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比较缬沙坦与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缬沙坦与赖诺普利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
对照组晨起空腹口服赖诺普利胶囊,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晨起加服缬沙坦胶囊。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压水平。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44% VS 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BP以及DBP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SBP以及DBP水平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缬沙坦胶囊联合赖诺普利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利用取得满意的疗效,患者的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缬沙坦胶囊;赖诺普利胶囊;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常引起心、脑、肾、血管等代谢性改变,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诱因。
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头痛、恶心,久治不愈会引起中风、肾功能受损、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产生[1]。
本次研究观察分析了缬沙坦胶囊联合赖诺普利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
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58.15±7.69)岁。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目的观察缬沙坦和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103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53例)和贝那普利组(50例),缬沙坦组每日晨服缬沙坦80 mg;贝那普利组每日晨服10 mg,均连续服用12周。
实验结束后测定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并检查患者血糖、血脂以及肝肾功能的变化。
结果用药12周后,缬沙坦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用药前(t = 2.73,P = 0.008 1;t = 2.61,P = 0.009 1),收缩压变化值为(19.6±3.6)mm Hg,舒张压变化值为(13.5±0.7)mm Hg;贝那普利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也明显低于用药前(t = 2.68,P = 0.008 9;t = 2.57,P = 0.009 3),收缩压变化值为(9.7±1.4)mm Hg,舒张压变化值为(9.0±1.0)mm Hg。
两药用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比较缬沙坦组均高于贝那普利组(t = 2.13,P = 0.028 0;t = 2.14,P = 0.041 0)。
两组总有效率、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贝那普利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结论缬沙坦和贝那普利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和使用安全性,但缬沙坦的降压效果优于贝那普利,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一线降压药,且在同类产品中价格较低。
标签:高血压;缬沙坦;贝那普利;效果比较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是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
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8.8%[1],我国高血压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占60%以上,因此有效降压治疗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缬沙坦为非前体药,几乎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相互作用少,是一种强力高选择性半衰期长达24 h的降压持久药,贝那普利是一种前体药物,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形成,且s,s-光学异构体作用最强。
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
方法84例对原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和雷米普利组,治疗时间为10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及N-乙酰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尿白蛋白和NAG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相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均明显保护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Valsartan and Ramiprilon kidney in partien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Methods Eighty-four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tens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Valsartan group and Ramipril group.Results After ten weeks treatment,biood pressure,urinary albumin and N-acety-D-Glucosidase(NAG)decreased singnificantly(P<0.05);and there was no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Valsartanand Ramipril have protective effect on kindne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ertension.【Key words】Hypertension; Valsartan; Ramipril血管紧张素Ⅱ(Ag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目前已作为常规降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对比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特点是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是一种病情严重的疾病。
而贝那普利和缬沙坦是两种常用的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药物,它们分别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
那么,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效果、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贝那普利是一种常用的ACEI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降低血压和减少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丢失,改善肾脏功能。
缬沙坦则是一种ARBs药物,它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达到扩张血管、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减少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等效果。
两者在临床上都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但在具体效果和对肾功能的影响上有一些差异。
从治疗效果上来看,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在改善蛋白尿和控制高血压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它们的疗效。
