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作文部分 系列十一 生动表达,遣词造句有“文采”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7
概括内容要点和主旨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
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
那塔顶上长着一棵硕壮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
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
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
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
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节选自易允武《塔上的树》)1.第二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砖石斑驳,②塔角翘檐破损残缺,③风铃失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徽式民居中,最为考究的当算设在房屋内的天井,每家皆有。
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
因徽式民居山墙高筑,窗户很小,天井便成了高墙深院内的天窗,在四面八方的中轴瓦檐下,形成室内别有洞天的气势,仿佛能容纳大千世界,为屋中人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
那翘角走兽,似俯瞰守卫着方寸天地,在日月光辉的投射下,形成光与影交叠、气与流相通的理学,起到了屋内通风、采光、透气的调节作用。
据说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
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锁型井底蓄水,寓意暗室生财,是想锁住来之不易的财气。
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展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亦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观,其间更隐含着“临水成村,辟乾冲于洞里;固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的寓意。
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
(节选自程越华《梦里梦外的婺源》)2.作者为何说“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试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潜在考点一“沿江展开”是“画卷”——扩展语句1.(2006·江苏)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想像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天上皓月当空,银河宛然可见。
地上,池塘边长满了蓊蓊郁郁的树,树景婆娑,偶尔传来的一阵蛙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多么迷人的夜色啊!解析要用上“银河”、“树影”、“蛙声”三个词,同时做到情景交融。
2.(2012·浙江)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60字)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曾经在春夏时节欢唱、摇曳的银杏树在初冬疾风骤雨的侵袭下,枝叶凋零,如同干瘪的老妇人。
解析本题以组词成句的形式考查扩展语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首先确定扩展的中心对象是“银杏树”,然后,把其他的几个词语糅合进以“银杏树”为描写对象的句子中。
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描写性,不要写成议论性质或说明性质的文字;二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三是注意字数上的限制。
3.(2011·天津)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
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
给力雷人粉丝妙趣横生山重水复美不胜收怡然自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辣妈点点雷人模仿秀相当给力,嘉宾毕福剑的评点妙趣横生,搞笑功力有增无减,令众多现场粉丝捧腹连连。
解析这7个词语可以分为两组,“给力”“雷人”“粉丝”是伴随时代而出现的新词,而其他4个则是表现人的积极心态的形容词。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连贯新人教版连贯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
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
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⑤便成死症⑥便太浅显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答案 B [本题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从前后连贯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
从音节和谐的角度看,句⑤中的“症”能和“却似天成”句中的“成”、首句的“营”、句①中的“成”、句④中的“整”押韵。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②“中”,恰当之谓也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A.③④⑤②①B.④①②③⑤C.④⑤③②①D.③⑤①②④答案D [③句中的“和谐不是”与上文句尾的“和谐”相接;⑤句中的“不强调”与下句“强调”衔接;只有④句能引出文段末句“孔子”例;由此推出前后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③⑤①②④。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答案C [②句说食品产业环节多,容易出问题,⑥句说必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消除各环节的隐患,所以②⑥关系最密切,排除B 、D 。
学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学案目标 1.理解做到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掌握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综合题型及创新题的做法。
考点要求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考点样题1.(2010·浙江卷,7)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
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
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
(100字左右)“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
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在“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9·天津卷,2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节选)桃花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茏。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清晨去。
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括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玉盅林清玄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题型四表达技巧赏析题——嫁于春风巧用媒构建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的知识体系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七种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七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这七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边练边悟(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
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
散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悟春天朱国良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
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
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
