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素钢及合金钢的焊接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4
通用焊接工艺规范1 碳素钢、合金钢及不锈钢的焊接1.1焊前准备1.1.1 焊缝的坡口形式和尺寸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无规定时,符合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1.1.2 焊件的坡口加工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等离子弧、氧乙炔焰等热加工方法,在采用热加工方法加工坡口后,必须除去坡口表面的氧化皮、熔渣及影响接头质量的表面层,并应将凹凸不平处打磨平整。
1.1.3 焊件组焊前应将坡口及其两侧表面不小于20 mm范围内的油、漆、垢、锈、毛刺及镀锌层等清除干净,不得有裂纹、夹层、加工损伤、毛刺及火焰切割熔渣等缺陷。
油污清理方法如下,首先用丙酮或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擦洗,然后用不锈钢丝刷清理至露出金属光泽,使用的钢丝刷应定期进行脱脂处理。
1.1.4 管子或管件、筒体对接焊缝组对时,内壁应齐平,内壁错边量不宜超过管壁厚度的10%,且不应大于2mm;1.1.5 焊缝的设臵应避开应力集中区,便于焊接和热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板卷筒或设备、容器的筒节与筒节、筒节与封头组对时,相邻两纵向焊缝间的距离应大于壁厚的3倍,且不应小于100 mm,同一筒节上两相邻纵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0 mm;(2)除焊接及成型管件外的其他管子对接焊缝的中心到管子弯曲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应小于l00 mm;管子对接焊缝与支、吊架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m。
同一直管段上两对接焊缝中心面间的距离: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时不应小于150mm;公称直径小于150mm时不应小于管子外径;(3)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
(4)不锈钢焊件焊接部位两侧各l00 mm范围内,在施焊前应采取防止焊接飞溅物粘污焊件表面的措施:可将石棉置于焊接部位两侧等。
1.1.6 焊条、焊丝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烘干、保温,并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干燥。
焊丝使用前应清除其表面的油污、锈蚀等。
常用焊材烘干温度及保持时间见表4。
表4 常用焊材烘干温度及保持时间接上表:1.2焊接工艺要求1.2.1 碳素钢及合金钢焊接材料的选用,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无规定时,符合本规范附录B第 B.0.1条及第B.0.2条的规定。
非合金钢,碳钢,合金钢,铸铁,焊接工艺解析Fe-Fe3C相图第一章:非合金钢(碳钢)铁碳合金:是以铁和碳为基本组元组成的合金,是钢和铸铁的统称一、非合金钢:含碳量小于2.11%,并含有少量的锰、硅、磷、硫、等杂志元素的铁碳合金。
碳钢的分类:1、按含碳量分类:2、1)、低碳钢(W c<0.25%)2)、中碳钢(W c =0.25~0.60%)3)、高碳钢(W c >0.60%)2、按质量分类1)普通质量碳钢(W s≥0.045%、W p≥0.045%)2)优质碳钢3)特殊质量碳钢(W s≤0.020%、W p≤0.020%)3、按用途分类1)碳素结构钢2)优质碳素结构钢3)碳素工具钢4)碳素碳钢按脱氧方式不同:●沸腾钢(F)脱氧不完全的钢●镇静钢(Z)完全脱氧的钢●半镇静钢(b)●特殊镇静钢(TZ)通常Z和TZ可省略,如:Q235-A·F表示≥235MPa,质量等级为A级。
脱氧方法为沸腾钢的碳素结构钢。
3普通碳素结构钢的牌号、主要成分、力学性能(摘自GB/T700-1988)●如45钢,表示其平均含碳量(万分数)为0.45%。
●优质碳素结构钢分为普通含锰量(W Mn≤0.7%)和较高含锰=0.7%~1.2%)两类。
含锰量较高的优质碳素结构钢量(WMn在两数字后面加Mn字,脱氧方法表示法同碳素结构钢。
碳素工具钢碳素工具钢含碳量比较高(W C =0.65%~1.35%),硫、磷杂志含量较少,一般经淬火,低温回火后硬度比较高,耐磨性好,但塑性较低。
主要用于要求不很高的刃具,量具和模具。
碳素工具钢的牌号用<碳>的汉语拼音首字母<T>后加数字组成。
数字表示钢中的平均含碳量的千分数,如T9钢,表示钢种平均含碳量为0.9%的优质碳素工具钢,查表可知,随着钢号的增大,含碳量的增大,钢的硬度和耐磨性也增加,但韧性却降低。
碳素铸钢铸钢的含碳量一般在0.15%~0.6%范围。
低碳钢与低合金钢焊接工艺摘要:生产加工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工业已经朝着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机械设备及相关零部件加工制造精度不断提高,相关元件复杂度随之增强,用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工业生产制造需求。
