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设计(含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97.00 KB
- 文档页数:12
教
案
样
本/
仅供参考,内容可修改
课时九:例8连除的简便运算
所在学校
本单元主要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使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
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
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
5)
方法二:330÷(5×2)
=330÷10
完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试。
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方法二:330÷(5×2)
=330÷10
教学
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运算》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主要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理解并熟练运用连除的简便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除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在连除运算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困惑和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理解并熟练运用连除的简便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连除的运算规律和简便运算方法的掌握。
2.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连除的运算规律。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方法。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连除的运算方法。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连除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连除的运算规律,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呈现(10分钟)讲解连除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连除的简便运算方法。
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连除的运算规律,并学会如何运用简便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连除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的连除的简便运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连除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连除的运算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优惠活动的计算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
但是,对于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例来掌握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连除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教学卡片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连除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板书,呈现连除的运算规律和简便计算方法。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教学目标:⑴理解和掌握连除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⑵会灵活的选择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连除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的选择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口算:25×4= 125×8=25×5×4= 868-52-48=师: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法和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那么除法计算中有没有简便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法算式中的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除的简便计算)二、学一学(一)出示学习目标:⑴理解和掌握连除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⑵会灵活的选择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出示自学提示:自学课本43页例3,认真读题,边读边思考: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重点研究两种算法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1、观察对比算式,探索规律不同:在算式 1250÷25÷5中先求出(),再求();在算式1250÷(25×5)中先求出(),再求()。
相同:两个算式求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并且结果都是()。
所以我们可以说:1250÷25÷5○1250÷(25×5)2、举例验证规律,得出结论:(1)举例验证:480÷6÷8 480÷( 6×8 )====所以:480÷6÷8 ○ 480÷( 6×8 )(2)观察:①1250÷25÷5 =1250÷(25×5)②480÷6÷8 = 480÷( 6×8 )算式①②左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结论: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
用字母表示:ɑ÷b÷c=ɑ÷(b○c)教师板书:a÷b÷c= a÷(b×c)反过来就是a÷(b×c) = a÷b÷c)(强调去括号乘号变除号)(学生独立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三、做一做:课本43页“做一做”第1题前两小题,第2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简便运算的能力。
在教材中,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连除的简便运算方法,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对于除法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连除的运算规律理解不深,导致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能够正确进行连除的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便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连除的运算规律。
2.如何运用连除的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连除的运算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内容包括连除的运算规律、实例讲解、练习题等。
2.准备练习纸,用于学生练习。
3.准备奖品,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连除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15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连除的运算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连除的简便运算练习,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纸进行巩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连除在其他数学问题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除的运算规律及简便运算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临城中心学校符秋金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3页的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且能选择较为合适的简便算法。
2、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对连除简便运算进行教学。
3、通过简便计算的学习,培养学生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
