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测井资料处理解释系统LOGIK3.0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40
LogVision测井地质综合分析平台软件V3.0LogVision测井地质综合分析平台软件V3.0用户手册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二○一一年十一月关于本手册LogVision测井地质综合分析软件平台V3.0是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产品,简称LogVision3.0平台。
本手册主要介绍LogVision3.0平台特性及通用处理框架。
各软件系统的使用方法详见相应的方法手册,即:有关常规测井综合解释系统请在《EZLog用户手册》中查阅;有关地层倾角测井分析系统的使用方法详见《LogDip用户手册》;有关声电成像测井分析系统分别详见《LogView用户手册》;有关双孔介质储层孔隙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详见《PoroDist用户手册》;有关核磁共振测井分析系统的使用方法详见《MagReson用户手册》;核磁共振岩心分析系统的使用详见《CoreMag用户手册》;长源距声波测井分析软件的使用详见《LongSonic用户手册》;阵列感应测井分析系统详见《HdilView用户手册》;沉积相综合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详见《SediView用户手册》。
本手册的内容分为9章:1. 平台概述;2. 运行与安装;3. 系统结构与数据结构;4. 菜单条;5. 工具条;6. 工区图;7. 系统工作库管理;8. 平台通用处理框架;9. 附件;10.常见问题解答11. 技术支持。
本书中的内容若有更改,以电子文档为准。
未经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书面许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借助任何电子或机械手段复制等)传播书中任何部分。
©1997-2011 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目录1.平台概述 (8)2.运行与安装 (10)2.1平台软件运行环境 (10)2.2平台安装和卸载 (10)2.2.1运行许可证 (10)2.2.2安装 (10)2.2.3卸载 (11)2.3平台的启动和退出 (11)2.3.1启动 (11)2.3.2退出 (12)3.系统结构与数据结构 (13)3.1平台系统结构 (13)3.2平台内部数据结构 (13)3.3平台目录结构 (14)4.菜单条 (17)4.1区块菜单 (17)4.1.1工区管理 (18)4.1.2工区属性 (21)4.1.3工区统计 (21)4.1.4地层管理 (25)4.1.5底图外观 (29)4.1.6输出底图 (31)4.1.7打印预览 (31)4.1.8打印 (32)4.2井筒菜单 (33)4.2.1井筒管理 (33)4.2.2区块间井移动 (35)4.2.3保存井位信息 (36)4.2.4井筒属性 (36)4.2.5井筒属性导入 (36)4.2.6井筒属性导出 (38)4.3数据菜单 (39)4.3.1读磁带 (40)4.3.2数字化 (40)4.3.3数据加载 (41)4.3.4数据输出 (44)4.3.5数据管理 (44)4.3.5.1 GUD文件右键菜单 (46)4.3.5.2存储体右键菜单 (51)4.3.5.3曲线右键菜单 (61)4.3.5.4数据表右键菜单 (65)4.3.6数据批量粘贴 (68)4.3.6.1 “数据批量粘贴”选择 (68)4.3.6.2 “数据批量粘贴”属性框 (69)4.3.6.3 “数据批量粘贴”操作方法 (70)4.3.7数据批量导出 (73)4.3.7.1 “数据批量导出”选择 (73)4.3.7.2 “数据批量导出”属性框 (74)4.3.7.3 “数据批量导出”操作方法 (75)4.3.8毛管压力数据加载 (77)4.3.9曲线计算器 (77)4.3.10数据表导入 (77)4.3.10.1数据表导入界面组成 (79)4.3.10.2数据表导入操作方法(以单井单文件为例说明) (80)4.3.10.3特殊类型数据表导入操作方法(以单井单文件为例说明) (82)4.3.11数据表导出 (87)4.3.11.1数据表导出界面组成 (88)4.3.11.2地层层位数据表导出 (90)4.3.12数据汇总导出 (91)4.3.13分层数据管理 (93)4.3.14综合数据列表 (97)4.4多井菜单 (102)4.4.1新建柱状图 (102)4.4.2打开柱状图 (106)4.4.3新建交会图 (107)4.4.4打开交会图 (107)4.4.5小层数据生成 (108)4.4.6地层参数统计 (112)4.5视图菜单 (117)4.6系统菜单 (118)4.6.1设置工作路径 (118)4.6.2设置界面语言 (118)4.6.3系统库管理 (119)4.6.3.1主界面 (119)4.6.3.2系统库管理菜单 (120)4.7工具 (121)4.7.1 VC方法生成器简介 (121)4.7.1.1 VC方法生成器特点 (121)4.7.1.2 方法生成器操作流程 (122)4.7.1.3 新建方法模块PORB (122)4.7.1.4 打开PTF文件方式新建 (141)4.7.1.5 打开.cmc文件方式新建 (141)4.7.2 Fortran方法生成器 (142)4.8帮助 (145)5.工具条 (147)5.1 常规工具条 (147)5.2单井分析&数据管理工具条 (149)5.2.1单井分析 (149)5.2.1.1 QV A快速解释 (151)5.2.1.2 QVR_COAL煤层识别 (157)5.2.1.3 曲线重建QVC计算 (158)5.2.1.4 快速计算储层参数QVR (165)5.2.1.5 快速计算工程参数QVE (174)5.2.2数据管理 (176)6.工区底图 (177)6.1工区底图右键菜单 (177)6.2井右键菜单 (177)7.系统工作库管理 (178)7.1石油专业符号管理 (179)7.1.1 启动石油专业符号管理程序 (179)7.1.2 软件界面介绍 (180)7.1.3 岩性符号管理 (182)7.1.3.1 岩性符号浏览与编辑 (182)7.1.3.2新增岩性符号 (183)7.1.4录井含油级别符号管理 (184)7.1.4.1录井含油级别符号浏览与编辑 (184)7.1.4.2新增录井含油级别符号 (184)7.1.5油气解释结论符号管理 (185)7.1.5.1油气解释结论符号浏览与编辑 (185)7.1.5.2新增油气解释结论符号 (186)7.2规范值表管理 (186)7.2.1一般规范值管理 (186)7.2.2规范值与图形符号编码对应关系设置 (187)7.3 数据表定义 (188)7.3.1数据表分类定义 (188)7.3.2数据表定义中关键数据项说明 (188)7.4相标志字典 (190)7.5沉积相字典 (194)7.6沉积相模式 (196)7.7地层层位字典 (197)7.8交互结论管理 (198)8.平台通用处理框架 (200)8.1菜单条 (200)8.1.1文件 (200)8.1.1.1新建 (201)8.1.1.2打开 (201)8.1.1.3关闭 (201)8.1.1.4保存 (201)8.1.1.5装入模板 (201)8.1.1.6保存为模板 (202)8.1.1.8图头保存为模板 (202)8.1.1.9打印 (202)8.1.1.10退出 (202)8.1.2编辑 (202)8.1.2.1允许编辑 (203)8.1.2.2允许就地文字编辑 (203)8.1.2.3其他子菜单 (204)8.1.3视图 (204)8.1.3.1工具条 (204)8.1.3.2状态条 (205)8.1.3.3成果表格 (205)8.1.3.4多井视图 (227)8.1.3.5绘图区显示开关 (229)8.1.3.6区域管理 (230)8.1.4插入 (230)8.1.4.1插入区域 (231)8.1.4.2插入框架 (232)8.1.4.3插入自由对象 (232)8.1.4.4插入井筒图像 (233)8.1.4.5插入图头 (246)8.1.4.6插入图例 (250)8.1.4.7插入道 (252)8.1.4.8插入主深度道 (252)8.1.4.9插入次深度道 (253)8.1.4.10插入地层层位 (254)8.1.4.11插入基准旋回 (258)8.1.4.12插入层序旋回 (258)8.1.4.13插入常规表象 (258)8.1.4.14插入非常规对象 (300)8.1.5数据 (303)8.1.5.1打开数据 (303)8.1.5.2关闭数据 (303)8.1.5.3角色管理 (304)8.1.6表象 (305)8.1.6.1画布设置 (305)8.1.6.2道特性 (306)8.1.6.3曲线特性 (307)8.1.6.4全部表象对象特性 (308)8.1.6.5对象数据 (309)8.1.6.6表象风格 (310)8.1.7预处理 (310)8.1.7.1深度校正 (311)8.1.7.2曲线拼接 (315)8.1.7.4基线偏移校正 (329)8.1.7.5伽马自动校深 (330)8.1.7.6环境校正 (331)8.1.7.7曲线预处理 (335)8.1.7.8自动分层 (345)8.1.7.9分层取值 (347)8.1.7.10分层解释 (348)8.1.7.11砂泥比计算 (351)8.1.7.12小层数据表生成 (352)8.1.7.13地层参数统计 (352)8.1.7.14生成深度曲线 (352)8.1.7.15生成方波曲线 (353)8.1.7.16 TVD校正 (356)DEVI:井斜角,单位deg; (357)8.1.7.17 斜井MD/TVD转换 (358)8.1.8分析 (361)8.1.9工具 (361)8.1.10窗口 (362)8.1.11帮助 (362)8.2工具条 (362)8.2.1标准 (363)8.2.2自由对象 (363)8.2.3表象对象 (364)8.2.4数据交互 (364)8.2.5视图 (364)8.2.6播放 (364)8.3状态栏 (365)8.4绘图区 (365)8.4.1图头 (365)8.4.1.1直接调用图头模板 (366)8.4.1.2自行设计图头 (367)8.4.1.3图头管理 (368)8.4.2画布 (370)8.4.2.1画布设置 (370)8.4.2.2文字编辑 (371)8.4.3道 (371)8.4.3.1道属性 (371)8.4.3.2旋转道 (374)8.4.4道对象 (375)8.4.4.1对象属性 (375)8.4.4.2数据交互 (376)8.4.4.3数据表 (376)8.4.4.4数据预览 (377)9.常见问题解答 (378)10.技术支持 (378)1.平台概述LogVision3.0测井地质综合分析软件平台是北京吉奥特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产品,简称LogVision3.0平台。
《测井资料自动化处理解释系统应用研究》说明书核工业二○三研究所二○○五年十月目录1 概述 (1)1.1 测井资料自动化处理解释系统的功能 (1)1.2 测井资料自动化处理解释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及编程语言 (1)1.3 安装 (1)1.4 启动和退出 (3)2 数据预处理 (3)2.1 文件 (4)2.1.1 读原始数据 (4)2.1.2 读多段原始数据 (4)2.1.3 读检查数据 (5)2.1.4 读LAS数据 (5)2.1.5 打开数据 (5)2.2 数据处理 (5)2.2.1 数据查看 (5)2.2.2 曲线查看 (6)2.2.3 平差处理 (6)2.2.4 深度对齐 (7)2.2.5 曲线平移 (7)2.2.6 错点纠正 (7)2.2.7 非点处理 (8)2.2.8 滤波 (8)2.3 曲线计算 (8)2.3.1 代数和 (9)2.3.2 比值 (10)2.3.3 乘积 (10)2.3.4 对数 (10)2.3.5 反对数 (10)2.3.6 指数 (11)2.3.7 倒数 (11)2.3.8 多项式 (11)2.3.9 面积 (12)12.3.10 重命名 (12)2.3.11 曲线删除 (12)3 岩性识别 (13)3.1 文件 (13)3.2 神经网络法 (13)3.2.1 神经网络识别之一:已有所需权文件 (13)3.2.2 神经网络识别之二:不存在权文件 (14)3.3 概率统计方法 (17)3.3.1 概率统计方法识别岩性之一:系数文件已存在 (17)3.3.2 概率统计方法识别岩性之二:系数文件不存在 (17)3.4 岩性参数统计 (19)4 孔隙度(渗透率)预测 (19)4.1 样本生成 (20)4.2 神经网络方法 (20)4.2.1 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孔隙度(渗透率)预测之一:已有权文件 (20)4.2.2 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孔隙度(渗透率)预测之二:权文件不存在 (21)4.3 概率统计方法 (22)4.3.1 概率统计方法预测孔隙度(渗透率)之一:模型已存在 (22)4.3.2 概率统计方法预测孔隙度(渗透率)之二:模型不存在 (23)4.3.3 孔隙度(渗透率)预测结果曲线 (25)5 γ测井解释 (26)5.1 数据输入 (26)5.2 数据预处理 (27)5.3 解释参数的设置 (27)5.4 矿段分析 (27)5.5 划分一个矿段中的不同岩性 (28)5.6 保存结果 (28)5.7 打印设置及打印 (28)5.8 注意事项 (28)6 测斜数据处理 (29)6.1 文件 (29)6.1.1 数据输入 (29)6.1.2 打开数据 (30)26.1.3 打印 (30)6.2 坐标计算 (30)6.2.1 拐点坐标 (31)6.2.2 任意深度坐标 (31)7 成果输出 (31)7.1 文件 (31)7.2 综合解释成果 (31)7.3 γ解释成果 (32)7.4 综合曲线图 (33)8 初始化文件station.Ini (33)311 概述1.1 测井资料自动化处理解释系统的功能测井资料自动化处理解释系统具有六个功能:测井原始数据预处理;应用神经网络、概率统计等方法识别岩性、划分地层;利用多种地球物理参数预测岩石孔隙度及渗透率;γ测井资料解释;测斜资料处理;生成各种成果文件,打印输出成果图表。
LOGIQ测井系统技术原理分析摘要:LOGIQ测井系统是哈里伯顿公司开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测井设备,它是基于WINDOWS操作界面之下,可实现网络化实时数据采集、处理、绘图的综合测井系统,具备远程联网能力,兼容性强等特点。
本文对其采用的遥控系统,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原理,QAM调制解调技术原理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介绍了供电系统,模拟/CCL(节箍)板,介质访问单元(MAU)等。
旨在加深测井工作者对该技术的了解,便于测井工作的展开。
LOGIQ(IQ=INSITE Quad-Comb,意为IN-SITE四组合测井系列)是哈里伯顿公司最新一代测井平台。
IQ系统使用新一代快速链接(FASLINK)遥测系统,在井下仪与地面主机和调制解调器之间建立一个实时的遥测通讯,它通过使用微处理器控制井下数据获取;采用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技术;应用以太网的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速率可达800kbps。
仪器功能更强大,工作时效更高。
一、LOGIQ遥测系统介绍遥测系统分地面和井下两个部分。
调制解调面板(DIMP)是地面部分的核心;伽马遥测仪(GTET)是井下部分的核心。
工作时所有井下仪器均与井下总线相连,每种仪器都有自己的IP地址。
测井主机首先向井下发送指令,指令中含有井下仪器的IP地址。
当指令被GTET接收后,通过GTET的总控制和处理器板(INC-TP)、介质访问单元(MAU)送到井下总线。
其它井下仪器通过井下总线获得指令后,即开始工作。
它们各自的INC-TP板采集、处理数据后,通过各自的MAU将采集的测井数据送到井下总线上,并传送至GTET的INC-TP板中。
随后,经过GTET中的调制解调器(modem)调制、滤波、放大、驱动,数据通过测井电缆到达地面,进入DIMP。
经地面modem放大、滤波、解调,通过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HUB)送入测井主机。
遥测系统使用4根缆芯传输信号。
LOGIQ系统称其为W5模式。
ScaleChem 3.0 垢化学分析系统——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结垢预测软件ScaleChem 是由生产技术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共同开发的一套垢化学分析系统,它可以预测多达54种矿物的结垢可能性和结垢趋势,囊括了世界上任何油、气产层和处理设施中可能发生的结垢反应;本系统还能对产出流体中的气—液—固化学反应进行计算,为用户提供从生产井到地面处理设施以及注水和水处理过程有关结垢的重要信息。
ScaleChem 是一种油田应用软件ScaleChem 最初是由美国OLI 公司与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的,旨在出现矿物结垢问题时帮助,确定保持油、气产量的工艺方法。
在工业应用中,软件已成为工业开发生产中研究不同条件下结垢和除垢方面实用、操作方便的软件。
ScaleChem 可预测600F 、22,000psi 和700,000ppm 高温、高压、高浓度系统。
因此,它几乎可以模拟 任何生产操作。
