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 格式:pptx
- 大小:90.96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言秦汉文学发展概况(这一部分认真看,了解秦汉文学的大致概况)一、秦代文学(一)《吕氏春秋》(二)李斯二、西汉文学(一)散文1.政论散文:贾谊、晁错2.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3.叙事散文:刘向《新序》、《说苑》4.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二)辞赋: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杨雄(三)乐府诗歌三、东汉文学(一)散文:1.论辩散文:王充《论衡》2.历史散文: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3.政论散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二)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三)诗歌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第一章西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西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第一节秦代散文和李斯一、《吕氏春秋》(一)组织编纂者:吕不韦(二)杂家著作。
(三)文学特征:寓言故事丰富多彩。
二、李斯:秦代唯一的一个文学家。
(一)《谏逐客书》(《上疏谏逐客》):铺排、对比。
(二)秦刻石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一、贾谊(一)生平(二)散文代表作:《过秦论》、《治安策》(《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三)散文创作特点:1.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
2.铺排渲染。
二、晁错(一)生平(二)散文代表作:《论贵粟疏》、《上书言兵事》、《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三)散文创作特点: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
2.具有纵横风气。
三、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第三节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一、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二、董仲舒(一)生平(二)对西汉中后期散文创作的影响(三)主要作品:《春秋繁露》(四)文章特点:三、刘向(一)生平(二)《战国策叙录》的特点:内容、文学特征(三)《新序》、《说苑》的文学特征四、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五、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特点六、桓宽《盐铁论》第四节东汉散文的演变一、东汉散文发展大势二、桓谭文章的特点三、王充散文的创作特点四、王符文章的特点五、仲长统散文的创作特点六、冯衍散文的特点七、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一、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生平(二)《史记》的编撰体例: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三)《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1)精湛的剪裁功夫。
秦汉文学(25课时)第二编秦汉文学(25课时)龙文玲编撰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绪论(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2.把握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2.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情况三、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秦汉历史回顾一、时代特征秦的统一,是为第二次历史巨变: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确立,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二、秦代(前221-前207)政治上,实现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文化上,“以吏为师”;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西汉(前206-8年)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文化政策上,汉初黄老思想治国,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
四、东汉(25-220)经学内部分化,造纸术发明对学术文化的促进。
第二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一、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1.《诗经》解读3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所谓经典之“经”,即“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刘勰《文心雕龙》),解读《诗经》等经典,在汉代人看来,目的是“经世致用”。
2.楚辞解读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
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硃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述◆第一章论说散文及辞赋◆第二章史传文学◆第三章汉乐府民歌◆第四章文人诗概述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
秦代虽然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国祚甚短(仅15年),加之以法家思想治国,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因而在文化文学上成就甚微。
传世的作品仅有极少数的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尽管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然总体上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一人。
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
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
文士激情荡漾,视野开阔,心括宇宙。
昭、宣之世,史称“中兴”,然终趋衰败。
成帝、哀帝,荒淫昏庸。
王莽托古改制,欲挽倾颓,但已无济于事。
此时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古之风。
东汉初建,刘秀重建封建集权思想,大力提倡谶纬,文化学术深受其影响。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文士的政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清议风气形成,儒家思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文士在矛盾痛苦的思想挣扎中,转向注重表现个人的生活和情志,抒情文学得以复苏。
汉代文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
第二篇 秦汉文学一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秦汉文学 「第一章 I 第二章 I 第三章 I 第四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两汉辞赋 两汉诗歌 绪言一、秦汉文学发展概况L 秦代短暂,又施行高压政治和禁锢文化的措施,文学成就甚小。
2.司马迁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全面记载了自传闻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史事,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 范例。
3 .东汉前期的辞赋,桓谭也有骚体和赋体两类。
如:骚体如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等,赋体的名作有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章节脉络秦汉文学 「第一章 1第二章 I 第三章 I 第四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两汉辞赋 两汉诗歌 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章节脉络{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秦代散文和李斯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东汉散文的演变第一节秦代散文和李斯一、秦代散文和李斯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
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
进入两汉, 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学习方法章节脉络叙事文。
二、《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的最大成就, 是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三、《谏逐客书》作者是李斯,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 统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四、李斯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L 李斯的创作包括奏议和刻石文。
(秦刻石文:以颂德为目的,往往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和谐)2 .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奏议文,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
3 .他的刻石文四言为句,三句为韵,形式独特。
铺叙歌颂,气度宏大。
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篁题I 十三季W ■ Srn∙“ 氏六”以健丸A*tn*啾M0π,M"⅛∙Λ15Λli("*"«B 露 Z 汽N 卓 r i IJ 不ttliesf%!vn,,玄芝八区y.∙ Xn ,火Λ∙wr!rz0∙δ%141内件 2.<叫▲ Sf 不£• • £乂公川达爱!t>nn:|:A*3 a<p 个 GHH∙.lH∙lilk 玄t⅛泥 >七 3Λ ∙ ∙ ∙ 2C k⅛*Λκlr.∙.环2 虫 ∙i*Mτ /f÷aΛ晶xg∙,iik l H.U一、西汉初期散文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的严刑峻法、繁重赋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反思秦亡教训,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