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篇一:毛笔行草书法欣赏

篇二: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中文名:王羲之国籍:中国主要成就:书法民族:汉族《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

代表作品:

公元303年,一作321帖

出生日期:

年所处时代:东晋公元361年,一作379称号:书圣

逝世日期: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XX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2.作品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

十七贴(局部)

快雪时晴贴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

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

所无」之誉。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最早见于北宋著名丛帖《绛帖》,后经《宣和书谱》著录,当时共有九行,后被一分为二,嘉德秋拍亮相的为前半部,纵24.5厘米,横13.8厘

米,四行,四十一字。丧乱帖

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二.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中文名:王献之出生日期:344国籍:中国逝世日期:3

86

民族:汉族职业:书法家出生地:会稽,今浙江绍兴代表作品:《淳化阁帖》

艺术的发展

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

毛笔行草书法书写技巧大全

毛笔行草书法书写技巧大全 一、从基本功入手三个联合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楷书与行书联合。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二、推荐范本“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三、三大创作 一、从基本功入手 三个联合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 楷书与行书联合。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

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 二、推荐范本 “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冷静愉快做到稳健、轻巧重笔势(即趋向)凭据字形巨细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崎岖。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清闲;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

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体结构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外于冷清。 5、作品整体结构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优劣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向此结构之妙也。 五、十个誊写要害词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

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万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竣事笔毛回复,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爽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突然爽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历程。 5、中侧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焦点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索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从书法史来看,专攻章草者,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人获得草圣之殊荣。 在真书(楷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称之为"今草"。其开拓者是东汉的张芝,是他创造出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的今草。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草圣。只是后来也写今草的张旭,被冠之以草圣。因其风头盖过了张芝的名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书史上还有张芝这么一位草圣。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这是颜真卿对草书产生和发展的总结和认识,其中"迨乎伯英,尤擅其美"句,指的就是张芝。在没认识怀素之前,他认为张旭的草书是"超绝古今"的。可是见了怀素的草书后,他又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其中"忽见师作"句,"师"是当时人们尊称怀素为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见了怀素的作品"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犹如又见到了昔日恩师张旭的风采。所以,此后人们将张旭和怀素并称之草圣。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阐述了章草和今草及代表人物。在章草中从来没

有产生过草圣,而在今草中却产生了两位草圣,即张芝和张旭。 在书史中,一直以来人们对狂草的定义和认识是十分模糊的。许多人将字形写得狂妄和潦草的作品统称为狂草,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按照构成的书体基础来划分,那么在篆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方可称之为"狂草"。而狂草的创始人,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怀素"。怀素对狂草的定义是:"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其中"圆而能转"指的就是狂草构成的书体基础是篆书。"字字合节"提出了狂草也要遵循和符合书法自身的法度和规律。现代有些人,创作出一些所谓的狂草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有很多冠之以狂草的作品,细看之下,其实是今草。 张旭和怀素,史称为"颠张醉素",都享有草圣之名。后人都笼统的称他们的作品为狂草代表作。其实,精确的划分应该称张旭的作品是今草的颠峰:而怀素的作品则是狂草的经典。为什么要如此进行精确的划分呢?如果,你是一个热爱习书之人,同时也想习草书的话,就要了解和掌握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这样在临摹的过程,就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初学书法者,可准备两管毛笔:一枝羊毫,一枝兼毫即可。书写时,一定要站立悬腕,可在报纸和废纸上,任意挥洒。或直线或竖线或弧线,一般要坚持二十个课时左右。直到写字时,手不再哆嗦即可。切记:中老年朋友初学书法时,不要同少年郎一样,在九宫格里写。那样的话,可能练一年后,书写时手还哆嗦。如果,按我这种方法去操练,你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相当于少年郎练字一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按照我所说得方法,能提高你对习书的兴致,而不至于将兴致夭折于九宫格中。小孩子练字感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1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2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3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4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5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

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 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在张旭和怀素以后,历代都有草书大家出现,如宋代黄庭坚、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2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3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4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

