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1.36 MB
- 文档页数:8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7、9%,主要分布在地壳表层,在地表出露的三大类岩石中,其面积占75%,是最常见的岩石。
沉积岩中赋存有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许多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一、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是大气、水和生物。
它们构成了地球系统的三个外部层圈。
1、大气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圈从下向上依次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等。
对流层:顶面高度在10-16km范围,温度从地面由下而上逐渐降低。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平均每上升1km,气温约降6、5℃,其顶面温度约-55℃。
大气中的水汽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湍流最多的一层,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此层顶部(即对流层顶)用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高度的大气层。
层内温度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底部温度随高度变化不大。
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汽,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
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及高能粒子的袭击。
中间层:自平流层(50公里)顶到85公里之间的大气层。
在中间层顶层,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
大气环流:低纬度地带气温高,高纬度地带气温低。
气温不同,导致空气密度不同。
气温高的密度小,气温低的密度大,使得低纬度地带温度高而密度小的气团上升并向高纬度地带运动,而高纬度地带温度低而密度大的气团下降并沿地面向低纬度方向运动,形成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大气圈的地质意义:①大气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氧气—氧化作用,生命的存在;二氧化碳—植物制造有机质、生物成岩,参与化学反应;水—风化作用,流动成风,动力。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1、地质作⽤:由于⾃然动⼒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称为地质作⽤。
2、地质作⽤分为:内⼒地质作⽤、外⼒地质作⽤。
3、内⼒地质作⽤:作⽤于整个地壳和岩⽯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的称为内⼒地质作⽤。
4、外⼒地质作⽤:作⽤于地球表⾯,能源来⾃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地质作⽤。
5、内⼒地质作⽤⼜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岩浆作⽤、变质作⽤。
6、外⼒地质作⽤⼜分为:风化作⽤、剥蚀作⽤、搬运作⽤、沉积作⽤固结成岩作⽤。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引起地壳(或岩⽯圈)组成物质发⽣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平运动(造⼭、沿球体平⾯沿切线⽅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地震的地⽅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和⽕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氧化硅、⾦属氧化物、少量⾦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
3、岩浆作⽤分为:喷出作⽤、侵⼊作⽤。
4、⽕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岩。
5、⽕⼭分为:活⽕⼭、死⽕⼭、休眠⽕⼭。
6、程度分⽕⼭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锥、岩钟、岩熔流。
2、三⼤岩类:⽕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部分》倾⼊作⽤与倾⼊岩1、倾⼊作⽤: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周围岩⽯,⽽未达到地表。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为内力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外力作用(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第二章矿物1.地壳:指固体地球的最外圈,由岩石组成,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底界为莫霍面。
2.克拉克值:由美国化学家求出的厚16km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也称为地壳元素丰度。
3.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矿物的物理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节理、断口、密度、磁性。
5.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卤化物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
6.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这些矿物在造岩运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辨析题):①对比解理与断口:解理是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成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
断口是指矿物受到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开裂而形成的的断裂面。
这两者截然相反!②对比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非晶体是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③对比显晶质与隐晶质:显晶质指晶粒大小不一,较粗的用肉眼或放大镜就可以看出来。
隐晶质指晶粒细微,通过显微镜才可加以分辨。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1.岩石:火成岩,沉积岩与变质岩。
2.岩浆作用:指岩浆发育、运动、冷凝固结成为火成岩的作用,包括喷出作用与侵入作用。
3.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作用。
固体(火山灰-----凝灰岩,火山砾、火山渣------火山角砾岩,火山弹,火山块-------集块岩)4.火山喷发方式:(中心式、裂隙式和融透式)或者(宁静式、猛烈式和交替式)5.(填空题)喷出岩类型:按SiO2含量分:<45%超基性岩浆(科马提岩),45%—52%基性岩浆(玄武岩),52%—65%中性岩浆(安山岩),>65%酸性岩浆(流纹岩)。
地质学基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科学。
具体地讲,它是研究地壳的构造、物质组成、发展变化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科学。
Ⅰ.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物体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称为重力。
通过高程及地形校正后,再减去该地区的理论重力值,得出的值如为正值,称正异常,表明地下有密度较大的物质分布;如为负值,称负异常。
地壳上每加深100米,温度升高3℃左右。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一)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产生的地质动力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其表现方式有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地壳运动:组成地壳的物质(岩体)不断运动,改变他们的相对位置和内部构造。
岩浆运动: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的全过程。
岩浆作用有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两种。
(1)喷出作用:喷出作用是指岩浆直接喷出地表。
