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杲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关键词】口舌糜烂便秘中医药疗法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见于金代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为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之代表方。
方中以黄芪益气为君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药,共以收补中益气之功;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可防参术之壅滞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为方中使药。
笔者根据辨证以此方加减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举两例介绍如下。
1 口舌糜烂案患者,男,25岁,农民。
2008年4月就诊。
患者口舌生疮糜烂二年余,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不见痊愈。
近一周来症状加重且饮食减少,四肢乏力,口干咽燥。
检查: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唇周、口腔糜烂,舌淡苔白,脉沉细少力。
辨证为中气不足,虚火上炎。
治以甘温补中除热法。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2g,炙甘草6g ,熟地12g,干姜5g,焦神曲12g,黄芩10g,连翘10g,大枣4枚。
水煎服,每天一剂,二次分服,守方8剂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口舌糜烂多以心脾积热论治。
实火型清热泻火,虚火型滋阴清火而收效。
但本病例中气不足乃病之根本,虚火上炎是其假象。
治病求本并视虚火之所在酌加清热作者单位: 435238 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卫生院之品,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焦神曲补中健脾,熟地滋阴补肾,干姜温中,黄芩、连翘清热解毒。
补清结合,药证相符,故获满意疗效。
2 便秘案患者,女,72岁。
有慢性胃炎病史。
二年来大便经常秘结,时轻时重,口服果导片、麻仁丸有所缓解。
近一月来便秘症状加重,服上述药物效果不佳而来就诊。
患者大便不通六天,伴有胸脘满闷,身疲乏力,声低懒言,食少乏味,舌淡少苔,脉细软。
辨证为脾胃气虚,气虚则无力传送大便。
治拟补中益气,助其腑运。
处方:黄芪30g,白术20g ,党参15g ,当归12g,陈皮8g,升麻6g,柴胡6g,大黄5g(后下) 山药12g,砂仁8g 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服3剂后大便通畅,再服3剂,,诸症消失,便秘告愈。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嘿,同行们或者对中医感兴趣的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在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补中益气汤啊,那可是中医方剂里的一个经典之作。
从我的经验来看,它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很多病症的治疗之门呢。
我刚接触这个方剂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
只是照着书上的病症范围去使用,什么脾胃气虚啦,中气下陷之类的。
但是呢,随着临床经验越来越多,我发现这个方子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比如说,在治疗一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时,我一开始有些犹豫要不要用补中益气汤。
毕竟传统上好像没有直接把这个方子和慢性疲劳综合征联系起来。
可是呢,当我仔细辨证后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存在着脾胃气虚的症状,像食欲不振、精神疲倦,而且脉象也显示出中气不足。
于是我大胆地用了补中益气汤,结果还真的有效果!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方剂运用不能太死板,要根据具体的症状灵活辨证。
在写关于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的医案或者总结经验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写清楚。
你想啊,如果只是简单地说用了这个方子,病人好了,那别人看了能有啥收获呢?就像我刚刚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个例子,我要是只写“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一个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这多没意思呀。
我得把我怎么想到要用这个方子的,病人有哪些症状符合这个方子的证型,都写出来才行。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经验分享呢,你们说是不是?还有啊,补中益气汤在配伍加减方面也大有学问。
有时候,一味药的加减可能就会让整个方子的功效产生很大的变化。
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患者,除了有脾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失眠症状。
我就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了些炒酸枣仁。
哎,这一加效果就更好了。
这就说明我们在运用这个经典方剂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兼症进行合理的配伍加减。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啊!我在写这方面内容的时候,通常会先把基本的方剂组成和主治病症简单提一下,然后重点放在自己的临床实例和用药思路上。
这样的结构真的很常见,也非常有效,几乎每篇文章我都会用这个技巧。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它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组成。
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活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在此仅举2例,报告如下。
1 产后癃闭患者,女,26岁。
因“娩后3日小便不通”于2000年2月21日初诊。
3天前患者在医院产一足月女婴,因产妇本身体质较差,生产时宫缩乏力,体力消耗比较大,产后出血量亦比较大,因此分娩后膀胱麻痹,小便无法排出,当时医院采用热敷、穴位药物封闭等措施,但小便依然不通,所以只得采取保留导尿的方法。
患者体质消瘦,面容倦怠,面色苍白,语声低怯,不思饮食,自汗,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气虚下陷,血虚津亏。
治宜:升举中气,补气养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20g,当归36g,白术6g,陈皮6g,防风10g,升麻3g,柴胡6g,益母草24g,桃仁6g,甘草3g,每日1剂,连服3天,服完2剂后,大小便可以自解。
体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此癃闭是由于素体气虚所引起。