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
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
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
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
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
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
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
系列十挥洒自如,内容饱满显“丰富”阅卷老师是如何就“丰富”评分的1.作文材料是否达到丰富,具体表现为三条标准要求:(1)材料角度多样运用材料视角有多样性,如古今中外、事实理论、人文经济等多种不同视角素材能巧妙运用。
(2)材料方式多种运用材料呈现方式有多种,如有正面陈述,有侧面印证,有反面例证等。
(3)材料详略恰当运用材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层次感强,衔接自然,组合恰当。
2. 阅卷老师手记(1)①用材料支撑文章,切勿空洞说理。
在评卷过程中发现大量作文,文中没有引用一则材料,都是自己在凭空说理,有的甚至都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唯物论辩证法都出来了,对哲学理论大段引用,来论证“光明”和“阴影”的关系,把高考作文俨然当做了政治论述题,这是考场作文的禁忌。
这样的作文用专家老师的话说就是标准的缺少“感悟和联想”,没抓住作文写作的要求。
如果立意正确,语言流畅的话,可以打到二等偏下。
②注重素材积累,避免选材“撞车”。
山东卷的作文题目新颖度不高,虽然大家都有话可说,可大都老生常谈,难出新意。
于是导致一些老掉牙的素材重新粉墨登场: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著与永恒;司马迁遭受的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品味。
另外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素材也频频出场。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二类文中作文材料的“撞车率”达到75%以上。
如此一来,文章想得高分实在太难。
大家在平时学习中的阅读积累应该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尤其到了高三下学期,偶尔上上阅读课还是非常必要的,缺少源头活水,难取甘洌清泉。
(2)简陋寒伧,缺少素材意识。
从一篇文章的构成来说,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才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的神,只有材料精彩了,文章才能形神兼具,血肉丰满,生动感人。
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本次高考的作文中,考生表现出的素材的匮乏令人咋舌。
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缺乏细节,不够生动。
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体察细微,辨识语境Ⅰ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1.(2010·课标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B.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答案 A解析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书籍极多,不适用于描绘橙子,可换作“堆积如山”。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成语运用,题干是“负”选型(选出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项“汗牛充栋”属望文生义,难度不大。
2.(2011·新课标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答案 D解析A项步履维艰: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B项尘埃落定:多用来表示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
C项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D项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用在此处褒贬不当。
试题评点该题保持了2010年的命题方式。
D项“指日可待”属褒贬误用,属容易题。
3.(2012·新课标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Ⅰ连续性文本(新闻、传记等)新闻一、新闻概念和文体特征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这是狭义新闻。
广义新闻是指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等体裁的统称,新闻类阅读体裁主要指这五种。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等特点。
真实性,是指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
新鲜性,是指报道内容一般是新人新事,讲究从新角度说话。
及时性,是指报道要迅速及时,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
二、新闻主要文体的基本特点(一)消息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
新闻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有的新闻有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引题(引标)、正题(主标)、副题(副标)。
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大多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其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
有的消息没有结语。
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可提出值得读者深思的问题,不一而足。
(二)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因为通讯除具有新闻的一般特点外,还特别强调形象化,注重以情感人。
通讯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种,结构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系列十一生动表达,遣词造句有“文采”阅卷老师是如何就“有文采”评分的一、评卷老师:要拿有文采的语言吸引我得作文者,得语文之天下;得语言者,得作文之天下。
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的的确确道出了语言在考场作文中的重要意义。
从评卷实践来看,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
试想,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阅卷老师在几十秒内看作文,看到文采飞扬的作文时能不“怦然心动”吗?天津一位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写下这样的阅卷手记:语言的神采决定着作文的人气指数。
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剪裁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
只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优秀作文的语言都会让你感到生命的律动,给人以灵动、脱俗之感。
让语言有画面感最能诠释“生动形象”的内涵。
惟妙惟肖的鲜活词语,多种修辞手法的装点,流畅和谐的交错句式,融抽象于细节的描绘之中。
“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灵活地加以组接和张扬,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让语言有流动感是最能调动读者感悟生活世界情怀的良方。
语言呆滞古板,表述僵化俗套,再好的素材也会将文章置于死地。
叙议间以描绘为文脉的流动感,行云流水般的句式套用出的流动感,穿越时空遨游天地时的情态心理动词创设的流动感,会给人留下愉悦爽神、底蕴凝重的印象。
二、考场“有文采”评分标准作文语言是否有文采,具体表现为四条标准要求:(1)词语生动句式运用富有表现力,语言生动活泼、简明有趣。
(2)句式灵活句式运用富于变化,各种句式能灵活地穿插运用。
(3)修辞手法善于运用各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4)意蕴丰富文句要有内容、有情感、有哲理。
三、考场上怎样在语言表达上夺分1. 怎样使记叙文的语言抓住评卷老师的心(1)使语言具有画面感语言具有画面感,是优秀记叙文的第一特征,就是要用文字“刻画”出一种画面,再现一个场景,使“文中有画”,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2)使语言具有流动感语言的流动感,就是用词要稳,句式要活。
即词语使用准确生动,句式形式流畅自由。
读者读了这样的句子,有如咬一口贡梨一样清心爽口而又香甜四溢。
(3)使语言具有含蓄性记叙文的语言忌直白浅露。
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是记叙文语言上品的标志。