ScaleChem 主要特点:ScaleChem 软件操作非常简便,只是简单的输入数据,指定分析类型和分析条件,软件就可预测结垢质量、体积、pH 值、矿物化度、活动系数及其他有关信息。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1).水样分析——输入实验数据,软件可协调电性、pH 值、碱性不一致的情况,如果需要,还可输入CO 2和固体饱和度值。
(2).产出水和注入水结垢分析——软件可以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在一种或多种地层水中,计算多达54种固体的结垢趋势和沉积情况。
(3).混合地层水——确定地层水的兼容性,优化混合的比例,以防止水在回注时结垢。
(4).油气藏/井底向导——使地层水在油藏和井底条件下达到饱和矿化度,更精确地预 测生产中的成垢条件。
(5).适用于各种设备(可选功能)——能模拟地层水流过地面处理设备的情况。
通过确 定地层水混合比例、在井口、泵以及其他位置的温度和压力,来控制垢生成。
(6).油相——能将油相和水、气和固相一起考虑进行计算。
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与应用大纲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与应用(36学时,2学分)第一章测井数据处理(6学时)测井资料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地层评价与油气分析、有藏静态描述、油井检测与有藏静态描述、钻井与采油工程第一节数据处理解释的计算机系统一、解释工作站的硬件配置及计算机系统二、测井数据处理系统总流程1.测井数据的输入2.测井数据预处理3.服务性程序4.数据处理及成果显示与输出三、单井测井解释系统(以FORWARD为例)1.数据管理2.预处理(邻井检索、曲线编辑、环境校正、重叠法、交会法)3.解释评价①常规测井评价-测井评价系统、多功能、薄层解释、岩性分析、碳酸盐岩流体识别②地层倾角解释-交互处理、沉积相辅助解释③生产测井评价-同位素吸水剖面玷污校正、多功能C/O测井求地层参数、地层测试解释澄④特殊测井评价-井下声波处理、全波处理、水平井分析4.辅助工具-图头编辑、格式编辑、联机操作第二节数据处理一、测井数据预处理1.测井曲线深度校正与环境影响校正2.测井曲线数字滤波处理二、交会图技术1.交会图版2.频率图与Z值图3.直方图三、解释参数的选择四、成果显示及应用1.地层特征2.油气分析3.孔隙度分析4.地层体积分析5.单井油气储量第二章测井解释油气层方法(20学时)第一节测井解释油气层的基本原理1.束缚水2.微观孔隙中流体的分布与渗流3.油气层界线分析4.评价油气层的主要途径①Sw与Swi的关系②地层不同性质产液的定量描述③油气层评价基本模式第二节油气层定性解释1.一般原理2.测井相应特征与油气水层模式描述①测井曲线形态及变化规律②排除测井信息的多解性及建立地区性的油气分析模式3.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变化过程油层-低产油层-干层的变化过程油层-油水同层-水层的变化过程4.分析测井信息与非测井信息①主要解释难题分析-低电阻率砂岩油气层评价、低孔隙砂岩油气层评价、淡水特性的砂岩油气层评价、薄层碳酸盐岩油气层评价、裂缝油气层评价②综合分析-信息编辑与处理、单项信息精细分析、综合分析中推理与判断第三节油层和水层的多参数判别1.判别分析法2.第二判别向量法3.判别准则第四节油气水层的快速直观显示1.重叠法2.交会法3.直观显示气层第五节油气层定量解释1.POR程序定量解释方法①POR程序解释原理②计算泥质含量③计算孔隙度④计算含水饱和度Sw⑤计算渗透率⑥计算其他辅助地质参数⑦估算油气密度⑧中子-密度交会求解冲洗带孔隙度φxo和泥质含量Vsh⑨迭代判断2.多功能程序定量解释方法①计算相对渗透率②功能特点③主要解释方程④成果显示与应用3.最优化程序定量解释方法①最优化测井解释原理②最优化方法③最优化测井解释的质量检验与评价4.CLASS程序定量解释方法①确定泥质含量与粘土含量②计算总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③计算粘土的阳离子交换能力CEC与容量Qv和识别粘土类型④确定粘土分布型式⑤计算含水饱和度Swt⑥计算渗透率⑦成果显示第六节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评价1.低电阻率砂岩油气层类型2.