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美术与设计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设计史学小史尽管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同智人的历史一样久远,1 可是对于设计史的研究只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事情。
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 ),这一组织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实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学科。
各大学的艺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
不过直到目前,设计史仍然被视作与艺术史和建筑史有着最为密切的学科联系。
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同时又充当设计师的角色,以及艺术与建筑给设计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图像材料,另一方面是因为直至今天,设计史家通常又是艺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一、设计史研究的先驱1.中国设计史研究的早期尝试从学科史的意义来讲,清代乾隆年间朱琰(生平不详)撰述的《陶说》六卷(初刊于1774年),可以视作世界上第一部设计史类的专著。
2 该著对各个时代陶、瓷器的形制及分类,制瓷的名窑,釉色的变迁,装饰的进步,产品的特色和治瓷名家等方面均有历史的记述。
而清代阮元(1764-1849)撰写的《畴人传》(1799),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设计师的传记。
“畴人”在古代中国指的是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古人讲“家业世世相传为畴”,说的就是“畴人”所从事的术业多为子承父业。
阮元撰《畴人传》历时四年,书中记录自上古至乾隆末年的二百四十三位天文、历法、算学家,另有三十七位西洋学者。
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等方面。
星占之学则未予收入。
《畴人传》的刊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史和第一部科学家和设计师传记。
3 清朝后期的罗士琳又撰《畴人传续编》六卷(1840),人物收至道光初年。
1886年,诸可宝撰《畴人传三编》七卷,人物收至光绪初年。
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钟骏更撰《畴人传四编》十二卷,此《四编》收录标准放宽至包括一些主要占星家和其他学者。
以上三部续书仿阮元体裁,共收六百余人。
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姓名:晋伟学号:2011210357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刚进大学时,第一次听到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有什么关系?带着迷惑,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今,虽然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回答,但是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总结与理解。
以下便是我一年来对艺术与设计的一些了解与认识。
一、什么是设计?设计(Design)主要指设想、规划、计划、构思等,设计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而且设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esign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动词有设计、绘制、计划、谋划、预定的意思;作为名词有计划、设计图、图样、图案、图样设计、美术工艺品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含义。
《实用英汉词典》对英语Design一词的解释是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和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图案、风格和心中的计划等意思。
将使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
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艺术是什么?关于艺术,希腊语作teche,拉丁语作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
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
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
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
绘画、雕刻和建筑早期并不包括在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之中,西方古代至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缪斯专门分管他们。
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Fine Arts)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
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从历史维度浅析艺术与设计的边际作者:陈梦泽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7期【提要】从历史的维度分析了艺术和设计的内涵,再从历史的维度将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从作品的创作目的来看设计与艺术是可以区分的,设计的创作目的是为人服务,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为自己服务即表现自己的思想与态度。
但他们又有着相互的交集,在某些作品或者领域上,艺术与设计可以实现结合。
因此艺术与设计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的过程,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交集。
【关键词】艺术与设计边际历史维度浅析一、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从历史的维度上看,人们从古希腊开始,就不断的从各个维度给艺术下定义,比如康德认为的艺术即可传递的快乐、黑格尔的艺术即理想、柏拉图所说的艺术即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的艺术即认识等等。
都是人们从各方面、各领域对艺术的理解。
但无论从什么角度,从什么领域上来说,艺术的产生都是一种为自己服务的过程,可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是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可以是为了表达一种自己所认为的观点等等。
这些过程的目的无一不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向世人表现自己的某一目的的过程。
二、什么是设计?设计主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最本质的是“人性”与“物性”的关系。
设计从“人性”出发,理解、利用甚至规范“物性”,使得物为人用,物适其用。
所以设计是人类通过某些行为来服务于人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目的是为人服务,当人类制作出第一件人造物品开始,设计也就因此产生,可以说设计是无处不在的。
