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光谱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82
荧光发光光谱荧光光谱(也称为荧光测定法或荧光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分析样品荧光的电磁光谱学。
它涉及使用一束光,通常是紫外线,激发某些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并使它们发光;通常但不一定是可见光。
一种补充技术是吸收光谱。
在单分子荧光光谱的特殊情况下,发射光的强度波动是从单个荧光团或荧光团对测量的。
测量荧光的设备称为荧光计。
分子具有称为能级的各种状态。
荧光光谱主要关注电子和振动状态。
通常,被检查的物质具有感兴趣的基电子态(低能态)和较高能的激发电子态。
在这些电子状态中的每一个中,都有各种振动状态。
在荧光中,物质首先通过吸收光子从其基态电子状态激发到处于激发电子状态的各种振动状态之一。
与其他分子的碰撞导致激发分子失去振动能量,直到它从激发电子态达到最低振动状态。
然后分子再次下降到基电子态的各种振动水平之一,在此过程中发射光子。
由于分子可能会下降到基态的几个振动能级中的任何一个,因此发射的光子将具有不同的能量,从而具有不同的频率。
因此,通过分析荧光光谱中发出的不同频率的光,以及它们的相对强度,可以确定不同振动能级的结构。
对于原子种类,过程是相似的;然而,由于原子种类没有振动能级,因此发射的光子通常与入射辐射处于相同的波长。
这种重新发射吸收的光子的过程是共振荧光,虽然它是原子荧光的特征,但也可以在分子荧光中看到。
在典型的荧光(发射)测量中,激发波长是固定的,而检测波长是变化的,而在荧光激发测量中,检测波长是固定的,而激发波长在感兴趣的区域中是变化的。
发射图是通过记录一系列激发波长产生的发射光谱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来测量的。
这是一个三维表面数据集:作为激发和发射波长函数的发射强度,通常描绘为等高线图。
荧 光 光 谱(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韩荣成(10303023)北京大学,03级生物医学工程一、背景知识:1.荧光,是指物质在吸收紫外光后发出的波长较长的紫外荧光或可见荧光,以及吸收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后发出波长较长的可见荧光。
除了紫外荧光和可见荧光,还有红外荧光、X 射线荧光等。
在很多情况下,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过程中,能量通过热量等形式散失到周围。
但 是在某些情况下,能量能以光子发射的形式释放出来。
分子的能量状态在光学分析中涉及的分子能量有:E 0=Ee+Ev+Er ,其中Ee:价电子运动能(electron ); Ev :原子在平衡位置的振动能(vibration );Er :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能(rotation )。
Ee 大约为1eV 数量级;Ev 大约为10-1~10-2 eV ;Er 大约为10-4~10-5eV 数量级,可见⊿Ee>⊿Ev>⊿Er分子吸收能量后,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非辐射过程丢失能量,首先到达S1的最低振动能级,这一过程称为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发生在10-11s内。
从S1的最低振动能级以光子形式放出能量而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这一过程称为荧光(fluorescence),发生在10-9s内;如果以非辐射的形式丢失能量则称为淬灭(quenching)。
如果某种物质在被某种波长的光照射以后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发出比荧光波长更长的波长的光,则称这种光为磷光。
磷光产生的机制与荧光是不同的,虽然它们都属于发射光谱,但磷光不是处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直接释放出光子回到基态的结果,而是从某种能量低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另一种亚稳能级⎯三重态向基态的各振动能级以辐射方式产生跃迁时发出的光。
所谓三重态或三线态,是指分子中电子自旋量子数S=1,即原来两个配对的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之一自旋方向改变,以至电子自旋之和不为0的情况。
荧光光谱原理荧光光谱原理荧光光谱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常用于化学、生物学、药学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荧光光谱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荧光现象的基本原理荧光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受到激发后,能够发出比激发光波长长的荧光。
这种现象的实现需要三个条件:激发光源,荧光物质及荧光检测系统。
其中,荧光物质是关键,只有某些物质具有这种特性。
二、荧光光谱图的基本构成荧光光谱图是用荧光物质受到特定波长的激发后,发出荧光的辐射能量与波长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其基本构成有以下四个参数:激发波长,发射波长,发射强度及荧光寿命。
激发波长:又称刺激波长,是激发荧光物质时所使用的波长。
发射波长:是荧光物质在受到激发后所发出的荧光辐射波长。
发射强度:是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辐射强度。
荧光寿命:是荧光物质在激发后发射荧光的时间长度。
三、荧光光谱的应用1. 化学分析:荧光光谱可以用于药物、生化试剂的分析,还可以用来探测污染物质和有毒化合物。
如气相色谱-荧光检测法(GC-FLD)检测环境中苯骈克星的浓度。
2. 生物医学:荧光光谱可以用于细胞成像、蛋白质分析、DNA测序、荧光定量PCR等领域。
如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病毒RNA的表达水平。
3. 材料检测:荧光光谱可以用于材料表面缺陷的检测、矿物物质含量的分析等,如纳米粒子的荧光检测。
四、荧光光谱技术的优越性与传统的分析技术相比,荧光光谱技术具有很多优势,如高灵敏度、快速、准确性高、无需预处理、不易受样品污染等。
综上所述,荧光光谱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荧光光谱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驱动着科技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荧 光 光 谱(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韩荣成(10303023)北京大学,03级生物医学工程一、背景知识:1.荧光,是指物质在吸收紫外光后发出的波长较长的紫外荧光或可见荧光,以及吸收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后发出波长较长的可见荧光。
