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治疗及预防
- 格式:docx
- 大小:16.91 KB
- 文档页数:3
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又称结节性动脉周围炎,主要侵犯中小动脉而不侵犯静脉淋巴管。
中医统属“脉痹”、“血痹”等范畴。
本病多因禀赋不足,媵理不密,风寒湿乘虚侵袭,阻于经脉,气血瘀滞或由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袭于经络,营卫不利,血络不畅而成。
【诊断】1好发于青年女性。
2.皮肤型者,多见于足、小腿、前臂等处,皮下结节沿血管发生,大小不一,直径0.5~2cm,数目不定,成群的结节多在网状青斑处发生,结节表面呈淡红色或鲜红色,常有压痛或自发痛,局部可出现瘀斑、坏死或溃疡。
3.系统型者,其皮肤症状除与皮肤型者基本相同外,尚伴有脏器损害症状。
如泌尿系统受损则有腰部酸胀疼痛、血尿、少尿等症状。
心血管系统受损,则有心悸、胸闷、胸痛。
消化系统受损则有胁痛、胃痛、腹痛、呕血、便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
呼吸系统受损则有咳嗽、胸闷、气喘、咯血等症状。
4.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70%病例中性粒细胞增多,但亦可发生白细胞减少,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常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血沉增快。
蛋白电泳:Y■球蛋白及α27球蛋白增高,白蛋白减少。
尿常规检查:肾脏损害时可见红细胞、蛋白、管型。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湿痹阻下肢皮肤结节、疼痛不适,皮色正常,全身无力,关节肌肉疼痛,苔薄,脉滑数。
治法:祛风除湿,和营散结。
方药举例:独活寄生丸加减。
独活、防己、防风、秦无、茯苓、牡丹皮、赤芍、牛膝、威灵仙、辘签草、泽兰、制乳香、甘草等。
5.气滞血瘀皮肤硬节成群,有瘀斑或网状青斑,疼痛较甚,压痛明显,舌见紫气或瘀斑,苔薄白,脉涩。
治法:行气活血,破瘀散结。
方药举例: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牡丹皮、赤芍、木香、苏木、制乳香、制没药、甘草等。
3.阴虚内热下肢皮肤结节,颜色暗红,身倦乏力,饮食不香,舌干少津,时而低热,虚烦,口干、饮水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和营散结。
方药举例:四妙勇安汤加减。
当归、玄参、天冬、麦冬、地骨皮、生地黄、牛膝、桃仁、川茸、丹参、穿山甲、甘草等。
结节性多动脉炎诊断标准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它会影响中小型动脉的壁层,导致血管炎症和坏死。
PAN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活检结果。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0年提出的标准,诊断PAN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存在全身性炎症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2)存在神经系统和(或)肾脏受累的表现,如感觉异常、肢端疼痛、血尿等;3)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管炎症的证据,如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4)组织活检结果显示中小型动脉壁层的坏死性血管炎。
除了ACR的标准外,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也提出了诊断PAN的标准,其要求包括,1)符合全身性炎症症状,如发热、乏力等;2)存在神经系统和(或)肾脏受累的表现;3)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管炎症的证据;4)组织活检结果显示动脉炎症的证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因此,诊断PAN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活检结果,并排除其他可能的诊断。
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对PAN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CT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动脉狭窄、扭曲和闭塞的情况,有助于确定血管炎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此外,MRI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用于评估PAN患者的病变情况。
总的来说,诊断结节性多动脉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才能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降低疾病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于PAN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也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结节性多动脉炎研究进展一、实验研究有关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尚无大的进展,基本确认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一些常用于治疗本病的中药如清热解毒药、祛风活络药、活血化瘀药等的药理研究报道较多。
秦万章报道: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不仅可以抗菌、抗病毒感染,而且还可以抑制超敏反应、消除免疫复合物、抑制免疫反应之功效,并认为雷公藤的药理作用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作用,不失为1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
孙孝洪报道:动物实验证明,昆明山海棠对特异性体液免疫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运用时间愈长,效果愈明显,但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胸膜、脾脏萎缩的副作用;中药秦艽、汉防己、细辛等能抗过敏介质释放,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桂枝能抑制补体活性。
中药甘草已确认具有抗炎、抗过敏、解毒、解痉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其作用机理已被揭示,主要是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酸与肝内存在的类固醇代谢酶的亲和力大于类固醇,从而阻碍了醛固酮和皮质醇的灭活,使其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另据日本学者报道:甘草提取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能使机体IgG、IgA减少,使补体CH50、C3、C3激活剂(β因子)显著低下,对激活补体的两条通路均有抑制作用。
