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微生物原版PPT 第4章
- 格式:ppt
- 大小:11.37 MB
- 文档页数:52
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实验报告细菌的芽孢染色观察实验刘欣怡201100140057生命科学基地班组别:周一下午三组同组者:曹平平,周楠,刘艺,刘希伟实验时间:2012年10月22号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2、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二、实验器材1、菌种枯草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
2、溶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仪器和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显微镜、吸水纸、擦镜纸,接种环,载玻片夹子,无菌水等。
三、实验原理1、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op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芽孢在芽孢囊内的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2、芽孢菌体的特点:a.芽孢的含水率低,38%~40%。
b.芽孢壁厚而致密,分三层:外层是芽孢外壳,为蛋白质性质。
中层为皮层,由肽聚糖构成,含大量2,6-吡啶二羧酸。
内层为孢子壁,由肽聚糖构成,包围芽孢细胞质和核质。
芽孢萌发后孢子壁变为营养细胞的细胞壁。
c.芽孢中的2,6-吡啶二羧酸(简称DPA)含量高,为芽孢干重的5%~15%。
吡啶二羧酸以钙盐的形式存在,钙含量高。
在营养细胞和不产芽孢的细菌体内未发现2,6-吡啶二羧酸。
芽孢形成过程中,2,6-吡啶二羧酸随即合成,芽孢就具有耐热性,芽孢萌发形成营养细胞时,2,6-吡啶二羧酸就消失,耐热性就丧失。
d.含有耐热性酶。
芽孢由于有以上四个特点,使得芽孢对不良环境如高温、低温、干燥、光线和化学药物有很强的抵抗力。
细菌的营养细胞在70~80℃时10分钟就死亡,而芽孢在120~140℃还能生存几小时,营养细胞在5%苯酚溶液中很快就死亡,芽孢却能存活15天,芽孢的大多数酶处于不活动状态,代谢活力极低,所以,芽孢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3、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
第一章1. 巴斯德的工作(1) (2)(3) 免疫学——预防接种 (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2. 柯赫的工作(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配制培养基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第三章特殊细胞壁的细菌:某些分枝杆菌和诺卡氏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一类被称为霉菌酸(Mycolic acid)的枝链羟基脂质组成,后者被认为与这些细菌感染能力有关。
由磷脂分子形成的双分子膜中加入甾醇类物质可以提高膜的稳定性:真核生物细胞膜中一般含有胆固醇等甾醇,含量为5%-25%。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其细胞膜中一般不含胆固醇,而是含有hopanoid(藿烷类化合物)。
硫粒:很多化能自养菌在进行产能代谢或生物合成时,常涉及对还原性的硫化物如H2S,硫代硫酸盐等的氧化。
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
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
微生物储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1)不同微生物其储藏性内含物不同。
例如厌气性梭状芽孢杆菌只含PHB,大肠杆菌只储藏糖原,但有些光合细菌二者兼有。
2)微生物合理利用营养物质的一种调节方式。
当环境中缺乏能源而碳源丰富时,细胞内就储藏较多的碳源类内含物,甚至达到细胞干重的50%,如果把这样的细胞移入有氮的培养基时,这些储藏物将被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用于合成反应。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3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第7章 病毒第8章 微生物遗传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第10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第13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第14章 感染与免疫第15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1柯赫提出的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是( )。
[武汉科技大学2019研]A.巴斯德原则B.柯赫定律C.菌种原则D.免疫原理【答案】B【解析】柯赫在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①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④配制培养基及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2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发明者是(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巴斯德B.柯赫C.列文虎克D.别依林克【答案】B3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C源B.N源C.生长因素D.A,B,C都提供【答案】D【解析】牛肉膏富含水溶性糖类、有机氮化合物、维生素、盐等,可以为微生物提供C源、N源和生长因子。
4某种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 )。
[沈阳农业大学2019研]A.拮抗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B项,共生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相互有利,二者之间是一种专【解析】性的和紧密的结合,是协同作用的进一步延伸。
C项,寄生指一个种群对另一种群的直接侵入,寄生者从寄主生活细胞或生活组织获得营养,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
D项,捕食指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吞食,捕食者种群从被食者种群得到营养,而对被食者种群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