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2)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和操作还不是很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教具、学习单、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小物品(如小卡片、小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平均分教具,向学生展示如何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并求每份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使用学习单上的题目,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并求每份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认识平均分(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二)》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往往只能够从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平均分,而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一个分食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食物。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分的概念,并解释平均分的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4.问题解决: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
6.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每人分得同样多•方法:总数÷份数=每份的数量•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在教育教学中,平均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平均分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甚至会造成误判。
为了提高教师对平均分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学校特举办了一场以“认识平均分”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平均分的正确认识,避免过分依赖平均分评价学生。
2. 探讨如何将平均分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教育专家就平均分的概念、意义、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使教师对平均分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2. 经验分享邀请优秀教师在活动中分享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平均分,以及如何将平均分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经验。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教师们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改进。
4. 小组讨论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如何避免过分依赖平均分评价学生?(2)如何将平均分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3)如何根据平均分调整教学策略?5. 总结与反思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并对活动进行反思。
四、活动过程1. 开场致辞学校领导发表讲话,对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强调认识平均分的重要性。
2. 专家讲座教育专家就平均分的概念、意义、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使教师对平均分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3. 经验分享优秀教师分享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平均分,以及如何将平均分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经验。
4. 案例分析教师们分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改进。
5. 小组讨论各小组就如何避免过分依赖平均分评价学生、如何将平均分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如何根据平均分调整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讨论。
6. 总结与反思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并对活动进行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的认识(2)》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但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有趣的情境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学生通过一些实际的练习题目,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的方法和实际应用等。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平均数、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数据,例如某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的大小来讨论如何表达这组数据的中心趋势。
2. 学习任务(1) 学习平均数的概念通过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的大小,对数据进行排序,找出其中的中间值,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对一些数据进行求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出平均数的概念。
3. 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其平均数。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购物时计算每个人的平均花费、运动员平均速度的计算等,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5. 知识巩固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或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实践检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些实际的场景问题,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7. 总结教师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手段1. 课件通过PPT展示数据、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认识平均分(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二)》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使每人分得的数量相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已经有了一些分配物品的经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同时,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使每人分得的数量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游戏,培养学生平均分配物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公平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使每人分得的数量相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用于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数字,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题,例如:“今天老师买了一些水果,想平均分给同学们,每人可以分到一样多的水果。
我们应该怎么分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如水果、糖果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除法进行平均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实物和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导入本节课:“人人都有两只手,一共多少根手指头?”让学生回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幅图片,图片中有12个苹果,要求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引导学生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相应数量的物品(如糖果、小玩具等),要求学生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分到几个?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用除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二年级学生如何认识平均分?——平均分教案设计平均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平均分的概念;2.会使用简单的数学运算求平均数;3.培养学生合作、分组、交流以及自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二年级数学教材中第二单元《数的认识》的第五章《平均分》,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和如何求解平均数。
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1.引入活动:(1)将一些同学抽出来,这些同学的名字用黑板书出来,让所有同学猜出这些同学的身高,猜完后将每个同学的身高都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有人很高,有人很矮,如果想要知道这组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应该怎么做?(3)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让这三位代表走到前面的操场上,站成一排,然后让全班同学猜出这三位同学的身高,算出这三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对于猜对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2.知识讲解:(1)为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展示一个简单的示例,让学生通过举例子来了解平均数是如何求解的。
(3)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讲解并演示如何使用加减法来求解平均数。
3.个性拓展:(1)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道求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发挥,展示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每组都要选出一位代表来说出自己小组设计的练习题,并对其他组的练习题进行点评。
4.评估测试:(1)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题,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
(2)可以结合班级常规考核或课堂测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课后作业: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并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
四、教学策略1.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趣味性和智力。
2.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已被广泛运用。
认识平均分(2)
赫章一小张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习兴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老师带了一些漂亮的笑脸,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教师分笑脸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个笑脸?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
(板书课题)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
二、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来了8个苹果,想分给我们班这久比较认真的这两个同学,怎样分比较公平?
(板书:8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
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
三、试一试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
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
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题:题目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分呢?我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课件演示。
你能照样子分一分,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校对。
看看猴王是怎样分的呢?看课件。
出示第二题,猴妈妈摘了很多白菜,也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呢!你能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并填空吗?独立完成,(拿小朋友的书)校对。
2、出示第二题。
我们来表演一下吧!每四人一小组有6个胡萝卜,请三人扮演小兔,小组长把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三只小兔。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3、小松鼠们在做什么呢?(课件)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课件)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方法呢?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平时在哪些方面需要用到平均分呢?
六、开放、游戏
1、(课件出示第4题)
你能想出几种分法呢?动手分一分吧!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教师巡
视。
校对。
2、小游戏想不想玩个小游戏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哦!介绍游戏规则。
同桌开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