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篇一:毛笔行草书法欣赏 篇二: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中文名:王羲之国籍:中国主要成就:书法民族:汉族《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 代表作品: 公元303年,一作321帖 出生日期: 年所处时代:东晋公元361年,一作379称号:书圣 逝世日期: 年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XX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书法鉴赏论文之草书.doc

中国草书 草书不是最早的字体,相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晚出现的字体。文字本来是用来记载事件和表达意思的工具,能够被人们明白是它的首要任务,所以一开始文字出现的时候,它是工工整整的。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工工整整的字没办法适应当时的生活节奏,所以人们加快了写字的速度,这样一来文字就不再死板生硬,就有了灵动的气息。再后来,爱好书法的人们对写字有了更多的追求,他们不满足仅仅让文字用来记录和表述,他们要给每个字注入生命的灵气,让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用草书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这些字不再只是背负它本来的使命,而是拥有了生命,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像在做着表情告诉我们书写者当时的心情。草书,把书法艺术推向最高点。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所以今草起于何时,也是说法不一。不过,提到草书,就不能不提汉末书法家张芝。东汉大书法家张芝,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书圣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张芝的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极盛时期,各种书法都同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规范后世的楷模,草书也不例外。 在东晋,草字体的自身不断演变。书写工具也得到了改进,笔墨纸砚的制作更加完善,日趋精良,种类繁多,这为东晋书法家充分发挥艺术才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思想方面,随着儒家思想的衰退,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起,老庄思想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这也为草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崇尚自然,寻求情感寄托的书法家们将草书作为个人情感的宣泄方式,并将它推向书法艺术的高峰。 东晋的书法要是少了书圣王羲之的贡献一定会逊色很多。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断而还连?。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号称小圣。他既学王羲之,也学张芝,创制了“一笔书”,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也就是一种上下相连的草书,

最漂亮的毛笔行书欣赏[行书书法欣赏]

最漂亮的毛笔行书欣赏[行书书法欣赏] 学习行书书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摹写”和“临写”,以下几幅优秀精美的行书书法送给正在学习行书的朋友。下面是为你的行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是比较晚出的书体。从形态上说,“行”者,与“坐”、“跑”相对而言。《说文解字》云:“行者,人之步趋也。”行书最初又叫“行押书”、“行狎书”。唐韦续谓:“行书,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而《宣和书谱·行书叙论》日:“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草行。”言其“贵简易相间流行”。最初传为刘德升所创,其门下有钟繇、胡昭二弟子。钟瘦胡肥,而实迹都不可见。钟繇的楷书确有行书之意趣,也可玄想其行押书之特点。当然,真正能看到比较清楚的二王行书,也已经是唐代摹本了。对于行书的特点,苏轼有个形象的说明:楷如坐着,行如行走,草如跑步。行走最好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虽然它后起而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行书分为行楷与行草。所以,简单地说,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书体,兼有楷书和草书的某些特征。 马宗霍认为,书以晋人为最高最盛,晋书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并称,成为一代之尚也。原因有三:一是时接汉魏,诸体悉备;二是隶奇草圣,笔迹多传;三是俗好清谈,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骛