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水液停留,形成癃闭。
此处,施以补中益气汤借之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气的温煦推动能力,此外加益母草收缩子宫,并兼有利尿作用;加防风与黄芪、白术组成玉屏风散,起固表作用。
2 面神经麻痹患者,男,48岁。
患者因“面神经麻痹1周”于2005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曾在村医疗站服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
患者形体瘦小,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倦怠少言,左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眼睑不能闭拢,流泪不能自控,鼻唇沟平坦。
当时采用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翳风、印堂、攒竹、太阳、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外关、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
1周后患者恢复不理想,自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左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舌质淡,苔白,脉细。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
2005年4月8日初诊。
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
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
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
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
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
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
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
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
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
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杨某,男,47岁。
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
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
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
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方出自李杲《脾胃论》,由黄芪一钱(18g),甘草炙五分(9g),人参去芦三分(6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等8味药物组成,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
《脾胃论》说:“饮食不节那么胃病,”“形体劳倦那么脾病”。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那么气短;或气虚发烧,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等证中气不足诸多病者。
笔者在临床上用此方化裁医治多种常见病,生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1 医治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大多属于下焦温热,其医治也多采纳清热利湿大法,能取到专门好的成效。
但如延误医治或医治不妥而致尿濒而疼痛不甚,伴溺时尿道酸胀、尿白混浊、尿后微灼热,腰酸,少腹坠胀不适,诊时见精神不振,面色晄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而细弱。
治宜甘温清热,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中白术用苍术替代,加白茅根10-30克、大生地15-30克、白薇5-10克、炒芥穗8-10克等。
显效后可改用补中益气丸口服。
此乃久病伤脾,脾气不盛,阳气下陷,迫于窍门所致。
2 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症多见月经淋漓不断半月以上,量时多时少,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腰酸不舒,少腹冷痛,纳谷不香,舌质淡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缓。
医治宜补中升阳,益肾固冲,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中可去当归,加艾叶10-15克、阿胶10-15克、白芍10-15克、续断10-15克、杜仲10-15克、炒芥穗8-10克等。
乃中气不足,脾不统血,冲任不固,久而脾肾两虚所致。
3 医治产后汗出产后虚汗多为产后气血大亏,触冒风寒,汗孔大开,津液漏泄所致。
对李杲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有是证,用是方
谨遵辨证论治之大旨
1低血压症﹙清阳不升﹚2便血﹙清浊相干﹚3眼睑下垂﹙气虚无力上提睑肌﹚4重症肌无力﹙中气虚陷,清阳不升﹚5卵巢囊肿﹙中气不足,囊肿下坠﹚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清气不升﹚7下肢静脉瓣功能关闭不全﹙脾虚无力﹚8腘窝囊肿﹙清气不升﹚9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如颜面背部疖疹,中虚无力透邪外出﹚10代谢综合征﹙尤其是瘦人发生一般是中气虚弱,代谢无力﹚11可将子宫三度脱垂复原12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见肝脾肿大者,﹙如可用复元活血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效佳﹚ 13抑郁症或神经官能症者,﹙多系脾虚肝郁,以脾虚为主或者说先有脾虚后现肝郁气滞象。
﹚14中耳炎见伤口久溃不敛者。
﹝脾气虚不主肌肉﹚15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咽中小舌头下
垂﹞16尿血﹝脾肾两虚,寒湿内泛,补中益气汤合无比山药丸。
﹞17头痛或伴耳鸣﹝神经性,一般表现为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或加重,呈空痛,伴全身乏力等清气不升象
﹞17慢性咽炎﹝脾虚生痰,肝旺气郁,痰气互结,补中益气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18.慢性前列腺炎﹝脾肾不足,寒滞肝脉,补中益气汤合暖肝煎或天台乌药散加减﹞19.慢性结肠炎﹝脾肾不足,气阳亏虚,清阳下陷,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四神丸。
﹞20.高血压病﹝脾虚肝旺,夹痰上扰,补中益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1.慢性疲劳综合症﹝两本不足,气阳虚损,补中益气汤合保元汤加减。
﹞22.不明原因的低热症﹝脾胃受损,气虚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