其中,金属作为常见的加工材料,其自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机械等性质存在差异性,无法完全满足机械加工及生产制造需求,为此需通过焊接将异种金属整合在一起,使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机械等性质均符合生产制造标准。
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异种金属焊接工艺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未形成极具导向性的工艺标准,用以整合低碳钢与低合金钢,这也为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提供机会。
基于此,为使低碳钢与低合金钢得以有效焊接,探究相关焊接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低碳钢;低合金钢;焊接工艺前言:低碳钢以及低合金钢焊接工艺属于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类型。
利用异种钢焊接结构可以提高焊接的经济成本,节约贵重材料,并且有利于提高构件的应用性能。
异种金属构成的焊接结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石油、矿山、化工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低碳钢以及低合金钢都属于珠光体钢,这两种异种钢焊接结构的应用比较普遍。
低碳钢的焊接性能比较优良,并且钢材成本相对较低。
而普通低合金钢能够在碳钢的基础上加入微量合金元素,促使碳钢组织变化形成较强屈服强度以及韧性的钢材结构。
1、什么是低碳钢低碳钢,是一种钢铁材料,属于碳素钢分类,之所以被分在碳素钢下面是因为其中的碳含量所决定。
因为低碳钢的含碳量只有25%,并且低碳钢的强度比较低,并且质地非常软,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软钢”。
低碳钢主要包括大部分普通碳元素结构的钢铁,以及某一部分具有优质碳素结构的钢铁。
这些钢铁不用经过加工就可以直接用于工程中,因为低碳钢在加热过后非常容易冷却并且非常容易成形,所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低碳钢进行成形。
因为低碳钢的碳素含量的原因,低碳钢也具有非常好的焊接性,非常容易被加工。
2、焊接环境管道焊接的环境控制是制约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种材料焊接⼯艺各种材料焊接⼯艺各种材料焊接⼯艺8.1碳钢、合⾦钢焊接8.1.1碳钢的焊接碳钢是最容易焊接的⼀种⾦属,适⽤于碳钢的焊接⽅法很多,氧–⼄炔⽓⽓焊、药⽪焊条电弧焊、埋弧焊、⽓体保护电弧焊、等离⼦弧焊、电渣焊、电阻焊、磨擦焊、热剂焊、钎焊等,⼏乎所有焊接⽅法都能适⽤。
碳钢以铁为基础,以碳为合⾦元素,碳含量⼀般不超过 1.0%,此外,含锰量不超过1.2%,硅量不超过0.5%,皆不作为合⾦元素。
⽽其他元素,如镍、铬和铜等,更控制在残余量的限度内,远⾮合⾦成分。
杂质元素,例如硫、磷、氧、氮等,根据钢材品种和等级的不同,也都有严格限制。
碳钢的焊接性主要取决于碳含量,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焊接性逐渐变差。
碳钢中的锰和硅对焊接性也有影响。
它们的含量增加,焊接性变差,但不及碳作⽤强烈。
锰和硅的影响可以折算为相当于多少碳量的作⽤,这样适⽤于碳钢的碳当量(Ceq)经验公式如下:Ceq= C + Mn/6+Si/24 (%)Ceq 值增加,则产⽣冷裂纹的可能性增加,焊接性变差。
通常,Ceq⼤于0.4时,冷裂纹的敏感性将增⼤,另外,焊接冷却速度也会影响焊缝和热影响区组织,从⽽影响母材的焊接性。
(1)低碳钢的焊接1)焊接性低碳钢含碳量低,锰、硅含量⼜少,所以通常情况下不会因焊接⽽引起严重硬化或淬⽕组织。
这种钢材的塑性和冲击韧性优良,焊成的接头塑性和冲击性也良好,焊接时,⼀般不需预热、层间温度和后热,焊后也不必采⽤热处理改善组织,可以说,整个焊接过程中⽏需特殊的⼯艺措施,其焊接性优良。
2)焊接材料的选⽤a.焊接低碳钢时⼤多使⽤E43××系列的焊条,因为低碳钢结构通常使⽤GB700-88的Q235牌号钢材制造,这类钢材的抗拉强度平均值为417.5N/mm2(42. kgf /mm2),⽽E43××系列焊条熔敷⾦属的抗拉强度不⼩于420N/mm2(43 kgf /mm2),在⼒学性能上正好与之匹配。
压力管道的管道材料的焊接工艺及其要求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压力管道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在石化、煤化工、城市供水、天然气输送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压力管道的生产和维护中,焊接工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压力管道的管道材料出发,深入探讨其焊接工艺及其要求。
一、管道材料的常用种类在压力管道生产中,常见的管道材料主要包括碳素钢、合金钢、不锈钢、塑料、玻璃钢等。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应用场景,因此在进行管道材料的焊接工艺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材料类型进行适当的调整。