皋壤。而钟繇、胡昭为行书之宗。加之晋人禁碑,刻石较少,晋人所传唯缣纸而已。而且行书在缣纸上更易表现其性能,所谓“自相得而益彰”。论者谓晋人书以韵胜,以度高。而韵与度,皆须求之于笔墨之外。“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干,然后韵敛而度凝。徒以韵胜,则韵浮于气也。徒以度高,则度离于骨矣。”马氏认识到晋人行书形成的原因,也看到行书发展的利弊,是较早对行书成因作出概括的研究者。不过,其后言“晋书虽工之极,而实卑之始;虽盛之极,而实衰之渐”。似乎为帖学末流敲响了警钟,应当历史地看待这一点。 在传统的篆、隶、楷、草四大体中,没有行书之地位。但时代发展,无论是为了实用还是为了审美,行书以其独特之魅力后来居上,因其可以伸缩的巨大空间而获得最为旺盛的生命力。 从书论历史角度看,最初创造行书体的人是刘德升。当然书体的演变并非一人能成,刘氏顺应潮流,对行书加以归纳总结,集其大成而已。刘德升(生卒年不详),字君嗣,颍川人,为东汉桓、灵时期人。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他对书坛的贡献是:一是相传创造了妍美婉约的行书体,独步当时;二是培养了胡昭、钟繇两位书法家,钟繇成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可谓成就非凡。行书的产生是在汉代,而成熟在魏晋。自魏晋之后,很少书家不擅长行书。而在五大体系统中,行书系统队伍最为庞大,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名家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 毛笔草书法作品欣赏: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1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2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3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4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5 草书正文章法要素: 书法的章法是一个老问题,书法章法指导书也出版了很多种。但到目前为止,书法理论界并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章法理论体系。尤其是行草书正文的章法,学术界研究不多,且各种说法不一。剔除某些书法理论家有意神化的因素,仔细分析,其实只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小、倾斜、粗细、疏密、连断、穿插、飞白、浓淡。其中,又以大小、倾斜为核心。下面试一一加以说明。- 一、大小-,大小变化,是正文章法的第一要则。王羲之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真是深得章法三味。从这个意义上说,楷书、篆书等外形方正的字体,只须均匀安排好空间,照文字写去便可。但行草书万不可如此。王羲之云“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惬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置大小于正文章法之首位,良有以也。-

大小变化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字与字之间有大有小,二是字的内部亦有大有小。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好安排,一般说来,笔画多的自然大,笔画少的就应写小。但也不是绝对。古帖中经常可以看到书法家把笔画比较少的字如“也”、“乎”等写得很大。一般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句尾,以示强调。大小近似的字数绝对不能连续超过三个,否则,必成板滞。这是由人的审美心理决定的,超过三个就会造成审美疲劳。所以在第四个字时,必须要加以变化。- 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变化,只就大体而言,最精微的还是字内的变化。一字之内的变化,可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或左大右小,或左小右大。非经长期训练,无法体会其妙处。- 二、倾斜-,如果整篇作品仅有大小变化,仍毫无生气可言,必须让每个字都动起来。其秘诀,就是倾斜,亦即王羲之所言“僵仰”。古人描述倾斜的术语较多,如欹侧、问背、奇崛、气势等,但都不如“倾斜”明白易懂。- 受过长期楷书训练的人,习惯于平正,对倾斜最难接受。殊不知古人云既达平正,复求险绝。险绝即倾斜也。古人所谓的“势”,正是倾斜所致。很多书法爱好者不知倾斜之理,不能臻至更高境界,惜哉。- 倾斜所造成的“势”,符合人类视觉的本能追求。人类视觉有天生追求平衡的倾向,而一旦达到平衡,反而趣味全失。倾斜的字,正处于趋向平衡的过程,就如物理学上的势能。为求险绝,不惜张牙舞爪、扭捏作态,甚至叫嚣怒骂,狂魔乱舞,也无碍。技法纯熟之后,脱去张牙舞爪的外象,复归平正雍容。此时的平

草书书法作品欣赏天道酬勤

草书书法作品欣赏天道酬勤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欣赏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1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2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3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4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5 狂草书法的收与放: 狂草书是一种高度夸张的线条造型艺术形式。了解、掌握、熟练运用其中的收放规律,对创作出成功的狂草书作品来十分重要。现代着名草书家于右任先生说“狂草,草书中之美术品也。”“以放纵鸣高,以自由博变为能”。本文仅就狂草书的收放内涵论述如下。 因字设形中的收与放 因字设形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一条重要规律,狂草书尤其强调因字设形规律在创作中的运用。在服从于、服务于一副作品整体美的前提下,每个字都表现为整体美中的一个点,这个点的收与放要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即表情达意的阶段而定。如果是起的阶段,以收为主;承的阶段,以渐放为主;转的阶段,以放为主;合的阶段,以更高一层的收放互动为主,并注意与起的阶段相呼应,不可尾不顾头,各自独立。当然,这是运用因字设形规律一般的

