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路中学肖喜平《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5.51 KB
- 文档页数:3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美好与温馨。
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小巷的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小巷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小巷深处的美好。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
2.分组讨论,交流对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把握人物形象1.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2.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二、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根据所学,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二、拓展阅读1.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关于小巷的散文进行阅读。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巷文化。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一篇关于小巷的写作素材,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
2. 课文中语言特色的鉴赏。
3. 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对课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相关资料: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进程1. 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情感教学(10分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采用写作实践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的生长背景、文章主题等。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如热爱家乡、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1)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美好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践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小巷深处》,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文中所发现的美好品质。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
(2)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收获。
《小巷深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亲情、友情。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情怀和珍惜亲情、友情的经历。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小巷深处》散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评论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和情节;(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价值的意识;(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和情节;(2)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2)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个性化阅读和创意写作的展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3)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的细节和特点。
3. 写作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实践所学技巧;(3)教师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复述课文《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重点描述主要人物和事件;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选出一两个进行模仿创作;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以“小巷深处”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散文或诗歌等形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2.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创新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深处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主题?(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欣赏与借鉴(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2)布置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向往。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积极态度。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写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完成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巷深处》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诗歌创作、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诗句的背诵;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句的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1)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指导。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表演或展示。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句的背诵情况;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诗歌分析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七、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和欣赏更多的诗歌,提高诗歌素养;2. 引导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3. 教师定期组织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能够分析并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懂得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巷深处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抒发,领会文章的情感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小巷深处”这个词组给你带来了哪些联想和想象?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回忆和感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cherish the present life and learn to be grateful.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巷深处》这篇文章的内容,分析了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生活,懂得感恩。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写一篇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完成一篇作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巷深处的象征意义。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赞美。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3)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了解小巷的生活环境。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巷生活的感悟。
5. 练习与拓展:(1)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生活的作文。
(2)推荐相关阅读:介绍其他描写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小巷深处》文本。
2. 作者及相关作品的背景资料。
3. 与小巷生活相关的图片、歌曲等资源。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是一门针对初中生的英语课程。
本文主要介绍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并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目标是:1. 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语法。
2. 通过本课程,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和翻译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词与短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级别,提供一份生词表和短语表。
生词和短语应该与本课程的主题相关。
2. 语法:本课程着重介绍过去进行时、情态动词等语法知识。
3. 听力与口语:通过听力训练和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 阅读与写作: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5. 翻译: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句子,让学生进行中英互译。
6. 文化知识:通过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方法包括:1. 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工具,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互动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3. 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4.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1. 多角度评价: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测试等。
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具体,让学生和家长清楚知道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写手法,让学生形象感知小巷的景象。
2.通过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描写方式获取信息,理解小巷的景象。
2.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通过生动描写,让学生栩栩如生地感知小巷的景象。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展示小巷的景象。
之后,问学生对小巷有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触。
引导学生回忆小巷的景象、气氛和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教师投影呈现作品《小巷深处》的开头部分。
请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朗读。
随后,让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片段,让其他同学听听它的声音如何?看看它是如何描写小巷的?三、解读(20分钟)1.通过学生朗读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巷的形象描写,问学生,有没有那些片段让你最有感触?这些词语和句子使你觉得小巷的景象更真实。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
通过课文的描写,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询问学生他们对于小巷深处的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思考(15分钟)1.教师提问学生,这篇作品可能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深化(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小巷深处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分析这个人物形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2.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六、拓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画一个小巷的平面图,标注自己对小巷的印象和感受。
2.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写一篇小小说,讲述在小巷深处发生的故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理解小巷深处的作品意义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增强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小巷深处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一)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二)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方法通读,跳读,整体感知。
(二)学习过程1、通读课文,用“__”画出生字词,用()标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
2、正字、正音。
炫()耀执着()荤()菜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3、学生交流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参考:本文写盲母对养女的爱质朴感人,伟大的母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之中:(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2)为了“我”,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换住处(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3)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
”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母亲果然遵守诺言……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和人物,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故事的吸引力。
2.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巷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情景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小巷深处》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
4. 小组讨论:划分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巷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理解: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4. 人物分析:分发人物分析卡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6. 情境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感受。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和情境体验中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小巷深处的环境是____,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____。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上海市顾路中学肖喜平
教学目标
1、圈划、朗读、品悟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体会盲母对养女的伟大深沉的爱,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说明:
散文中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传递出来,因此,选择了“引导学生品悟这些语言”进行教学设计。
写母爱的文章很多,而这篇文章叙述的是一对特殊的母女,盲母对养女的无私付出尤为感人至深,通过阅读体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伟大深沉的母爱的理解。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理转型期中,急需通过一种心理的“剥离”来完成自我的成长。
因此,他们反叛,对父母的关爱不太理解,甚至根本感受不到。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蕴含着深沉无私的母爱的语言,来体会文中特殊的母爱并培养感恩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2.难点:体会母爱的伟大深沉,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说明:
这一教学重点的确立,主要是培养学生朗读、圈划批注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散文是作者个性化情感的记录,所以学生体验有难度。
课时:1课时
思路点拨
文章可以从最后一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入手,在文中联系上下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怎样变化的并思考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无知的,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这不失为找准突破口,高效阅读的一种方法。
练习举隅
1、从文中摘取一些自认为绝妙的语句
2、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他们的深深的爱意。
并把事情的经过描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