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喜雪二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阅读之:选择题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
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两联描写场景,后两联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二)黄庭坚东京望重两并州,遂有汾阳整缀旒。
翁伯入关倾意气,林宗异世想风流。
君家旧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古人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两并州”“汾阳”皆是郭姓名人,直言郭姓人才辈出,郭子仪更是立下大功。
B.诗歌颔联“翁伯”和“林宗”两句对仗工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怀想。
C.诗歌颈联写这些与友人同姓之人已成为历史,称赞友人年富力强且才华极高。
喜王巩①承事北归②苏辙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注:①“(巩)跌宕傲世,好臧否人物,其口可畏,以是颇不容于人,每除官,辄为言者所论,故终不显。
”(清代陆心源《宋史翼》)②王巩与苏轼、苏辙兄弟友谊深厚,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监宾州(今广西宾阳)。
此诗写于王巩奉旨北归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了诗人在得知王巩因受牵连被贬最远时的震惊,字字句句,透露出二人友谊之深厚。
B.颔联中“一笑”之态看似淡然,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贬谪及回顾驿路迢远时的复杂心绪。
C.尾联的“掩扉”正如“门虽设而常关”,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和态度。
D.本诗抒情自然,诗人基于对友人的了解,不想友人再遭无妄之苦,对友人的规劝含蓄而真挚。
2.此诗情真意切,句句肺腑,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参考答案1.B2.①从首联一“惊”和一“喜”中,感受到苏辙对朋友的深切挂念和真挚情谊。
②颔联有对朋友的怜惜、同情,有对朋友的宽解、劝慰,有对朋友的信任、激励。
③颈联对朋友进行委婉的劝解、宽慰,透露着苏辙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④尾联有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和诚挚建议,也有对朋友的深刻了解和委婉劝诫,可谓知己相惜之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贬谪及回顾驿路迢远时的复杂心绪”错误,是苏辙想象友人在归途尽头,回望驿路,贬谪点滴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诗人相信按照朋友(王巩)的性格,他一定会付之一笑,让往事随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并没有直接写“喜”,而是先追忆当初得知王巩被贬得最远时得震惊,表现了对朋友遭受牵连无罪被贬得不平、愤怒和怜惜。
然后再写为朋友今日北归而喜。
从一“惊”和一“喜”中,我们感受到苏辙对朋友的深切挂念和真挚情谊。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步①陆游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
鹤归辽海②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
【注释】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
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B.“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影水中的景象。
C.尾联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
D.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无寐”的原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素养阅读训练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②路东西③。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淮河南岸。
②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③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根据意思写诗句。
一场春雨使昔日艳丽的桃花和李花零落殆尽,只有春草没有被摧毁,反而长得青翠欲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角度)理解诗句,完成下面的资料卡。
3.(语文要素)读了这首诗,我想到了描写青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州真题)蜀鄙二僧(节选)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②于富者曰:“吾欲之③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⑤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⑥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⑦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⑧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语(yù):告诉。
③之:这里用作动词,到。
④恃:凭借,依靠。
⑤钵:和尚盛食物的用具。
⑥买:租、雇的意思。
⑦去:距离。
⑧顾:这里用作副词,反而,难道。
1.以下与“人之立志”中“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蜀之.鄙有二僧B.吾欲之.南海C.西蜀之.去南海D.顾不如蜀鄙之.二僧哉2.根据选文内容,提取关键词句填表。
蜀鄙二僧志向态度结果富者①________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③_____________贫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贫者至焉3.作者通过“富者”“贫者”志向、态度和最终结果的______(写法),说明了()A.凡事都要立志。
B.凡事都要实践。
C.财富未必带来成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A卷新题基础练一、古代诗歌阅读(2021·江西九江·)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①(其一)杨万里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作为金国贺正旦的接伴使,北行经过盱眙军。
盱眙军: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宋金使者往来须经此地。
第一山:在盱眙境内,因被北宋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而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山”既照应题目,又一语双关,暗含诗人对当地山川风景的赞美之情。
B.颔联说若非受朝廷之命哪能来到这胜地,流露出诗人得以与高人眺望中原的喜悦。
C.“小出”“那得”等口语的使用,质朴无华,体现了杨万里诗歌平易通俗的特点。
D.诗人登山观景,不觉暮色苍茫,凝望着隔岸点点渔火,悲从中来,可谓言近意远。
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来抒发作者的“肠断”之情的?(2021·湖南湘潭市·高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裴迪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王维在辋川时期所写诗歌比较接近。
B.首联中的“灞陵”即霸陵桥,是唐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诗人以此指代长安。
C.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寺中昙兴上人山院的空寂幽静。
D.诗人最后感叹世间浮名无需在意,而像昙兴上人无所挂碍、安心于禅才是真谛。
4.叶嘉莹先生在《唐诗应该这样读》一书中谈到王维与裴迪等山水诗人的诗:它只是一种平静的叙述。
你同意吗?为什么?(2021·黑龙江哈尔滨·哈师大附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②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
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
树木相连,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2019·新课标Ⅰ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3·全国·统考全国乙卷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百份模拟百份题古代诗歌鉴赏1★★★★★★★★★★★★★★★★★★★★★★★★★★★★★★★★★★★★★★★★★★★★★★★★★★★★★★【0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夕酒醒皮日休①四弦才罢醉蛮奴,部醍⑦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和袭美春夕酒醒陆龟蒙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址。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注:①皮日休:字袭美,与陆龟蒙均为晚唐诗人,二人齐名,人称“皮陆”。
②鄢醒(ling lu):美酒名。
湘东部县有鄱水,因以水为酒名,据说唐初宰相魏徵善治酒,名曰“鄱酝”。
15.以下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宋人洪迈曾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两首诗都写醉酒醒来,表现了酬和诗对同一话题的相应关切的特点。
A.两首诗都从表达饮酒而醉的情形写起,但一个弦歌欢腾,■-个悠闲恬适;一个耽于官场的欢快,一个乐在江湖的逍遥。
B.两首诗均以醉酒写起,既而写酒醒所见,以景物描写作结,将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融合,将简单的• 次“春夕酒醒”经历翻出新的境界,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C.两首诗语言通俗,但表现力极强,“夜半醒来” “几年无事”用语平易,而“残烛流泪”比作珊瑚,形神毕肖,“明月"“花影”交织错落,情趣盎然。
16.请结合全诗谈谈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异同。
(6分)【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解析】15. B结合整首诗歌理解,皮日休并非沉溺于官场的欢快,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内心的愁苦。
16. 同:两首诗都借饮酒表达了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和忧愤之情。
皮诗酒醒之后看到红蜡残尽流泪不止的凄清况味,陆诗开篇即交代自己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只能“醉倒黄公旧酒坊",流露出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2分)。
异:两首诗除了表达不遇的忧愤之外,皮诗还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落寞,皮诗三、四两句,诗人自比为从“一枝,,“红烛,,,点明自身处境的孤独(2分);陆诗还突出表达了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雪二首(其一)
曾巩
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
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
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
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却处处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现出天空阴云密布、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
C.诗的三、四两句写雪后清晨的景色,以“人起晚”“鸟飞迟”写出了雪后的静美。
D.全诗先从视觉上刻画,后从听觉上描绘雪景,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
(2)这首诗赋予了雪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9(1)D(并没有从听觉上描绘雪景)
9(2)“归无迹”“入有为”“可前知”赋予了雪默默奉献、孕育万物的美好品格,(3分)通过写太守与人共醉,表达了诗人关系民生,喜盼丰年、乐民之乐、喜民之喜的思想感情。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