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4.20 MB
- 文档页数:72
历史教学纵横联系法例谈作者:李鹏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08期历史不仅是纵向的,也包含横向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纵横联系是指在教学中将知识前后贯通,左右并串,中外交错,纵横比较,异同对比,从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
适当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下面以《世界近代史》中《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课为例加以阐述。
1 纵向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
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历史。
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不但涉及国家多,而且波及范围广,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重要性,以便能够准确掌握本节内容,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纵向联系法,把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现的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一一找出来,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然后按照背景、原因、经过(领导者、主力军等)、结果、意义进行纵向比较,这样不但可以分析概括出各自的特点来,同时还能够看出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革命处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时期,革命的主力基本上是在资产阶级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斗争;2)革命的领导权首先由有经济实力,政治上比较成熟的大资产阶级掌握;3)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被取消,保留大资产阶级执政时期的政策及成果,使革命转向真正成熟的社会基础;4)封建势力强大,革命过程曲折。
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1)这次革命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已进入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工业资本主义走向成熟;2)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成为革命的主力,但尚不足以胜任对革命的领导;3)欧洲资产阶级的地位上升,但革命性却大为减弱,和封建势力一起共同镇压革命,封建主义日趋退出舞台;4)在革命过程中,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以新世界观武装的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节 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沔州中学沈承尧一、俄国1861年改革1、改革的历史背景(1)经济发展:19 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工业革命的展开)。
(2)社会政治:封建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俄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严重缺乏;原料、资金等问(3)社会危机:由于农奴制的落后,俄国在1853年-1856年与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更加剧社会经济危机。
(4)农民运动: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俄国社会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农奴制面临统治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挽救统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2、改革的内容(1)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2)农奴可以通过赎买的办法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
3、改革的评价(1(2)进步作用: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农业的发展和大批赎金的交纳,还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和大量资本,这一切,都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具有十分重大的进步意义。
(3)局限性和消极作用:①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主要指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农民取得的“份地”面积小、质量差,在取得“份地”时需要出钱赎买,赎买的价格比当时的地价要高出几倍。
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去换取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致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二、美国内战1、背景(1)美国的领土扩张:美国独立后,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等手段,领土迅速扩张。
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经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2)西进运动①含义: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许多人由东部移居到西部。
②影响:西进运动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遭到血腥屠杀或被赶到偏远、荒凉的地区;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的过程,美国西部领土得到大规模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西进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激化了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矛盾。
历史183.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评价;美国的领上扩张和西进运动;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内战过程;《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及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意大利统一的条件、过程及其评价;加富尔;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意义、成功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
(2)运用历史的辩证的(两点论、重点论)方法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明治维新等历史事件和林肯、俾斯麦等历史人物。
(3)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4)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3.情感目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欧美日等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自己在全世界的统治。
明治维新不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而且为亚洲一些立志要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
课时安排3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等事件发生的背景是重点。
这些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
(2)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分析评价是重点。
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统一条件已基本具备。
而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其政治、军事、外交才华,纵横捭阖,尽管其“铁血政策”充满暴力,并带有军国主义色彩,但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对这一重要人物和重要政策做出恰当评价,进一步深化“时势造英雄”这一基本历史观点。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重点、难点解析1、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南北战争:美国独立以后,领土迅速扩张,在此期间,许多人由东部移居西部,形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赶印的“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既是屠杀,驱赶印第安人的过程,又是促进西部土地的开发和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
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领土扩张,南北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方矛盾尖锐,终于导致1861年内战的爆发,最后北方取胜。
美国内战是继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使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扫除了障碍,但内战并未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2、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19世纪中期,面对德国严重分裂的政治局面,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在德意志各邦中,最终选择了民族成分单一且决心坚定,统治阶级实力雄厚的普鲁士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形式去实现统一。
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完成了统一,德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重大进步,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意大利实现统一的形式与德国有相似性,但又有不同。
其不同点是在意大利统一的过程中,更多地借助了外力,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人民的起义和斗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意大利内部自始至终贯穿着两条不同的统一道路的斗争,最后以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统一。
基本训练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据此回答1-3题。
