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36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于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的政治野心也显露出来,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最终成为战败国。
之后建立起魏玛共和国。
由于1929年至1932年的经济危机给德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不久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统治的国家,使德国学校教育产生倒退。
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又一分为二,联邦德国基本上沿袭了以前德国的教育,特别是共和时期德国教育的传统。
进入九十年代,德国又重新统一。
所有这一切变迁对德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一战结束后,德国于1919年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并通过了《魏玛宪法》。
在魏玛共和时期,德国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师培养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初等教育《魏玛宪法》要求废除等级的双轨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单一的学校系统。
凡6-10岁的儿童,无论贫富贵贱,都必须进4年制的基础学校学习,进行义务教育。
读完基础学校,可以到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4年,完成义务教育,4年基础学校再加上4年高等国民学校,构成了全部的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这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阶级在享受初等教育权利上的平等,也为在根本上废除教育的双轨制奠定了基础。
2.中等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德意志中学的创立,是与德国教育中长期存在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情绪紧密联系的。
在这里,德意志的文学、劳动、地理等课程特别受到重视,渗透着日尔曼民族沙文主义精神。
上层建筑学校,与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相衔接,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成绩优异者可以被选拔到上层建筑学校,继续学习六年,将来有资格报考高等学校。
3.教师培养德国一直重视师范教育,共和时期,小学教师由高等教育的师范学院培养。
师范教育从原来的初等教育轨道提高到中等教育轨道,只有中等学校毕业生通过严格考试选拔才能作为未来小学教师进行培养。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第一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概况一、政治经济背景17~19世纪初,英国、法国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其时,德国还是由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小城邦国组成的封建联盟式的农业国。
农业人口占70%以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但向往革命。
1848年3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后,工业高速发展,到50、60年代形成了重工业为先导的模式,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工业强国。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1、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16世纪中叶,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发展新教势力十分重视教育。
二派的教育势力各有侧重:路德派: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大学。
虔信派:贫民学校(免费)、初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2、各城邦国分权管理时期1)颁布教育法令实现国家化①腓特烈二世学校教育法令(1763)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实行罚款。
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观察。
2)设立学校教育管理机构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等、高等学校。
3)实科中学的建立实科中学最早出现了18世纪的德国,比英国、法国早了一个世纪。
它是一种即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虔信派教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3、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泛爱主义学校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
2)新人文主义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它打着学习和发扬古希腊文化一切珍贵和有用东西的旗号,被称为第二文艺复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