三、设计的历史时期从古至今设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时期、手工艺时期、工业化时期至今。
这三个时期是设计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时期。
首先是设计的萌芽时期,时间是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早期。
当时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早期人类为了能从事更多的劳动,创造并设计出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这些工具大多以实用为主,这就是设计萌芽时期设计的特点。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中国部分一、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意义:1.中外美术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阐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经典美术风格和重要美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变化规律。
2.美术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记录社会发展的历程,学习中外美术史,不仅了解艺术造型、装饰风格、美术思潮的更迭与变迁,而且是理解中外文化特质的重要媒介。
3.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而这种创造又常常根植于对中外民族文化特质的理解。
只有具备优秀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优秀的设计。
中国美术史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个高峰递次运动的历史: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人物画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主张绘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育功能。
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山水画中国“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了山水画的繁荣。
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花鸟画狭义的花鸟画,指绘画的题材是花鸟。
广义的花鸟画,指绘画的题材不仅包括花鸟,还包括松竹梅兰、鱼虫禽兽、蔬菜瓜果等,即除人物山水之外所有的动植物。
花鸟画的主流是文人写意花鸟,追求崇高品德。
在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中,美术的创作队伍经过了分化,形成了民间画工、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三种美术创作者,与此形成了三个画种:画工画、院体画和文人画。
从目的上说,画工画主张祈福避祸,满足世俗需要;院体画主张成教化、助人伦;文人画主张自我表现,聊以自娱。
从题材上说,画工画主要表现民间世俗生活,代表作有;院体画主要表现宫廷生活,代表作有;文化画主要表现山水花鸟,代表作有;。
从种类上说,画工画主要是画像砖、画像石、敦煌石窟艺术和年画;院体画主要是人物画、工笔花鸟画和青绿山水画;文人画主要是水墨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
大约在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创造了人体装饰品,是中国史前美术初创的标志。
史前美术繁荣的标志是彩陶的产生。
史前美术衰落的标志是玉器的出现。
《玉钩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历史中的声音:分野与融合之辩20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种权威看法,坚持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三者分立。
这一看法的出现绝非毫无根据:康德在三大批判中首次将“审美”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将科学、道德与审美做了明确的划分,区分了判断力和实践理性二者的区别。
自此到18世纪末,科学、道德与艺术就已被区分为不同的领域,各自处于自己的有效层面上。
意大利艺术批评史家文杜里坚决反对,他在《艺术批评史》中提到三科的分离是将“艺术史推向谬误的最严重的情况”,并提出“一切艺术史都是批评史”的观点,认为艺术史中对作者的描述、解释与批评均属于艺术批评的范畴。
按照康德的看法,一切脱离了直觉的概念都是空洞的,任何脱离了概念的直觉都是盲目的。
因此,文杜里提出,“敏锐的直觉”是批评家应具备的素养和条件。
从现实的角度看,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之间的确一直有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艺术史家认为艺术史研究的是更稳定的、永久性的史实,他们采用诠释学的方法研究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实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艺术史书写系统;而艺术批评家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杂志、期刊、报纸、电视上发表对当代艺术的评价,他们的评价标准和内容随着艺术家的风格转换、当下受欢迎程度等发生变化,更多与作品的价值或价格相关,因为有人认为批评家只是有偿的评论员。
即便如此,这二者仍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且目的都是阐释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和艺术智性活动。
而艺术理论则是更为抽象的原理、标准和方法的考量,它以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评价标准和方法论等问题的探讨为主。
美术理论对美术史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贡布里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和风景画的兴起》一文开头曾提到一篇名为《罗马地下墓室中缺少风景画的原因》的博士论文。
贡布里希作出了如下推断:“这篇文章无疑是想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术理论,我们所了解的风景画是绝不可能发展的。
”①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与文学理论家雷内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一文中呼吁三门学科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它们互相蕴涵的彻底程度使人不能想象有脱离文学批评或文学史的文学理论,或者有可脱离文学理论或文学史的文学批评,或者有可能脱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文学史。
魏薇设艺1003 201078250312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溯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
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长时间以来,关于艺术与设计这两种人类精神创造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处在进行中,为解决精神形式而出现的艺术和为解决物质功能而出现的设计始终是相互影响的一对事物。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微妙。
