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说那小小的方塘之所以能保持清澈透亮,是因为源头不断地有新鲜的活水注入。
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保持一种鲜活灵动,个性彰显出一种独立创新,也应该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来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灵。
这股“活水”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汲取而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学生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如能达到课标要求,也就不愁学生心灵没要“活水”的滋润了。
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活水”的引入,从而导致学生失去鲜活灵动的思想,独立创新的个性,变成了课堂上的一潭“死水”。
如何利用文学作品这股“活水”来激活课堂上的这潭“死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三步三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即我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如讲《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学生听到精彩处,急于要知道结果,我却设置悬念,不告诉学生想知道的结果,而是请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三国演义》,下节课告诉我结果,无形中学生上了老师的“圈套”,主动去找书看,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慢慢对读名著产生了兴趣,利用“设置悬念法”我成功地引导学生读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鲁滨孙漂流记》《爱的教育》等文学作品。
第二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我采用“情境设置法”,请学生上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再创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读完《孙权劝学》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鲁肃,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孙权关心、爱护吕蒙,对吕蒙循循善诱之情态,从情境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吕蒙勤奋苦学、学有所成的自豪、自得之形象。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1观书有感·其一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朝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观书有感》的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丽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后人也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对教书育人者,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
”我却认为一桶“死水”岂够?既然是“死水”,终究有被舀干的一天,况且“死水”不动不换那不是要发臭坏掉吗?唯有“活水”才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同理,教书者如若不读书不学习新知怎么面对那讲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只怕那桶“死水”难以很快就会让人捉襟见肘吧。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深感读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空闲时间也常是书不离手。
我读书没有固定的喜好,面广而杂,确是从中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收获一:教育类的专著。
这类书籍大都从理论上阐述了教育教学的意义原则等,同时还有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看法、实施解决的意见方法等等。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这类书是比较乏味的,生涩的,但我却发现这些书能为很多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能指导我们站在理论的高度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我们的实际工作不再是散打粗放型。
在认真研读这些教育专著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写出的论文才真真是规范且具有说服力的。
收获二:小说我看的小说极其的多,长篇、中篇、短篇都有涉猎。
虽然不可能部部都是精品名著,但个中都不乏可取之处,很多小说在场面描写,人物刻画或某个片段上是非常精彩的。
这为我给学生上习作课以及我自己写下水文给学生做范例做了很好的准备。
收获三:杂书所谓杂书就是大量的报刊杂志,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国家大事、时事评论、财经资讯、各类影评书评、时尚风向、新奇事物等等等等。
这些杂书给我的生活注入了很多鲜活的元素,眼界更加的开阔,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对孩子们经常冒出来的怪问题也能应对自如,不至忙于敷衍。
由上可见读书确实好处多多,为自己的脑袋里引入“清泉活水”自己和学生都受益,何乐而不为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诗,意指要问那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哲理,即事物的优良状态往往得益于其根源的纯净和活力。
这句诗也告诉我们,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从源头上保持纯净和活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源头的活水”?在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持源头的纯净和活力呢?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源头的活水”。
源头即水流的发源地,活水则是指源头所涌出的清澈、活力充沛的水。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水是生命之源,水之清澈、活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保持水源的纯净和活力一直都是人们重视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源头的活水”也有了更广泛的理解。
除了指代实质的水源,还可以指代事物的根本原因、核心价值、灵感来源等,是指那些能够不断为事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事物始终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东西。
一个组织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为组织不断输送新的理念、激励员工、推动发展的力量和资源。
一个人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不断激励自己,为自己注入动力和活力的东西。
一个国家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激发国民创造力、凝聚国家力量、引领国家发展的因素。
无论是对于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来说,“源头的活水”都是那些能够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的因素,使其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那么,如何保持“源头的纯净和活力”呢?就是要坚守初心、守住底线。
正如刘禹锡诗中所写,问渠为什么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只有始终坚守初心、守住底线,才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
一个人,只有守住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组织,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才能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与活水源头有关的诗句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译文: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深刻!
