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第4卷第1期2005年6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 F Z H EJI ANG UN I VER SITY O F TEC HNOLOGY(SOC I AL SCIENCE)

V o.l4N o.1

June2005

文章编号:1006-4303-(2005)01-0091-05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袁宣萍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出现较早,但一直未能充分发育,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

流行。唐代植物纹样以宝花和卷草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高度装饰化的特点,唐代以后植物纹

样成为装饰主流,并向自然写生风格发展。因此中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可以分为起

源、勃兴和盛行三个阶段,特别是它在晋唐时期的大量出现,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中西文化

的交流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密切相关。

关键词:植物纹样;装饰艺术;历史;中国

中图分类号:J509.9 文献标识码:A

今天,以植物花卉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特别是在染织设计领域,简直就是植物花卉的世界。无论是刺绣、提花、缂丝,还是印花、染缬、手绘,植物花卉向人们展示着千姿百态的美。然而纵观我国古代装饰艺术,在魏晋南北朝前,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始终占据主流地位,植物纹样虽然也有,但数量极少,一般只起到配衬作用;魏晋南北朝以后,植物纹样才开始流行,与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平分秋色;唐代后期开始,植物纹样终于成为装饰艺术的主流,在建筑装饰、陶瓷、金银器、漆器、丝绸等领域得以大量应用。本文将我国植物纹样的发展分为起源、勃兴和盛行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内在原因作一探讨。

一、起源阶段:作为陪衬的植物纹样

正如里格尔在他的不巧名著《风格问题》中所指出的那样,迄今发现的史前文物表明,人类首先尝试描绘的是动物纹样而非植物纹样[1]。比对我国史前文物也是如此。我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大量装饰纹样,然而从黄河流域的半坡彩陶到马家窑彩陶,从长江下游河姆渡陶器上的刻划纹样到良渚文化的玉器装饰,我们却似乎找不到植物花卉的多少踪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表面装饰着大量以 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繁杂而富于变化的图案 [2],与其说是自然界的某种花卉,不如说更可能是动物纹样的一种变形。

先民们缘何对漫山遍野的植物与盛开的花卉视而不见,其重要原因是,在人类的史前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主客体浑然一体,纯粹为 审美 而制作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它总是表现为原始巫术礼仪的一部分。万物有灵,但与植物相比,显然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关联度更大,以某种动物为图腾加以崇拜是史前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动物的生与死、动物的快速运动等,也更容易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

世界上最早大量出现植物纹样的是古埃及,从古王国时期起,莲花与纸莎草就成为最常见的装饰母题。正如一切早期艺术一样,埃及艺术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艺术,莲花与纸莎草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严格地说也不是 纯粹 的装饰纹样。此后在古代西亚和古希腊发展起来的植物纹样,与古埃及的植物纹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形式不断发生变异,同时宗教的象征意义逐渐

收稿日期:2004-09-18

作者简介:袁宣萍(1963-),女,浙江舟山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减弱,而装饰的审美意义逐渐增强,比如玫瑰饰、棕榈叶、莨苕饰、忍冬饰甚或葡萄饰等等。与同时期的西方装饰艺术相比,我们发现,在中国的装饰艺术中,动物纹样始终显得极为重要,加上几何纹样,两者作为主流纹样延续的时间也更长。从商代青铜器看,被称为 饕餮 的兽面纹,其雄键的线条、对称的构图、神秘怪异的形象,强烈地体现着神灵世界无所不能的力量,其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此外,龙、夔、凤等想象的动物和牛、羊、象等现实的动物也是青铜艺术经常表现的主题,并以密布的云纹、雷纹、涡旋纹等几何纹样加以衬托。周代青铜器上,威严的兽面纹退居次要地位,窃曲、环带、鱼鳞等几何纹成为主角,显示出一种质朴疏朗的风格。然而,大自然的花草植物仍然无法进入青铜礼器的装饰世界。

我国在装饰艺术中明确出现植物主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活跃,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人的意识开始觉醒,而工艺技术的进步使装饰的表现形式变得更为自由。宴饮、渔猎、采桑、祭祀、战争等成为人们的描绘对象,装饰纹样也开始部分摆脱象征意义,透进了清新活泼的审美气息。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植物纹样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铜器:一是器物造型上出现植物形象,如河南新郑出土的著名的青铜莲鹤方壶,盖上有双层向外展开的莲瓣,莲瓣中立一只展翅欲飞的鹤。这一清新瑰丽的造型成为春秋时代艺术精神的象征。二是装饰纹样上出现植物题材。如战国时期的宴乐水陆攻战铜壶,其中最上面一组纹样表现的是妇女采桑的场面,桑树枝条舒展,妇女体态优美。有研究认为,由于桑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 桑 可能是我国装饰艺术中最富象征意义的植物,其意义不亚于西方装饰艺术中的 生命树 。莲花盛开在庄重的青铜器上,错金银镶嵌出妇女在桑树下劳作的身姿,这是何等的美丽!

瓦当:瓦当是建筑上实用的一种陶制品,同时也增加建筑的美观。一般呈半圆形,用印模印有装饰花纹。战国时期的瓦当上出现了风格化的树木、植物叶子,以及树下两两相对的动物,呈对称形式排列。

漆器:在战国时期的少量漆器上,可以见到柳树、桑树、树纹、四瓣花纹等几种植物纹样。一般在动物与人物场景中起衬托作用。特别是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大冢的漆奁,描绘了王室贵族纳聘迎送的场

面,车马人物、大雁低飞,背景中出现了五株随风摇摆的杨柳[3]。

染织:较多采用植物纹样的是战国时期的丝绸与剌绣。我们看到,植物藤蔓主要以线条形式表现,作为龙、凤和各种动物的配衬,它们互相纠缠,加上灵动的流云,让人难分彼此。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植物纹样主要是茱萸。茱萸果实是一种香料,古代风俗中,人们在九月九登高佩茱萸寄托心愿以辟邪消灾。王维著名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的便是,可见茱萸纹样也具有吉祥寓意。

从这一时期出现的植物纹样看,笔者认为有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少,动物纹样仍然是装饰纹样表现的主题,而植物仅仅是一种陪衬;二是风格化,我们几乎找不到一朵着意刻画的花卉,其形象与自然界的原始状态相距甚远;三是象征性,与云纹配合的祥禽瑞兽是这一时期装饰艺术的主题,植物纹样也同样反映了人们避凶趋吉的强烈愿望;四是本土化,从纹样的形态看完全是中国式的,几乎看不出与外来文化的任何联系。

作为农业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应该是植物纹样发育最早、发展最丰富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与此同时,在绘画艺术中也长期以神灵动物、圣贤人物、风俗故事等占据绝对地位,山水和植物只是作为陪衬,偶然出现在故事的背景中。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中国装饰艺术强烈的象征性有关。 二、勃兴期:作为转折标志的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真正进入中国装饰领域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并在隋唐发育得相当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一统的政权解体,两汉以来经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松驰,佛教等外来宗教开始在中国传播,特别是大量波斯、粟特等西域来的 胡人 进入内地,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直接的碰撞与融合。与此同时,在装饰纹样史上也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其显著特征便是,以莲花和卷草为主的植物纹样大量出现,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时代的大潮中,商周以来基本以动 92

