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积贮疏
- 格式:ppt
- 大小:847.50 KB
- 文档页数:30
论积贮疏原文及注释文档版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论积贮疏概述
2.
正文
1.引言:论积贮疏概述
论积贮疏是古代我国一部关于农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著作,作者为西汉著名经济学家贾谊。
本文通过解析论积贮疏原文及注释,来探讨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2.正文:原文及注释解析
论积贮疏原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积贮的重要性、农业生产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积贮。
以下是原文及注释的解析:(1)积贮的重要性
原文:“积贮者,农之本也。
”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积贮是国家经济繁荣的根本,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积贮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2)农业生产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原文:“故耕者农之本,而食者人之本也。
”
注释:这句话指出农业生产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3)如何加强积贮
原文:“国无粮,不安其民;民无粮,不安其业。
”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粮食储备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国家和人民必须加强粮食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和战争。
论积贮疏(贾谊) 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积贮疏(贾谊) 阅读答案附翻译论积贮疏贾谊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论积贮疏贾谊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至孅至悉也悉:熟悉B.世之有饥穰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偏义词,指荒年C.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蹶:尽,用尽D.国胡以相恤恤:救济10.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民不足而可治者吾尝跂而望矣B.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若属皆且为所虏C.禹、汤被之矣填然鼓之D.何为而不成为击破沛公军11.下列属于从反面论述统治者要重视积贮的一组是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③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④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⑤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A.①②⑥B.②③⑤C.②⑤⑥D.①③④1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论文。
贾谊《论积贮疏》(2)原文
现在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灾,淫靡奢侈的气一天天地增长,这又是天下的大害。
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拯救它。
生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用光呢?自从成立汉朝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
误了时令不下雨,老百姓就会产生疑虑;年成不好交不了税,朝廷卖官爵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儿郎来度过日子。
这些事情已经传到皇上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如此地步了,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
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禹、汤那样的治世年代就曾遭受过。
如果不幸再有方圆二三千里土地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呢?如果边境突然告急,几千几万的部队,国家用什么去发放粮饷给他们呢?战乱、旱灾交加,社会财富非常缺乏,胆壮力大的人会聚集起来横行抢掠,年老体弱的交换孩子啃他们的骨头。
政治没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会合并起来争相闹事。
皇上您这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
积贮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命脉所在。
如果粮食充足财力有余,做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城,就能打得下;用它
来防守,就能守得牢;用它来作战,就能够取胜。
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谁会不来呢?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上去,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全国老百姓各人依靠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工商业者和无业游民也都回去走向田间,那么积蓄充足,人们也就乐意在那里定居下来了。
本来可以用来致富使天下安定,现在却竟然形成使人心惊胆战的情,我内心替皇上痛惜啊!。
论积贮疏贾谊管子(1)曰:“仓(2)廪(3)实(4)而(5)知礼节(6)。
”民不足(7)而可治(8)者,自古及(9)今,未之尝闻(10)。
古之人(11)曰:“一夫(12)不耕,或(13)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14),而用之亡(15)度(16),则(17)物力(18)必屈(19)。
古之治天下,至(20)孅(xiān)(21)至悉(x ī)(22)也,,故其畜(23)积足恃(24)。
今背本而趋末(25),食者甚众,是(26)天下之大残(27)也;淫侈之俗(28),日日以(29)长(30),是天下之大贼(31)也。
残贼公行(32),莫之或止(33);大命(34)将泛(35),莫之振救(36)。
生之者(37)甚少,而靡(38)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39),几(40)四十年矣,公私(41)之积,犹(42)可哀痛(43)!失时(44)不雨(45),民且(46)狼顾(47);岁恶(48)不入(49),请卖爵子(50),既(51)闻耳(52)矣。
安(53)有为(54)天下阽危(55)者若是(56)而上(57)不惊者?世之有饥穰(58),天之行也(59),禹、汤被之(60)矣。
即(61)不幸有方二三千里(62)之旱,国胡以(63)相(64)恤(65)?卒然(66)边境有急(67),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68)之?兵(69)旱相乘(70),天下大(71)屈(72),有勇力者聚徒(73)而衡(74)击;罢(75)夫羸(76)老易(77)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78)通(79)也,远方之能(80)疑(81)者,并(82)举(83)而争起(84)矣。
乃(85)骇(86)而图(87)之,岂(88)将有及乎?夫(89)积贮者,天下之大命(90)也。
苟(91)粟(92)多而财有余,何为(93)而不成?以(94)攻则(95)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96)附远(97),何招(98)而不至!今殴(99)民而归之农(100),皆著(101)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102),末技(103)游食之民(104),转而缘南亩(105),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106)矣。
论积贮疏1作品原文管子曰(1):“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4)。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5);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6)。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7),莫之振救(8)。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9)!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10)。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11),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2)。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1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15);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16)。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7)。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18),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19);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20),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21),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1-2]2注释译文译文管子说:“粮仓充实而知道礼节。
”百姓不能自足却可以治理的事,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
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种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织布,就有人挨冻。
”生产(物资)有时间限制但是消费没有限度,那么生产能力必定穷尽。
古代治理天下,最精细最周全啊,所以它的积蓄足以依靠。
现在丢弃根本而趋向末技,吃饭的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啊;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也)是天下的大祸啊。
(这两种)祸害公然流行,没有人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拯救它;生产的很少但是浪费的很多,天下财产怎能不竭尽?汉朝成为汉朝,将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蓄,还可(让人)哀痛。
论积贮疏1作品原文管子曰〔1〕:“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4〕。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5〕;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6〕。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7〕,莫之振救〔8〕。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9〕!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10〕。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假设是〔11〕,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2〕。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1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15〕;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16〕。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7〕。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18〕,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19〕;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20〕,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21〕,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1-2]2注释译文译文管子说:“粮仓充实而知道礼节。