从而发挥其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钱伯初报道:黄芩、丹皮、桂枝、甘草的乙醇及水提取物,对Ⅲ型变态反应动物模型家兔主动免疫反应和大鼠被动免疫反应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降低用卵蛋白或弗氏完全佐剂多次免疫家兔的血清免疫复合物含量。
多年来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扩张血管、阻止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流动性,抗凝血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过程,能减少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于血管壁,最终改善微循环障碍。
三棱、莪术和丹参都有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对血管炎有效;阿魏、海藻、毛冬青、川芎、地鳖虫、丹参,具有抗凝血作用;毛冬青、丹参、川芎、桃仁、赤芍、山楂、红花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有些中药还有免疫抑制作用,如大黄、玄参、丹皮、赤芍等,丹参、三七、郁金还可清除血中过剩抗体,防止免疫复合物的产生。
结节性多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结节性多动脉炎概述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是一种累及中等大小动脉或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临床上较为少见。
本病好发于血管分叉处,可导致微动脉瘤形成、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器官的梗死。
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最为常见,肺通常无病变。
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缓解症状治疗。
英文名称:polyarteritis nodosa,PAN。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循环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发热、腹痛、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痛、可触性紫癜。
主要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药物、遗传等有关系。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免疫学检查、动脉造影、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本病可累及的系统较多,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当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接受正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根据临床表现,结节性动脉炎可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经典型)。
1、皮肤型病变局限于皮肤,一般不影响内脏器官。
2、系统型(经典型)通常累及肾脏、关节、肌肉、神经、胃肠道以及皮肤等,出现全身炎症表现。
二、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PAN是一种系统性的坏死性血管炎,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药物等有一定关系,还有部分患者与遗传有关。
基本病因:1、感染PAN的发病可能和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与HBV感染相关的PAN患者在逐渐减少。
此外,还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除病毒外,PAN还可能和细菌感染有关。
概述: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的炎性疾病。
因该病发展过程炎性渗出及增殖,使受累动脉出现节段性结节从而得名。
该病可能与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药物及注射血清等因素有关。
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最大。
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全身多脏器受累,但以肾脏、心脏、神经、皮肤受累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自愈,重者迅速发展甚至死亡。
早期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以后出现一个或多个器官受损表现。
皮肤损害较常见,多为皮肤结节,见于下肢,沿动脉排列,伴红斑及触痛。
此外,尚有紫癜、网状青斑等。
内脏损害以肾脏最为常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
其中约半数合并高血压,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
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胃肠道受累常有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
周围神经病变亦常见,表现为周围神经分布区的突发疼痛、麻痹;可为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其它症状尚有关节炎,肺血管炎引起咳嗽、胸痛、咯血及骨骼肌动脉受累引起肌痛、间歇性跛行;生殖系统受累表现为睾丸疼痛、肿胀、变硬。
眼部表现视力下降等等。
病因: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
详细内容如下:(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
Sevitt 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分为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的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治疗应采取不同的方案。
1.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治疗(1)激素:激素为首选药物,应及早应用。
开始一般剂量较大,常用泼尼松(强的松)1mg/(kg·d),早晨顿服或分次口服。
对于重症患者常常用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常用剂量为15mg/(kg·d),连用3天。
但冲击的剂量可根据医生的经验而定,并不绝对,有时总的冲击剂量低于1000mg也可受到相同的效果。
冲击治疗起效快,且相对比较安全。
特别适用于有重要脏器受累或有广泛的多发性单神经炎病变的患者。
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轻微和短暂,常见的有口苦,面部潮红,头痛,乏力,血压升高及一过性高血糖。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猝死、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和中风等。