第1期 袁宣萍: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了。这一时期的植物纹样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花卉:自魏晋以来,流行以莲花作为装饰,并与佛教的宗教意义结合起来,在瓷器、铜器、金银器、建筑中的砖瓦、柱础以及洞窟艺术中的藻井和边饰中都能大量见到。瓷器中莲花的造型如江苏南京萧梁大墓中出土的大莲花纹尊,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三层,上部塑饰向下的莲花瓣三层,层层相接,十分华丽。这一时期青瓷碗、盘和钵的外壁和内壁,也常常雕出莲花图案。唐代金银器也出现大量花卉装饰。花瓣形的造型,器物底部的团花,加上边缘的装饰,如果从上往下附视,正如一朵正面盛开的大团花,可能这正是大唐之花 宝相花 的由来。所谓 宝相花 ,是唐代装饰艺术中的代表性纹样,其母题以莲花为主,也揉合了牡丹等多种花卉的特征,一般以团花的形式出现,表现花卉的全正面,从内向外,层层花瓣向外展开,色彩绚丽,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另一种唐代常用的花卉装饰是花环纹,一般由四至六朵花卉组成,称为 簇四 或 簇六 ,环内填上两两相对的鸟兽。丝绸纹样中也常见宝相花[4]。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莲花图案表现得最为丰富,主要分布在藻井、人字披和平基等部分。以藻井为例,魏晋时期的藻井中心方井内是一朵盛开的正面的莲花,结构简洁,风格质朴;隋代开始,花叶渐趋卷曲,色彩变得富丽,显得生动活泼;而唐代的藻井,中心莲花纹样变得繁复华丽,结构紧凑,色彩绚丽,加上叠晕层次的处理,使莲花高度装饰化,在石窟中放射出辉煌鲜艳的光采。藻井与平基的莲花都表现花的正面,而人字披与边饰中的莲花也表现花的侧面,亭亭可爱[5]。

树与叶:在西方的装饰纹样中,一直有圣树,或曰生命树的母题,我国早期也出现过桑树的造型,但数量很少,且表现极为简练。魏晋南北朝开始,树与树叶的题材开始大量出现,特别是在染织纹样中常见。如新疆吐鲁番出土过北朝时期的树叶锦,表现树叶的正面,有叶有梗,呈二方连续的形式排列,极富装饰性。至唐代则表现为华丽的花树。一棵高大的花树是纹样的中心,树冠亭亭如盖,花叶茂盛,果实累累,树下有对称骑马对射的人物,两两对立的动物,或者是展翅欲飞的禽鸟,给人以繁华如梦的感受。

果实:果实纹样也是这一时期常见的题材。如上所述,我国早期果实纹样以茱萸为主,而这一时期则多见葡萄纹。著名的海兽葡萄纹铜镜流行于初唐,至盛唐仍为一个重要品种。铜镜镜背饰以繁密的葡萄图案,花纹间点缀以海兽,满花布局。一般多为浮雕形式,镜体厚重,制作极为精巧。出土染织品中以葡萄为母题的也不少,如新疆民丰出土过葡萄纹毛织物,同一地点还发现过唐代葡萄动物纹锦,日本正仓院所藏相当于盛唐时期的丝织品中也有葡萄纹饰。唐代诗人施肩吾曾有诗云: 夜裁鸳鸯绮,朝织葡萄绫 ,说明了当时葡萄纹的流行。此外在一些墓室壁画与石刻中,也出现了葡萄纹样,太原隋代虞弘墓的汉白玉石石椁浮雕中甚至有酿造葡萄酒的场景[6]

卷草:卷草是一种在古代世界中普遍流行的纹样,在西方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以莨苕、棕榈、葡萄、忍冬作为主体,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伊期兰纹样中则称为阿拉伯藤蔓,通常用于边饰。魏晋时期卷草纹样突然大量出现,特别是在敦煌洞窟的边饰中,一般布置在藻井或平棋四周,佛龛龛下以及壁画与壁画之间。里格尔在《风格问题》一书中,曾对西方与近东的这种卷草纹样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分析,阐述其演变轨迹,然而由于视野所限,他没有讨论中国的卷草,因此也就未能揭示这种世界性纹样的全貌。这类卷草纹样后来还传入日本,又产生了很多变体,日本人将其统称为 唐草 。早期的卷草以忍冬藤蔓为主体,也夹杂莲花纹样,忍冬有单叶连续的,也有双叶对称的,以交枝或波浪形为纹样展开的骨架。有时候忍冬与棕榈饰,莨苕叶与葡萄叶也难分彼此。至隋代忍冬纹渐渐减少,莲花增多,并出现联珠、人物、动物等题材,至盛唐卷草纹样变得极为自由、富丽、繁复,大量的花卉出现在卷草边饰中,如牡丹、莲花、团花、石榴、葡萄等组成华丽的卷草,并有鸟类与动物穿插其中,即所谓 百花卷草 、 自由卷草 等。此时的卷草以花卉为主,以藤蔓为辅,花型饱满,叶脉旋转,形式繁复华美,极具装饰效果。

对魏晋以来我国装饰艺术中出现的植物纹样,它的来源以及形式的演变,不少学者都在研究中有所涉猎,但详尽的分析、透彻而有说服力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因此对这一时期植物纹样的全貌以及各种装饰母题来龙去脉,仍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但总的来说,从商周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动物纹样,至此开始让位于植物花卉纹样,至少两者已平分秋色。层层盛放的宝花、波浪起伏的卷草、各种繁丽的花树, 93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让我们感觉到了大自然那种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和节奏感。在绘画艺术领域,山水画也开始肇端,到唐代,花鸟画也露出曙光,标志着山水与花鸟开始摆脱人物故事画背景的角色,追求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陈师曾先生曾说: 六朝以前的绘画,大抵为人伦之补助,政教之方便,或为建筑之装饰,艺术尚未脱离束缚。迨至六朝,则美术始具独立之精神,审美之风尚因此兴起,渐见自由艺术之萌。 [7]装饰艺术中也同样体现出这种巨大的变化。越是人类社会的早期,装饰纹样中美化的成分越少,而象征的成份越多,宗教的意义越强烈。只有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与动物的敬畏,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人们的视线。此时人们在器物上装饰花卉,并不象征着什么宗教意义,而只是因为它的美。

晋唐以来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对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勃兴有重大影响。比如卷草,根据里格尔的研究: 这种自由弯曲的植物纹样,早在迈锡尼时期就已应用于装饰目的。可以说,迈锡尼是产生连续波型卷草以及S 型间断卷草纹样的摇蓝 。而古希腊人, 一方面赋予这种纹样主题以完美的形式美,另一方面,惟此,才是希腊人独特的功绩 创造了在各个纹样间非常流畅的结合方式,即希腊人创造了有韵律节奏的线条美 [1]。西方植物纹样的应用比中国来得早,希腊文化盛期出现的科林斯柱式,其柱头上的装饰就是莨苕叶植物,风格华丽多姿。葡萄与葡萄叶饰也是古希腊常用的装饰母题。由于亚历山大东征,这种装饰风格被带到中亚,成为犍陀罗艺术的一部分。魏晋时期,大量植物纹样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装饰艺术相结合,从而诞生了唐代灿烂辉煌的植物花卉纹样。这一过程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搞清楚,但不少植物纹样中外来风格的影响应该是清晰可见的。