重点:掌握连除的简便算法。
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82×101 69×99+692000-468-132 1250-178-222二、讲授新课(出示)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景象及水土流失的景象,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使得每位学生懂得人人都要有环保的意识。
(出示)主题图并在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
让学生围绕围绕“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提出问题,再根据“每棵树苗多少钱?”来找已知条件。
(出示)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
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
每棵树苗多少钱?(1)学生齐读题目,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相关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尝试列式,师巡视指导,并指名个别学生上台板演。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师问:1250÷25求出的是什么?生: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
师问:50÷5求出的又是什么?生:每棵树苗多少钱?师问:25×5求出的是什么?生:25个小组共种了多少棵树苗。
师问:1250÷125求出的又是什么?生:每棵树苗的价钱。
(3)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关系?生:因为结果相同,所以1250÷25÷5=1250÷(25×5)(4)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怎样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订正:①同级运算应从左往右计算。
《连除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日期:年月日小学授课教师:【教学内容】人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3页相应的内容。
【教材分析】《除法的简便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简便计算中的内容(43页例3及该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八的1—3题)。
是在理解和掌握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的运算规律,学会用这种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懂得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用这个数依次除以积的每一个因数。
2、过程与方法:会用上述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能力,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除法运算性质的理解。
突破重难点设想:“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学生“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定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于规律探究类的课并不陌生。
本节课,我力图为学生创设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感悟、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建构新知识。
让学生在“发现——验证——归纳”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为尝试解决问题而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交锋碰撞,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共同探索出除法的运算规律。
进而安排各种情况的除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在运用中不断探索,感悟在计算除法时,要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运用规律才能使计算简便,从而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用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连除的简便计算》导学卡年级:四年级备课人:张春花时间:2011-3-18学习内容:课本43页-44页。
学习目标:1、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2、灵活选用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1、认真阅读43页例3,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条件:问题:(1)分析男孩的算式,先算(),再算()。
(2)分析男孩的算式,先算(),再算()。
(3)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写出来。
(4)运用例3的简便算法完成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题。
2、认真阅读44页例4,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条件:问题:(1)列出算式并计算。
(2)再与课本对比一下,解答方法一样吗?(3)比较课本44页长方形中的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用定律?12×25=(3×4)×25 (为什么把12分成3×4)=3×(4×25) (运用了什么运用定律)==12×25=12×100÷4(100和4是怎么得来的?)==(4)根据题意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43页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小黑板专项训练:用简便方法计算(1)456-(56+100)(2)328-72-28(3)125×14×8a、学生独立完成。
b、全班集体订正。
c、组长做好评价:错一题,得一分;错两题,不得分;全对者,得二分。
一、复习导入:1、复习减法的性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连除的简便计算”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章节。
本章节通过实例引入连除的概念,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运算,对除法的运算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连除的运算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困惑,对连除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连除的概念,连除的运算规律。
2.难点: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运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连除的简便计算相关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生活情境图片、练习题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小明家有3个鱼缸,每个鱼缸要放5条鱼,一共需要多少条鱼?如果每条鱼需要2个鱼食,一共需要多少个鱼食?”让学生思考并解答,从而引出连除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连除的定义和运算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连除的意义,并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连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一系列连除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讲解答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运算顺序和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2、简算。
155+264+36 25×5×4 (20+18)×15 83×115+115×17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00-368-132 1814-378-422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