把握尺度,具体到一幅作品,即使是同一个字在各阶段的收与放的表现就千差万别了。这种千差万别,并不是这个规律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身体、年龄(主观因素),笔墨纸砚、环境(客观因素)的变化,使因字设形过程中的收放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见,字形结构的变化是动态的,绝对的,收放的规律是稳定的,相对的。 一个墨单位中的收与放 一个墨单位即毛笔啖一次墨后所写出的字到下一次啖墨间的空间和时间。一个墨单位相对于整幅作品来说,它是一个局部;对于本单位来说,它又是一个全局。其中的收与放,具体表现着狂草书家的语言方式、风格、情趣、韵调、节奏、特色。因此,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根线条、每一组线条(即书法语言、也叫语汇)的收放首先要服从这个局部的全局,然后才是这个局部内的收放变化。轻轻重重、轻重轻重、虚虚实实、虚实虚实、长长短短、长短长短、左左右右、左右左右,枯润、黑白等等,或顺势而下,或向背而行,“放纵鸣高,自由博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个墨单位的收与放还要与上一个墨单位的收放有承接、有变化、有对比、有发展,还要区别于左右墨单位的收放,并与其和睦相处,共繁共荣,双赢璧合。能否处理好每一个墨单位的收放是关乎整幅作品成败的关键一环。有时一个墨单位的收与放是表现为表情达意的铺垫之用;有时它的收放是表现为情感的九曲回肠之态;有时它的收放表现为情绪爆发之果。可见,每一个墨单位的任务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收放的起始和结束部分不要相撞,以形成墨色收放关系的对比、均衡,自然产生视觉冲击的错落美、情绪

繁体字古诗词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繁体字古诗词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学表现形式,它对我国的影响甚大。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人喜欢将自己喜欢的诗作书写成书法作品。下面是整理的繁体字古诗词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繁体字古诗词毛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中国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

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 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做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1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2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3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4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5 隶书笔法特点: 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

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1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2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3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4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5 草书的演变历程: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传说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漫钞说:“宣和,陕古人发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

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此说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 “章草”字体,虽已“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若从汉初木简书迹,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传世的法帖,计有史游《出师颂》、《淳化阁帖》中张芝书、皇象所书《急救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仍足供为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 “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行书之变体。 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伯英)所创始。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怀《书断》说:“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实,父子继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笔脉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未,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或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为章草,因伯英草而谓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章草字字独之,系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

行草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行草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行草书法作品的欣赏是要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行草,行草书法简单地说就是行书与草书的结合,兼具行书与草书的特点,在欣赏行草书法时要考虑到这个问题,然后要看书法的形,书法是一种艺术,具有艺术的共通点,那就是美,所以要看书法美不美,这里的美应该是书法之美,所谓草书应该是草而不乱的,如果很乱,杂乱无章那就不能称之为美了所以欣赏行草书法,要从特点与外形结合起来欣赏。 下面为大家展示两幅书法名家所做的行草书法真迹,从书法中领悟欣赏行草书法的魅力。首先是李成连老师的六尺行草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李成连六尺行草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名篇,上阕描写的是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是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抒发了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此幅作品用行书的手法行云流水般地书写出了诗词的那种气势和气魄,书法笔法流畅而不失变化。此幅作品适合挂在企业公司等场所,尤其是会客厅或领导级别的办公室里,不仅提升公司的品位,更能彰显领导者雄伟的报负及胸怀。送给开公司办企业的朋友也是很不错的礼物。 魏执礼的行草书法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动静相宜,趣味十足,细看之后,却有一股天真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对各种辩证元素的把握,做得十分精准。他的作品作品力求线条的张力,点画之间,表现得淋漓极致,行距之间,更是妙笔,随意之处更显天神,特别是线条的长短,收敛,单字的俯仰和开合等显得既奔放,又不失法度,外柔内刚,总体看来,浑厚古朴,跌宕起伏,如

