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共5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55 MB
- 文档页数:50
法律学习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教案主题:法律学习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引言:作为法律学习的一部分,行政法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法律科目。
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理解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力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以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为主题,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对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解。
一、行政法的定义与基本原理概述行政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它规定了政府行为及其与公民、法人等的关系。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合法性、公正性、程序性和比例原则。
行政法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责任和行政诉讼等。
二、合法性原则的解析与案例讨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合法性原则要求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具备合法性基础,同时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和实际应用。
三、公正性原则的重要性与案例分析公正性原则要求政府的行政行为应当公正、公平,不得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
本节课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公正性原则的重要性,并了解公正性原则在实际行政中的具体体现。
四、程序性原则的特点与应用讨论程序性原则是行政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政府在进行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在程序上保障公民、法人的权利。
本节课将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程序性原则的特点和实际应用。
五、比例原则的内涵与案例分析比例原则要求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根据情况权衡利弊,合理判断并采取措施。
本节课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比例原则的内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原则。
六、小结与知识回顾本节课将对前面所讲的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并加深对行政法的理解和应用。
七、扩展练习与思考题本节课会提供一些扩展练习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行政法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拓展对行政法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近期以来,媒体公开报道了国内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冲突事件,例如贵州翁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江西铜鼓事件、安徽砀山事件等等。
从表面上看,这些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发生是孤立的、偶然的,但仔细审视会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性:即事件发生的原因多数基于基层官民的对立与冲突,且事件的处理过程一般都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笔者认为,如何处理这类群体性冲突事件,是新时期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道德的一个严峻考验。
由于此类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发生、应对与法、法律实施、法的实效等有关,因此,从法理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找出根源并寻求解决的途径,以期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是十分必要的。
一、群体性冲突事件暴露了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隐藏的一些深层次危机(一)群体性冲突事件折射出政府危机1、基层地方政府权力运行脱法失控的危机。
群体性冲突事件之所以发生,多数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公务人员在经济利益趋使下,官商勾结,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等事务中突破法律规定,滥用公权力,出于权力的自负,不断挑衅民间,甚至突破当地民众容忍的底线。
由于群众受侵犯的权利在体制内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济,受伤害的感情不断积累,遇到偶发事件作为群众长期被压抑的情绪的渲泻口,遂导致群体性冲突事件发生。
例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总结翁安事件教训时指出,翁安事件“直接的导火索是李树芬的死因。
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
他们工作不作为、不到位,一出事,就把公安机关推上第一线,群众意见很大,不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且促使警民关系紧张”,“这起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是迟早都会发生的。
” [1]2、解决冲突的路径依赖危机。
群体性冲突事件发生之初,当地政府通常都会发布通告,将事件定性为少数黑恶势力、不法分子教唆、煽动、操纵不明真相的群众起哄闹事,要求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全力做好稳控工作云云(将事件定性为是对政权的威胁,可以合法采取暴力手段),行文间充满了主客体际思维支配下的训诫语气,而不是通过主体际间平等的沟通、对话来解决冲突。
第一章行政法基本理论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一、行政――有公、私之分,行政法研究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国家行政/公共行政:1)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2)承担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这一类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
社会行政:非政府组织作为活动的主体,如学校✧现在不仅要关注国家行政,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社会行政。
如律师,80年代被称为国家的律师;90年代以后,新的律师法规定,律师为社会工作者。
所以律师不由国家管理,而由律师协会来协调管理。
✧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构成了行政的内容。
1、行政内涵: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特定的社会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
主体: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特定的社会组织目的: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客体: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本质:一种活动(结果-实体)和过程(环节-程序)2、特点(1)主动性:与司法的消极性相对应,(行政不作为)(2)持续性:不因行政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新官不理旧政)(3)公益性: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3、类型(1)按行政活动的功能秩序行政(侵害行政)给付行政(服务、积极、福利行政)(2)按行政手段强制行政非强制行政:协商式――行政合同、行政指导(3)按行政活动的范围内部行政外部行政(4)按行政活动受法律约束的程度羁束行政裁量行政:行政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判断二、行政权(近代概念,行政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内涵: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对“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的理解:一方面,现代行政权保留了传统国家政权的特色,是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公权力的一种;另一方面,现代行政权还包括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权,这些治理权有的来自于国家法律的直接赋予或行政机关的委托,有的起源于社会组织的自治而后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行政法中的行政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行政法的核心任务是调整和监督行政行为,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并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行政活动。
