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机械制图习题答案 第二章 钱可强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31
1.金属切削过程的实质是什么?答:金属切削过程就是刀具从工件上切除多余的金属,使工件得到符合技术要求的几何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过程。
2.切削运动可分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答:切削运动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主运动在切削过程中速度最高,消耗的功率最大,并且在切削过程中切削运动只有一个。
进给运动的速度较低、消耗的功率较小,进给运动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3.切削用量的主要参数有哪些?答.:切削用量的参数有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
4.试述车刀前角、后角、主偏角、负偏角和刃倾角的作用,并指出如何使用?答:前角对切削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前角大小的选择与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加工要求有关。
后角的作用是为了减小后刀面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和减少后刀面的磨损。
主偏角的大小影响切削条件、刀具寿命和切削分力的大小。
5.车外圆时,车刀装得过高或过低、偏左或偏右,刀具角度会发生哪些变化?什么情况下可以利用这些变化?答:当刀尖高于工作中心时,刀具工作前角将增大,工作后角将减小。
如果刀尖低于工作中心,则刀具工作前角减小,后角增大。
若刀杆右偏,则车刀的工作主偏角将增大,负偏角将减小。
若刀杆左偏,则车刀的工作主偏角将减小,负偏角将增大。
6.试标出图2.52刀具的五个基本角度及主切削刃和副切削刃。
7.列举外圆车刀在不同参考系中的主要标准角度及其定义。
答:1)前角: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夹角;后角: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主后刀面与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主偏角:在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方向的夹角;副偏角:在基面内测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的夹角;刃倾角:在切削平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与基面之间的夹角;副后角:在副切削刃上选定点的副正交平面内,副后刀面与副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
8.偏角的大小对刀具耐用度和三个切削分力有何影响?当车削细长轴时,主偏角应选得较大还是较小?为什么?答:当切削面积不变时,主偏角增大,切削厚度也随之增大,切屑变厚,因而主切削力随着主偏角的增大而减小,但当主偏角增大到60~70之间时,主切削力又逐渐增大主偏角;背向力随着主偏角的增大而减小,进给力随着主偏角的增大而增大。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2-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晶体是指其原了呈周期性规则排列的固态物体。
晶体具有周期性规则的原了排列, 主要是由于各原了Z间的相互吸引力与排斥力相平衡的结果。
晶体还具有固定的熔点和备向异性的特征。
非晶体则原了排列无规则,没有固定的熔点,且各向同性。
2-2试述纯金属的结晶过稈。
答:纯金属的结晶过稈是在冷却曲线上平台所对应的时间内发生的,实质上是金属原子由不规则排列过渡到规则排列而形成晶体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形成晶核和晶核不断长大的过程。
1)形核当液态金属的温度下降到接近「时,液体的局部会有一些原了规则地排列起来,形成极细小的晶体,这些小晶体很不稳定,遇到热流和振动就会消失,时聚时散,此起彼伏。
当低于理论结晶温度时,稍大一点的细小晶体,有了较好的稳定性,就有可能进一步长大成为结晶核心,称为晶核。
晶核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种为自发形核,即如前所述的,液态金属在过冷条件下,由其原了曰己规则排列而形成晶核;一种为非白发形核,即依靠液态金属屮某些现成的固态质点作为结晶核心进行结晶的方式。
非白发形核在金属结晶过稈屮起肴非常重要的作用。
2)长大晶核形成Z示,会吸附其周围液体屮的原了不断长大,在晶核长大的同时,液体屮又会产生新的晶核并长大,肓到液态金属全部消失,晶体彼此接触为止。
2-3何谓为过冷度?影响过冷度大小的因索是什么?答:实际结品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现象。
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称为过冷度。
过冷度与金属液体的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
2-4晶粒粗细对金属的力学性能有何影响?细化晶粒可采取哪些措施?答:晶粒越细小,晶界越多、越曲折,晶粒与晶粒Z间相互咬合的机会就越多,越不利于裂纹的传播和发展,增强了彼此间的结合力。
不仅使强度、硬度提高,而且數性、韧性也越好。
为了能够获得细晶纟H•织,实际生产屮常采用增大过冷度NT、变质处理和附加振动等方法。
2-5什么是合金相图?什么是共晶转变和共析转变?答:合金相图是通过实验方法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