含蓄性语言的标志常常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寄予在启人思考的画面中,包孕在“醉翁之意”的描述里。
它大多以概括、暗示、曲笔、言已尽而意无穷等方式表达广博深长的内涵。
当然,点题的语言不可过于含蓄。
2. 写议论文怎样在语言表达上为作文加分阅卷老师抱怨,考生写议论文者居多,但议论的语言大多单调呆板,有的文章全篇都是一种陈述句式,有的甚至全文都是逗号,段尾才有一个句号,连一个问号或感叹号都没有,文章真是静如“止水”,淡如“蒸馏水”了;有的议论语言概念不清,缺乏必要的修饰限制,进而导致表达不严谨,影响说服力。
对此,可采取如下办法:(1)长句与短句相结合我们可以参看下面的长短句运用的例句,看看从中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跃过了文明的更替,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当屈原以血讴歌,孑然一身,仅怀拥一胸才气,腹含一枚忠胆投身汨罗的那一秒,这一缕赤红泣血的绝美魂灵已挣脱世俗的枷锁,随着汨罗江水的平平仄仄流过了漫漫岁月,滋润在每个志士的心田。
这瞬间的悲壮,便在岁月的长河中变为永恒。
因为无愧,那些闪现的生命竟无视了历史的变迁,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人生苦短,纵是八十而寿又何尝不是一瞬。
(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这也是一种永恒》)(2)概括与具体相结合优秀议论文的语言应该富有思辨性。
它是文采斐然的,但不能华而不实;它是材料充实的,却不是完整情节的记录。
在议论文中,我们学习运用概括性语言与具象性表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议论语言更有思辨的力度。
概括语言多是抽象的,凝炼的,包含着深刻思想的;具体语言多是形象的,描述的,含有一定修辞手法的。
这二者应当紧密结合。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交替使用这四种句式分别用来表达不同的语气。
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在考场上如果能灵活运用出不同语气的句子,便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得详尽明白,感情强烈。
高考满分作文《心在刃上选择》就交替使用了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
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王国维这个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②他的心在泣血!③“活下去吗?”④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经沧海的人对一切都已不太在意。
⑤他已没有了目标。
⑥因为,当时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这个大儒的目标。
⑦“死吗?”⑧可这样的死有人在意吗?⑨是否值得?⑩为一种文化的没落而死?⑪一种文化的没落预示着另一种文化的兴起,但这已不属于他了。
⑫心在刃上蹭了许久,血流一地,将一切涂成红色。
⑬王国维便在这红色中做出了选择。
⑭屈身赴死吧!短短的两个自然段中,一共有14句话,其中第④⑤⑥⑪⑫⑬句是陈述句,第①③⑦⑧⑨⑩句是疑问句,第②句是感叹句,第⑭句是祈使句。
多变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王国维的心灵选择充满了同情、理解和惋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分明而又强烈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
如何使文章语言有文采“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
高考对“有文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一、如何做到“用词贴切”用词贴切,就是要求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用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因此,对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语的选择和锤炼。
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 讲究辞藻美,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巧妙运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叠词等。
2. 词语丰富,同义词使用准确,富于变化;反义词运用得当而又对比鲜明。
3. 用词还要讲究自然、优美,不造作,机智幽默,充满情感。
例如:踮起脚尖,听晨风拂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
(湖南卷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 这段文字用词贴切,作者的炼字功夫可见一斑。
“拂过”“掠过”“轻拍”等动词极符合“晨风”“初阳”“蝶翅”的特点;“飒飒作响”和“曼舞飞扬”又形象地描绘出“松林”经受“晨风”吹拂,“花朵”被“蝶翅”轻拍的鲜活灵动的形象,语言优美,极富动态美感。
二、如何使“句式灵活”不要单纯使用肯定句,不妨也穿插一两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不要只是使用主动句,不妨也穿插一点被动句;不要总是使用正常语序,不妨也穿插一些倒装句;不要全是使用陈述句,不妨也穿插些许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不要全盘使用短句,不妨也穿插几句长句。
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另外,写文章,当然要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散句就难免单调、散漫,显不出文采。
“物相杂故曰文”(《易经·系辞》),因而散句中要杂以整句。
整句庄重有力,匀称谐调,能显出一种整饬美,做到整散结合往往会使语言显得既活泼、参差,又谨严、工整,读来有一种洒脱与精致相结合的美,如: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
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随着日月的更替,让人们深味着其中的永恒。
(张彦金《距离产生美》) 三、如何做到“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无疑是使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
善用修辞,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
高考佳作几乎都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句式,可增强文章的美感指数和文化内涵,增强文章整体之美。
排比句,给人以一泻千里的气势之美;对偶句,给人以音韵和谐的整齐之美;比喻句,给人以形象生动的真切之美;设问句,给人以回旋思考之美;反问句,给人以不容置疑的铿锵之美;比拟句,给人以鲜活灵动之美。
例如2011年安徽卷高考优秀作文《时间在流逝》:有一个季节叫春,在鸟语花香中亘古未老,枝枝叶叶总关情;有一种花叫思念,隽永而悠长,穿行于每个季节;有一片叶子叫忧伤,如展翅的蝴蝶,喃喃自语着一段春天里欲说还休的心事。
春天,你灵动的舞姿是我“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歌行中悲怆的旋律吗?你含蓄的蕊香是击穿我梦幻中的流血的回声吗?你剥落一叶幽怨的花瓣放飞空中,我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竟在欢快的鸽哨中羽化为系在风筝上的彩线。
四、如何使“文句有表现力”1. 引用诗词、名言,提高文化蕴涵灿若群星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名人名言充满了人生的感悟与哲理。
“文”有诗书气自华,引诗词、名言入文不仅可以使语言大放异彩,而且也会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例如: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
感慨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玄妙;感叹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愁;感伤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婉约。
顿然领悟,是他们用真心在旁观历史,当我徜徉在这些历史人物的身边,我也就有了可以品味历史常识的眼光。
(广东卷高考优秀作文《品味历史的常识》) 这段文字引诗入文,辞采丰赡,轻灵飘逸。
这些用来装饰词句的诗句揭示了自然的“玄妙”和人事的“哀愁”与“婉约”,展示了这些历史文人们的精神世界。
2. 巧用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
巧用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可谓一举两得。
如: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白的精神;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到来,再巧的手指又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处结开的苞蕾都酝酿着春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
(《落雪》) 这段文字作者用想象写成,写出了雪夜的灵动,写出了雪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