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第一种:1250÷25÷5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第二种:1250÷(25×5)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1250÷25÷5=1250÷(25×5)(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2、练习(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附:板书设计连除的简便计算a+b=b+a 例3(a+b)=a+(b+c) 1250÷25÷5 1250÷(25×5)a×b=b×a =50÷5 =1250÷125(a×b)×c=a×(b×c) =10(元) =10(元)(a+b)×c=a×c+b×c 1250÷25÷5 = 1250÷(25×5)a-b-c=a-(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1分)(2012•安岳县模拟)种一批树,成活棵数和死去棵数比是4:1这批树的成活率是()A.80% B.75% C.25% D.20%2.用一个高是30厘米的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中,水的高度是()厘米.A.10 B.90 C.203.小数2.995精确到0.01,正确的答案是( )A.2.99 B.3 C.3.004.把90.060化简,可以去掉的零有()个。
A.1 B.2 C.3 D.05.把10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重量比是()。
A.1:10 B.1:11 C.10:116.学校种了100棵树,死了10棵,又补种了10棵,全部成活,成活率约是()。
A.110%B.100%C.90. 9%D.90%7.一个两位数,它的个位数字是a,十位数字是b,这个两位数可以写成()A.ab B.a+b C.10a+b D.10b+a8.将“我是快乐的小学生”这句话按顺序重复写下去,第452个字是()A.我B.是C.快D.乐 E. 的 F. 小G. 学H. 生9.一根绳子用去米后还剩4米,这根绳子原来长( )米。
A.12 B.4 C.610.有5个同学,每两人都握一次手,最少要握()次手A.5 B.9 C.10 D.20二、填空题11.食品安全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某部门分两次检测同一批次同一品牌的大米,第一次检测100袋,合格率为95%,合格的大米有(_____)袋;第二次检测25袋全部合格,两次检测的总合格率是(____)%。
12.如图,以A点为圆心画同心圆,两圆的直径之和为16,比为1:3。
同样,以B、C为圆心画同心圆,内圆的半径都相同,外圆的半径也相同。
则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之和是(________),周长之和是(_______)。
13.2.5化成用1%作单位的数是________。
14.口袋里有1个红球、1个黄球、1个白球,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的球的颜色有________种不同的可能。
15.拼一拼。
(填序号)用________可以拼成正方形。
用________可以拼成三角形。
用________可以拼成长方形。
16.2019年我国应届小学毕业生约有12175000人,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____)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_______)人。
17.1000个单位的年收入为8200万元到98000万元.由于失误,把一个最大的收入记为980000万元输入计算机.那么输入的错误数据的平均值与准确数据的平均值相差______万元.18.下面直线上每小格表示1m,聪聪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聪聪从0处向东行4m记作作+4m,那么聪聪从0处向西行4m记作(________)m。
(2)如果聪现在的位置是+8m,说明他是从0处向(_________)m。
(3)如果聪聪从0处先向东行5m,再向西行5m,那么他到达的位记作(_______)m。
19.正方形边长延长20%,它的周长增加(______),面积增加(_______)。
A.44%B.40%C.20%20.一根3米长的长方体木料,平均截成6段后,表面积增加12平方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_____)立方米。
三、判断题21.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瓶子容积一定是1升。
(____)22.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这个公式求体积.______.23.车轮滚动一周,所行的路程是车轮的周长.______.24.用100克药粉和1千克水配制成的药水浓度是10%.______.25.圆的直径的长度总是半径的2倍。
(_______)四、作图题26.在下图中标出点A(2, 5)、B (2, 2)、C (4, 2),再依次连成三角形。
五、解答题27.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需用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4分米的方砖,需用多少块?(用比例解)28.列方程解决问题.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运来的苹果比梨多72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梨的1.8倍,苹果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9.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如下:根据上面的路线图,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30.张老师把200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是2.32%,到期后可得利息多少元?31.学校里长方形草坪的长是6米,长是宽的2倍。
这块长方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3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3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1)(2)(3)(4)六、计算题34.解方程,解比例.①7×8﹣3x=5②x+x=42③:x=:2④=.35.甲数的是9,乙数比甲数少10%,乙数是多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C A B C D D B C二、填空题11.9612.24 49.1213.250%14.315.1和2 4和6 4,5,616.5万 1218000017.88218.-4 东走8 019.C A20.6三、判断题21.✕22.正确23.正确24.错误25.×四、作图题26.无五、解答题27.3125块28.苹果1620千克,梨900千克29.由起点出发向东北方向走200米到1号点,再由1号点出发向西偏北30°方向行走150米到达2号点,最后由2号点向西偏南40°的方向行走250米到达终点.30.20928元31.18平方米32.72平方厘米33.(1)8dm2;(2)98m2 ;(3)81cm2;(4)187m2六、计算题34.17;36;;10035.5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大()。
A.πrB.dC.rD.πd2.某日黄州最低气温9℃,北京最低气温-15℃,黄州最低气温比北京最低气温高()。
A.6 ℃ B.-6℃ C.24℃ D.19℃3.一个长4dm,宽3dm,高5dm的长方体鱼缸,倒入水后量得水深3.5dm,倒入的水是()升。
A.60 B.52.5 C.42 D.704.在路边安装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距8米,从第一根到最后一根电线杆一共长96米,一共安装了()根电线杆。
A.13 B.12 C.11 D.105.有一段绳子,截下它的23后,还剩23米,那么()A.截去的多B.剩下的多C.一样多D.无法比较6.某品牌空调因季节变换先降价250元后,再次下调了25%,现在的价格是750元,则该款空调的原价是()A.1000元B.1250元C.1500元D.1200元7.联欢会前,王老师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挂起来装饰教室,则第17个气球是()。
A.红气球B.黄气球C.绿气球D.不能确定8.在100g盐水中含盐20g,盐和水的比是()。
A.1:3 B.1:4 C.1:5 D.1:69.甲乙两根绳子,甲用去全长的,乙用去米,谁用去得多()?A.甲B.乙C.无法比较10.有一块边长200米的正方形小麦试验田,共收小麦16吨,平均每公顷收小麦()A.2吨B.3吨C.8吨D.4吨二、填空题11.在①-⑥中,(_______)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是正方体展开图且相对的两个面上的角合在一起能够拼成一个直角。
(请写出①-⑥中所有复合条件的序号)12.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最长的边长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13.( )∶( ) = 0. 35==( )÷60=()%=()折14.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100,第二个数是90,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平均数.第三十个数的整数部分是_____.15.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与括号,使下列等式成立?1 13 11 6 = 24.16.计算:211×555+445×789+555×789+211×445=______.17.把1,1.3,1.13,133.3%和1.34这五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起来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