佛教的大规模传播也促进了植物花卉纹样的流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是一个佛教大发展时期,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题材也开始盛行。莲花在佛教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明静的形象是佛教的象征。因而在佛教艺术的宝窟 敦煌石窟以及陶瓷、染织、金银器、铜器以及漆器中莲花纹的流行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盛行阶段:作为主流的植物纹样

唐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宋代以后,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开始取代动物纹样占据主流地位,且形式变得更为自由生动。这一特点从唐代后期已有所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团花严谨的结构开始变得松散,折枝花出现,而禽鸟、蜂蝶开始穿插在花朵枝叶之间,特别是花与鸟的组合频频出现,标志着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进程中走得更远。 蝶飞参差花宛转 , 瑶台雪里鹤张翅,禁苑风前梅折枝 ,这些唐诗正是对这一时期花卉植物纹样的生动写照。

宋代的植物纹样表现得更为自由,也更接近于自然的真实。宋代的建筑巨作《营造法式》将花卉纹样分成 写生花 和 卷叶花 两大类, 写生花 是较为真实地摹写现实花卉而形成的植物纹样,这与宋代写生花鸟画兴起,在绘画艺术中大放异彩有着直接关系,宋徽宗赵佶本人就是花鸟画的高手,追求真实的再现花鸟的自然形态。而 卷叶花 是装饰性较强的设计,《营造法式》中提到的有牡丹、海石榴、宝相花及莲花等,大多采用缠枝的形式。这些形式在元代的装饰艺术中仍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自然写生的特点,宋元时期的植物纹样显得清新自然,典雅美丽。

明清时期,花卉纹样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同时象征意义又有所增强。纹样形式有缠枝、折技、团花、花鸟等,但往往具有吉祥寓意,达到了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地步。如牡丹表示富贵,莲花象征多子,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组成四季花景,喻示四季如意,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象征高洁等等。花卉与禽鸟、人物、器皿等往往同时出现,暗喻吉祥如意,如梅花与喜鹊组合寓意 喜上眉梢 ,莲花与童子结合象征 连生贵子 等。其中很多题材成为中国传统的纹样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至此,植物纹样在我国装饰艺术中取得统治地位的同时,也走向了程式化,至清后期,虽精巧有余,却流于形式,失去了早期那种蕴含自然生命力的勃勃生机,变革也在所难免了。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装饰艺术中的植物纹样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早期植物纹样数量很少,仅为其他纹样的配衬;魏晋南北朝起植物纹样开始流行,标志着我国装饰艺术史的重要转折,而从唐 94

第1期 袁宣萍: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后期以来,植物花卉纹样成为装饰纹样的主流。植物纹样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绘画艺术中花鸟画的发展轨迹基本上是同步的。(2)不同时期的植物纹样,在装饰主题和风格上有所区别。战国秦汉时期的植物纹样比较质朴,晋唐时期的植物纹样中西结合,色彩富丽,装饰性强;宋元时期的植物纹样强调写生,自然清新,风格典雅;明清以来的植物纹样具有吉祥寓意,较为程式化;(3)中国植物纹样的兴起与发展比较晚,这可能与中国装饰艺术一直具有较强的象征性有关。晋唐之际植物纹样的突然兴盛,一方面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使然,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西方文化包括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4)中国装饰艺术中,象征主义的手法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植物纹样也不例外。从早期的瑞草到明清的寓意纹样,吉祥如意是一个常新的主题。

装饰从来都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正如里格尔对西方植物纹样的研究所昭示的那样,装饰纹样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花卉植物的简单描摹,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同时反映着艺术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人们的精神取向,从中可以探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因此,植物花卉纹样的起源与发展,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阿洛瓦 黑格尔.风格问题[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赵丰.织绣珍品[M ].香港:艺纱堂,1999.

[5]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辑委员会.敦煌图案[Z].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6]毛民.西域 汉唐 葡萄香[Z].台北:典藏,2004.

[7]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The evolution of plantm otifs i n Chi nese decorative arts

YUAN Xuan-ping

(C oll ege ofA rt ,Zh eji ang Un ivers i ty of Techno l ogy ,H angz hou 310032,Ch i na)

Abst ract :P lantmo tifs appeared at an early stage in the decorati v e arts o fCh i n a .H o w ever ,they d i d not reach m at u rity until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 lantm otifs o f the Tang Dynasty w ere do m i n ated by the floral rounde ls and co iled v i n es ,w hich w ere h i g hly decorati v e in appearance .The periods after the Tang Dynasty sa w the plan tm o tifs as the m a i n strea m i n decorati o n,w ith a trend to -

w ards a m o re realistic appr oach i n presen tation .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 n t h e evo l u tion o f plant m otifs i n Chinese decorative arts :the orig i n a ti o n ,deve l o p m ent and w i d e acceptance .The pop -

u larity o f t h e plantm otifs throughou t the Ji n and Tang dynastiesw as closely associated w ith the ideo -l o g ica l en li g htenm ent o f the nati o n ,the cu ltura l exchanges bet w een the E ast and t h e W est and the

advance m ent o f the Ch i n a s 'cu ltura l society .