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魏执礼小尺竖幅书法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是一幅行草书法,书写的是唐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原上草”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它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 异曲同功之妙,这就像人生,我们虽然都会经历困难,经历挫折,经历野火, 但你永远不知道春风到来后会发生什么事,黑暗总会过去,黎明总会到来,引 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 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无论挂在家中还是公司办公室都很合适,送给逆境中的朋友也很有深意。 魏执礼的行草书法,又并非一味地狂放和飘逸,他的一些行草书法线条丰 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深得书法之根源,创作出来的书法 作品,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典雅平淡,落落大方,法度严谨。也许这是古意的 浸熏,魏执礼的行书法,总有着一种平和典雅的气质。行书作品至始至终自都 有着一种唯美的音乐节奏感和跳跃感,在直觉化表现的同时充满丰富的细节, 并赋予其游刃于狂放与精谨之间的双重才能。 魏执礼在用墨上的技巧也是十分高超的,他将笔法、墨法和章法融为一体,他的行草书法中,墨色对比鲜明,节奏生动活泼。其行草书法用笔精到,用墨 简约,收笔之处,尤其传神,有一种不绝如缕的感觉。

毛笔行书书法字帖大全

近年来,以其美观,轻松实用而饱含艺术气息的特点博得了广大青少年学员的青睐。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中学都已开设了课程,而行书自然而然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毛笔行书书法字帖大全,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毛笔行书书法字帖大全欣赏 毛笔行书书法字帖1 毛笔行书书法字帖2

毛笔行书书法字帖3 毛笔行书书法字帖4 毛笔行书书法字帖5 行书字体的演变 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一下再写戈勾;也可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体态变化多:由于行书介于楷书与之间,因此其活动范围广,一个字会有好多种写法,

变化多。如“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工整有致,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书写时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所以用以草稿、信函、等,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是古今人士学习书法,特别重视此种字体,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字体。因此,项穆《书法雅言》概括说:“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行书中最着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虽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书的代表,其用笔灵动秀活,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而单字基本独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爱,在遗诏中将原本跟他随葬,现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层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草”。但“行草”与“草行”难以细分,习惯上经常混用。宋代苏东坡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行书之“行”就作行走解。行书其实没有严格规范,可工整,也可放轶。明代项目《书法雅言》这样表述:“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清代刘熙载也有所修正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其中《得示帖》可谓行草之典型,其中常有草字结法,且字与字之间每有连绵牵带,风格奔放。 字体演变是本着实用为目的,力求方笔快捷,省时省力。然而,草书过分的简笔使人很难看懂,因此减低了它的实用性,才有了行书出头的机会。可以说,每一种新产生的字体都比旧体向这个方向更靠近了一步。写行书确实比草(章)书、八分要简便一些,又接近正体字,比较易认一些,所以这种字体一直到今天还为大家所用,也是所用的范围最广的一种。这就是为什么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字体流行起来的原因。这新的流行字体就是行书。字的主要目的到底还是为了用,美的欣赏则是附着上去的。

钢笔行草书法作品 硬笔行书书法欣赏

钢笔行草书法作品硬笔行书书法欣赏 行草书钢笔书法,让你欣赏行草书不一样的美感。下面是为你 的钢笔行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笔字基本笔画的写法 钢笔楷书的基本笔画主要有点、横、竖、钩、挑、撇、捺、折等。它们是构成楷书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其表现手法。 第一节运笔方法 凡笔画,均可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来完成。 一、起笔法 起笔的方法有顿势、尖势、连带等。 (一)顿势起笔法:指笔尖在纸上做一停顿; (二)尖势起笔法:指起笔速度很快并且很轻,笔画出现尖锋状;

(三)连带起笔法:指与上一笔画有连带的形状。 二、行笔法 主要是指笔画书写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平斜、曲直等关系通过指力的作用,求得变化的方法。 三、收笔法 (一)顿势收笔法 收笔时笔尖仍停留在纸上做一顿势,并多有回锋之意。 (二)出锋收笔法 收笔时笔尖快速离开纸面,并出现尖锋。 (三)连势收笔法 收笔时随意连带一下,多用于行书。