”百姓不能自足却可以治理的事,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
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种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织布,就有人挨冻。
”生产〔物资〕有时间限制但是消费没有限度,那么生产能力必定穷尽。
古代治理天下,最精细最周全啊,所以它的积蓄足以依靠。
现在丢弃根本而趋向末技,吃饭的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啊;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也〕是天下的大祸啊。
〔这两种〕祸害公然流行,没有人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拯救它;生产的很少但是浪费的很多,天下财产怎能不竭尽?汉朝成为汉朝,将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蓄,还可〔让人〕哀痛。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积贮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论积贮疏》①)材料二: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六》,有删改)[注]①《论积贮疏》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疏,即文中的孝文。
该疏被皇帝采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译文|赏析《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
文题为后人所加。
是贾谊23岁时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积贮疏》原文两汉:贾谊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
”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
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
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
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
关于《论积贮疏》的中心论点贾谊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题目为后人所加。
汉初四十年间,最高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因而使遭受秦末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初步恢复,但是经济困弊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一方面大地主大商人权倾王侯,霸占了大批土地,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大者倾都,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史记·货殖列传》)。
贫富悬殊的现象十分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
由于负担不起赋税和徭役,大批农民破产逃亡或弃农从商,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滋长了享乐腐化、奢靡淫侈的风气,大肆挥霍,使公私积贮消耗殆尽,国家经济潜伏着严重危机。
贾谊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从缓和阶级矛盾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向皇帝上疏,提出了重农抑商、增加积贮的主张。
《论积贮疏》常考名句
《论积贮疏》中的常考名句包括:
1.仓廪实而知礼节。
2.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4.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些名句反映了贾谊在《论积贮疏》中强调积贮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积贮充足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同时,贾谊也警示统治者要注重节制开支,避免浪费和滥用资源。
《论积贮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
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
论积贮疏名词解释
摘要:
一、文本背景介绍
二、文本内容解析
1.文章主旨
2.论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3.论述储存粮食的政治意义
4.论述治国安民的关键
正文:
【提纲】
一、文本背景介绍
《论积贮疏》是西汉时期贾谊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
贾谊是当时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这篇文章是贾谊给汉文帝的一封奏疏,旨在阐述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性。
二、文本内容解析
1.文章主旨
《论积贮疏》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农业、粮食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贾谊通过深入分析,论述了发展农业、储存粮食的深远意义。
2.论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贾谊在文章中指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百姓的生存依赖于农业。
因此,发展农业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基础。
在当时,百姓远离农业,趋向商业,贾谊呼
吁统治者重视农业,回归本业。
3.论述储存粮食的政治意义
贾谊认为,粮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他通过对比战国时期的各国,指出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他强调,只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才能在面临外部威胁时,保持国家的独立和稳定。
4.论述治国安民的关键
贾谊认为,发展农业和储存粮食是治国安民的关键。
他呼吁统治者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通过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总之,《论积贮疏》是贾谊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农业、粮食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
中考文言文《论积贮疏》全文详细翻译论积贮疏作者:贾谊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
”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
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
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
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
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
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
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
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
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众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把孩子交换着吃。
政治还没有完全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就一齐争着起来造反了。
《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
文题为后人所加。
是贾谊23岁时(前178)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
西汉建立初年,社会经济一片凋敝。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那时米价昂贵,饥馑遍地,人与人相食,物资匮乏,连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马驾车,将相只能乘牛车。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题目《论积贮疏》的意思是:论述有关积贮的重大意义的奏疏。
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注评】管子曰:管子:即管仲。
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
“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
”仓里的粮食充足,百姓就懂得礼法。
这句话引自《管子·牧民》。
意思是,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才能够有礼法的观念。
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
《吕氏春秋·仲秋》:“修囷(q ūn)仓。
”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
”廪,米仓。
实,充实,满。
而,同“则”,就,连词。
礼节:礼仪法度。
〇开篇引经据典,言简意赅,说明“仓廪实”,人民才能安分守己,从正面阐明积贮和治国治民的紧密关系,为后文确立中心论点提出理论根据。
民不足而可治者,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
治:治理,管理。
自古及今,及:到。
未之尝闻。
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
未尝,不曾。
副词。
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〇由管子之论加以引申和发挥,指出人民不富裕,国家就不能安定,政权就不能巩固,封建统治就不能维护。
贾谊论积贮疏赏析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匮之。
作者注,下同。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伤害]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危害)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倾覆〕,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同糜〕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遭受〕之矣。
即不幸而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何〕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同横]击,罢[同疲]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指所谓“叛逆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令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趋向]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竞]为此廪廪〔同懔懔,危惧不安的样子〕也。
窃为陛下惜之!••••这篇《论积贮疏》,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政论家贾谊就发展农业生产和积贮粮食问题向汉文帝呈上的奏疏。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9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入。
年轻时就以文才闻名于郡中,20多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一年后升为太中大夫。
为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他主张改革政治法制,并对朝政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批评,这触犯了封建权贵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被排挤出朝廷,贬为长沙王吴差的太傅,后又为文帝之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
梁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作太傅的责任,常哭泣,一年多就忧郁病死,年仅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