K ey w ords :p l a ntm otifs ;decorative arts ;histo r y ;China

(责任编辑:薛 蓉) 95

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第二章 黑白装饰画——装饰植物

第二章黑白装饰画——装饰植物 概述 图案是装饰艺术中的常青主题,它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花卉、动物、人物、风景、几何图形等,由于在设计时还会吸收工艺制作和材料的美感,因而它形成的风格是多样化的。 图案的概念包涵两方面的含义:广义是指对某种器物或建筑实体造形结构、色彩、饰纹的设想,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绘制成的图样。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图案是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的基础,是以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装饰性艺术手法。 我们在学习图案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分两个步骤来做。一是学习基础图案,二是设计实用图案。前者是通过学习,掌握图案的基础理论、图案的组织构成能力和表现技法;后者是为适应某种产品的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学习基础图案,主要包括纹饰、造型、色彩及构成(组织)方法几个方面。基础图案所做的图稿一般不要求适合工艺,也不要求有明确的用途,仅作为技巧、构思、构图、技法方面的练习。 实用图案已被当作一种独立艺术样式,成为一个门类,既可鉴赏(装饰绘画),也可以与生活用品相结合(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写生变化是图案基础理论的一部份,主要讲解图案从写生到变化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和规律,还包括一般的描绘技法。让学生掌握对花卉写生和单独纹样的设计能力。近年来,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及,在此项课程中的部分内容里(例如分解组合法),我们也加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这种作法是因为计算机能解决手绘速度过慢的弊端,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得到更多的锻炼。 写生变化通常也说成四大变化,是专业基础课中的基础,有着相当大的比重。是我们面对自然提取素材,经过再创造,进而组成全新艺术形象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提到的变化是由写生稿转化为图案的过程与方法,写生稿来自对自然形态的描绘,而图案则是把自然状态下的物体经过整理,提取、加人形式美的规律及某种艺术特征渗人后形成新的形象。由于这一变化过程是从某一形态向另一形态的转化,所以我们必须在思维方法上整理出清晰的条理,这样会有利于我们掌握其变化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实用的方法。 一、花卉、植物装饰训练的前提——素材收集 写生是为创作而收集素材的一种方法,做为装饰图案创作的先期课程花卉与植物的写生方法在其教学过程中与绘画中的速写有不同的要求,速写的要求主要是抓大动势、大形体的准确,而花卉与植物的写生不但要求大形体的准确,还要求对细节进行仔细的描绘。这就需要初学者在写生前认真仔细地观察对象,大到把握住花卉、植物的整体姿态,小到了解每个花瓣、叶子生长规律,这对写生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1.观察的方法 对花卉、植物的观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外部特征→形体姿态→比例结构→生长规律。 花卉、植物的外部特征和整体状态是我们在观察时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它们的基本状态可分为稳定性和流动性两种。像牡丹花、菊花、玫瑰花等为稳定性的,而牵牛花、紫藤花等为流动性的。我们在观察时首先在头脑中对观察对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概念(如同画素描时起稿一样)。然后再进行更具体、更全面的观察,如花瓣、花蕊、花托、花梗及叶子的形状与生长规律,包括花瓣是单瓣还是复瓣,叶子是对生、互生还是轮生及老干与新枝的生长姿态。并且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了解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之后,我们则要从中体会花卉、植物形体姿态的美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分析它们是流动的美,还

徽州木雕图案的装饰风格--婺源宏村写生报告

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 采风写生课题研究报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班级:2009级工造2班 姓名:** 学号:2009183022** 指导教师:张悦

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 采风写生课题研究报告综述 班级:2009级工造2班 姓名:** 学号:2009183022** 采风地点:江西婺源、安徽宏村等 采风时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周11—12周 指导老师:张悦 (一)、课题研究方向:徽州木雕图案的装饰风格 (二)、资料调查及收集方式: 1、书籍资料收集; 2、网络资料收集; 3、实地考察资料收集; 4、图片资料收集; 5、影像资料收集等方式; (三)、课题研究调查综述: 徽州木雕图案装饰风格 徽州木雕是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部分,遍及全城,至今还保留在明、清时的古建筑祠堂、大厅、寺庙、书院和民居中。木雕广泛

地应用门楼、镂窗、门檐、屏风、窗棂、拦柱、家具等,具有平面立体生动等特点。其图案纹样更有很多吉祥的寓意。 徽派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以人物为主的题材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族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以山水为题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徽州木雕在题材的选择上多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雅俗共赏,有具象的人物故事、山水,也有抽象的纹样。文人学士较集中的地方,一般选择花鸟山水,或者以某种审美意趣所造就的定型化抽象符号作为雕饰题材。而在富商云集之处,雕刻装饰常巧密繁缛,多取传统中故事性与情节性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雕刻的主题也是以趋利避害为主。而且徽州木雕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强调“礼”的行为规范,重人性、重人情、重慈爱的美学主张,强调美的伦理性本质,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结合。徽州木雕所具有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是两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4。2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4。2.1 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原始社会的图案往往具备实用与图腾的双重特点,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案是实用性功能逐渐地让位于部落图腾、祭祀或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图案的形象与构成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1. 彩陶图案 中国的传统图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在制作的陶器上绘制大量的装饰纹样,这一类陶器被统称为彩陶。 在彩陶图案所使用的题材上,大多来自人们对于当时渔猎生活的描写及图腾等精神诉求,在创作手法上也主要分写实与抽象两种. 2。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 仰韶文化活跃于距今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人面鱼纹盆是彩陶中代表作品,盆内壁内用黑色颜料绘制了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额头及嘴部均涂黑,眼睛及鼻梁的线条处理细而长,整个人物面部神态显得非常&&&详.在人面的耳朵旁边各画了两条小鱼,并作黑白处理.在人物的嘴两旁有类似鱼&&&&饰,在人物头顶也有类似的装饰物,应是人物的发髻。 3。马家窑文化彩陶旋纹 在马家窑彩陶中主要使用的纹饰是旋纹。旋纹一般是以4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6个或者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转效果。这种以流畅的线条所描绘出来的线条纹路,就像奔腾的波涛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4。玉器图案 玉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是祭祀等宗教场合的重要礼器,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饰品.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方胜纹(见图1)是以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构成的几何图形或几何纹样。“方胜”之“方”取其形,一方面指“方胜”图纹方正而非圆曲,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可指方胜纹的构成元素之间并列且对称的状态关系,如《说文解字》中言:“方,併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1]也就是说,“方”原为并行的两只船,如词语“方轨(并排行驶的两车)”、“方轩(并排的窗户)”均强调并列、并行的状态。“方胜”之“方”由其形若取其意则可为“正”、“犹(等同、相当)”、或者“共同”、“合而为一”之意。而“方胜”中的“胜”则原为古时妇女的一种用来束发或配于腰间的饰物,后“胜”实际演化成为簪头的饰物。古代神话中相传西王母蓬发戴“玉胜”,如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在《大人赋》中言:“吾今乃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戴胜而空穴兮。”据传在西汉民间叫“胜”的饰物尤为盛行,用金、铜或玉做成,戴在头上取意“优胜”,后又出现了“人胜”、“花胜”和“彩胜”等,如南朝梁简文帝(503~551年)《眼明囊赋》中言:“染花胜而成疏,依步摇而相通”;唐代诗人杜甫(712~770)也在《人日两篇》一诗中书有“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之句;在北宋梅尧臣(1002~1060)《嘉裕已亥岁旦呈礼叔》诗中有:“屠酥先尚幼,彩胜又宜春”。由此可知,古人借“胜”驱邪保平安,是有其吉祥用意的,它是人们企望平安、幸福等心愿的物化表现。而后,方胜则多以几何图案的形式出现,或独立作为纹路,再或与盘长纹结合组成方胜盘长、套方胜盘长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吉祥几何装饰纹样。 2 方胜纹的历史溯源 方胜纹在几何纹样中表现尤为突出,应用甚为频繁。几何纹样是人类最古老的图案纹饰之一,它的创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和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2]自然和社会是一切美术形式范本和原型的源泉,几何纹样也不例外。南京艺术学院张抒教授所著的《中国几何形装饰》一书中也曾提到:几何纹样的产生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受到了编织和纺织的影响。二是由现实中动物等具象的形态逐渐演变、简化而成的几何形。[3]无论是具体的象形纹样还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在一般意义上都是对原来事物的抽象性表现。而这种抽象性的表现往往也蕴含了原有事物的内涵,且形式符号越是简单,内容就越广博。方胜纹由两个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几何菱形压角相叠构成,作为中国吉祥纹样中独具特点的几何纹样来说,它是高度抽象的艺术几何形装饰图案类型,然而方胜纹这种几何纹样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2.1 源起于菱形纹