在直接对比研究中发现,缬沙坦相对于贝那普利在降低24小时蛋白尿方面更为显著,这意味着缬沙坦可能更有效地减轻肾小球的蛋白丢失,对于一些患者来说,缬沙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贝那普利和缬沙坦也有一些差异。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贝那普利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肾功能恶化和高钾血症等,而缬沙坦在这些方面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这也是一些临床医生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时更倾向于选择缬沙坦的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使用贝那普利和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药物除了考虑到其疗效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病情来综合考虑。
并且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和血压等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贝那普利和缬沙坦都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有效药物,它们在疗效和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上各有优劣,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人临床疗效、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黄惠敏;谢志泉【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病人临床效果及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108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缬沙坦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12周。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收缩压、心率、白介素6(IL 6)、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收缩压和心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收缩压和心率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L 6和CR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皮素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SCr和BUN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缬沙坦对高血压病病人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病人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及肾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4)007【总页数】3页(P743-745)【关键词】高血压病;缬沙坦;效果;炎症因子;内皮功能;肾功能【作者】黄惠敏;谢志泉【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总医院广州 510182;广州军区总医院广州 5101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R255高血压病是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会致使多种心脑血管损害[1]。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健康[2-3]。
临床上采用合理有效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病人症状,控制血压,减少对心脑血管的损害。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分析发表时间:2018-04-08T15:08:20.9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期作者:王飞波[导读] 临床主要是将不明原因血压水平升高的高血压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宁波 315192)【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的价值。
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根据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其中实验组实施缬沙坦治疗,对照组则实施贝那普利治疗,对比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实验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00%),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不良反应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缬沙坦以及贝那普利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的价值,其中缬沙坦与贝那普利相比,疗效更优,安全性更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缬沙坦;贝那普利【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86-02 临床主要是将不明原因血压水平升高的高血压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同时其发生人群不断的年轻化,已经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主要疾病之一[1]。
高血压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疾病症状,已经是肾、脑、心等脏器发生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为高血压患者实施治疗来促进其血压水平的改善,十分必要。
贝那普利、缬沙坦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其中贝那普利是一种前体药物,缬沙坦是一种非前体药物。
本文主要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的价值作分析,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根据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其中实验组实施缬沙坦治疗,对照组则实施贝那普利治疗,50例为一组。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肾功能、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发表时间:2016-05-11T16:14:50.2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7期供稿作者:郭佳林[导读]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卫生院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市面上抗高血压药种类多。
郭佳林(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卫生院云南普洱 665007)【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肾功能、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88例,给予缬沙坦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肾功能状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比治疗前改善程度明显,治疗前后患者肝酐、K+、血尿素氮有所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尿β2-MG和血β2-MG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缬沙坦治疗,降压效果显著,肾功能损伤较小,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缬沙坦;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047-02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市面上抗高血压药种类多,但是也有不少药物因不良反应强烈而不能使用,因此降压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肾功能损伤是大多数临床医生的用药宗旨。
我院采用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
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符。
其中女性39例,男性39例,平均年龄75.2±9.5岁,平均病程7.5±1.2个月。
排除标准:患者具有合并肾脏疾病、糖尿病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患者住院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取10毫升晨中尿液,测量患者的肌酐、K+和血尿素氮水平。
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