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世界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在世界近代史上,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掀起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在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中,我们需要重点复习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一、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原因和条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海外活动更加便利,英国积极开拓海外贸易,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16世纪,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以及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都铎王朝统治的影响采取种种措施接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专制统治,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听命于英国国王的英国国教教会;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增强英国实力;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权②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在城市,英国传统工业如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工业领域陆续建立并得到发展在农村,随着制呢业的迅速发展,羊毛需求激增,贵族地主掀起圈地运动,由此,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农场和牧场,也出现了农业工人英国的阶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在农村中雇工经营牧场和农场的农场主和农场主,有的也兼营工业和商业,他们被称为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成员也有着共同的利益③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构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
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对清教徒(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迫害更加严重斯图亚特王朝的政策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导致政治局面日趋紧张。
一、世界历史上的政治变革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法国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美国内战(19世纪)——近代史革命【俄国二月革命(20世纪)、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20世纪)——不考虑结果】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法国、19世纪)(失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从理论到实践)——近代史俄国十月革命(20世纪)——世界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从理想到现实)——现代史奴隶制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古代希腊、雅典城邦、公元前5世纪)——古代史封建性质改革: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王国、8世纪)——古代史、大化改新(日本、7世纪)——古代史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世纪)——近代史资产阶级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近代史、改变了社会性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罗斯福新政(美国、20世纪)、卡德纳斯改革(墨西哥、20世纪)——现代史、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革:新经济政策(苏俄、20世纪)现代史赫鲁晓夫改革(苏联、20世纪)、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20世纪)、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20世纪)——失败(1(2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卡德纳斯改革(3革命)俄国1861、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俄国近代化历程)(改革)(4(51861年农奴制改革(6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二月革命)(7改革:伯里克利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俄国(8:克伦威尔、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华盛顿、林肯(9: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罗斯福、卡德纳斯(10)世界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的领导人(成功的改革家):孝德天皇、明治天皇——日本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列宁——俄国罗斯福——美国卡德纳斯——墨西哥(拉美)伯里克利——古希腊二、世界历史上的文献(一)法律文献古巴比伦王国(西亚):《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重点、难点解析1、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南北战争:美国独立以后,领土迅速扩张,在此期间,许多人由东部移居西部,形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赶印的“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既是屠杀,驱赶印第安人的过程,又是促进西部土地的开发和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
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领土扩张,南北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方矛盾尖锐,终于导致1861年内战的爆发,最后北方取胜。
美国内战是继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使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扫除了障碍,但内战并未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2、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19世纪中期,面对德国严重分裂的政治局面,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在德意志各邦中,最终选择了民族成分单一且决心坚定,统治阶级实力雄厚的普鲁士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形式去实现统一。
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完成了统一,德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重大进步,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意大利实现统一的形式与德国有相似性,但又有不同。
其不同点是在意大利统一的过程中,更多地借助了外力,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人民的起义和斗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意大利内部自始至终贯穿着两条不同的统一道路的斗争,最后以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统一。
基本训练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据此回答1-3题。
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这句话表明A.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B.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C.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农奴D.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最大不同点是A.学习西方B.富国强兵C.废除农奴制D.限制农奴3.农奴在俄国1861年改革后的最大变化是A.彻底摆脱了与农奴主的经济关系B.拥有了属于自己使用的份地C.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自由人D.可以继续用钱赎买份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考纲要求:本节内容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再现频率很高,应注意学科内知识的综合。
▲基础知识一、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1856年,____________中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内容:农奴在法律上获得________;农奴可以通过高价____的办法获得一块份地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____________的改革影响:积极:废除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__________残余●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1. 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赎金。
而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3.欺骗性:当改革后,农民的剥削加重,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4.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
★例题:关于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
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
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
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材料二: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作者: 张建平
作者机构: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泰兴,22540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24-25页
摘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般途径,就世界近代而言,又是这一时期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主导潮流.其中,发生在工场手工时期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发生在工业革命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既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历年来高考密切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试将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作一全面的分析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