1.碳素钢:碳素钢是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材料,具有寿命长、耐腐蚀、成本低等特点,是制造低压管道的常用材料之一。
2.合金钢:与碳素钢相比,合金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因此在高压管道和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中得到广泛应用。
3.不锈钢:与其他材质相比,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尤为突出,而且可以抗氧化腐蚀和化学性腐蚀,其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于钛合金。
4.塑料:塑料的优点在于重量轻、成本低且使用寿命长,在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城市自来水管道、下水道和燃气管道等等。
5.玻璃钢:玻璃钢是一种理想的轻质高强材料,可用于制造管道、储罐和雕塑等制品。
它有耐腐蚀、抗老化、防水、隔音、耐磨、透光等特性。
不同材料的焊接工艺不同,本文将以碳素钢、合金钢为例,详细探讨其焊接工艺和要求。
二、管道焊接工艺和要求1.碳素钢管道的焊接工艺及其要求碳素钢管道的焊接工艺主要有TIG焊接、MIG焊接和手工焊接等。
其中,TIG焊接比较适合焊接薄壁管材和不锈钢管材,MIG焊接则比较适合焊接大口径管道等。
碳素钢管道的焊接质量要求高,必须保证焊缝无裂纹、无夹渣、无气孔、无裂纹,同时要保证焊接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在焊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备工作:将管材进行理顺、测量尺寸、除锈、剃毛等处理,以保证管材表面干净整洁。
现场低碳钢及低合金钢管道焊接工艺规程编制说明为了适应现场施工管理需要,力求做到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故根据国家有关的标准,编制本工艺规程。
目录一焊工资格-------------------------------------------------------------------55 二焊接工艺评定-------------------------------------------------------------55 三焊接设备-------------------------------------------------------------------55 四焊接材料-------------------------------------------------------------------56 五焊接工艺-------------------------------------------------------------------56 六检验-------------------------------------------------------------------------58 七焊缝返修-------------------------------------------------------------------58 八焊接规范参数、母材分类分组表及焊接作业指导书-------------58一、焊工资格1、从事现场管道焊接的焊工,必须持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合格证,且仅能从事考试合格项目范围内的焊接工作,合格项目有效期期满应及时复考以免超期上岗。
二、焊接工艺评定1、焊接前,应按国家标准GB50236或JB4708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直至合格为止。
2、焊接工艺评定是在焊接性试验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前工艺验证试验,应在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以后,焊接产品以前进行。
筑龙网WW W.ZH UL ON G.CO M碳素钢及合金钢焊接施工工艺标准本焊接施工工艺标准仅适用于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30%的碳素钢、低合金钢、低温钢、耐热钢焊接。
第一节 设备及材料要求第2.1.1条 制作产品的材料必须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合格证。
当对其有疑问时,必须进行机械力学性能试验和物理化学分析。
第2.1.2条 使用的焊接材料必须根据母材的化学成份并按照与母材“等强度”原则进行选择。
第2.1.3条 焊接设备选用必须根据产品制作设计要求进行,当质量要求高,合金钢成份复杂,淬硬倾面大可焊性能差的材料使用TIG 焊,可焊性能好的母材可使用手工电弧焊设备。
第2.1.4条 据产品质量要求不同,选择合适的烘干箱,对焊接材料进行烘干。
第二节 主要机具第2.2.1条 机械:电焊机、烘干箱、焊条保温筒第2.2.2条 工具:角面磨光机、钢丝刷、扁铲、锤子、灭火器等 第2.2.3条 其它:焊接检验尺、放大镜第三节 作业条件及人员要求 第2.3.1条 进行焊接的焊工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取得政府部门及公司认可的合格焊工 第2.3.2条 在确认材料的焊接性能后,应在工程焊接前对被焊接材料进行工艺评定。