“设计”一词虽为汉语,但“设”与“计”成为一个固定词组却是现代汉语才有的,属于现代汉语词汇。
“设”在古汉语中多用作动词,有“陈列”、“安排”、“建立”、“假设”等复合词。
“计”在古代汉语中含义较多,作名词时有计谋等意思,作动词时则有“计算”、“计议”、“计划”、“考核”等意思。
因此,设计(design)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是一个组合词,意思有筹划、计划、设想、设置、计算、计谋、绘图等译义。
其意思就是指对要开展的事情进行设想、计划、规划。
作为设计而言,是设计者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随着“设计”一词的广泛使用和涵义的扩大,其语意界限与人们习惯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辞典》对“设计”一词的解释为:“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案等。
”此外,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设计还是个人和组织、个人和事物、个人和环境之间的润滑剂,起到连接和交流的作用。
可以说设计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无处不在。
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美好。
就设计而言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设计者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与分类,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尤为重要,而且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功用。
一般专业将设计分为以下四类:(1)日常生活中的用品;(2)属于功能性设计的平面设计(广告、招贴、包装等视觉传达设计);(3)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规划等);(4)能起装饰作用的非功能性设计,它包括的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像绘画、手工艺品、摄影、雕塑等。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作者:杨晓犁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09期1工艺美术的起源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时,工艺美术便产生了。
原始时代,人们为了生存需要贮存一些食物。
而盛装这些食物的器具便是人们烧制的陶器。
为了提高陶制器具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开始在陶制器具上设计图案,这便是工艺美术的开端。
距今五六千年,烧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愈发成熟。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冶铜铸器得到新的发展。
也就是说工艺美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意味着青铜器时代已经到来。
汉唐时期,我国对外交流增多,在工艺美术方面逐渐融入西方元素,并使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汉唐时期,我国也派遣使者到他国进行交流,并使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传入西方。
当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应属丝绸和瓷器,并通过这两种工艺品,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纵观古今,中国工艺美术贯穿于中国发展的各个时代,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演变艺术设计是由工艺美术演变而成的,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是在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当然,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受西方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自20世纪开始,工艺美术到近几十年的艺术设计,这种变化绝非简单科学名词的变革,而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增多。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西方思想和文化传入我们国家。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慢慢在我国兴起并逐渐被大众接受,但工艺美术却一直停滞不前甚至是开始慢慢衰退。
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艺术设计这一名词诞生,起初艺术设计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不被民众理解和接受,但随着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艺术设计逐渐被民众认可。
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其中经历过实用美术、工艺美术等过程。
浅谈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作者:李丰莲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意识的提高,工艺美术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服务于工艺美术,是以丰富的知识文化指导工艺美术的实施。
文章就两者之间从服务对象、美学价值和研究范围的联系与差别进行简要探讨,旨在丰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研究体系,重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技术探讨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两者均有一定的艺术成分与艺术意义所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意义。
近年来,各大高校也相应的开设此类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包装设计等。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是对立统一且一脉相承的关系,要想彻底区分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各自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则需对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深刻研究。
1.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和发展1.1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古代便有工艺的说法。
但,那时的工艺与现在的工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古代的工艺是“工”与“艺”二者合成的。
工是指能工巧匠,有技术的人,而艺则是指才艺才能。
发展到五四运动时期,工艺美术又被其他的名称所代替。
如:图案美术工艺。
直到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各大院校纷纷设立工艺美术的相关专业,并且相关的工艺美术的服务也开始兴起,在我国工艺美术算是真正的确定了下来。
在工艺美术的命名方面,后来也经历了几次变更,最终将工艺美术的名字确定下来。
