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初中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 格式:ppt
- 大小:6.08 MB
- 文档页数:45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能力目标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总结:法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的意义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的主要内容有: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掌握法治的核心要素,理解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法治建设。
本课时内容是对法治的深入探讨,旨在使学生认识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从而自觉遵纪守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对法治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法治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需要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现实生活中法治实践的具体案例感兴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法治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掌握法治的核心要素。
2.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自觉遵纪守法。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的核心要素。
2.法治的重要性。
3.如何推进法治建设。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实践。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治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法治核心要素和重要性。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些成果,如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法治观念的普及等,引起学生对法治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法治的核心要素,如法律、法治精神、法治体制等,并通过课件详细解释这些要素的内涵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法治的重要性。
讨论题目可以是:“法治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在法治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能力目标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内涵、要求及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总结:法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的价值、对社会生活的意义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石》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话题。
本节课主要围绕法治的概念、意义、基石等内容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活动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法治、尊重法治、践行法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法治的深层次理解尚有不足。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法治现象较多,但系统地掌握法治知识的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治的概念、意义和基石,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法治、践行法治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运用法治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的概念和意义。
2.法治基石的作用和重要性。
3.运用法治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治的意义和基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治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制作课件,展示法治基石的相关图片和知识。
3.准备法治实践活动材料,如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
4.准备时间:约1小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法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法治基石的相关知识,如法治的概念、意义、基石等。
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重要性。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法治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讲述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本章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法治的深层次理解仍有待提高。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认识法治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与自由的关系2.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观念。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法治的重要性。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探究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法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法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对法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4.巩固(5分钟)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明确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邀请法治工作者分享实际工作经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治事业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石教案设计1. 教案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为核心目标。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 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感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4.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的法律问题,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法治观念。
5.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法治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
6.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法治的理解和看法。
7. 组织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法治机构的了解和信任。
8. 配备案例分析作业,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关注。
9.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法治历史和法治发展道路,增强对国家法制建设的自信和认同。
10. 利用游戏化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11. 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设计讨论课,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法治看法和观点。
12.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通过研究法律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
13. 利用故事演绎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情感共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14. 设计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感受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15. 引导学生了解国际法治和国际人权法,培养他们的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16. 建立法律知识问答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法规知识和相关常识。
17. 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认识法治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8. 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激发他们对法治的敬畏和尊重。
19. 设计道德情感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
20. 利用互动投票等方式,让学生就当前法治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21. 引导学生了解法治中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和公民意识。
22. 设计与家长沟通的环节,让家长加入到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中来。
23. 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法治的文化认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学生如何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他们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但深入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较弱。
此外,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和课堂,实践经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制作PPT,展示课程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所需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中学生如何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