第2.3.3条 焊接工艺评定试件必须按GB50236-98规定进行。
第2.3.4条 评定试件应由本单位熟练焊工施焊,并认真作好记录,评定报告批准应由三公司总工程师批准。
第2.3.5条 工艺评定后,必须编制焊接作业指导。
第2.3.6条 参加现场焊接的焊工,应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对上岗焊工必须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并进行安全教育。
第2.3.7条 焊接作业条件必须通风良好,无可燃易爆材料所有杂物必须清理干净。
筑龙网WW W.ZH UL ON G.CO M第四节 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焊前准备---预制加工----组对----打底焊-----填充盖面焊---外观检查----内部质量检查----交工第2.4.1条 焊前准备:焊前坡口切割加工可用机械方法,等离子切割,氧乙炔切割等放法,在热加工切割坡口后,必须除去表面氧化皮、熔渣,及影响接头质量的表面层。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6-82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一般规定第二章碳素钢及合金钢的焊接第一节材料第二节焊前准备第三节焊接工艺要求第四节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第三章铝及铝合金的焊接第一节材料第二节焊前准备第三节焊接工艺要求第四章铜及铜合金的焊接第一节材料第二节焊前准备第三节焊接工艺要求第五章焊接工艺试验第一节试验原则第二节试验要求第三节试验评定第六章焊工考试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焊工操作技能考试第三节附则第七章焊接检验第一节焊接前检查第二节焊接中间检查第三节焊接后检查第四节焊接工程交工验收附录附表1附表1-1附表1-2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附表6附表7附表8附表9附表10附表11附表12附表13附表14附表15编制说明主编部门:化学工业部批准部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实行日期:1982年8月1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文件(82)建发施字25号关于颁发《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国务院有关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建委,基建工程兵:由我委委托化学工业部负责组织有关单位编写的《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为国家标准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号为GBJ236—82,自一九八二年八月一日起实行。
本规范由化学工业部基建局管理和解释。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日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概述第1.1.1条为指导设备和工业管道的焊接工程特制定本规范。
它适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和轻纺等行业工程建设的施工现场。
第1.1.2条本规范适用于碳素钢(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3%)、合金钢(普通低合金结构钢、低温用钢、耐热钢及奥氏体不锈钢)、铝及铝合金(工业纯铝及防锈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紫铜及黄铜)的手工电弧焊、氩弧焊、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氧-乙炔焊。
第 1.1.3条用于现场焊接作业的其他标准和设计文件中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不得低于本规范。
第1.1.4条焊接作业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等应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碳素钢及低合金钢焊接工艺标准首先是焊接前的准备工作。
焊接前应对焊缝进行清洁,除去油污、氧化物和其他杂质。
焊接件应进行预热处理,以减轻组织变形和应力。
焊接前还需检查焊接缺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修补。
焊接工艺方面,一般有手工电弧焊、埋弧焊、气焊和等离子焊等多种方法。
不同工艺对焊接件的表面准备和焊接参数要求有所不同。
根据工艺标准,焊缝应根据要求进行预备切割和制备,并注意保证焊接面和母材的干燥。
焊接参数应明确指定,包括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和焊接剂量等。
焊接过程中的控制要求也十分重要。
焊接中需要控制焊接电流和电压的稳定性,以及焊接速度的一致性。
同时还需要合理选用焊接材料和焊接剂,确保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焊接后的工艺标准包括焊后退火处理和检验等。