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他的名字的来由是英文的 design.艺术设计的范围更加偏向于工业的生产。
艺术设计是指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按照产品本身的特性,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添加相关的艺术的成分,使得产品更加的人性化与艺术化。
从艺术设计本身来看,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这是他本身的特性,但是它也具有科学性,因为艺术设计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合理的进行设计。
艺术设计来源于美术,使得艺术设计更加偏向于艺术性,也使得它的科学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中国美术看美术与设计的关系工艺品石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文明还是十分落后,然而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美术和设计的萌芽。
在对原始社会时期的考古中发现,在当时的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远古时代的绘画和雕塑。
这些绘画大部分都是在洞穴中发现壁画,画面十分简易,但把当时人类的生活场景都大致记载下来了。
人类最初只会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以后渐渐学会了拣选石块、打制石器,作为敲、砸、刮、割的工具。
在经过悠久的岁月和不断的劳动生活中,石器的制作和形式的发展过程由不固定的形式进步为固定的,由不整齐的进步为整齐的,由非对称的进步为对称的,由随意拾来的原料进步为特别采择的原料。
人类开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因而产生了石器生产的目的性,这种生产的目的性,正是设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石器的演进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反映了人的手的进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代石器在经过长时期的劳动实践之后,产生了“美”的形式,这一点也是美术萌芽。
如在17000 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开始利用钻孔、刮削、磨光等技术,并采用石块、兽牙、海贝等自然材料来制作装饰品。
它们是原始人类审美观念的反映,体现了人类对于生活的信念和热爱。
从遗存的大量石器的造型来看,原始先民已能有意识地、有控制地寻找、塑造一定的形体,使之适应于某种生产或生活的需要。
这些形体作为有意识的物化形态,体现了功能性与形式感的统一。
人们对于线和形体的审美感在一开始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阶段的升华,才成为自觉的追求,这是人类设计文明和美术文明的一个飞跃。
陶器陶器的发明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这之前,人类只能对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并只改变外在形状。
而制陶,则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性质。
这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陶器是原始社会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
陶器较重要的有泥质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四种。
从陶器发展中可以了解到,产品的目的性来源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没有需要就不会去生产。
产品的功能是基本的,它决定了产品的基本形体,如盆与罐的功能不同,基本的形体就不同。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在由功能决定的基本形体内创造各种各样富有特征和美感的形态。
陶器的设计赋予了器物以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后者集中体现在陶器的装饰上。
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氏族共同体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是一定的人群的标志。
在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民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符号而存在的,相当于象形文字的雏形,具有表征的作用。
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陶器的品种日益增多,人们己能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各种造型的陶器,如各种比例的圆、方、长、短、高、矮的器物,其中线和形体的美感便随之产生,并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很高水平审美艺术的中心。
古代陶器的长期发展和演变,证明了劳动一方面创造了艺术的形式,一方面也培养了人的审美好尚。
青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工艺的丰富的遗存,集中地表现了早期美术和设计的一般面貌。
青铜器本身是精美的工艺品,在风格上,装饰题材上与其他工艺美术相通。
同时,青铜工艺的造型与青铜工艺上的平面的装饰和浮雕的、立体的装饰,都有直接采用写实风的动物形象的,它是了解当时绘画和雕塑的不可忽视的材料。
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雷纹、饕餮纹、蝉纹、圆圈纹等。
这些精巧的雕饰,给人以富丽严肃的印象,花纹的题材可能与鬼神迷信相联系,也可能是反映民族徽记的残余。
青铜器的制作主要的是为了日常使用和礼器,但也常用来殉葬。
现在保存下来的青铜器,几乎都是从古代坟墓中得到的。
从殉葬的情况也可以推测日常使用的情况,譬如在古代,往往一件炊煮器、一件食器、一件贮酒器构成一组,就代表了一个人多方面的生活需要。
所以古墓中发现成套的器皿对于研究古代生活很有帮助。
古代制作铜器是隆重的事情,例如:祭祀、赏赐、战争、征伐、嫁女等等。
但也有些青铜器制作时是以装饰为目的的,例如特别华丽的一些兵器。
总之,青铜器在古代贵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集中地表现了工艺匠师的造型创造和设计能力。
青铜器丰富的造型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智慧创造。
作为工艺形象,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对研究当时社会下美术与设计起到重要作用。
漆器汉代的漆器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
汉代漆器的生产有专门机构管理。
漆器的生产过程也有了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共有制作漆胎灰底的素工、在漆胎上涂漆的髹工、做彩绘的画工等11 类工种,这就使漆器能以较大规模进行批量的手工生产。
汉代漆器的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
它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多样化的统一,富于装饰性。
漆器的包装设计也颇具匠心,如多子盒,亦称多件盒,往往有九子、十一子之多,即在一个大圆盒中,容纳不同形状的小盒,既节省空间又美观协调。
湖南长沙马王堆 1号汉墓及砂子塘汉墓出土的彩绘漆棺。
马王堆汉墓漆棺于满布的云气纹中用白、红、黑、黄等色画出各种怪兽、仙人,色彩斑斓,色调变化丰富微妙。
画面氛围神秘,境界奇特,气度潇洒豪放,显示出汉代漆器在外观上对美的追求,运用美术来提高产品外观的精美度。
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的典范,把美术元素融入到了产品中,对我们的设计有很大启发,同时也是美术促进设计发展的典型例子。