苏州园林装饰图案集锦(DOC)

苏州园林装饰图案集锦:漏窗 苏州的园林特色是小巧,精致,在不大的面积内布置了丰富的景观。通过围墙、树木、竹林、假山、房社、长廊把这些景观隔断,使你不能一眼看透;有时这些隔断又不是密闭的,在隔墙上开出一扇漏窗,通过漏窗,让你看到另一景色的消息。如果说,园林内的道路,小径是把各个景观用实线顺序地连接起来,漏窗就是把各个景观用虚线跳跃地连接起来,并且增加了观景的视角。 我这次再游苏州园林,留意了一下所见到的漏窗 苏州园林漏窗赏析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中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所以又称漏花窗、花窗。苏州园林是窗的艺术博物馆,仅漏窗就有近千。这些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属工艺美术的上品,制作精细而不庸俗,看似简朴其实别具匠心。 廊墙上开设漏窗,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两得。 漏窗,苏州园林的点睛之笔。漏窗本身有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移步观景,画面则更加变化多端,目不暇接。如沧浪亭漏窗有一百零八,图案花纹构作精巧、变换多端、无一雷同,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成为日后造园的蓝本。留园长廊就有三十多种漏窗。而最具意义当推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

漏窗大多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漏窗很少使用在外围墙上,以避免泄景。如果为增强围墙的局部观赏功能,则常在围墙的一侧做成漏窗模样,实际上并不透空,另一侧仍然是普通墙面。 漏窗中部的窗芯弯曲变化繁多,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姿态繁复,不下数百种,从大处区分,可以把图案分成硬景和软景二类。 所谓硬景是指其窗芯线条都为直线,把整宕花窗分成若干块有角的几何图形;而软景是指窗芯呈弯曲状,由此组成的图形无明显的转角。两者相比较,前者线条棱角分明,顺直挺拔;后者线条曲折迂回,体现了不同的观赏效果。构图可分为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两类,但也往往混合运用。几何图案多由直线、弧线、圆形等组成。全用直线的有定胜、六角景、菱花、书条、套方、冰裂等等;全用弧线的有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波纹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线条构成的有寿字、万字海棠、六角穿梅等。自然形体取材范围较广,图案题材多取象征吉祥或风雅的动植物,属于花卉题材的有松、柏、牡丹、梅、竹、兰、菊、芭蕉、荷花等,属鸟兽的有狮、虎、云龙、凤凰、喜鹊、蝙蝠,以及松鹤图、柏鹿图等,物品题材有花瓶、聚宝盆、文房四宝和博古等,还有表现戏剧人物和故事、象形文字的图案。堆塑漏窗以软景为主,图案一般以吉祥物为主题。

植物纹样

一、忍冬纹 忍冬是蔓生植物,忍冬纹即类似忍冬花植物的花纹。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二、卷草纹 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见图[唐代壁画中的唐草纹图案])。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 三、缠枝纹 缠枝纹与莲瓣纹、卷云纹、如意纹、回字纹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广泛用于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编织、刺绣、玉器、年画、剪纸、碑刻等,甚至连糕饼木范都离不开缠枝纹。 缠枝纹,又名“万寿藤”、“转枝纹”、“连枝纹”。它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缠枝纹所表现的“缠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这些植物本系吉祥花草,多为世人所赞咏,例如金银花,又称“忍冬”,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国传统家具五金纹样装饰探究

