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前牙髓腔形态特点
- 格式:pptx
- 大小:959.93 KB
- 文档页数:35
恒牙髓腔形态一、前牙的髓腔形态(一)切牙的髓腔形态切牙的髓腔形态与相应的牙体外形相似,髓室与根管无明显界限,其特点是根管多为单根管,根尖孔多位于根尖顶。
1、上颌中切牙的髓腔形态上颌中切牙的髓腔较大,根管较粗,单根管,髓室与根管问无明显界限。
(1)近远中剖面整个髓腔约呈三角形,髓室顶即三角形的底最宽,接近牙冠中1/3处。
髓室顶微凹,两侧略尖。
髓室向颈缘略微变窄,自颈缘至根尖逐渐变细。
年轻人的髓室顶常有3个圆突,指向切嵴,该突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2)唇舌剖面髓腔略呈梭形,平颈缘处最厚,向切嵴方向缩小成尖形接近牙冠中1/3,髓腔从颈缘向根尖逐渐缩小变细。
(3)横剖面观:1)牙颈部横切面:根管呈圆三角形,根管与牙根外形基本相似,位居剖面中央略偏唇侧,舌侧根管壁较唇侧根管壁略厚。
2)牙根中部横剖面:根管较牙颈部横剖面者约小一半,多呈圆形,位居中央略偏唇侧,舌侧根管壁较唇侧根管壁为厚。
2、上颌侧切牙的髓腔形态上颌侧切牙的髓腔与上颌中切牙者相似,但略小。
近远中剖面髓室顶较整齐,接近牙冠中部,为髓腔最宽处。
髓腔宽度从牙颈至根中部逐渐缩小,至根尖1/3才显著缩小。
唇舌剖面髓腔在颈缘附近最厚,至根尖1/2或1/3才缩小,并随根尖而弯曲。
3、下颌中切牙髓腔形态下颌中切牙髓腔体积最小,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根管多为窄而扁的单根管,分为唇舌两管者约占10%。
(1)近远中剖面髓腔呈狭长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为髓室顶,接近牙冠中1/3,向颈缘逐渐缩小,到颈缘则明显向根尖缩小。
(2)唇舌剖面髓腔中部的唇舌径较大,两端较小。
髓腔顶呈现尖形,接近牙冠中1/3,整个髓腔在牙根颈2/3—段较大,向根尖逐渐缩小。
(3)横剖面1)牙颈部横剖面:髓腔呈椭圆形,唇舌径大于远近中径,位居中央。
2)牙根中部剖面:根管呈现椭圆形或圆形,均位居中央。
呈圆形者根管显著缩小;呈椭圆形者,根管近远中径较窄。
平牙根中部近中根管壁仅厚约1.20mm,远中根管厚约1.10mm,根管预备时,应注意此厚度,以免侧穿。
上、下颌磨牙的髓腔形态及乳牙髓腔形态第二部分上颌磨牙的髓腔形态似立方形髓室顶上有4个髓角与相应的牙尖相对应髓室底上可见3、4个根管口,与相应的根管相通下颌第二磨牙的髓腔形态与下颌第一磨牙者相似。
近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共占64%。
远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共占18%。
下颌第二磨牙近远中根在颊侧融合,根管亦在颊侧连通,根管横断面呈C字形称为C形根管,约占10%。
下颌第三磨牙的髓腔形态由于下颌第三磨牙外形变异较多,其髓室及根管亦同样依其外形而异。
髓室、根管均较大,有二根者则为二根管,为融合根者则多为单根管。
磨牙髓腔应用解剖上颌第一、二磨牙近颊髓角和近舌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避免穿髓;上颌第一、二磨牙进行嵌体修复制备针道时,应避开髓角,宜从合面颊沟、舌沟、近中窝和远中窝处入手;上颌第二磨牙有时颊侧二根融合为一粗大的根和根管,治疗时应加注意,下颌第一、二磨牙因髓室顶和髓室底相距较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
下颌第—、二磨牙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近中髓角高于远中髓角.牙体预备时应注意避开髓角的位置。
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侧根管细小弯曲,治疗时应加注意。
下颌第二磨牙有时近远中根在颊侧融合,根管亦在颊侧连通,根管横断面呈C字形,开髓时勿将根管在颊侧的连通误认为是被穿通的髓室底。
下颌磨牙牙冠向舌侧倾斜,其髓腔亦偏向颊侧,故开髓部位应在合面偏向颊尖处:若在合面中央处开髓,尤其是偏向舌偏,常致舌侧壁薄弱而折断。
五乳牙髓腔形态乳牙髓腔形态特点乳牙的髓腔形态虽与乳牙的外形相似,但按牙体比例而言,乳牙髓腔较恒牙者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较大,根尖孔亦大。
乳前牙髓腔与其牙冠外形相似,根管多为单根管,偶见下颌乳切牙根管分为唇、舌向二根管.乳磨牙髓腔形态髓室较大,通常均有三个根管:上颌乳磨牙有两个颊侧根管,一个舌侧根管;下颌乳磨牙有两个近中根管,一个远中根管。
