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传导通路
- 格式:ppt
- 大小:12.44 MB
- 文档页数:31
神经传导通路实验一 实验目的(一) 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和产生本体感觉的部位。
(二) 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二级神经元”和产生本体感觉个部位。
(三) 了解痛温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纤维交叉和产生浅感觉的部位。
(四) 了解听觉传导路中听觉信息所经历的“四级神经元”识别听觉感受器和听觉中枢所在部位。
(五) 了解视觉传导路中视觉信息所经过的“三级神经元”识别视觉感受器和视觉中枢所在部位。
(六) 掌握皮质脊髓束传导路中运动信息发出的部位和所经过的神经元。
二 材料与器具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浅部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听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平衡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视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脊髓束传导路与解剖挂图,皮质-脑桥-小脑系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纹装体系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
三 方法与步骤(一) 观察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二) 观察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三) 观察浅感觉传导路(四) 观察视感觉传导路(五) 观察听觉传导路(六) 观察平衡觉传导路(七) 观察皮质随束传导路(八) 观察皮质—脑桥— 小脑桥(九) 观察皮质—纹状体系传导路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一、 目的与要求1、学习掌握PCR 反应原理2、掌握PCR 技术的操作过程3、通过PCR 获得质粒pBS-S11中一个约1kb 的DNA 片段二、 实验原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 )是在1985年建立起来的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 片段的一种技术。
利用PCR 技术可在数小时之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或 DNA 片段,从而免除基因重组和分子克隆等一系列繁琐操作。
由于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自动化,因而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研究以及对遗传病、传染病和恶性肿瘤等基因诊断和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第一节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一)型题.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脊髓前连合.脑桥臂.延髓丘系交叉.中脑结合臂.间脑视交叉.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前核.丘脑底核.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由薄束,楔束来完成.在脊髓交叉到对侧.在中脑结合臂交叉.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中脑核.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经脊髓白质后连合.经脊髓白质前连合.经延髓的腹侧.经脑桥的腹侧.以上都不是.内侧丘系.发自脊髓胸核.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发自脊髓固有核.传递温、痛觉.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腹前核.背内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脊神经节.胸核.丘脑腹外侧核.下橄榄核.以上都不是.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后角固有核.胸核.丘脑腹后外侧核.以上均不是:.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脊髓后角固有核.胸核.下橄榄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脊神经节.三叉神经运动核.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背内侧核.背侧丘脑腹前核.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腹前核.底丘脑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背侧丘脑腹外侧核.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经内囊后脚的前部.在锥体下端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皮质脊髓侧束为交叉后的纤维组成.躯干肌仅受对侧皮质脊髓束支配.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锥体系.起始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区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皮质核束支配双侧脑神经核.受损后,反射?肖失,但肌不萎缩.下行纤维都在延髓下端交叉.一侧皮质核束.只支配对侧动眼神经核.只支配对侧动眼神经副核.支配双侧面神经核.只支配对侧舌下神经核.只支配对侧疑核.左侧内囊损伤表现为.左额纹消失.左侧能闭眼,左口角下垂.左侧不能闭眼,右口角下垂.右侧能闭眼,右口角下垂.右侧不能闭眼,左口角下垂.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的神经核是.三叉神经运动核.滑车神经核.动眼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瘫.病灶的对侧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同侧.病灶的同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对侧.病灶的同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同侧.病灶的对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对侧.患侧额纹消失.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左眼全盲.左眼视野左侧偏盲.右眼全盲.双眼视野左侧偏盲.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下列何部位受损,可引起双眼视野颞侧偏盲.视交叉外侧部.双侧视神经.双侧视束.视交叉中央部.右视辐射.光照患者左眼,双眼瞳孑缩小,而照右眼时,双眼瞳孔均不缩小,病灶在.右视神经.左顶盖前区.右外侧膝状体.右动眼神经.左外侧膝状体.损伤视交叉中央处,两眼视野表现为.双眼右侧偏盲.左眼鼻侧偏盲.双眼颞侧偏盲.右眼鼻侧偏盲.双眼全盲.损伤一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可导致.对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减退.对侧肢体瘫痪并有感觉障碍.对侧肢体震颤并伴有肌张力增强.同侧共济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增强.下列关于皮质核束说法哪项是错误的.经内囊膝部下行.舌下神经核仅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一侧受损,对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止于脑干内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又称皮质延髓束或皮质脑干束.右侧内囊后脚后部损伤,可出现.右耳听力丧失.左耳听力丧失.左眼视野鼻侧和右眼视野颞侧偏盲.右眼视野鼻侧和左眼视野颞侧偏盲.双眼病灶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右侧外侧膝状体损伤后出现.双眼视野颞侧偏盲.双眼视野左侧偏盲.双眼视野鼻侧偏盲.双眼视野右侧偏盲.右眼全盲.大脑脚脚底外侧/通过.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额桥束.顶、枕、颞桥束.内侧纵束.下列何结构受损害,可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外侧丘系.内囊后脚.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的相同之处是.均发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下行纤维.发生较新,在皮质上的定位均明确.均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均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种系发生上均较古老.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其病变累及.左侧皮质核束.右侧皮质核束.左侧舌下神经核.右侧舌下神经核.右侧舌神经.下列何项受损伤,可致对侧偏身运动障碍.红核脊髓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脚.内囊后脚和膝.下列哪项受损伤,其症状表现在受损的同侧.内侧丘系.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二)型题.脊髓小脑后束.外侧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及传导头面部感觉有关的是.及传导(意识性)颈以下深感觉有关的是.及传导颈以下浅感觉有关的是.上肢皮肤精细触觉.下肢深感觉.胸部粗触觉.面部痛觉.听觉.脊髓小脑后束传导.楔束传导.脊髓丘脑束传导.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膝跳反射.呕吐反射.内侧纵束参及.动眼神经副核参及.面神经核参及.患侧视野全盲.双眼视野颞侧偏盲.双眼视野鼻侧偏盲.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色盲.视神经损伤可致.内囊出血可致.视交叉中央(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内囊前脚.内囊膝.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部.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后部.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下部.视辐射纤维行经.听辐射纤维通过.丘脑中央辐射纤维通过.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听觉通路的中继核是.视觉通路的中继核是.联系大、小脑的转接核团是.深部感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浅部感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皮质下植物性中枢.听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视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外侧膝状体是.内侧膝状体是.下丘脑是.脊神经节内.三叉神经节内.前庭神经节内.蜗神经节内.膝神经节内.传导头面部浅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传导躯干、四肢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听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前辐射.丘脑中央辐射.皮质脑干束.扣带束.海马伞.位于内囊前脚的是.位于内囊膝部的是.位于内囊后脚的是:(三)型题.通过内囊的纤维束有.联络纤维.连合纤维.顶、枕、颞桥束,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纤维束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丘脑中央辐射.参及瞳孔对光反射的结构有.视网膜.视神经.动眼神经.上丘.顶盖前区.左面神经核上瘫可能出现.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低垂.两侧额纹均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左面神经核下瘫时出现.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低垂.右侧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动眼神经损伤时.左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左眼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眼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直接对光反射存在二、填空题.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为(),其周围突分布于(),中枢突入脊髓后形成()束和()束;第二级神经元()和()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第三级神经元为(),发出纤维经(),投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