摘要: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作为古典家具结构与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更多的是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本文分析了配件上常用的一些纹样装饰的深刻寓意和文化内涵,指出了对这些纹样装饰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传统家具纹样装饰 传统家具的五金配件,通常指镶在箱、柜、橱、椅、交杌等处做包裹用的合页、抢角、面页、拉手、钮头、吊牌、提环、蛐蛐、眼钱、拍子等,以箱、柜、橱上的应用最多。与现代五金配件所不同的是,传统家具五金配件大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功能,其造型的设计和选择常受到家具上其它装饰和图案的影响,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在装饰内容上,大量采用隐喻丰富的吉祥题材体现人的生活愿望和幸福追求,尤其是清代家具上的一些金属配件更具代表性,其本身的造型及其上的纹饰都含有吉祥、富贵的寓意。这些纹饰常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达到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赋予其祈求吉样、免难消灾的含义。其中合页、钮头、蛐蛐、眼钱、锁的式样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装饰纹样运用较多的主要是面叶、面条、吊牌、拍子等配件。这些配件上的纹样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优美,充满着生活情趣,尤其是吉祥图案的应用,由于受金属饰件制作和创作空间的限制,与家具本身图案相比,其图案装饰大都采用较为简洁的式样,常用的有: 1. 花篮,暗八仙之一,为蓝采和所持宝物,有“花篮内无凡品”之意。篮内神果异花,能广通神明,寓意吉祥、庆贺,是吊牌造型常用的式样,且花篮式样本身也有一些造型上的变化。 2. 葫芦,又称薄芦、壶芦、瓠瓜等,也是暗八仙之一。葫芦藤蔓延绵、累累结籽、籽粒众多,故被人们视为子孙万代的吉祥物。葫芦还是道士随身携带之物,据说其中常装有神药或其它宝物,所以常有宝葫芦之称。在配件上常被用来做拉手饰件。 3. 蝴蝶,蝴蝶飞舞与繁华似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诗句中对此常有描绘,如:“年瑞人欢花解语,春融蝶舞鸟知音”。故在装饰中蝴蝶也被用来指事春光,或作为吉祥物以表现美景。 4. 蝙蝠,“蝠”与“福”谐音,在吉祥用语中专指幸福,如:福分、福地、福星高照等。人们很早就将蝙蝠作为吉祥物用于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图案是人们用美好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来的,并把蝙蝠的飞临寓意为“进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从天而降。 5. 瓶,由瓶字的字音而来,“瓶”与“平”谐音,取“平安”之意。瓶本身的造型、命名亦含有吉祥之意。花瓶在中国传统装饰上被作为平安的象征,寓意安泰、平安、如意。常出现在一些箱柜类家具的面叶上。 6. 如意,系指一种器物,柄端作手指形,可如人意,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梵语“阿那律”之意),僧侣说教时为了备忘,将其要点记录在上,经常应用。民间按如意形做成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在图案造型上如意的端头多为心形、灵芝形、云形。在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上主要表现为如意形面叶、如意形拍子,如意形面条,如意形包角等,是常用的纹样装饰。 7. 鱼,“鱼”与“余”谐音,“余”又可引申为“富裕”,“吉(击)庆(磬)有余(鱼)”“击”与“吉”谐音、“磬”与“庆”、“鱼”与“余”同音韵,故成具有生活美好、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这类图饰应用最广,以之表示喜事好事绵绵不断、绰绰富裕(余)。“双鱼吉庆”纹样寓意吉祥,汉代已有发现。鱼形吊牌是传统家具上常用的式样。 8. 钱纹,“钱”与“前”同音同声,古钱有孔,寓意“眼前”。钱在古时又称泉,“泉”与“全”同音同声,两枚古钱寓意“双全”,十枚则寓意“十全”,蝙蝠衔着用绳穿起来的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第4卷第1期2005年6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 F Z H EJI ANG UN I VER SITY O F TEC HNOLOGY(SOC I AL SCIENCE) V o.l4N o.1 June2005 文章编号:1006-4303-(2005)01-0091-05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袁宣萍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出现较早,但一直未能充分发育,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 流行。唐代植物纹样以宝花和卷草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高度装饰化的特点,唐代以后植物纹 样成为装饰主流,并向自然写生风格发展。因此中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可以分为起 源、勃兴和盛行三个阶段,特别是它在晋唐时期的大量出现,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中西文化 的交流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密切相关。 关键词:植物纹样;装饰艺术;历史;中国 中图分类号:J509.9 文献标识码:A 今天,以植物花卉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特别是在染织设计领域,简直就是植物花卉的世界。无论是刺绣、提花、缂丝,还是印花、染缬、手绘,植物花卉向人们展示着千姿百态的美。然而纵观我国古代装饰艺术,在魏晋南北朝前,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始终占据主流地位,植物纹样虽然也有,但数量极少,一般只起到配衬作用;魏晋南北朝以后,植物纹样才开始流行,与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平分秋色;唐代后期开始,植物纹样终于成为装饰艺术的主流,在建筑装饰、陶瓷、金银器、漆器、丝绸等领域得以大量应用。本文将我国植物纹样的发展分为起源、勃兴和盛行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内在原因作一探讨。 一、起源阶段:作为陪衬的植物纹样 正如里格尔在他的不巧名著《风格问题》中所指出的那样,迄今发现的史前文物表明,人类首先尝试描绘的是动物纹样而非植物纹样[1]。比对我国史前文物也是如此。我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大量装饰纹样,然而从黄河流域的半坡彩陶到马家窑彩陶,从长江下游河姆渡陶器上的刻划纹样到良渚文化的玉器装饰,我们却似乎找不到植物花卉的多少踪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表面装饰着大量以 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繁杂而富于变化的图案 [2],与其说是自然界的某种花卉,不如说更可能是动物纹样的一种变形。 先民们缘何对漫山遍野的植物与盛开的花卉视而不见,其重要原因是,在人类的史前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主客体浑然一体,纯粹为 审美 而制作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它总是表现为原始巫术礼仪的一部分。万物有灵,但与植物相比,显然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关联度更大,以某种动物为图腾加以崇拜是史前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动物的生与死、动物的快速运动等,也更容易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 世界上最早大量出现植物纹样的是古埃及,从古王国时期起,莲花与纸莎草就成为最常见的装饰母题。正如一切早期艺术一样,埃及艺术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艺术,莲花与纸莎草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严格地说也不是 纯粹 的装饰纹样。此后在古代西亚和古希腊发展起来的植物纹样,与古埃及的植物纹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形式不断发生变异,同时宗教的象征意义逐渐 收稿日期:2004-09-18 作者简介:袁宣萍(1963-),女,浙江舟山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4.2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4.2.1 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原始社会的图案往往具备实用与图腾的双重特点,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随 祭祀或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着社会的发展,图案是实用性功能逐渐地让位于部落图腾、从简单到复杂的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图案的形象与构成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演变过程。 彩陶图案 1. 人们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传统图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已经开始在制作的陶器上绘制大量的装饰纹样,这一类陶器被统称为彩陶。在彩陶图案所使用的题材上,大多来自人们对于当时渔猎生活的描写及图腾等精神诉 求,在创作手法上也主要分写实与抽象两种。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 2. 年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仰韶文化活跃于距今7000~5000 人面呈圆人面鱼纹盆是彩陶中代表作品,盆内壁内用黑色颜料绘制了对称的人面鱼纹。区。形,额头及嘴部均涂黑,眼睛及鼻梁的线条处理细而长,整个人物面部神态显得非常&&&详。在人面的耳朵旁边各画了两条小鱼,并作黑白处理。在人物的嘴两旁有类似鱼&&&&饰,在人物头顶也有类似的装饰物,应是人物的发髻。 3. 马家窑文化彩陶旋纹 在马家窑彩陶中主要使用的纹饰是旋纹。旋纹一般是以4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6个或者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转效果。这种以流畅的线条所描绘出来的线条纹路,就像奔腾的波涛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4. 玉器图案 玉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是祭祀等宗教场合的重要礼器,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饰品。.

浅谈建水张家花园木雕装饰艺术

浅谈建水张家花园木雕装饰艺术 张家花园位于云南省建水县13公里处的团山民居建筑群。团山民居在2005被WMF收为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名录,也是迄今为止不多的世界古村落之一。张家花园始建于清朝光绪31年(1905年),是一座有着云南传统民居三进院,一进院以及碉楼和祠堂等共同组成的民居建筑。不论在建筑形式还是建筑装饰上在团山民居建筑群中都有着突出的代表性。 团山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砖石雕刻、书画、木雕刻、等多种形式。其中木雕在团山民居的装饰中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尤其以代表性建筑张家花园的木雕保存最完好,而相对雕刻质量与工艺最为精美。 张家花园的木雕有民族性地域性特点 张家花园所在的团山民居历代为汉彝混居居住形式,这一点在造就了建筑形式的独特性,建筑本身混合了彝族土掌房的形式。房顶为土掌房房顶。并在内室的顶棚中同样沿用彝族的建造形式,有利于当地农作的放晒。而在木雕的材料选择上,选用云南当地的优质木材,纹理细密利于雕刻与装饰。在装饰纹样的上与传统的汉族题材不同,受到地域性影响,在雀替,梁枋等建造构件上出现传统汉族装饰没有的大象,鸟雀等纹样。在门窗的装饰上不仅雕刻精美,并且以鎏金装饰,颜色灿烂鲜艳。 张家花园木雕的内容及分布 张家花园的木雕分布突出在建筑构件和外檐修饰上。建筑构件的分布主要有梁枋,、瓜柱、斗拱、雀替等构件上。而外檐性修饰主要分布在门、窗等部分。其中以雀替,梁枋,门窗的雕刻艺术尤为精湛是张家花园木雕艺术的精髓。 1外缘木雕装饰内容与分布 外缘装饰主要是门和窗的装饰。张家花园窗户的装饰是以窗户为一个展现画面。画面呈现中构造故事情节,麒凤腾云、犀牛望月、象呈和平等图案。或者在一个窗户的展示空间内是大量花卉纹样。花卉为抽象花卉。是单独纹样的多种重复。每个花朵都爆满丰盈个个相同。而门的雕刻中首先是门楹上的楹帘还有横批。门的雕刻纹样与窗的不尽相同。其中六扇门的上半部分为规矩的几何形状。下半部分为雕花镂刻。窗框与门框都是单独雕刻的出外部的一个框架给人以画面感。 2建筑构件的木雕装饰内容与分布 建筑构件分为、梁枋、檩条、瓜柱、斗拱、雀替、等块状构建。梁枋、檩

中国唐代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

关于唐朝时期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古代传统图案遍布中国工艺美术之中,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图案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文化。唐代是敦煌传统图案发展的成熟期,本文将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期敦煌传统图案的特点进行分析! 唐代的纹样特征 唐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图案纹样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 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 (一)在瓷器方面。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 (二)在染织和丝织方面。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