(2)侵入作用:灼热熔融的岩浆并不一定能上升到达地面,往往由于热力和上升力量的不足,在上升过程就会把热传给与它相接触的岩石,而逐渐在地下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使已形成的矿物和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的形象,在基本保持固态的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
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称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三种。
(1)接触变质作用。
(2)动力变质作用。
(3)区域变质作用。
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由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引起的。
(二)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量所产生的地质作用。
它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地球的重力能等,其作用方式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在常温常压下,由于温度、H2O、O2、CO2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组成地壳表层的岩石发生崩裂、分解等变化,以适应新环境的作用。
矿井地质基础知识一、地壳与地质作用㈠地壳及岩石从古到今,人类的活动,都在地壳的表层进行。
煤正是埋藏在地壳的表层。
组成地壳的是岩石,岩石是由一些矿物颗粒组成。
矿物是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地质作用下自然形成的产物,每一种矿物均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因此,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不均匀的,同一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可以有很大的差别。
按生成的方式,岩石可以分三大类:1. 岩浆岩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它是由岩浆冷凝而成。
地壳深处压力和温度都很高,各种物质熔化成岩浆。
当这种高温高压的岩浆沿着地壳裂缝移动到表层或喷出地面时,便冷凝成岩浆岩。
如花岗岩、玄武岩等,都是最常见的岩浆岩。
2. 沉积岩地表原有岩石经风化、剥蚀成碎屑,并经流水的搬运,在湖泊、沼泽地带沉积下来,这些沉积物经过压紧、胶结等作用形成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已经形成的各种岩石,在地下深处受到重力、地壳运动或岩浆侵入的高温作用,产生物理化学变化,改变了原来的成分和性质而变成的岩石。
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煤属沉积岩类。
在煤矿中遇到的主要是沉积岩,有些煤矿有岩浆岩侵入现象。
㈡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促使地壳发生运动和变化的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有些地质作用进行得很激烈、明显,例如地震和火山爆发;而更多的地质作用则进行得很缓慢,需经历若干万年、亿年才显现出变化的结果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动力主要来自地球本身内部的内力地质作用,动力主要来自于太阳的外力地质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1. 外力地质作用它主要由于太阳辐射能引起。
地表岩石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日晒和温度变化、生物活动等,逐渐被破坏剥离或分解,通称为风化剥蚀;风化剥蚀的产物,随风流或水流搬运,当到低洼开阔的地方风流或水流减缓、搬运作用减弱时,剥蚀产物则沉积下来,即所谓的沉积作用。
沉积物在低洼地带一层层的堆积,越来越厚,下面的沉积物被上面的压紧,进而胶结成一个整体岩层,就是沉积岩。
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一门研究大自然塑造作用及其原因和结果的学问。
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在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地质学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各种作用、地球的历史、应用问题、综合性研究以及方法学研究等。
3.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从不停息。
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热和太阳能。
4.“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及“活动论”是地质学思维的三大方法论。
5.地质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成果和认识必须经得住他人的重复检验。
大自然是地质新理论、新发现与新成果的源泉,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普通地质学是初学者学习地质学的启蒙之课。
它是地质学各学科之间的一门链接性、统领性的课程,有利于人们整合、凝练碎片化知识,集地质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于一体,有利于建立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6. 我国地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
第二章矿物1.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其用质量分数来表示,主量元素的单位一般为%,微量元素单位有g/t(克/吨) 或10-6(百万分之一)。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O、Si、Al、Fe、Ca、Mg、Na、K,它们总量占地壳质量的98.03%, 其中O、Si、Al、Fe、Ca 五种元素占了91.26%。
3.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固体。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除个别特例以外,矿物都属于晶体。
5.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 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此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地理成因过程,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导致的地质变化。
它主要包括风力、水力和冰力等作用。
风力是指风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风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风蚀作用和风沉积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力通过吹动沙粒,产生风蚀现象,形成沙丘和沙尘暴。
而在沙漠地区,风力通过吹动沙粒,逐渐形成移动的沙丘和沙漠化现象。
风力还可以将风沙沉积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沉积物上,形成风积沉积层。
水力是指水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水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流水侵蚀作用和水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流动,搬运、冲刷和溶解岩石和土壤,改变地貌。
流水侵蚀作用还可以形成峡谷、洼地和瀑布等地貌现象。
水沉积作用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流减速,悬浮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地层和沉积岩。
冰力是指冰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冰蚀作用和冰沉积作用。
在寒冷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冰雪融化后形成的冰川运动,会带动被冰雪覆盖的岩石和土壤,形成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会形成U型山谷和冰碛石等地貌现象。
冰沉积作用主要是由于冰川融化后搬运的碎石、砂石和黏土沉积下来,形成冰碛层和冰碛岩。
外力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和地下的重要地理力量,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貌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力地质作用会改变地质形态和地貌特征,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和地质现象。
同时,外力地质作用还可以改变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