方法84例对原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和雷米普利组,治疗时间为10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及N-乙酰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尿白蛋白和NAG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相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均明显保护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Valsartan and Ramiprilon kidney in partien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Methods Eighty-four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tens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Valsartan group and Ramipril group.Results After ten weeks treatment,biood pressure,urinary albumin and N-acety-D-Glucosidase(NAG)decreased singnificantly(P<0.05);and there was no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Valsartanand Ramipril have protective effect on kindne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ertension.
【Key words】Hypertension; Valsartan; Ramipril
血管紧张素Ⅱ(Ag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目前已作为常规降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缬沙坦是第二个研制成功的血管紧张素IIAT1受体拮抗剂,具有新一代血管紧张素IIAT1受体拮抗剂的优点,双通道排泄,半衰期为24 h,具有清晨平稳降压作用。
雷米普利为长效的双通道排泄的ACEI,两者均为长效制剂,服用方便。
本文旨在探讨两者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男46例,女38例,均符合WHO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年龄30~65岁。
对继发性高血压、肺心病、合并严重心衰、肾衰、服用避孕药、怀孕、半年内心机梗死心脏瓣膜病、嗜酒者均不纳入观察。
入院病历被随机分为缬沙坦组(42例),雷米普利组(42例),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基础血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人选者实验前1个月听用其他降压药,并服用安慰剂,使血压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然后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80 mg,1次/d;雷米普利组口服雷米普利10 mg,1次/d,两组均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疗程8周,并在服药前后观察下述指标。
1.3 观察方法及指标①血压测定:采用偶测血压,所有高血压患者治疗前1周每天测血压一次,连续6次取均值作为治疗前基础血压;治疗结束后1周每天测血压一次,连续6次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后的血压;②肾功能测定: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
检测血清肌酐(SCr)和血清尿素氮(BUN);采用溴兰比色测定法测尿微量白蛋白(Alb)。
尿N-乙酰基-D葡萄糖苷酶(NAG)采用对硝基酚比色法,尿肌酐采用碱性苦味酸法,尿Alb和NAG采用尿肌酐校正。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两组之间比较用t实验。
2 结果
2.1 降压情况服用雷米普利和缬沙坦后患者偶测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mm Hg,x±s)
组别例数时间偶测收缩压偶测舒张压
缬沙坦42治疗前161±6.5102±5.3
治疗后120±7.880±6.9
雷米普利42治疗前160±6.099±4.7
治疗后120±7.776±5.6
2.2 肾功能参数的变化治疗后两组尿Alb和NAG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和SCr亦降低,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x±s)
组别时间BUN(mmol/L)Cr(umol/L)Alb[mg/(gCr)]NAG[mg/(gCr)]
缬沙坦治疗前5.8±0.898.4±18.3111.4±22.322.±7.8
治疗后4.5±0.685.1±15.649.5±10.310.4±4.9
雷米普利治疗前5.9±0.997.8±15.7111.9±16.819.0±6.2
治疗后4.4±0.885.6±14.048.6±13.79.0±6.2
2.3 不良反应雷米普利组有1例出现干咳,而缬沙坦组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设计正常内环境稳定和疾病病理学的重要心血管调节系统[1]。
血管紧张素II可直接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大或作为自分泌生长因子诱导原癌基因的表达,增加平滑肌细胞蛋白质合成、细胞外间质增生,使血管壁增厚,小动脉壁和小动脉腔比值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同样,肾动脉和肾小球动脉硬化、狭窄,导致肾小球萎缩、肾功能损害,继而引起肾性高血压,而高血压又加重血管硬化和肾损害,形成恶性循环[2]。
AngⅡ在氨转酞酶作用下产生AngⅣ,它与受体AT4结合会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PAI-1)的产生,导致纤溶系统受抑,凝血机制相对增强,并影响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硬化和肾脏硬化。
Ang Ⅱ可刺激肾上腺合成与分泌醛固酮,进而刺激内皮素-1和转化生长因子以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而在肾小球硬化中发挥作用。
ACEI有效抑制AngⅡ的产生[3]。
但由于ACEI并不是RAS系统的限速酶,因此,单纯阻断ACE并不能对RAS起到彻底阻断作用。
另外AngⅡ可以通过一些非ACE途径转化而来,且长期使用会产生逃逸现象;ACE还参与缓激肽、P物质和神经肽的代谢,ACEI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
体内AngⅡ作用主要是通过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AT1)起作用,而AngⅡ受体拮抗剂对AT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能从受体水平拮抗Ang Ⅱ,阻断AngⅡ通过AT1受体而发挥对肾脏组织的不利作用。
因此,使用ARB能较好抑制RAS系统以有效地保护肾脏功能,另外不影响缓激肽和P物质的代谢,因而无咳嗽及血管性水肿不良反应[4]。
本研究提示缬沙坦为新一代血管紧张素IIAT1受体拮抗剂与长效的双通道排泄ACEI雷米普利均可产生明显降压作用。
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肾脏保护作用对比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经缬沙坦和雷米普利治疗后,尿Alb和NAG水平明显下降,提示缬沙坦和雷米普利不仅能平稳降压,而且对肾脏均有保护作用。
两者的保护机制可考虑为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过降低出球小动脉阻力。
降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减轻肾小球内压,从而减少尿蛋白排泄,还可以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液、尿钠和尿酸的排出,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等保护肾功能[5]。
结论,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高血压患者肾脏均有保护作用,且无明显差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如无咳嗽及血管性水肿。
参考文献
[1] 许顶立,任昊.高血压肾脏损害的诊断与防治[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刊,2004(2).
[2] 万建新,吴可贵,林金秀,等.氯沙坦和苯那普利联合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刊,2003(6).
[3] 黄景文,杨泽福,罗韶金,等.福辛普利与氯沙坦联用对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高血压杂志,2008(6).
[4] 包景泊,崔学军,宋洪波,刘世仁.缬沙坦单用及合用治疗老年性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80例[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2006(2).
[5] 张维忠.高血压与肾病损害.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08-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