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一富有生气。 (三)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方面。 (卷草纹):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是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宝相纹):宝相花本为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装饰纹样,佛教中用“宝相庄严”一词称谓佛相,因此得名宝相花。 2.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美感的装饰造型。 3.富丽饱满和灵活多样的装饰风格。 如许多唐代的卷草纹构成形式,并非是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规律排列,而是任由其随意的翻卷,花叶造型前后相连,根据形势灵活变幻,绝不重复出现。这就在形式上更加利于抒发气势和情感,在审美情趣上更加迎合了唐人追求自然生机的审美态度。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唐代较以前朝代思想解放,是当时国际化的城市,频繁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当时的图案装饰内容、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唐代图案不但能博取众家之长,延续和发展历代装饰图案的风格特点,使得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丰满、富丽、华贵,而且由于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

五种古代装饰纹样

1.人面鱼纹(新石器时代) 人面鱼纹,古代汉族陶器装饰纹样之一。纹样为接近图案化的人面 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甘肃马 家窑文化陶器上都有这种纹饰。人面鱼纹绘于盆的内壁,人面呈圆 形,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圆大的双眼,嘴上衔一条鱼,头上顶 着锥状物,似帽子,又似发髻。人物五官虽只用简单的墨线钩勒, 但总的形态颇为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魅力。 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 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和绘画创作的丰富想像。。 2.回纹(商代青铜器) 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 “回”字,所以称做回纹。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 回纹在汉族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根据其纹样的特性,人 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商代是回纹开 始大规模兴盛的时代,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回纹以它简朴凝练的风格使得青铜器祭祀礼器更具庄严、厚重之感。二方连续的回纹可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作间隔或锁边图案。 3.窃曲纹(周代青铜器) 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曲。是一种适应 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 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 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 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 圆中有方的特点。 4.蟠虺纹(春秋战国青铜器) 蟠虺纹,汉族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 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 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 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 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5.卷云纹(汉代瓦当) 卷云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青铜器纹饰之一。起于战国,秦时得 到进一步发展,汉、魏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以“W”、“á”为基本线 形,通过粗细、疏密、黑白和虚实等对比手法,组成各种卷云纹。由卷 意高升和如意。

2020年自考《室内植物装饰》章节习题

2020年自考《室内植物装饰》章节习题 第一章室内植物装饰概述 第一节室内植物装饰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一、室内植物装饰的概念 概括地说.室内植物装饰定义为:在人为控制的室内空间环境中,科学地、艺术地将自然界的植物、山水等有关素材引入室内,创造出充满自然风情和美感,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空间环境。 室内植物装饰因具有创造生态化的室内空间和进行空间的分隔、限定、标志、引导和调节等功能,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所应用。 第二节室内植物装饰的功能 一、改善室内小环境 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息等都离不开环境,环境的质量对人们心理、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室内布置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及装饰品摆设外,不可缺少生命的气息和情趣,使人享受到大自然的美而倍感舒适。 通过绿化室内,把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的空间变为“绿色空间”,是环境改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苏东坡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此外,室内观叶植物枝叶有滞留尘埃、吸收生活废气、释放和补充对人体有益的氧气、减轻噪声等作用。同时,现代建筑装饰多采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涂料,而室内观叶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吸附这种有害物质的能力,可减轻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

二、营造温馨的室内气氛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在心灵与精神上,却日渐缺少宁静与和谐。尤其是在喧嚣的都市,大多数人都挤住在密集式的公寓楼里,远离自然,多见人流车流,少见山林原野,难以感受到绿树、红花、青草与泥土的芬芳气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就开始寄情于盆栽花木,自己动手制造居室里的绿化小天地。 植物的绿色是生命与和平的象征,具有生命的活力,会带给人们柔和感和安定感。用植物装饰房间,不但可以使人们获得绿色的享受,而且由于价格便宜、品种多,因而简便易行。因此,利用植物装饰房间是当前室内装饰设计不可缺少的素材,它已成为室内装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三、组织室内空间 不同空间通过植物配植,达到突出该空间的主题,并能用植物对空间进行分隔、限定与疏导。在室内环境美化中,植物绿化装饰对空间的构造也可发挥一定作用。如根据人们生活活动需要,运用成排的植物可将室内空间分为不同区域;攀援上格架的藤本植物可以成为分隔空间的绿色屏风,同时又将不同的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此外,室内房间如有难以利用的角隅(即“死角”),可以选择适宜的室内观叶植物来填充,以弥补房间的空虚感,还能起到装饰作用。运用植物本身的大小、高矮可以调整空间的比例感,充分提高室内有限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些建筑空间灵活而复杂的公共娱乐场所,通过植物的景观设

室内植物大全附图

室内植物大全附图 观叶植物是指以观赏叶片为主的植物,植物叶片的颜色、形状、质地决定其观赏价值的高低。观叶植物一般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并且适宜在室内环境下栽培、陈设和观赏。虽然有些观叶植物也可以开花,但通常观叶价值高于观花价值。另外观叶植物的观赏周期长、不受季节限制、种类繁多、姿态优美,并且管理养护方便等,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室内绿化装饰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观叶植物可以分为木本、藤本、草本三大种类。家庭盆栽常见的木本观叶植物有橡皮树、龙舌兰、橡皮树、巴西木等;藤本观叶植物如绿萝、长春藤等;草本观叶植物如秋海棠和文竹等等。以下就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观叶植物:适合“懒人”绿化家居的富贵竹 富贵竹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可达1.5-2.5米高以上,如作观赏盆栽,栽培高度以80-100厘米为宜。喜阴湿,茎干直立,株态玲珑,叶长披针形,叶片浓绿,生长强健,水栽易活。其品种有绿叶、绿叶白边(称银边)、绿叶黄边(称 金边)、绿叶银心(称银心)等,观赏价值高,因名称吉利,颇受市场欢迎。

绿叶富贵竹又称万年竹,其叶片浓绿色,长势旺,栽培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家庭瓶插或盆栽护养,特别是从台湾流传而来的“塔状”造型,又名“开运竹”,观赏价值高,颇受市场欢迎。富贵竹冬夏长青,不论盘栽或剪取茎干瓶插水养或加工成“开运竹”、“弯竹”,均显得疏挺高洁,茎叶纤秀,柔美优雅,姿态潇洒,富有竹韵,观赏价值很高。不同的种法不同的风景:绿萝 绿萝,又名黄金葛、魔鬼藤、黄金藤等,为天南星科藤芋属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绿萝是非常优良的室内装饰植物之一,攀藤观叶花卉。萝茎细软,叶片娇秀。在家具的柜顶上高置套盆,任其蔓茎从容下垂,或在蔓茎垂吊过长后圈吊成圆环,宛如翠色浮雕。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净化了空气,又为呆板的柜面增加了线条活泼、色彩明快的绿饰,极富生机,给居室平添融融情趣。也可以做小盆栽,或者水养,放在书桌上、电脑旁,也是极好的绿色小点缀。 绿萝极耐阴,喜湿热的环境,在室内向阳处(如窗台旁)即可四季摆放;若在光线较暗的室内,应每半月移至光线强的环境中恢复一段时间,否则易使节间增长,叶片变小。但也要避免阳光直射,阳光过强会灼伤绿萝的叶片,而过阴则会