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同时血沉恢复正常后可考虑开始激素减量。
法国的一个结节性多动脉炎研究组建议的激素减量的方案为:第1个月每10天减2.5mg,然后每周减2.5mg,直至激素的剂量为最初治疗量的一半。
这个剂量维持治疗3周,然后又开始每周减2.5mg,直到每天的剂量约为20mg。
从每天20mg再往下减量就应特别小心,一般每2周减1mg,直到每天的剂量约为10mg,再将这剂量维持治疗3周,然后又开始每月减1mg,直到完全停用。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初始治疗期用隔日治疗的方法无明显效果。
隔日减量的方案争议也较多,一般不主张用。
当激素与细胞毒药物同时应用时,激素减量应更快一些,以免出现感染等副作用。
(2)细胞毒药物:目前用细胞毒药物治疗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在内的系统性血管炎疾病已被临床医师普遍接受。
但何时用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一般认为临床上出现快速进展性血管炎并伴有明显的内脏受累;或大剂量的激素仍不能控制血管炎的活动;或需要大剂量的激素维持疾病的缓解状态等情况时应加用细胞毒药物治疗。
浙江临床医学2019年1月第21卷第1期·126·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为止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血清过敏等相关。
此病易伴多脏器受累,常累及肺、肾、脑,其中肾脏是本病最主要靶器官之一,80%~90%患者有不同程度肾损害,临床症状常见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四肢及躯干青斑等,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漏诊和误诊,贻误病情诊治。
本文报道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发双肾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热伴咳嗽5d”于2018年4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伴有干咳、乏力、双小腿肌肉酸胀,余未见明显不适,急诊查血常规+超敏CRP:白细胞计数:21.0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8.27×109/L,超敏CRP:169.2mg/L,胸部CT平扫示:双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予拜复乐0.4g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4d,患者上述症状无好转,仍有发热,为进一步治疗,急诊拟“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留院观察。
患者近1个月患者体重下降约5kg,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无殊。
家族史:大哥曾有脑出血病史。
体格检查:T:38℃,P:69次/min,R:20次/min,BP:115/70mmHg,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留院观察3d,予莫西沙星0.4g,1次/d,美罗培南0.5g,1次/8h抗感染治疗,每天仍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8~38.5℃,后转感染科治疗。
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1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6.68×109/L,血红蛋白109g/L,血小板计数394×109/L;血沉69.0mm/h;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4.1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3.4s,D-二聚体定量9740.0μg/L;尿常规示:红细胞(+),尿蛋白(+),尿糖弱阳性,白细胞80.2个/UL;类风湿因子:71.0IU/ml,超敏CRP:148.0mg/L;血生化:碱性磷酸酶171U/L,ANCA:ANCA(核周型)阳性(+),髓过氧化物酶183.6RU/ml。
结节性多动脉炎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又称多动脉炎,或结节性动脉四周炎,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性疾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累及人体的任何器官,但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胃肠道和肾脏受累最为常见。
病变的严峻程度个体间差异很大。
结节性多动脉炎还可以合并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依据受累血管大小,分为经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与微型多发性动脉炎,前者侵害中等动脉及其分支处,后者累及小动脉及小静脉,特点是中小动脉坏死性、非肉芽肿性血管炎,这是由于血管损伤并非仅累及动脉壁外层,而是可能同时累及动脉壁各层引起坏死性动脉炎,最终导致多发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梗死。
病因结节性多动脉炎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发病缘由本病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多数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病因仍不清晰。
另一类是,有一部分结节性多动脉炎(约占1/3)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与乙肝感染相关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在渐渐削减。
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其他缘由可能有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副病毒B19等。
但目前都无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因素可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
试验动物的血管壁对各种抗原致敏发生内皮下玻璃样坏死。
其机理是免疫复合物(IC)在血管壁沉积,它激活补体引起炎症。
激活补体成分吸引多形核白细胞在吞噬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同时释放溶酶体酶损伤动脉壁。
IC动脉炎的发生进展与IC的持续存在、大小及遗传素养有关。
病毒在血管内膜中生长,局灶化也可引起动脉炎,如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
本病亦可为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和单侧肾切除的高血压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1.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血管损伤的机制目前也并不非常清晰。