焊接后的焊缝应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和改善金属组织。
焊接接头还需要进行各项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检验、力学性能检验和无损检测等。
根据标准和规范要求,对于不合格的焊接接头,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补或改造。
在具体的焊接工艺中,还有一些特殊要求需要注意。
比如,焊接过程中需要注意焊接速度和焊接时的保护气体的流动情况。
对于一些特殊材料,还需要采取特殊的焊接工艺和焊接剂。
此外,焊接工艺中还需要注意对焊接设备和工具的合理使用和维护,以确保焊接质量和安全。
总结起来,碳素钢及低合金钢焊接工艺标准包括焊前准备、焊接工艺、焊接控制和焊后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正确执行这些标准和规范,可以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和安全,提高焊接工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常用碳素钢及合金钢焊接材料的选用在焊接工程中,常见的碳素钢和合金钢材料是非常常用的。
选择适当的焊接材料对于焊接接头的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常见的碳素钢和合金钢焊接材料的选用进行详细介绍。
1.碳素钢焊接材料的选用:
碳素钢是指碳含量在0.08%-2.11%之间的钢材。
常见的碳素钢焊接材料有以下几种:
-E6010电焊条:E6010焊条属于腐蚀性金属补焊电焊条,适用于所有位置焊接,尤其适合垂直向上焊接,焊接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在高工作电压下仍能保持高电弧稳定性。
-ER70S-6焊丝:ER70S-6焊丝是一种通用性较强的焊接材料,适用于钢结构、汽车制造、桥梁建设等领域。
焊接接头的强度高,焊道质量好,抗蚀性强。
-E7018焊条:E7018焊条是碳钢低氢焊条,适用于高强度焊接。
焊接速度较慢,但焊道质量好,抗冷裂性好,焊缝强度高,低温韧性好。
2.合金钢焊接材料的选用:
合金钢是指在碳素钢基础上添加了其他元素形成的钢材,以提高钢材的硬度、强度和耐蚀性等性能。
常见的合金钢焊接材料有以下几种:-E8018-B2焊条:E8018-B2焊条适用于焊接Cr-Mo合金钢,在高温高压、高强度焊接工艺中具有良好的抗蠕变和高温持久性能。
-ER80S-B2焊丝:ER80S-B2焊丝适用于焊接Cr-Mo合金钢,具有高炉料耐热性和高温韧性。
-E904L焊条:E904L焊条适用于焊接超低碳铬镍钢,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总的来说,选择适当的焊接材料对焊接接头的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在选择时,应根据焊接材料的材质、焊接接头的要求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保证焊接连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GB50236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97《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 总则为了保证工程建设施工现场设备和工业金属管道焊接工程的质量,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碳素钢、合金钢、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工业纯钛、镍及镍合金的手工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焊和氧乙炔焊的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
本规范不适用于施工现场组焊的锅炉、压力的焊接工程。
焊接工程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应执行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法律的有关规定。
焊接工程施工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通用规定2.1 设计文件设计文件标明母材、焊接材料、焊缝系数及焊缝坡口的形式,并对焊接方法、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及焊接检验提出要求。
2.2 焊接人员及其职责2.2.1 焊接技术人员焊接技术人员应由中专及以上专业学历、有1年以上焊接生产实践的人员担任。
焊接技术人员应负责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作业指导书和焊接技术措施,指导焊接作业,参与焊接质量管理,处理焊接技术问题,整理焊接技术资料。
2.2.2 焊接质检人员焊接质检人员应由相当于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有一定的焊接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人员担任。