浅谈揭阳古建筑木雕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

浅谈揭阳古建筑木雕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 木雕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潮汕木雕更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艺术,题材丰富、雕刻精细、技艺精湛,多层镂通雕最具代表性。本文就揭阳潮汕古建筑木雕图案做了部分研究,通过笔者所见木雕图案的分析,试图解读揭阳传统古建筑木雕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标签:揭阳木雕图案表现手法 一、揭阳古建筑木雕装饰图案的历史 揭阳木雕是潮汕传统工艺美术的奇葩,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从现存文物及文献看,其工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潮州木雕的源流及其特点。至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寺庙经济和宗族经济的强大为揭阳木雕的需求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民众审美观念也为揭阳木雕的造型艺术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需求。郑光直认为:“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这集中表现在揭阳木雕的装饰图案上。揭阳传统古建筑木雕装饰图案展现了揭阳民众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揭阳木雕图案已经渐渐形成一种美术范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给潮汕人民唯美独特的视觉美感。揭阳木雕图案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的记忆,充分反映了传统工匠对社会、日常生活、自然万物的理解和体验,蕴含了揭阳民众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尤其是揭阳的潮州,潮州人长期与海谋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潮州文化带有浓厚的海洋色彩,既给潮州带来了巨大财富,为揭阳木雕的繁荣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造就了揭阳人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强悍不屈、自尊自信的群体性格;潮州人民性格中对于精细机巧的追求以及细腻阴柔的审美趋向,使揭阳木雕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木雕艺术风格。更多还原揭阳现存古建筑数量较多,尽管经过历史的洗礼,依然保存着数量可观的木雕构件。2008年6月,揭阳木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见揭阳木雕工艺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 二、揭阳古建筑木雕装饰图案表现形式和手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雕刻技法 传统工匠艺人综合运用多种雕刻技法进行处理,充分吸取传统工艺美术的技法,分别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种玲珑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现,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娴熟的雕刻技法突破了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对雕镌制度的描述。如揭阳北门关帝庙清代木雕群就充分体现了揭阳雕刻艺术,其拜亭梁架上的“半边蟹篓”木雕群装饰图案就综合运用了上述雕刻方法。

中国传统植物纹样分析

中国传统植物纹样分析 视传三班刘雅静 在远古时期,我们以捕猎为主,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动物,因此那个时期,动物是在传统装饰纹样中占有主要地位的,但日后,随着我们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生活得到满足,我们便把整个自然界特别是花草植物纳入了我们视线作为审美的对象。 用现代的眼光去看中国的传统纹样,他们之间有个共通点,即“以人为本”。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有机生成论和时空一体化动态模 式的宇宙观,对于古代的设计文化和传统造物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茱 萸纹(见左图),它形式优美,线条流畅呈椭圆心形的叉 刺状,其在汉代织物中出现较多,常见和云纹组合一起, 构成四方连续纹样。在当时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 涵意。这体现了当时人们祈求吉祥健康的强烈愿。还有, 如具有宗教意味的植物纹样如莲花纹和卷草纹,卷草纹 也被称之为蔓草纹,及其与之相近的忍冬纹,(如右图) 它们都传达出人们渴望吉祥安泰的心里愿望,是出自人本身的最真实的想 法。就我而言,我更加喜欢富有韵律的卷草纹(右图),卷草文的线条十分 的流畅,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不光只是在古代的传 统美术上有很广泛的运用,现代的设计中卷草纹也有恨广 泛的运用,如室内装饰上的墙纸,指甲上的雕花,灯饰上 的造型等。 中国传统的植物纹样远不止这几种,比较常见的还有牡丹,寓意着儒雅等 意;还有菊花,予以着延年益寿,举家欢乐等意;兰花,寓意人得性格或 者品格高尚;还有竹子,象征着美好的祝愿。中国传统的植物纹样的运用 有一个恨大的特点,即喜欢运用谐音字,如菊对“举”,竹对“祝”,藕对“偶”,寓意夫妻幸福,这样一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至今,许多的广告都是利用中国的谐音字来打“噱头”。 现代的设计其实和传统的设计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希望人类自身可以更加好,中国传统的植物纹样,不仅仅是在古代得到广泛运用,现在的现代化设计之中也不乏有许多借鉴古代传统纹样的,只是在不断地变化统一之中,逐渐具有了现代的设计感。但“万变不离其宗”,现代的设计也是同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传统装饰纹样

第一章传统装饰纹样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理解:什么是装饰画,装饰画与一般绘画的区别,装饰画的主要特点;明白“传统装饰纹样的”主要组织形式与风格。通过实训使同学们切身感受“装饰纹样”的艺术魅力,增强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章节实践要求学生从博物馆、旅游景点吸取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精华。 教学重点:认识装饰画;传统装饰纹样;民间装饰与纹样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的装饰纹样及风格 教学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12 课程类型:理论与实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图片、实践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装饰画 1.广义的装饰画泛指属于装饰方面的一切绘画,狭义的装饰画是指装饰壁画、商业美术中的广告等。它虽然偏重于其表现形式,但一般都具有实用功能。 2.装饰画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虽然现在对装饰画的概念的界定尚存争议,但大致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它不同与一般的绘画,是通过各种装饰的特殊手段来创作,以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 (2)、它是一种受图案规律影响的独特绘画形式,或者说是一种介乎绘画和图案之间的边缘艺术。 (3)、它具有不同与一般绘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大大提高审美情趣。 3.装饰画的特点: 装饰画的特点是单纯化、平面化、秩序化,它追求的是形式美、单纯美和秩序美。 二、装饰的起源 我们在构思时,不能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吸纳,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这种学习与借鉴是必不可少的。 1、中国传统装饰与纹样 (1)、彩陶装饰与纹样 (2)、青铜器装饰与纹样

(3)、玉器装饰与纹样 (4)、漆器装饰与纹样 (5)、金银器装饰与纹样 (6)、瓷器装饰与纹样 (7)、印染织绣与纹样 (9)、建筑装饰与纹样 2、民间装饰与纹样 (1)、什么是民间装饰 (2)、种类分析 ①.脸谱 ②、泥塑 ③、面塑 ④、剪纸 ⑤、蜡染 ⑥、扎染 实训项目 实训一 实训名称:素材的积累 实训目的:让学生实际考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装饰文化需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通过信息收集与写生,去探询市场上传统装饰文化的竞争态势及消费群的需求,在分析评估后,有机地与装饰画的发展策略相融合,以最终定义出主题。 实训内容: 一、拍摄、临摹 1、准备阶段 在对原始资料的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想象,提出多种方案。 2、选择阶段 对提出的设想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理想的方案,并进一步做具体的设计,使形象明确化、具体化。 3、完成阶段 在这阶段的创作与实践活动分不开,完整的构思意图在具体形象与整体关系中表达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