总的来说,外力地质作用是指风力、水力和冰力等外力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它们通过改变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和地质结构。
外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貌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这些外力地质作用,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一、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1.大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会受到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用称为科里奥利效应。
2.水水圈中的各部分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水是一种溶剂。
水是构成生命的物质。
3.生物二、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三、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1.风力作用2.剥蚀作用3.搬运作用4.沉积作用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由沉积物骨节变硬而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是否经过固结是沉积岩与沉积物的根本区别。
一、沉积岩中的矿物石英、白云母、粘土矿物、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赤铁矿、褐铁矿、玉髓、蛋白石等。
二、沉积岩的结构1.碎屑结构砾状结构r>2mm砂状结构0.05mm<r<2mm分砂状结构0.005mm <r<0.05mm泥状结构r<0.005mm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
大小均匀者,分选性良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
2.非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作用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其中大多数为晶质的或隐晶质的。
三、沉积构造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产生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
1.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2.递变原理3.波痕4.泥裂5.缝合线6.结核7.印模第三节常见的沉积岩砾岩、角砾岩碎屑为圆形或此圆形者为砾岩,碎屑为棱角形或半棱角形者为角砾岩。
砂岩具有砂状结构的岩石。
碎屑成分常为石英、长石、白云母、岩屑及生物碎屑。
粉砂岩具有粉砂状结构的岩石。
粘土岩由粘土矿物组成并常具有泥状结构的岩石。
硅质岩化学成分为SiO2,组成矿物为微粒石英或玉髓,少数情况下为蛋白石。
石灰岩由方解石组成,遇稀盐酸剧烈起泡。
白云岩由白云石组成,遇冷的稀盐酸不起泡。
层状岩层和沉积岩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层状岩层和沉积岩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岩石类型,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层状岩层是指岩石中呈现出平行层状结构的特征,常见于沉积岩和火成岩中。
沉积岩是一种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由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沉积岩组成。
本文将探讨层状岩层的形成机制、沉积岩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深入解析这些岩石类型的本质及其在地质学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对其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地质历史的变迁,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依次为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层状岩层和沉积岩的关系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介绍层状岩层的形成过程,接着探讨沉积岩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最后分析层状岩层和沉积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层状岩层和沉积岩的关系,指出研究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而系统地探讨层状岩层和沉积岩之间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层状岩层和沉积岩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对层状岩层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我们旨在加深对地球演化过程的理解,揭示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地质事件的影响,为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地质学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层状岩层的形成层状岩层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重要岩层,它们呈现出分明的层状结构和分层性。
这种特殊的结构通常是在沉积岩中形成的,而沉积岩是由岩屑、化学物质或有机物质在水或风等介质的作用下沉积并逐渐固结而成的。
层状岩层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层状岩层的形成往往始于沉积作用。
当地表的岩石或土壤上的岩屑、矿物颗粒被水或风等运动力量带走并沉积到其他地方时,就开始了层状岩层的形成过程。
《地质学》复习题沉积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大都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次生岩石。
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中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和化石。
●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研究现代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探讨沉积作用过程和机理、研究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条件、探讨现代沉积物的时空演化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
●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及其附近的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联合影响下,使原来岩石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未形成新的矿物的破坏作用。
包括: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层裂等。
物理风化的产物:是产生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物理风化的因素:温度、压力、水、重力、风、雷电等。
●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又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残留于原地的松散堆积物.●风化壳:由残积物组成的,呈不连续覆盖地表基岩上的薄层外壳. 风化壳的顶部常为土壤层.●古风化壳: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岩性、气候、地形;1)岩性影响风化作用的速度,2)气候决定风化作用类型: 干旱气候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温湿气候区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为主。
3)地形影响风化作用的程度。
●沉积分异作用:母岩的风化产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特性,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顺序沉积下来,称为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主要受物理因素支配的分异作用,可分为:①粒度分异,②密度分异,③形状分异,④成分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