔子、冬瓜皮等组成,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胆固醇结晶形成。
三、中医推拿与胆结石中医推拿疗法在胆结石的治疗中也有一定作用。
通过对胆经、胆经穴位的按摩刺激,促进胆囊收缩,帮助胆结石排出。
此外,还可以采用胆经开穴、舌诊等方法进行辅助诊断和治疗。
四、饮食调理与胆结石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在胆结石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胆结石患者应避免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例如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和胆结石的溶解。
五、中医的其他治疗方法中医在胆结石的治疗中还有一些其他疗法,例如针灸、艾灸等。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机体气血平衡,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囊功能。
而艾灸则可以通过热毒透薰、温通经脉的作用,改善胆囊胆汁的流通。
六、中医治疗胆结石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的手术治疗,中医治疗胆结石的优势主要包括:无手术风险、疗效持久、治疗过程舒适等。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往往能够对患者的整体身心做出综合性的调节。
总结起来,胆结石的中医治疗经验包括病因诊断、中药方剂应用、推拿、饮食调理等多个方面。
中医治疗胆结石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同时,中医治疗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应用常规抗生素、溶石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抗生素,结合内服中药辩证论治,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71.43%、结石完全消失率为35.71%、胆囊壁毛糙消失率为45%、胆囊壁增厚消失率为46.67%、胆汁透声差率为46.43%高于对照组的50%、9.53%、14.63%、17.24%、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症条件下,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疗效较好,故对于病情较轻胆结石不建议仓促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过度治疗。
标签:胆结石;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溶石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70%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结石可致胆绞痛,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胆囊结石与炎症互为因果。
我国胆结石发病率为10%,两广等东南沿海地区可达20%,近年来胆结石发病率迅速上升[1]。
约1/5~1/3胆结石患者有临床症状,手术治疗是胆结石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具有创伤性,花费高,且存在过度治疗风险。
西医保守治疗胆结石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要治则,复发率高,且药物副作用较大。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历史悠久,疗效独特[2]。
但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疗效、安全性尚无明确定论。
本次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1例、女53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8.1±5.3)岁。
严重程度:轻证44例,中证40例。
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无误漏诊,B 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无药物禁忌症;④依从性较好,知情同意,可配合随访;⑤结石直径年龄>65岁;②结石直径>0.5 cm;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④急性胆囊炎,合并其他类型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与器官功能障碍。
胁痛,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内江市中医医院外三科
一、基本情况
胁痛,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结石)是我院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外三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56例,完成55例,平均住院日16.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5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1.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52例(93.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39例(7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53例(95.0%),针灸治疗48例(86.0%),康复治疗56例(100%),其他疗法33例(59.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
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疏肝理气法治疗胁痛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针灸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针灸方法,适用于胁痛的患者,以胀痛,唉气登表现者效果较好;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5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54例(96.0%),体征改善54例(96.0%),理化指标改善51例(91.0%);临床痊愈3例(5.0%),好转53例(95.0%)。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胁痛主要症状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嗳气泛酸等症状的评价。
(2)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3)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
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胆囊壁水肿,增厚可以彩超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体征程度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病残程度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
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改善症状
56例患者主症改善56例(100%);次症改善53例(95.0%),未改善8例(14.0%)。
56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56例,肩背疼痛改善52例,阵发性绞痛改善54例,56例中上腹部疼痛全部治愈。
56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恶心呕吐改善36例,畏寒发热改善18例,嗳气泛酸改善45例。
案例1:刘某,男,63岁。
主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伴恶心欲吐半年,加重1周。
”入院。
既往糖尿病病史,形体较胖。
半年前因进食油腻食品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疼痛向后背部放射。
时有左上腹部疼痛,当时患者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及恶心呕吐等。
查体:T:36.5℃P:75次/分R:20次/分BP:128/72mmhg 全腹肌稍紧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左上方腹部轻压痛,右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Murphy征(可疑阳性)。
肠鸣音正常。
彩超示:胆囊结石。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胆石症肝胆气郁证西医诊断:1、结石性胆囊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4、2型糖尿病。
案例2:(略)
案例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胆囊结石,胆囊炎治疗难点
西医对胆囊结石,胆囊炎的干预多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和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禁食物,抗感染,保护胃黏膜,解痉止痛等但仍然未能完全解决胆囊结石,胆囊炎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问题。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了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分析如下:
1.降低了急性期的转化为重型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
急性期死亡原因多由于胆囊局部病变加重,或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进展速度,进入本路径的肝胆气郁证患者11例在治疗后7~10天内嗳气泛酸及上腹部疼痛症状减轻。
尤其对于肝阴不足证的患者,采用一贯煎加减有利于胁胀疼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胆囊坏疽等。
2.减轻上腹部疼痛及不适感程度: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胁痛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及不适感程度,针对肝胆气郁证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理气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疼痛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采用针灸、中药熏洗和推拿等治疗方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嗳气泛酸的恢复程度。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一)“二参养阴胶囊”的临床应用情况
本院已经申请专利的中成药“二参养阴胶囊”经过前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缓解胆囊结石,胆囊炎所致的疼痛、局部不适有很好的效果。
56例患者中,出现本中医技术方法适应症的20例患者均采用了该治疗方法,治疗后疼痛症状改善。
(二)恶性呕吐及嗳气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情况
本院院内制剂“参曲健脾颗粒”经过前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缓解胆囊结石,胆囊炎所致的恶性呕吐及嗳气不适有很好的效果。
56例患者中,出现本中医技术方法适应症的22例患者均采用了该治疗方法,治疗后疼痛症状改善。
(三)急性胆绞痛中医特色针刺技术的应用
采用取日月、期门、胆囊穴。
配足三里、中脘。
用电针强刺激,可止痛及促进排石。
通过针刺治疗29例胆囊结石胆绞痛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针刺治疗加西药解痉和单纯运用西药解痉止痛治疗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特色针刺加西药解痉效果明显,缓解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