除了紫外荧光和可见荧光,还有红外荧光、X 射线荧光等。
在很多情况下,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过程中,能量通过热量等形式散失到周围。
但 是在某些情况下,能量能以光子发射的形式释放出来。
分子的能量状态在光学分析中涉及的分子能量有:E 0=Ee+Ev+Er ,其中Ee:价电子运动能(electron ); Ev :原子在平衡位置的振动能(vibration );Er :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能(rotation )。
Ee 大约为1eV 数量级;Ev 大约为10-1~10-2 eV ;Er 大约为10-4~10-5eV 数量级,可见⊿Ee>⊿Ev>⊿Er分子吸收能量后,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非辐射过程丢失能量,首先到达S1的最低振动能级,这一过程称为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发生在10-11s内。
从S1的最低振动能级以光子形式放出能量而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这一过程称为荧光(fluorescence),发生在10-9s内;如果以非辐射的形式丢失能量则称为淬灭(quenching)。
如果某种物质在被某种波长的光照射以后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发出比荧光波长更长的波长的光,则称这种光为磷光。
磷光产生的机制与荧光是不同的,虽然它们都属于发射光谱,但磷光不是处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直接释放出光子回到基态的结果,而是从某种能量低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另一种亚稳能级⎯三重态向基态的各振动能级以辐射方式产生跃迁时发出的光。
所谓三重态或三线态,是指分子中电子自旋量子数S=1,即原来两个配对的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之一自旋方向改变,以至电子自旋之和不为0的情况。
荧光光谱
荧光是物质吸收电磁辐射后受到激发,受激发原子或分子在去激发过程中再发射波长与激发辐射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
当激发光源停止辐照试样以后,再发射过程立刻停止,这种再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荧光光谱包括激发谱和发射谱两种。
激发谱是荧光物质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测得的某一波长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也就是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的相对效率;发射谱则是某一固定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荧光强度在不同波长处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荧光中不同波长的光成分的相对强度。
灵敏度高:荧光分析的最大特点是灵敏度高,通常情况下要比分光光度计的灵敏度高出2-3个数量级。
选择性强:包括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在鉴定物质时,通过选择波长可以使分子荧光分析有多种选择。
试样量少和方法简便。
技术参数:
1.功率50W,最大电压50KV,最大电流2mA
2.50W端窗Pd靶X光管
3.硅漂移计数器,分辨率小于170eV
4.3位置次级靶自动转换系统,即3束X激发光源。
5.可选真空、充气、常压系统
主要特点:
1.偏振X光激发样品,具有极低的背景,极佳的灵敏度
2.真正意义的Na-U的全分析,无需滤光片。
3.分析的含量范围ppm级到100%
4.极为丰富的软件系统,提供各种方法及校正模式。
荧光光谱法基本原理
荧光光谱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受到光激发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并在相应的跃迁过程中发射荧光光子。
荧光光谱法使用荧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无破坏性等优点。
在荧光光谱法中,首先将样品暴露于特定波长的激发光源下,使样品中的分子吸收光子并处于激发态。
然后,激发态分子通过非辐射过程返回基态,并在返回的过程中发射荧光光子。
这些发射的荧光光子具有特定的波长和强度,可以通过光谱仪进行检测和记录。
荧光光谱法的原理基于分子能级的存在。
当分子处于基态时,电子位于较低的能级上,称为基态能级。
当分子受到激发光的照射时,电子会吸收能量并跃迁到较高的能级,称为激发态能级。
在激发态能级上,分子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会通过非辐射过程返回基态。
在非辐射过程中,激发态分子可以通过热振动或能量转移与周围分子相互作用,将能量传递给周围分子而不发生辐射。
这个过程被称为内转换。
此外,在内转换的同时,激发态分子也可能通过辐射过程将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
这个过程被称为外转换,也就是荧光发射。
荧光光谱检测时,通常会记录样品在一定波长范围内的荧光发射强度。
通过观察发射光子的波长和强度,可以得到关于样品的信息,如含量、结构、环境等。
此外,荧光光谱法还可以与
其他技术结合,如色谱、电泳等,实现多种分析应用。
总的来说,荧光光谱法基于物质在受到激发后发射荧光的原理,利用荧光光子的波长和强度来获得样品的信息。
这种方法在生物科学、化学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光谱学中的荧光光谱分析光谱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吸收、发射或散射光学射线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
荧光光谱分析是光谱学中重要的一种,是通过荧光现象来研究物质本身的属性、结构、构象和功能等方面的科学方法。
一、荧光现象荧光是一种特殊的发光现象,在物体受到激发后发出的辐射光谱,其激发源可以是电磁辐射(光、射线等)或化学反应。
荧光的强度与激发光的波长、激发能量、温度等因素有关。
荧光现象是由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受到能量激发后发生的,荧光发射的光谱与分子或原子的电子结构有关。
荧光光谱分析利用荧光现象研究物质分子结构、浓度、化学反应等方面。
