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七个病理类型的比较
- 格式:xls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医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肾小球肾炎主要临床病理表现2015-05-11 12:29:20| 医疗卫生人才网推荐:中公医学网医疗卫生考试网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肾小球肾炎主要临床病理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突发血尿、轻至重度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常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病初与急性肾炎综合征相似,但很快出现少尿、无尿,伴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
3.隐匿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为镜下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肾功能正常。
4.慢性肾炎综合征病程迁延半年以上,主要表现: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等。
5.肾病综合征缓慢起病,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超过3.5g)、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高脂血症。
6.肾功能衰竭多数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含量增高(大于1.5mg/dl),血尿素氮含量增高(大于17mg/dl),并可出现全面的代谢紊乱和电解质失衡。
7.尿毒症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
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
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
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
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肾脏病理学分型肾脏病理学分型是指根据肾脏组织病变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将肾脏疾病分为不同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
通过病理学分型,可以更好地了解肾脏疾病的发展过程和预后,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肾脏病理学分型。
一、肾小球肾炎分型肾小球肾炎是指发生在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的炎症反应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
根据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表现和临床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膜性肾病: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常见于成年人。
2.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导致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间质损害。
3. IgA肾病:以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为主要特征,是成年人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
4. 膜增生性肾炎:以肾小球内增生性病变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5. 肾小球局灶节段性肾炎:以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病变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二、肾小管间质肾炎分型肾小管间质肾炎是指发生在肾小管和间质的一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肾小管和间质的炎症反应和损害。
根据病变的特点和临床表现,肾小管间质肾炎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性间质性肾炎:以急性肾小管坏死和间质炎症为主要特征,常见于感染后肾炎和药物过敏性肾炎。
2. 慢性间质性肾炎:以慢性间质炎症和肾小管萎缩为主要特征,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间质性肾炎。
3. 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是由于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等)导致的间质性肾炎。
三、肾小管-间质-肾小球疾病分型肾小管-间质-肾小球疾病是指累及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的一组疾病,其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根据病变的特点和临床表现,肾小管-间质-肾小球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以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迅速。
2.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以慢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较缓慢。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肾小球疾病是指一类以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包括膜性肾病、IgA肾病、轻链肾病等。
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是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
1. 膜性肾病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生和基底膜增厚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其病理学特征包括以下几点:•毛细血管壁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内皮和系膜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
•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免疫荧光检查常见IgG沉积,中度C3和C1q沉积。
诊断膜性肾病的标准如下:•肾活检: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肾小球膜性病变的特征改变。
•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24h。
•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30g/L。
•血脂异常: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和低蛋白血症。
2. IgA肾病IgA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IgA沉积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其病理学特征包括以下几点:•毛细血管壁IgA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明显沉积IgA。
•基底膜轻度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轻度增厚。
•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细胞增生。
诊断IgA肾病的标准如下:•肾活检: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A肾病的特征改变。
•血象:血清IgA水平升高。
•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24h。
•肾小球滤过速率:肾小球滤过速率正常或轻度减低。
3. 轻链肾病轻链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轻链沉积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其病理学特征包括以下几点:•毛细血管壁轻链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明显沉积轻链。
•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
•系膜内沉积:系膜区内可见轻链沉积。
诊断轻链肾病的标准如下:•肾活检: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轻链肾病的特征改变。
•尿蛋白电泳:尿中可检测到大量轻链。
•血肌酐升高:血肌酐水平升高。
•肾小球滤过速率:肾小球滤过速率减低。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肾小球疾病是指发生在肾小球的各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炎症和损伤。
根据病理学的特点,肾小球疾病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特定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对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分型进行简要介绍。
系统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肾小球肾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肾小球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肾损害。
根据病变的特征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1.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
其特点是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免疫球蛋白A(IgA),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系膜增宽和系膜细胞增生。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2.系膜增生性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系膜区增厚和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
常见类型有轻链肾病、IgM肾病等。
3.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电子密度增加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等。
膜性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多见于成年人,继发性多见于肿瘤、感染等疾病。
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肥厚和系膜区细胞增殖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表现常见蛋白尿和血尿,进展性病例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肾小球硬化症(FSGS)肾小球硬化症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膜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根据病变的范围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如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DGS)等。
1.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硬化症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肾小球部分滤过膜局灶性和(或)节段性硬化。
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
2.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是一种严重的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滤过单位普遍受损,呈弥漫性硬化和管型化。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多种多样。
以下是对肾小球肾炎常见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的简要介绍:
狼疮性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
- 临床特征:狼疮性肾炎常伴随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
膜增生性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
- 临床特征:多见于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可伴肾功能不全
膜性肾病
- 病理特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局部或弥漫性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
- 临床特征:一般较慢进展,常表现为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症状
肾小球系膜增生性肾炎
- 病理特征:系膜细胞异常增生或肾小球基底膜新月体形成
- 临床特征: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部分区域节段性病变,可出现新月体
- 临床特征: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多伴有血尿、蛋白尿等症状
以上是肾小球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准确诊断病理类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请在进行具体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菊萍, 侯丽卿. 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类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8, 19(3): 334-338.