书写运笔时,要注意起笔与收笔的变化。也就是说,同一笔画在同一字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时,书写要有变化。 第二节基本笔画的写法 用钢笔写楷书,基本笔画的形态与毛笔字基本相同。不过因为书写工具的不同,钢笔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与毛笔字有所不同,不过是更简单罢了。首先看起笔,横、竖撇的起笔方式是一样的,只要向右下方轻顿笔即可,但是不宜拖的过长。然后就是行笔了,行笔过程要注意不同笔画的轻重变化。收笔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露锋和回锋。露锋简单,提笔就是了。回锋要注意,如横画的收笔、垂露竖画的收笔、点的收笔等。收笔时用笔尖往回轻轻一推,然后再提笔。就行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困难了。因为我们用钢笔等硬笔书写的时间太长,所以形成的习惯也根深蒂固。要想改正并形成新的习惯,这可不是说说的事情,需要动手认真练习。 一、点:注意点画由轻到重的行笔。收笔时如同垂露竖的收笔,向左上轻推后提起。左点、右点、长点只是方向长度的变化。不要写的太短和太弯。另外注意,左点不要写作撇。如图: 1、斜点:起笔尖势,右下斜出,收笔下顿。

成字的草书书法

成字的草书书法 成字的草书书法欣赏: 成字的草书书法1 成字的草书书法2 成字的草书书法3 学习草书的基本知识: 草书创作最基本的技艺要求就是“快”,这就更要强调“意在笔先”、“法在笔前”。简单一句话就是更要熟练基本功。现结合临习怀素小草千字文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笔法方面。怀素小草笔画的起笔,多用抢锋入纸,少用尖锋入笔,也就是说多圆少方,圆笔和疾书有矛盾,怎样抢而能圆,则非有熟练技巧不能奏效。又如点画不喜平,不平则要涩,怎样涩而不慢,非要有高超技法不行。再如笔画的收笔不能用顿挫回锋,多要拖锋曳笔才能快,不熟悉这种笔法,拖出来的笔迹只能是“死蛇挂树”。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在简捷的草法书写中,既要寓情性于点画之中,又要让使转的形质具有形式美,则谈何容易。 二、结字方面。为了求简捷,草书的偏旁部首多用各种符号来替代,一个符号可替代数种偏旁,例如一个左旁孤竖可替代三点水,也可替代单人旁、双人旁,还可替代“言”字旁等,如此,则“注、住、往”等字的草写几乎都变成一样的了。成功的书家

和成熟的欣赏者对这一孤竖到底替代哪个偏旁都会神领意会,这样的技巧就非“一日之寒”了。 上述仅是左偏旁简单的一例,草法一个字的上、下、左、右、中多由某些偏旁符号来组成,隶、楷中相同偏旁部首在不同位置的草法替代符号又不尽相同,这样一来,光替代符号就够书者熟记熟练的了,遑论草法结体上,还有诸如笔画的缩简、连接、省减、并写以及改变笔顺和并借点画等技巧,平时不练不积累基本功,临场如何出手。 三、章法方面。书法的章法,实际上主要是由笔法、墨法、字法所组成,特别是草书,更需要由行气来统帅,以期达到节奏感强,血脉相贯。这就要求整幅草书作品上下提携,痛痒相关,淋漓酣畅,天趣横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实在是有话说不出,有字写不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就是勉强描写出来,也不过是隔雾看花而已。在草书章法方面的技巧,须由书者多看、多想、多写,去品悟、去实践、去积累字内字外的功力才能做到。 学行书和章草书可为学今草积累一些基本功。初学怀素小草若有小效,则尚须博观约取其它帖本草法,并上溯篆隶笔意,这又是为将来可能学大草的某些基本功做准备了。不管学什么书体都需要有基本功,但草书尤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