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课堂实用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20
咏怀古迹教案教案标题: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
2. 学习如何进行咏怀古迹的创作。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中国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和介绍资料。
3. 咏怀古迹的范文和创作指导。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
2.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些古迹有何了解和感受。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咏怀古迹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分发咏怀古迹的范文,并解读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迹,进行咏怀创作。
3. 学生可以参考范文,也可以自由发挥,但要注意表达情感和思考。
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咏怀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2.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到实地参观一些古迹,并进行更深入的咏怀创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迹摄影比赛,并邀请专业摄影师进行评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咏怀古迹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拓展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
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也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昭君。
没错,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即使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不过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个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板书:题目、作者)(此处一定要熟,并使语言自然)二、解题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能够分为哪些类?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能够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
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师:从诗题和诗句内容来看,大家认为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其实这是一首散曲,并不是诗歌。
但鉴于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限,我们姑且将它算做咏史怀古诗。
潼关是地名。
这是作者登临潼关古塞时,怀古思今,写下的一首抒情名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
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咏怀古迹》的作者杜甫,掌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怀念之情,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 掌握杜甫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分析诗中复杂的情感变化。
2. 将个人感悟与诗歌内容相结合,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材《咏怀古迹》。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引导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简要说明《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人会对古迹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二、朗读与初步感知1. 让学生齐读《咏怀古迹》,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1.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古庙”、“残碑”、“荒草”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
2. 探讨诗中情感的变化,如从对古迹的怀念到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再到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3. 结合杜甫的生平,分析诗中情感变化的原因。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咏怀古迹》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人的情感变化,并尝试分析其原因。
五、写作练习1.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咏怀古迹》的理解,以“咏怀古迹”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强调要结合个人感悟,抒发对古迹的怀念之情。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咏怀古迹》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 强调古迹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和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七、课后作业1. 搜集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情感特点。
2. 深入研究《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撰写一篇关于杜甫生平和创作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咏怀古迹》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