瓷器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它在唐、五代“南青(瓷)北白(瓷)”的基础上,受当时商品流通、城乡庶民生活及宫廷御用的推动,产量激增,质量提高,在花色品种和纹饰图案上也有所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简练潇洒的时代风格,并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等五大名窑,而当时的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名窑也以其清新质朴的瓷器闻名于世。
宋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在于烧制成了定窑的白釉印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和划花,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划花,钧窑的乳光釉和焰红釉,景德镇窑的影青,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
而黑釉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纸漏花等新兴品种和装饰手法的出现,也标志着此一时期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
它们相互争胜斗奇,异彩纷呈。
宫廷御用瓷器多由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禹县八卦洞钧官窑和浙江杭州修内司官窑烧制进贡。
这几处官窑的瓷器在青釉、乳光釉上有所创造,以醇厚典雅取胜,而有别于民窑的简朴清新从形体上来看,宋瓷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比例尺度恰当,使人感到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因此设计上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宋朝的手工业分工细密,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有了较大进步,活字印刷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宋代作坊规模扩大并且多集中于集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国际贸易也很活跃。
文学艺术方面,一般作品呈现着工整、细致和柔美、绚烂的风格,这种倾向也反映在各种手工艺品的创作中。
宋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在造型和装饰上多采用自然的题材。
如均窑所产海棠花盆即采用海棠花造型,形式优美,色泽可爱,体现了设计与使用目的的和谐统一。
明代家具明代在美术上的成就主要有院体花鸟画,体院山水画和江南私家园林。
这些造就明代美术的巅峰之作也为明代时期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这些绘画风格使得当时的社会的园林建筑极为兴盛,而家具作为园林建筑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相应发展,对家具的美感的追求,造就了明代家具设计崇高的历史地位,明代家具的类型和式样除了满足了生活起居的需要外,也与建筑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一般厅堂、卧室、书斋等都相应地有几种常见的家具配置,并出现了成套的家具。
在园林建筑中往往把家具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造房屋时就根据建筑物的开间、进深和使用要求,考虑家具的种类、式样、尺度等进行成套的配制。
明代家具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质朴的美,使家具设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对后世的家具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波及海外。
明代家具之所以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因素。
1注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既在整体的设计构思上满足功能要求,又在形式上有鲜明特色。
明代椅子的靠背为一整体造型的木板,其曲线与人体脊柱相吻合,既简洁明快,又使人坐上去感到舒适。
扶手等的设计也十分自然、圆润,这种有机的形态给人一种亲切感,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2注意材料美即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而不加遮饰,深沉的色调、坚而细的质感,达到了稳定和调和的艺术要求,反映了设计者忠实于材料、体现材料自身特点的思想。
3注意结构美不用钉、胶,在不同部位应用不同形式的榫,反映了木制家具特有的风韵和设计者的匠心。
4注意工艺美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与尺度;线的运用,简洁利落,在造型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产生丰富的造型形式。
此外,用牙子、卷口等做出重点装饰,增加了家具的形体美。
美术色彩由于色彩在设计中具有感觉的作用 ,它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 ,公众对设计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色彩而得到的。
因此 ,在思考现代设计创意时 ,必须考虑表现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及通过视知觉的认知表现出的丰富的情感。
因为美术的色彩是大众的情感表达 ,是大众色彩审美心理、文化观念的反映 ,所以尽管今日中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美术的色彩元素和色彩对比,因为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使得色彩的观念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中国传统色彩的显著标志“中国红”。
美术色彩中的“中国红”对现代设计色彩运用的影响。
传统的视觉审美观念具有主观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视觉审美观念具有一种主观性的表象,如“中国红”便是中国传统色彩的一个显著标志,给人一种积极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同时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在中国传统节日或者具有国际影响的活动中。
在国内的设计中有许多作品都运用到了红色,一方面因为本身我们自己的爱国心里,希望把民族的东西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所身处的环境时时刻刻都接触到红色,人的一种心理认知方式自然而然的使红色在脑子里深刻的烙印下来,每当我们一提到颜色,第一个反应一定是对红色的感知;代表中国的标志往往都呈现出红红火火的色彩特征,例如中国的国旗同样使用了大面积的红色。
在室内设计、网页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中,红色也被设计师运用地恰到好处。
这种主观性的色彩调配蕴涵着传统色彩观念对大众的精神需求 ,给我们以设计灵感的启迪。
可以发现近年来现代设计的创意也都趋向潜移默化和有效地运用传统色彩来进行大众的心理渗透 ,成功的色彩计划表现为对观众色彩审美心理正确地定位与把握。
当然 ,在考虑美术的色彩与设计创意结合的同时 ,应始终把设计思维作为内在的驱动力 ,这样才会处于主动优势 ,而不是被传统文化所束缚 ,使美术的色彩的生命力最大限度地被我们的表现力所激活。
根据设计创意的需要 ,从中合理吸收、巧妙运用 ,使自我的设计意识与传统艺术产生碰撞 ,激发设计创作的灵感 ,使民间传统的色彩艺术在思维空间中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