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9
工业革命引起的三股进步潮流一、工业革命引起的三股进步潮流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或1861年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等。
2、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3、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成立;第一国际建立等。
二、线索解读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分别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极大地加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
特别是工业革命,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世纪中期形成了三股进步潮流。
第一,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潮流,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①在当时还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国家里,根本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②在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里(如英法美三国),主要是工业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前的旧体制(如法国七月王朝、美国种植园经济)作斗争;③从国际范围看,是摧毁维也纳体系。
其具体表现是:①1848年欧洲革命;②美国内战;③俄国农奴制改革;④日本明治维新;⑤德意志统一。
它使上述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改造了国内社会,进一步影响了世界面貌,而且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决定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领导世界潮流是工业资产阶级。
第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
这是以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开端,19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出现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这股潮流的突出表现。
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有三大特点:自发性、多暴力斗争和以政治斗争为主。
第三,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在欧洲,主要表现为民族统一,民族自强和民族独立的斗争,如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德意志统一运动、波兰的民族起义等。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课时层级训练测控导航【基础巩固练】1.C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
3.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警世钟》是陈天华的著作。
4.C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孙中山提出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结合所学可知,C项符合题意。
5.C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B 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故选B。
7.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兴中会。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著作出现的共同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是革命思想传播中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案:(1)李鸿章兴中会(2)共同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影响: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能力提升练】8.A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①④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关。
9.D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可判断“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派别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故选B。
历史183.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评价;美国的领上扩张和西进运动;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内战过程;《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及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意大利统一的条件、过程及其评价;加富尔;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意义、成功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
(2)运用历史的辩证的(两点论、重点论)方法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明治维新等历史事件和林肯、俾斯麦等历史人物。
(3)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4)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3.情感目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欧美日等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自己在全世界的统治。
明治维新不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而且为亚洲一些立志要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
课时安排3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等事件发生的背景是重点。
这些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
(2)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分析评价是重点。
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统一条件已基本具备。
而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其政治、军事、外交才华,纵横捭阖,尽管其“铁血政策”充满暴力,并带有军国主义色彩,但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对这一重要人物和重要政策做出恰当评价,进一步深化“时势造英雄”这一基本历史观点。
世界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在世界近代史上,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掀起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在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中,我们需要重点复习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一、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原因和条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海外活动更加便利,英国积极开拓海外贸易,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16世纪,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以及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都铎王朝统治的影响采取种种措施接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专制统治,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听命于英国国王的英国国教教会;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增强英国实力;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权②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在城市,英国传统工业如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工业领域陆续建立并得到发展在农村,随着制呢业的迅速发展,羊毛需求激增,贵族地主掀起圈地运动,由此,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农场和牧场,也出现了农业工人英国的阶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在农村中雇工经营牧场和农场的农场主和农场主,有的也兼营工业和商业,他们被称为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成员也有着共同的利益③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构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
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对清教徒(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迫害更加严重斯图亚特王朝的政策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导致政治局面日趋紧张。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一)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欧洲社会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1、史实概述: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产生。
②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西欧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运动。
(二)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1、史实概述:(1)经济上: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了充分发展;②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重商主义成为这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
(2)政治上:英法、北美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向资本主义过渡。
(3)、思想文化上: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想适应,启蒙运动兴起,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也为资本主义政治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2、归纳1: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比较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压迫北美人民。
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动力清教思想,有宗教色彩启蒙思想启蒙思想任务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主要经过①1640-1642议会斗争阶段②1642-1648内战阶段③1649-1660共和国时期④1660-1688复辟时期⑤1688光荣革命⑥1689《权利法案》①1775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③1776《独立宣言》发表④1777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英军投降⑥178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⑦1787美国宪法巩固胜利成果。
①1789.7-1792.8君主立宪派掌权②1792.8-1793.5吉伦特派掌权③1793.6-1794.7雅各宾派掌权结果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孙中山孙文—孙逸仙—孙中山(20世纪中国第一位伟人)国外求学“医人”→→“医国”上书改革→→领导反清革命2. 早年革命活动1)创立兴中会概况:孙中山;1894;檀香山;主张: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发动广州起义概况:1895;孙中山、陆皓东等;失败。
影响:孙中山流亡海外,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二、同盟会成立背景:①群众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思想得到迅速传播;eg.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③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eg.华兴会、光复会④领导基础——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成立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概况: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报:《民报》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指导思想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第9课辛亥革命一、革命志士的奋斗二、武昌起义(高潮)别名: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
组织:文学社、共进会主要力量: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性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武昌城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武昌城→→武汉三镇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向一历史图片中隐含的八国侵华的真相[典例1] (2015·四川高考)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考向二辛亥革命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典例2] (2015·浙江高考)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国民党尊称孙中山为“国父”;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江泽民赞誉他为“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
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至高赞誉?导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才能拯救中国。
2.11月,孙中山在联合华侨,成立,提出的宗旨,号召。
3.1895年10月,广州起义消息泄露,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4.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资产阶级得到迅速传播。
出现了章炳麟的、邹容的、陈天华的和等2.为了,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
3.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确定了的政治纲领,选举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4.中国同盟会是。
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大大推动了。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合称。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广泛传播原因及其传播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结论:核心内容: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3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复习提纲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知识点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背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2、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广州起义: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
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知识点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2、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各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当全和光复会。
3、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4、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1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六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
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近代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知识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1)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清廷朝野感到震惊.(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寻求御敌之方。
2.代表人物及其活动(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①贡献:1842年,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②作用:启发了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知识点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形成(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内涵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4.评价(1)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
1.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人进一步觉醒,维新思想日益激荡。
2.理论依据(1)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严复的译作《天演论》。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康有为①《新学伪经考》猛烈抨击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学。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比较
数学学院2010级计算二班31100425 高玉龙
相同点:
首先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登上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制度层次上的近代化运动。
两者都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他们由于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因此都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主张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体制,进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既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
同时他们都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因为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所以有革命性,因为力量有限,所以又有妥协性,从根本上说,是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