2. 刘永丽. 肾小球肾炎病理分型与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7, 23(08): 1504-1506.。
肾小球病病理学肾小球病(glomerulonephritis)指的是肾小球(glomerulus)的炎症性损伤,是一类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理学表现多样,病因也多种多样。
在临床中,病理学检查是肾小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以“肾小球病病理学”为题,从肾小球病的分类、病理学检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肾小球病的分类根据病因、病变类型、临床表现和预后,肾小球病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包括:1. IgA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IgA沉积为主的免疫球蛋白肾病。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为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等。
2. 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病理学表现的肾小球病,常伴有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
3.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病变快速进展、肾功能急剧下降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症状为肾功能受损、蛋白尿和镜下血尿等。
4. 膜增生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双向增生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病,常见于年轻人,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
5. 微小病变型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和脂质沉积为主的肾小球病,病变轻微,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6.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一种局部肾小球碎裂和硬化导致的肾小球病,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二、病理学检查肾小球病病理学检查是肾小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肾小球病的病理学表现包括:1. 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是许多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学表现。
2. 基底膜变化:基底膜增厚是许多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学表现之一。
3. 免疫球蛋白沉积:许多免疫相关的肾小球疾病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如IgA、IgG、C3等)沉积在肾小球内膜或外膜等部位。
4. 肾小管的变化:在一些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肾小管萎缩、上皮细胞损伤等。
三、治疗肾小球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病程和症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1. 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用于控制病情进展和缓解临床症状。
肾炎病理分型记忆方法肾炎是指肾脏的炎症性疾病,根据不同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肾炎的病理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病理分型较多,记忆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下面将介绍一种记忆肾炎病理分型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类型,其特点是肾小球的弥漫性炎症。
我们可以用“大“字来记忆这一类型,其中每个字母代表着一种特点。
D代表“沉积”(deposition),急性肾小球肾炎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炎症反应。
A代表“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而引起的,免疫反应较为明显。
G代表“肾小球”(glomerulus),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累及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
N代表“尿液异常”(urine abnormalities),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尿液异常。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进展缓慢的肾脏疾病,其特点是肾小球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我们可以用“慢”字来记忆这一类型,其中每个字母代表着一种特点。
M代表“膜”(membrane),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特点之一是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
A代表“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慢性肾小球肾炎也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免疫反应较为明显。
N代表“尿液异常”(urine abnormalities),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也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尿液异常。
三、IgA肾病IgA肾病是一种以IgA沉积在肾小球为特征的肾脏疾病。
我们可以用“IgA”这个词来记忆这一类型。
I代表“IgA”(immunoglobulin A),IgA肾病是由于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而引起的。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和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脏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于青中年男性,随着工作竞争压力加大和三高的严重摄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持续走高。
慢性肾小球肾炎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的健康。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和如何诊断,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便能更好的预防。
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①系膜增殖性。
肾炎:根据免疫荧光检查可分为以IgA沉积为主的系膜增生性肾炎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
②膜性肾病(以Ⅲ、Ⅳ期为主);
③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④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⑤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
凡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一年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在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后,临床上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已经有了
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平常的体检中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尿化验,如果自己确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诊治,相信通过现在的医疗技术,你一定会恢复健康。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主要变化为肾小球内细胞增生病变严重时,毛细血管腔内可有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坏死的毛细血管袢破裂出血,大量红细胞进入肾球囊及肾小管腔内,可以引起明显的血尿。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肾小球系膜增生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内有大量新月体形成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这种肾炎大都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的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的典型代表。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可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肺出血。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和系膜增生。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主要病变为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光学显微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或病变轻微。