焊接质检人员应对现场焊接作业进行全面检查和控制,负责确定焊缝检测部位,评定焊接质量,签发检查文件,参与焊接技术措施的审定。
2.2.3 无损探伤人员无损探伤人员应由国家授权的专业考核机构考核合格的人员担任,并应按考核合格项目及权限,从事焊接检测和审核工作。
无损探伤人员应根据焊接质检人员确定的受检部位进行检验,评定焊缝质量,签发检验报告,对外观不符合检验要求的焊缝应拒绝检验。
2.2.4 焊工焊工必须按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进行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施焊。
焊工应按规定的焊接作业指导书主焊接技术措施进行施焊,当遇至工况条件与焊接作业指导书及焊接技术措施的要求不符合时,应拒绝施焊。
2.2.5 焊接热处理人员焊接热处理人员应经专业培训。
低碳钢或低合金钢板对接立焊co2焊填充层焊接的操
作方法
低碳钢或低合金钢板对接立焊CO2焊填充层的焊接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工具和材料:准备CO2气体、焊丝、焊机、焊枪、夹具、磨光机等
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2. 清理坡口:在焊接前,应清除坡口及其周围20mm内的油污、锈迹等杂质,并检查焊件是否匹配。
3. 固定焊件:将低碳钢或低合金钢板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保证对接间隙均匀,避免错边。
4. 预热:根据需要,对焊件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一般为100~200℃。
5. 焊接:采用合适的焊接参数,如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进行焊接。
填充层的焊接应保证焊缝平整、无缺陷,并控制好熔深。
6. 焊后处理:焊接完成后,应清除焊渣、飞溅物等杂质,检查焊缝质量。
如果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应在焊后及时进行。
以上是低碳钢或低合金钢板对接立焊CO2焊填充层的焊接操作方法,需要
注意的是,焊接参数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焊接质量和工件的美观性。
同时,焊接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如佩戴焊接面罩、手套等。
45钢焊接预热温度标准在焊接过程中,预热是防止焊接裂纹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45钢焊接预热温度标准的主要内容:1.一般碳素钢对于一般碳素钢,在进行焊接时,预热温度应不低于100°C。
在环境温度低于0°C时,应采取额外的保温措施。
预热可以消除焊接接头处的温差,减少应力集中,降低裂纹风险。
2.低合金钢对于低合金钢,预热温度应根据钢材的强度级别和化学成分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预热温度在100°C到200°C之间。
对于高强度级别的低合金钢,应适当提高预热温度。
3.高合金钢高合金钢中含有的合金元素较多,焊接时容易产生裂纹。
因此,高合金钢的预热温度通常较高。
一般建议预热温度在150°C到300°C之间,具体应根据钢材的化学成分和强度级别来确定。
4.不锈钢不锈钢是一种具有高耐腐蚀性的金属材料,但在焊接时也容易出现裂纹。
为了防止裂纹,不锈钢焊接前需要进行预热。
预热温度应根据不锈钢的种类和厚度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预热温度在100°C到150°C之间。
5.厚度和刚度很大时当焊件的厚度和刚度较大时,预热温度应适当提高。
这是为了更好地消除焊接应力,防止裂纹的产生。
建议预热温度在150°C到250°C之间。
6.若焊件太大整体预热有困难时如果焊件太大,整体预热变得困难或不可行,可以采取局部预热的方法。
即只对焊接区域及其周边进行预热,以减少温差和应力集中。
局部预热的温度应不低于100°C,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应注意避免局部过热现象的发生。
6 碳素钢及合金钢的焊接
6.1 一般规定
6.1.1 本章适用于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30%的碳素钢、低合金结构钢、低温钢、耐热钢、不锈钢、耐热耐蚀高合金钢现场焊接设备和管道的手工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焊及氧乙炔焊。
6.1.2 焊缝的设置应避开应力集中区,便于焊接和热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1 钢板卷管或设备、容器的筒节与筒节、筒节与封头组对时,相邻两纵向焊缝间的距离应大于壁厚的3倍,且不应小于100 mm,同一筒节上两相邻纵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0 mm;
6.1.2.2 加热炉受热面管子的焊缝中心与管子弯曲起点、联箱外壁及支、吊架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70 mm;同一直管段上两个对接焊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 mm;