二、荧光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谱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
荧光光谱分析的原理是利用物质分子经受光激发,激发后发出的荧光光谱信息,研究分子的结构、状态和化学反应等有关特征。
荧光光谱通常可以分为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其中发射光谱是受到激发后发出的荧光光谱,而激发光谱则是物质在受到激发前的吸收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的峰位和宽度、相对荧光强度以及激发光和发射光的偏振方向等都可以反映物质分子的结构、构象、化学环境等因素,且其灵敏度较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使其成为了当前的一种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
三、荧光光谱分析的应用荧光光谱分析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化学上,荧光光谱可用于分析有机物、无机物、金属物质等。
其中有机物荧光分析可用于分析一些药物、环境污染物等。
生物学上,荧光光谱在蛋白质结构研究、酶学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荧光光谱分析还被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如 DNA 分析、肿瘤诊断、药物筛选等方面。
此外,荧光光谱分析也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等领域中的重要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荧光光谱分析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并且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科技的发展,荧光光谱分析将会有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荧光光谱教程一、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1.直接化学发光和间接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反应可分直接发光和间接发光。
直接发光是被测物作为反应物直接参加化学发光反应,生成电子激发态产物分子,此初始激发态能辐射光子。
表示如下:式中A或B是被测物,通过反应生成电子激发态产物C*,当C*跃迁回基态时,辐射出光子hv。
间接发光是被测物A或B通过化学反应后生成初始态C*,C*不直接发光,而是将其能量转移给F,使F处于激发态,当F*跃迁回基态时,产生发光。
如下式表示式中C*为能量给予体,而F为能量接受体。
例如,用罗丹明B-没食子酸的乙醇溶液测定大气的O3,其化学发光反应就属这一类型。
没食子酸被O3氧化时吸收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形成受激中间体A*,而A*又迅速将能量转给罗丹明B,并使罗丹明B分子激发,处于激发态的罗丹明B分子回到基态时,发射出光子。
该光辐射的最大发射波长为584nm。
2. 气相化学发光和液相化学发光按反应体系的状态来分类,如化学发光反应在气相中进行称气相化学发光,在液相或固相中进行称液相或固相化学发光,在两个不同相中进行则称为异相化学发光。
本节主要讨论气相和液相化学发光,其中液相化学发光在痕量分析中更为重要。
(1)气相化学分光主要有O3、NO、S的化学发光反应,可用于监测空气中的O3、NO、NO2、H2S、SO2和CO等。
☆臭氧与乙烯的化学发光反应机理是O3氧化乙烯生成羰基化合物的同时产生化学发光,发光物质是激发态的甲醛。
这个气相化学发光的最大波长为435nm,发光反应对O是特效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ng·mL-1~1μg·mL-1。
☆一氧化氮与臭氧的气相化学发光反应有较高的化学发光效率,其反应机理为:这个反应的发射光谱范围为600~875nm,灵敏度可达1ng·mL-1。
若需同时测定大气中的NO2时,可先将NO2还原为NO,测得NO总量后,从总量中减去原试样中NO的含量,即为NO2 的含量。
萤光光谱知识点总结一、基本原理萤光光谱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受到外界激发后,在吸收能量后发生跃迁,然后返回基态时释放出光子,产生发光现象。
具体而言,萤光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如下:1. 激发:当外界能量(如紫外光、可见光等)与物质分子的电子能级相匹配时,会使得电子跃迁至激发态;2. 跃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会发生电子跃迁,从而产生激发态的分子;3. 离激:激发态的分子会释放出能量,返回到更低的能级(基态)。
这种发光过程可以表现为物质发出一定波长的光线,而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不同,会对应不同的发光波长,这种发光现象就形成了物质的特征光谱,也就是萤光光谱。
根据萤光光谱所显示的特征波长,可以确定物质的种类、浓度,甚至结构。
二、应用范围萤光光谱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 化学分析:萤光光谱可用于分析生物标志物、有机物、金属离子等不同类型的化合物,用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含量及成分,有助于化学分析和质检工作。
2. 环境监测:通过对大气、土壤、水源等的萤光光谱分析,可以快速检测出种种环境污染物质,监测大气中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水中的重金属等,对环境污染防治和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3. 生物医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萤光光谱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对荧光标记的生物分子的检测,可以有效实现基因检测、细胞成像和药物药效学研究等。
4. 材料科学:在材料表征和研究领域,萤光光谱可用于表征材料的性质、晶体结构等,还可以研究半导体和纳米材料的光学和电子性质。
5. 生态学:利用萤光光谱技术可进行植物叶片和叶绿素的光合作用研究、植物生长和适应性能力分析等。
6. 食品安全:萤光光谱也可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例如对食品中的添加剂、污染物质、营养成分等的检测。
以上仅为萤光光谱技术在部分领域的应用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萤光光谱在更多领域中的应用也会不断拓展。
三、仪器和技术1. 萤光光谱仪萤光光谱仪是进行萤光光谱分析的关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