低电阻率砂岩油气层特点与成因分析3.测井评价第三章核磁共振测井的分析方法(4学时)第一节核磁共振测井的解释基础第二节核磁共振测井的地质应用1.评价低电阻率油气层2.评价低渗透率油气层3.提供比较准确的储层参数4.分析参能与标定采收率5.高含水稠油有藏水淹层解释第四章成像测井(6学时)第一节成像测井系统第二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一、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FMS的电极排列和测量原理二、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FMI)的电极排列及测井原理三、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数据处理与成像四、资料解释与应用第三节阵列感应成像一、阵列感应成像测井1.成像测井原理2.阵列感应测井软件聚焦合成3.阵列感应测井资料应用(划分薄地层、确定侵入带电阻率RXO和原状地层电阻率RT)二、方位电阻率成像测井1.测量原理2.辅助测量3.方位电阻率成像测井的应用(探测深度、划分薄互层、识别裂缝)三、偶极横波成像测井1.偶极横波成像测井原理2.仪器工作方法3.偶极横波成像测井的应用(识别岩性与划分气层、划分裂缝带、岩石机械特性分析)。
《油藏综合解释系统编程简介—V3.0》数据输入输出用户手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5月目录一、数据输入输出概述 (3)1.1 功能简介 (3)1.2 名词、术语 (3)1.3 主界面说明 (3)二、菜单说明 (4)2.1 主菜单说明 (4)2.1.1 操作下拉菜单 (4)2.1.2 井资料下拉菜单 (4)2.1.3 地震数据下拉菜单 (4)2.1.4 解释数据下拉菜单 (5)2.1.5 其他(暂无) (6)2.1.6 帮助 (6)2.2 图符菜单说明 (6)2.2.1 操作图符菜单 (6)2.2.2 井资料图符菜单 (6)2.2.3 地震数据图符菜单 (7)2.2.4 解释数据图符菜单 (7)三、功能与操作说明 (8)3.1 操作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8)3.1.1 打开区块 (8)3.1.2 定义操作 (8)3.1.3 退出 (9)3.2 数据输入模式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9)3.2.1 井资料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9)3.2.2 地震数据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16)3.2.3 解释数据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23)3.2.4 其他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25)3.3 数据输出模式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25)3.3.1 井资料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25)3.3.2 地震数据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29)3.3.3 解释数据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30)3.3.4 其他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31)附录A 泥浆数据文件 (32)附录B 钻头程序数据文件 (33)附录C 套管和固井数据文件 (34)附录D 短套管数据文件 (35)附录E 井斜数据文件 (36)附录F 井轨迹数据文件 (37)附录G 取芯数据文件 (38)附录H 测试和射孔数据文件 (40)附录I 岩样测试数据文件 (42)一、数据输入输出概述1.1 功能简介数据输入/输出模块构成了综合数据平台的用户接口,支持2GB(32位计算机系统)以上数据保存与恢复,具体包括:●地震数据接口:SEGY格式地震数据的浏览、加载与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