2、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出自:唐朝王建《寄旧山僧》。
译文:猎人拿箭猎大雁,渔家直接用竿钓鲜鱼。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自: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
译文: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
黄昏后的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
赏析:“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
4、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译文: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胡居仁的《青溪》诗,它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于清澈的水源的向往和追求。
而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哲理和意境,也让人们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向往和敬畏之情。
源头活水,不仅仅是指清澈的河流湖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境界。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源头活水”的向往成了一种时代的追求。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和实践这句话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清澈的水源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资源,它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因为水源而兴起的城镇富饶,因为水源而发展的文明昌盛。
当今社会的水源已经被严重污染,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混浊的渠道,湖泊也因为污染而失去了原本的美丽。
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向往清澈的源头活水,努力保护现有的水资源,让湖泊、河流和水库重现生机,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原始的纯净,因为只有源头的活水才是最纯净的。
在道德和人性方面,我们也应该向往那种纯净的品质和高尚的心灵,追求高尚的品质和纯净的心灵,保持内心的清澈和纯净。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高尚,不为外界的浮华所迷惑,不被现实的压力所困扰,始终向往那个源头活水的精神境界,保持心灵的清澈和纯净。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只有从源头出发,才能保持事物的长久,才能保持自己的长久。
水源虽小,却能滋润万物,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江河大海。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重在源头处着手,把握事物的本质,保持事物始终的正向发展。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将自己的生活开发成一条清澈的流水,汇聚成一条宽广的江河,最终汇入大海。
只有这样,我们自己的人生才会充满活力,事物的发展才会持久,社会的进步才会向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水源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更是对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的一种哲理和意境的表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
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
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加大投入强化管理
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改善办学环境,提升办学水平”的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规范化学校为目标,以校安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契机,狠抓学校硬件建设。
经过连续几年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实现了均衡和谐发展。
下面就近几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大教育投入,顺利完成了校舍安全工程
2001年前,我镇中小学校舍经主管部门鉴定共有D级危房4168平方米,占危房面积的45.5%,B、C级危房有5000多平方米,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40.7%。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创新筹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从2001年至2005年,共累计筹资达1214.5万元,新建校舍21184平方米,全部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
去年,我镇又拆除两处小学的水泥檩平房,投资156万元新建平房2750平方米。
投资12万元新硬化路面2000平方米,目前我镇楼房面积已占校舍总面积的95.5%。
我镇中小学校舍面貌以崭新的英姿承接了全区“危房改造现场会”的召开,并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
二、提升学校内涵,为规范化学校建设再注活力
1、依法办学,落实办学行为规范化。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规范40条》要求,规范办学行为,一是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规范40条》,提高教师法律素养和依法执教水平。
二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规范作息时间,严格按照区教育局统一的作息时间科学安排师生学习休息。
三是合理安排学生课业,减负工作初见成效。
各校根据上级有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对作业布置进行监控,使作业量和作业形式更加规范。
2、更新教学设施,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随着规范化学校建设的逐步深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标准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又一重点,为此镇财政又先后投资75万余元为新建学校新硬化路面6100平方米,新增绿地10000余平方米;筹资70万元购置微机200余台,同时我们借区教育局实施远程教育和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工程的东风,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
3、立足教科研引领,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我镇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战略,积极打造精品课堂、高效课堂。
认真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人人上好一堂优质课”等活动,课堂效益明显提高,教科研水平走在了全区前列,区“教科研现场会”和“小学课题实验鉴定会”先后在我镇召开。
今年区教学工作会上,我镇被评为全区“教科研先进单位”,泰安十中和夏张中心小学均被评为“教科研先进学校”。
4、全面育人,实现学生素质优良化。
区教育局规定每年3月份为“学生管理规范月”,我镇顺势而动,加大落实力度,一是出台了《学校管理50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信心激励教育和感恩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弘扬至爱真情。
二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
依托体育艺术2+1活动,大力实施“国家阳光体育计划”,全镇组建了电子琴、跆拳道、趣味英语等30多类兴趣小组,活动效果显著,去年为区体育艺术2+1现场会提供了现场观摩。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我镇在规范化学校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目前,我镇的初中学校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所有小学全部为市级规范化学校。
今年又投入10余万元为泰安十中安装多媒体,实现班班通,确保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复验。
三、“211工程”稳步推进,学生在校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我镇在完成故县店小学、王士店小学、玄楼小学集中安装煤炭锅炉取暖设备的基础上,2009年投资80余万元为泰安十中的所有教学楼、综合实验楼等安装了生物质燃料供暖设备。
经过紧张施工于当年12月份供暖,锅炉设备及管道工程运行情况良好。
今年计划投资40余万元为剩余的三处小学安装生物质燃料供暖设备,现在锅炉和所有设施全部到位,整项工程正在施工当中,预计11月份全面完工投入运行。
2、改厕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之中,今年累计投资20余万元,为故县店小学新建120平方米水冲式厕所,改建夏张中心小学水冲式厕所180余平方米,至此我镇七处中小学全部完成水冲式厕所的改建、新建任务。
“211工程”的顺利实施,让“吃上热饭、喝上热水、取暖改厕”这一暖心工程惠及了全镇师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忆往昔,我们感慨万千;看今朝,我们激情满怀。
在新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开拓与创新同在,全体夏张教育工作者将更加勤奋努力,一如既往地秉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决心以一流的教育思想,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努力把我镇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我区教育事业再添光彩。
二O一O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