下颌第二乳磨牙有时可出现四根管,其分布为近中两个根管,远中两个根管。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解剖生理学):乳牙髓腔特点乳牙髓腔特点
1.乳牙的髓腔形态虽与乳牙的外形相似,但按牙体比例而言,乳牙髓腔较恒牙者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较大,根尖孔亦大。
2.乳牙髓腔壁薄从髓角至牙尖顶、髓室顶至面、从髓室底至根分叉表面、髓室壁至牙冠轴面、从根管壁至牙根表面间的距离较小。
3.髓室顶和髓角多位于牙冠中部。
4.乳前牙髓腔与其牙冠外形相似,根管多为单根管,偶见下颌乳切牙根管分为唇、舌向2个根管。
5.乳磨牙髓窒较大,通常均有3个根管,上颌乳磨牙有2个颊侧根管、1个舌侧根管;下颌乳磨牙有两个近中根管,1个远中根管。
下颌第二乳磨牙有时可出现四根管,其分布为近中两个根管,远中两个根管。
上颌第一磨牙髓腔形态特点
颌第一磨牙髓腔形态特点
颌第一磨牙髓腔形态是口腔内最主要的牙髓腔形态之一,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磨牙髓腔形态的形成是由牙髓周围的牙釉质增厚和牙髓腔内的牙髓组织增生促成的。
颌第一磨牙髓腔形态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牙髓腔形态呈双曲率状,牙髓腔有一个大的回转,有凸和凹之分,凸部有一个前延,凹部有一个后延,有一个基底;
二、牙髓腔的内壁呈弧状,内表面有一种毛细纹状的质地,这是牙釉质增厚的结果;
三、牙髓腔的深度比较深,在牙釉质增厚的部位,牙髓腔的深度可以达到4mm,甚至更深。
上述是颌第一磨牙髓腔形态的三个主要特点,它们在口腔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一,牙髓腔形态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牙釉质增厚的程度,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牙髓组织的健康状况;其二,牙髓腔形态的变化也可以提示牙髓的处理方式,如果牙髓腔的深度较深,则可以考虑进行牙体内种植;其三,牙髓腔形态的变化也可以用于评估牙髓腔内的牙髓组织,从而更好地进行牙髓保护和修复。
因此,颌第一磨牙髓腔形态是口腔内最主要的牙髓腔形态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口腔医生应当在临床检查时,仔细观察牙髓腔形态,以确定牙髓组织的健康状况,提出适当的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保护口腔健康。
上下颌前牙髓腔的解剖特点及开髓方法(1)上颌前牙髓腔的解剖特点1)唇舌剖面观:呈梭形,平颈缘处髓腔唇舌径最大,自颈缘向切嵴方向缩小成尖形接近牙冠中1/3处,向根尖方向亦缩小。
尖牙髓腔向切端方向很窄很尖,根管的唇舌径较大直到根尖1/3才变窄,到根尖孔处显著缩小,但仍大于切牙。
2)近远中剖面观:呈三角形,髓室顶位三角形底最宽处,接近牙冠中1/3处。
髓腔由颈缘向根尖逐渐缩小变细。
尖牙近切端及根尖的髓腔都很细小,其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3)横剖面观:切牙根颈横剖面的髓腔呈圆三角形,唇侧比舌侧宽,与牙根外形基本一致,位居剖面的中央略偏唇侧。
尖牙髓腔为椭圆形,位于牙根的中央,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根中部横剖面见根管均较小较圆。
(2)上颌前牙开髓方法1)根管系统解剖特点:一般为单根单根管,牙齿的平均长度中切牙为21.8mm (范围18.0-27.0mm),侧切牙为20.7mm(范围17.0-26.0mm),尖牙为24.8mm (范围20.0-32.0mm)。
大约75%的上中切牙为直型根管;上颌侧切牙约53%根管的根尖1/3向远中弯曲;上颌尖牙髓室在近远中髓角之间还有一突出的髓角,根管较长较细,约32%根管的根尖1/3略向远中弯曲。
2)开髓法开髓洞形:开髓窝洞外形为圆三角形,位于舌面窝的中央,近远中边缘嵴的中间。
三角形的顶在设舌隆突处,两腰分别与近远中边缘嵴平行,底边与切嵴平行。
上尖牙的开髓洞形外形则近似于椭圆形。
开髓步骤:钻针从舌面窝的中央下钻,钻针方向与舌面垂直。
钻至釉牙本质界时,改变钻针方向,使其尽可能与牙长轴平行,向深层钻入。
此时,注意用好支点,体会落空感,表示钻针已进入髓腔。
根据髓腔的大小揭净髓室顶,充分暴露近远中髓角及根管口。
(3)下颌前牙的髓腔形态:下颌切牙牙体较小,故髓腔亦细小得多。
下颌中切牙分为唇、舌双管者约占4%,下颌侧切牙双管者约占2%,下颌尖牙唇、舌向双根管约占4%。
1)唇舌剖面观:下颌切牙髓腔的唇舌径仍在颈缘附近最大,靠切端很尖细,根管的唇舌径宽,直到牙根中1/3才开始变细,向根尖逐渐缩小,大多为单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