6.1.2.3除焊接及成型管件外的其他管子对接焊缝的中心到管子弯曲起点的距离不应
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应小于l00 mm;管子对接焊缝与支、吊架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m。
同一直管段上两对接焊缝中心面间的距离: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时不应小于150mm;公称直径小于150mm时不应小于管子外径;
6.1.2.4 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当不可避免时,应符合本规范第11.3.9条的规定。
6.1.3焊缝的坡口形式和尺寸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焊接作业指导书的规定。
当无规定时,埋弧焊焊缝坡口形式及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埋弧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GB 986的规定,其他焊缝坡口形式和尺寸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第C.0.1条的规定。
6.2 焊前准备
6.2.1焊件的切割和坡口加工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等离子弧、氧乙炔焰等热加工方法,在采用热加工方法加工坡口后,必须除去坡口表面的氧化皮、熔渣及影响接头质量的表面层,并应将凹凸不平处打磨平整。
6.2.2焊件组对前应将坡口及其内外侧表面不小于l o mm范围内的油、漆、垢、锈、毛刺及镀锌层等清除干净,且不得有裂纹、夹层等缺陷。
6.2.3除设计规定需进行冷拉伸或冷压缩的管道外,焊件不得进行强行组对。
6.2.4 管于或管件对接焊缝组对时,内壁应齐平,内壁错边量不宜超过管壁厚度的10%,且不应大于2mm;
6.2.5设备、容器对接焊缝组对时的错边量应符合表6.2.5及下列规定。
6.2.5.1只能从单面焊接的纵向和环向焊缝,其内壁最大错边量不应超过2mm;
6.2.5.2 复合钢板组对时,应以复层表面为基准,错边量不应超过钢板复层厚度的50%,且不应大于1mm。
6.2.6 不等厚对接焊件组对时,薄件端面应位于厚件端面之内。
当内壁错边量超过本规范第6.2.4条及第6.2.5条规定或外壁错边量大于3nim时,应对焊件进行加工(图6.2.6)。
(a)内壁尺寸不相等
(b)外壁尺寸不相等
(c)内外壁尺寸均不相等(d)内壁尺寸不相等的
削薄
图6.2.6 不等厚对接焊件坡口加工
注:用于管件时如受长度条件限制,图(a)①、(b)①和(c)中的l 5°角允许改用30°角。
6.2.7 焊件组对时应垫置牢固,并应采取措施防止焊接和热处理过程中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
6.2.8 当焊件采用半自动或自动焊接时,纵焊缝两端宜装上与母材相同或同一类别号材质的引弧板和熄弧板。
6.2.9 不锈钢焊件坡口两侧各l00 mm范围内,在施焊前应采取防止焊接飞溅物沾污焊件表面的措施。
6.2.10 焊条、焊丝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烘干,并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干燥。
焊丝使用前应清除其表面的油污、锈蚀等。
6.3焊接工艺要求
6.3.1 焊条、焊丝的选用,应按照母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焊接接头的抗裂性、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使用条件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1 焊接工艺性能应良好。
6.3.1.2 同种钢材焊接时,焊缝金属的性能和化学成分应与母材相当。
(1)低温钢应选用与母材的使用温度相适应的焊材,
(2)耐热耐蚀高合金钢,可选用镍基焊材。
6.3.1.3 异种钢材焊接时的焊条选用。
(1)当两侧母材均为非奥氏体钢或均为奥氏体钢时,可根据合金含量较低一侧母材或介于两者之间的选用焊材;
(2)当两侧母材之一为奥氏体钢时,应选用25Cr—13Ni型或含镍量更高的焊材。
6.3.1.4 复合钢板焊接时,基层和复层应分别选用相应焊材,基层与复层过渡处的焊接,应选用过渡层焊材。
6.3.1.5碳素钢及合金钢焊接材料的选用,宜符合本规范附录D第 D.0.1条及第D.0.2条的规定。
6.3.2埋弧自动焊时,选用的焊剂应与母材和焊丝相互匹配。
6.3.3 定位焊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6.3.3.1焊接定位焊缝时,应采用与根部焊道相同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并应由合格焊工施焊。
6.3.3.2 定位焊缝的长度、厚度和间距,应能保证焊缝在正式焊接过程中不致开裂。
6.3.3.3在焊接根部焊道前,应对定位焊缝进行检查,当发现缺陷时应处理后方可施焊。
6.3.3.4与母材焊接的工卡具其材质宜与母材相同或同一类别号。
拆除工卡具时不应损伤母材,拆除后应将残留焊疤打磨修整至与母材表面齐平。
6.3.4严禁在坡口之外的母材表面引弧和试验电流,并应防止电弧擦伤母材。