部分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结节性多动脉炎,乙肝病毒抗原诱导的免疫复合物能激活补体,诱导和活化中性粒细胞引起局部的血管炎症损伤。
(1)细胞因子在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外周血清中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的水平均明显上升。
结节性多动脉炎临床特征*导读: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全层的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随受累动脉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可仅局限于皮肤(皮肤型),也可波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系统型),以肾脏,心脏,神经及皮肤受累最常见。
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多见。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全层的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随受累动脉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可仅局限于皮肤(皮肤型),也可波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系统型),以肾脏,心脏,神经及皮肤受累最常见。
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多见。
病因尚未阐明。
许多资料发现病毒感染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关系密切,30%~50%患者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中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TLV-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均可能与血管炎有关。
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引起坏死性动脉炎。
由于多种组织脏器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呈复杂多样,发病早期以不典型的全身症状为多见,也可以某一系统或脏器为主要表现,一般将本病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
1.皮肤型:皮损局限在皮肤,以结节为特征并常见,一般为0.5~1.0cm大小,坚实,单个或多个,沿表浅动脉排列或不规则地聚集在血管近旁,呈玫瑰红,鲜红或近正常皮色,可自由推动或与其上皮肤粘连,具压痛,结节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边缘不清,常留有网状青斑,风团,水疱和紫癜等。
好发于小腿和前臂、躯干、面、头皮和耳垂等部位,发生在两侧但不对称,皮损也可呈多形性,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可伴有低热,关节痛、肌痛等不适。
良性过程,呈间隙性发作。
2.系统型:急性或隐匿起病,常有不规则发热,乏力,关节痛,肌痛、体征减轻等周身不适症状。
⑴肾脏病变:最为常见,可有蛋白尿、血尿,少数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肾内小动脉广泛受累时可引起严重肾功能损害。
肾内动脉瘤破裂或因梗塞时可出现剧烈肾绞痛和大量血尿。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缺陷有关、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的节段性坏死性中小动脉炎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皮损为多形性,以沿小动脉分布的结节最多见,病变以肾脏、皮肤、关节、肌肉为主,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和关节酸痛等症状。
【诊断提示】1.临床表现(1)男女发病数比为3~4:1。
(2)不规则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和肌肉、关节酸痛等。
(3)可扪及沿表浅动脉排列、黄豆大小、表面潮红的皮下结节,伴有疼痛和压痛,好发于四肢,若局部血管完全阻塞可出现瘀斑、坏死或溃疡,可伴睾丸疼痛或压痛,常有舒张期高血压。
(4)内脏损害以肾脏损害最常见,常表现为严重高血压及轻至中度氮质血症。
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受累常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实验室检查多数病例白细胞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病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快,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和肝、肾功能减退,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可阳性,ANCA阴性,部分患者HBsAg阳性。
3.动脉造影异常显示内脏动脉闭塞或微小动脉瘤,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4.中小动脉活检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
5.诊断参考标准(1)体重下降≥4kg(发病后表现)。
(2)网状青斑(四肢和躯干)。
(3)睾丸痛和(或)压痛(非感染、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
(4)肌痛、乏力或下肢触痛。
(5)单神经炎、多发性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
(6)舒张压≥90mmHg。
(7)血尿素氮>40mg/dl(14.3mmol/L)或肌酐>1.5mg/dl(133μmol/L)(非肾前因素)。
(8)血清HBV标记阳性(HBs抗原或抗体)。
(9)动脉造影见动脉瘤或血管闭塞(除外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等其他非炎症性病变)。
(10)中小动脉壁活检见有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炎性细胞浸润。
具有10条标准中3条以上者,可考虑诊断。
【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发作期要适当休息,祛除感染病灶,避免应用过敏性药物及食物。
结节性多动脉炎21例临床疗效分析作者:田军伟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0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21例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方法对本院2004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1例结节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21例结节性多动脉患者中,有17例为病理活检结果证实,有4例经血管造影确诊。