由于本病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故又称为脂性肾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呈节段性硬化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性和节段性,仅累及部分肾小球,而受累肾小球的病变仅限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的一部分
IgA肾病
肾小球系膜增生,用免疫荧光法检查见系膜内有IgA沉积。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原始的病变类型已不能辨认。
肾病综合征病理分型标准
一、微小病变型
微小病变型是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主要病变特点是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肾小球基底膜正常,无免疫沉积物。
这种类型的肾病综合征通常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好,预后相对较好。
二、局灶节段性病变
局灶节段性病变是指肾脏的部分肾小球出现病变,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通常局限于部分肾小球,表现为肾小球上皮细胞的足突融合和基底膜的损伤。
这种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因个体差异而异,预后因个体差异和病变程度而异。
三、膜性病变
膜性病变是指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和增厚。
这种类型的肾病综合征通常在成人中较为常见,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好,但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四、系膜增生性病变
系膜增生性病变是指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和系膜基质的增多。
这种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因个体差异而异,预后因个体差异和病变程度而异。
五、膜增生性病变
膜增生性病变是指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系膜细胞的增生。
这种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比较少见,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差,预后较差。
六、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部分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和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多等。
这种类型的肾病综合征预后较差,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因个体差异而异。
七、硬化性肾小球病
硬化性肾小球病是慢性肾衰竭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和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多等。
这种类型的肾病综合征预后较差,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差。
肾小球疾病病理分类病理分型是由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和尸检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光镜)、电子显微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方法(荧光)而作出的形态分类。
按肾小球病变的性质(渗出、增殖、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纤维化等)和病变的范围(弥漫、局限、节段)以及病变在肾小球内的部位(系膜、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囊),分为下列类型:1.微小病变型肾病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或仅有轻微病变(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系膜组织轻度局灶性增生),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轻重不等的脂肪变性,所以亦称类脂性肾病。
电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有严重的足突融合现象,故亦称足突型肾病(Foot Process nephrosis)。
荧光检查阴性。
该型病变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Ⅰ型为主。
2.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局灶性硬化,病变仅限于双侧肾脏的一部份肾小球,而这部分肾小球的病变也仅位于毛细血管袢的个别节段,偶而波及一个完整的肾小球,病变性质因病变和病程的不同,可表现为灶状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局灶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表现为灶状毛细血管袢的纤维素样坏死(局灶性坏死怀肾小球肾炎),还可表现为灶状的纤维组织增生(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电镜观察除上述变化外,尚可见毛细血管基膜或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荧光检查依病因不同在病变部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或系膜区可能有IgA、IgG、Igm 以及纤维蛋白抗原沉积。
肾局灶性硬化系指部分肾小球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玻璃样变性而言,因其不具备炎症特点而有别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和(或)玻璃样变性及局灶性全肾小球硬化。
它们的主要病变是病变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下有玻璃样物质沉积,进而使毛细血管闭塞,系膜基质增多及纤维组织增生,荧光检查阴性(偶亦有在病变部位有IgM或C3沉积)。
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
3.毛细血管内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或内皮系膜性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明炎。
发病初期,病变肾小球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弥漫增殖,并有较多的白细胞浸润及严重的系膜水肿,称为渗出期。
原题目: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肾脏疾病,其病理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基底膜是肾小球的组织结构之一,肾小球肾炎时,基底膜常常呈现增厚的变化,这是最常见的病理特
征之一。
2. 内皮细胞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是肾小球的一种细胞类型,
肾小球肾炎时,内皮细胞常常出现损伤,导致其功能异常。
3. 肾小管间质病变:除了肾小球的病理变化,肾小管间质也会
受到影响。
肾小管间质是肾脏中连接肾小球的一种结构,肾小球肾
炎时,肾小管间质可能呈现炎症反应或纤维化等病理变化。
4. 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肾炎通常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免疫复合物是一种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肾小球肾炎时,这些免疫复合物可能沉积在肾小球中,引发炎症反应。
5. 细胞浸润:肾小球肾炎时,炎症细胞可能对肾小球进行浸润,导致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还涉及到其他多个
因素,例如纤维化、坏死等。
具体的病理变化表现因个体情况而有
所差异,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来进行准确诊断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