6.3.5对含铬量大于或等于3%或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5%的焊件,氩弧焊打底焊接时,焊缝内侧应充氩气或其他保护气体,或采取其他防止内侧焊缝金属被氧化的措施。
6.3.6 焊接时应采取合理的施焊方法和施焊顺序。
6.3.7施焊过程中应保证起弧和收弧处的质量,收弧时应将弧坑填满。
多层焊的层间接头应错开。
6.3.8 管子焊接时,管内应防止穿堂风。
6.3.9 除工艺或检验要求需分次焊接外,每条焊缝宜一次连续焊完,当因故中断焊接时,应根据工艺要求采取保温缓冷或后热等防止产生裂纹的措施,再次焊接前应检查焊层表面,确认无裂纹后,方可按原工艺要求继续施焊。
6.3.10 需预拉伸或预压缩的管道焊缝,组对时所使用的工卡具应在整个焊缝焊接及热处理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拆除。
6.3.11低温钢、奥氏体不锈钢、耐热耐蚀高合金钢以及奥氏体与非奥氏体异种钢接头焊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1.1 应在焊接作业指导书规定的范围内,在保证焊透和熔合良好的条件下,采用小电流、短电弧、快焊速和多层多道焊工艺,并应控制层间温度。
6.3.11.2 对抗腐蚀性能要求高的双面焊焊缝,与腐蚀介质接触的焊层应最后施焊。
6.3.11.3低温钢焊接完毕,宜对焊缝进行表面焊道退火处理。
6.3.12复合钢焊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2.1 严禁使用基层和过渡层焊条焊接复层。
6.3.12.2焊接过渡层时,宜选用小的焊接线能量。
6.3.12.3在焊接复层前,应将落在复层坡口表面上的飞溅物清理干净。
6.3.13应根据设计规定对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及其附近表面进行酸洗、钝化处理。
6.4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6.4.1进行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应根据钢材的淬硬性、焊件厚度、结构刚性、焊接方法及使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6.4.2要求焊前预热的焊件,其层间温度应在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内。
6.4.3当焊件温度低于0℃时,所有钢材的焊缝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到15℃以上。
6.4.4对有应力腐蚀的焊缝,应进行焊后热处理。
6.4.5 非奥氏体异种钢焊接时,应按焊接性较差的一侧钢材选定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温
度,但焊后热处理温度不应超过另一侧钢材的临界点A。
Cl
6.4.6调质钢焊缝的焊后热处理温度,应低于其回;每火温度。
6.4.7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基准侧不应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焊后热处理的加热范围,每侧不应小于焊缝宽度的3倍,加热带以外部分应进行保温。
6.4.8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过程中,焊件内外壁温度应均匀。
6.4.9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时,应测量和记录其温度,测温点的部位和数量应合理,测温仪表应经计量检定合格。
6.4.10对容易产生焊接延迟裂纹的钢材,焊后应及时进行焊后热处理,当不能及时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应在焊后立即均匀加热至200~300℃,并进行保温缓冷,其加热范围应与焊后热处理要求相同。
6.4.11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温度应符合设计或焊接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当无规定时,常用管材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温度宜符合表6.4.11的规定;设备、容器焊接的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温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 150的有关规定。
常用管材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工艺条件表6.4.11
50℃。
6.4.13 焊后热处理的加热速率、热处理温度下的恒温时间及冷却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6.4.13.1当温度升至400℃以上时,加热速率不应大于(205×25/δ)℃/h,且不得大于330℃/h。
6.4.13.2 焊后热处理的恒温时间应为每25mm壁厚恒温1h,且不得少于15min,在恒温期间内最高与最低温差应低于65℃。
6.4.13.3恒温后的冷却速率不应大于(60×25/δ)℃/h,且不得大于260℃/h,400℃以下可自然冷却。
6.4.14热处理后进行返修或硬度检查超过规定要求的焊缝应重新进行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