在行政法的体系中,行政法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诉讼法等。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和重要制度。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行政法有一些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法定原则、法治原则、公正原则和效益原则等。
法定原则是行政法的根本原则之一,它规定行政机关的权力、权限和职责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
法定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限制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行动。
法治原则是行政法的核心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法治原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公正原则是行政法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和处理事务时必须公正、公平、公开。
公正原则旨在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效益原则是行政法的指导原则之一,它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提高行政行为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效益原则要求行政机关遵循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和处理事务。
二、行政法的主要内容行政法的主要内容涉及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责任等方面的规定和原则。
行政组织是指国家机关、政府机构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行政组织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设立、组织、职权和职责等方面的规则,保证了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行和公正行使职权。
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命令、批复、奖励、处罚等具体行动。
行政行为法规定了行政行为的程序和条件,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和利益,并规定了行政救济的途径和方式。
行政责任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行政责任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包括行政惩罚、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等。
行政法还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行政制度和程序,如行政许可、行政监察、行政处罚、行政监察等。
行政法(完整word版)行政法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等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既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依据,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
这些原则是行政法规范的核心,贯穿于行政法的始终。
1. 合法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 程序正当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4. 高效便民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高效、便民,减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负担。
5. 诚实守信原则:行政机关应当诚实守信,履行承诺,不得欺诈、误导。
6. 权责统一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法的主体行政法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国家行政机关是行政法的核心主体,负责制定和执行行政法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则是行政法的重要主体,享有行政法赋予的权利,承担行政法规定的义务。
三、行政法的主要内容1. 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包括行政机关的设立、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等。
2. 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行为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3. 行政程序:包括行政程序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4. 行政监督:包括行政监督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5.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6. 行政赔偿:包括行政赔偿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四、行政法的作用1.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范了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等,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程序正当性。
2. 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法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1.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所享有的一
【2016·多选题】根据《行政处罚法》和行政法理论,下列关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作出行政处罚的要求中,属于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合理性要求的有()。
A.处罚应当符合法律设定该处罚的目的
B.处罚应平等地适用法律,相同情况相同处罚
C.处罚应有法定依据,不逾越法定权限,遵守法定程序
D.处罚应全面考虑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后果等相关因素
【提示】行政法的渊源还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中涉及国内行政管理的部分、对行政活动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解释以及行政机关制定和经公告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如《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行政法学原理行政法学原理是研究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学科。
行政法学原理是行政法学的基础,是行政法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行政法的理论依据。
行政法学原理包括了行政法的性质和特点、行政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结构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等。
下面就行政法学原理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行政法的性质和特点行政法是以行政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学科,是研究行政活动的法规范的科学,也是行政权利的表现形式。
行政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相对性:行政法是以行政机关作为行政行为主体的法律规范,只对行政机关具有约束力,对个人并没有直接约束力。
2. 法律规范性:行政法律规范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必然性。
3. 多变性:行政法规范的适用对象广泛,行政法的规则会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4. 封闭性:行政法具有自身的独立体系和自我完备性,与其他法律学科有一定的区别。
二、行政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行政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授权、行政主体的履行行政职能和法律的适用。
行政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具体表现为:1. 授权:行政法律规范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是由法律授权给行政机关进行制定和执行。
2. 法定性:行政法律规范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不能凭空设定,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3. 相对性:行政法律规范是相对于行政主体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一种法律关系,具有双重性和相对性。
4. 强制性:行政法律规范具有强制力和强制性质,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执行行政法律规范的要求。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结构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主体与公民个体之间在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和权利要件。
1. 权利主体:权利主体是指行政主体或公民个体具有的享有或履行某种特定权利的主体。
2. 权利客体:权利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所涉及的具体对象,可以是公共利益、公共资源、公民权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