对21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19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满意,其余2例患者因合并乙肝活动期治疗效果不佳而中断治疗。
结论以皮肤结节红斑、关节痛、肌肉酸痛等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症状的患者有可能为结节性多动脉炎,应引起高度重视,准确的诊断与合理有效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结节性多动脉炎;疗效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 PAN)是一种少见的侵犯中小肌性动脉的炎症疾病。
该病不易早期诊断,而早期合理积极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
本文对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2004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1例结节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本院2004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1例结节性动脉炎(PAN)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对PAN的分类标准。
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8~62岁,平均年龄为37.9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8.6个月。
1. 2 患者临床表现 21例结节性动脉患者中, 4例患者有乙肝病史,有13例患者在发病前有过感冒病史。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在发病初期多为不典型的全身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以某一器官或系统为主要症状表现,分为系统型和皮肤型[1]。
其中皮肤型患者有6例,其皮损局限于皮肤,表现为皮肤结节红斑(沿浅表动脉分布);系统型患者共有15例,其中9例患者出现肾脏病变,以高血压、血尿、蛋白尿为主;4例患者为肝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剧烈腹胀腹痛、有黄疸;2例患者为肺部病变,以咳痰为主要症状;患者均先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乏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的症状。
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应该如何护理,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
*一、预防
病因未明,但与链球菌,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因此应积极防治感染,如做好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以减少本症的发生。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护理方法,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常见护理措施。
*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治疗及预防
*导读: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全层的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随受累动脉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可仅局限于皮肤(皮肤型),也可波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系统型),以肾脏,心脏,神经及皮肤受累最常见。
……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全层的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随受累动脉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可仅局限于皮肤(皮肤型),也可波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系统型),以肾脏,心脏,神经及皮肤受累最常见。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发作期要适当休息,去除感染灶,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保持精神舒畅。
免疫抑制剂
可用环磷酰胺,皮质类固醇激素,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辨证论治
湿热瘀阻,表现为发病急骤,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灼热红肿,伴头痛,咽痛,关节痛,体温增高,口渴,大便干,小便黄,可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当归10克、玄参15克、生地30克、银花15克、川芎9克、红花9克、土茯苓15克);寒湿入络,表现为皮损暗红,反复缠绵不愈,伴有关节痛,遇寒加重,肢冷,口不
渴,大便软,可选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克、细辛3克、木通6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鸡血藤15克)。
单方验方
据介绍下方可治本病:红参4.5克、生芪45克、酒当归18克、赤、白芍各9克、白芥子15克、丝瓜络9克、路路通9克、伸筋藤15克、川牛膝15克、丹皮12克、山萸肉9克、怀山药9克,每剂加黄酒30克,煎服,每日一剂,连用一个月。
外治法
轻粉4.5克、黄丹、黄柏、密陀僧、乳香、高未茶各9克、麝香1.5克,共研细末,先用葱熬汤洗患处,再外擦此药。
预防措施
因本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故预防措施也应从各方面着手:
避免滥用药物任何药物
(包括中药、西药)都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要反对乱用药,即使有病也要争取少用药,或通过增强体质,增加抗病力,使疾病自行转愈。
例如老年人感冒,若无严重的症状,可以注意保暖,多饮水以促进病毒排除。
防止药物过敏
常见的会引起过敏的药物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先锋Ⅴ号、水杨酸制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防止感染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差,易感染细菌或病毒而致病,常见的感染有:
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胆道感染等,若有感染应及时服用抗菌药或中药。
积极治疗乙型肝炎
有一部分结节性多动脉炎是由乙型肝炎引起,所以积极治疗乙肝有一定意义。
可服抗病毒药如板兰根冲剂。
5.饮食疗法。
饮食应以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辛辣、烟酒、油腻、煎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