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学)第九章林木育种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7.48 MB
- 文档页数:43
绪论一、基本概念1.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林木遗传改良:为达到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之目的,采取控制林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
它与林木育种学的涵义相近。
3.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的林木群体。
重点在:产品要求、栽培范围、遗传相对一致的、人工选育、群体。
3.林木良种:多指通过人工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
而良种应是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新选的品种。
二、林木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引种:种及品种层面的选择,引进外来树种与品种。
2.选种:种内变异的利用,包括种源选择和优树选择等。
3.育种:新变异的创造与利用,包括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辐射育种以及基因工程等。
4.林木繁育:主要途径有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以及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等。
5.林木种质资源及其保护。
此外,针对特殊性状开展抗逆性育种、木材材性育种,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反映现代育种新技术。
三、林木育种的特点(注重理解)1.多数树种达到性成熟和经济成熟需要时间长,即育种周期长,同时,树体大,占地多,试验设计难度大。
2.树木属多年生植物,持续开花结实周期长,选育材料可长期繁殖利用,因而可开展后向选择(backward selection),提高选择效果。
3.多数树种分布地区广,变异丰富,自然界尚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优良基因型,引种、选种潜力大,见效快。
4.多数树种行异花授粉,自花授粉或近亲繁殖会引起衰退,要采用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方式。
5.不少树种能无性繁殖,可进行无性系选育,有性与无性选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林木育种方式。
6.多数树种生活周期长,栽培环境复杂多样,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系列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题:从树木育种特点进行分析某个树种?1、育种资源丰富。
2、育种周期长(1)早期预测根据树木幼年时期的某些标志,来判断成年时期某些性状表现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幼年――成年某些性状间的相关性来进行的(2)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高的繁殖材料。
林木育种策略和多世代育种第一节林木育种策略林木育种策略是针对某个特定树种的育种目标,依据树种的生物学和林学特性、遗传变异特点、资源状况、已取得的育种进展,并考虑当前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可能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该树种遗传改良作出长期的总体安排。
一、育种各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及与林业生产的联系根据育种目标、树种特性、资源状况、育种进展,综合地、巧妙地运用这些环节,使林木育种工作,既能为当前生产提供经过不同程度改良的种苗,又能不断满足林木长远改良工作的需要。
二、育种的一般程序林木育种过程实际上是使遗传基础由宽变窄,再由窄变宽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
第一步是根据育种目标从群体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个体或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是遗传基础变窄的过程;第二步,对选择出来的个体,通过杂交,进行基因重组,是遗传基础变宽的过程。
1 / 4选择和经过重组的繁殖材料通过遗传测定进行再选择,又是遗传基础变窄的过程。
如此反复循环,使需要的遗传基因频率不断提高,繁殖材料的遗传品质不断优化。
育种的各个阶段经过选择和遗传测定的繁殖材料,可以通过种子园或采穗圃大量繁殖,用于造林生产。
四、制定育种策略的原则1.既能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又能符合长远遗传改良的要求。
2.育种途径和方法既要符合树种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点,又要考虑该树种遗传改良的社会经济条件。
3.合理地运用育种的各个环节,并做好各个环节间的衔接。
4.具备灵活应变和适应的能力,要保持种内遗传多样性。
5.各项试验设计,应尽可能简单。
第二节多世代育种一、多世代改良程序1.区别对待选择测定用繁殖材料和生产性种子园繁殖材料。
在测定繁殖材料中允许有亲缘关系的子代存在,但为防止生产用种子中存在亲缘关系,不允许有亲缘关系的繁殖材料进人生产性种子园。
2.广泛收集并不断增加新的育种资源,以维持育种群体的广泛遗传基础,防止群体遗传基础变窄。
3.把选育和良种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
繁殖材料每经过一次选择、测定,都要及时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有所提高的种子。
林木育种的育种目标与遗传策略林木育种是提高林木生长速度、适应性和抗逆性,以及改善木材质量的过程育种目标和遗传策略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本文将详细讨论林木育种的育种目标与遗传策略育种目标生长速度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是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生长速度的提高可以增加木材产量,缩短采伐周期,提高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育种者需要选择生长速度快的亲本,通过遗传传递其优良基因适应性适应性包括林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耐寒、耐旱、耐盐碱等育种者需要选择适应性强的亲本,通过遗传传递其适应性基因,使后代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林木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如抗病、抗虫、抗风等育种者需要选择抗逆性强的亲本,通过遗传传递其抗逆性基因,提高后代的抗逆能力木材质量提高木材质量是林木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木材质量包括木材密度、硬度、纹理、色泽等育种者需要选择木材质量好的亲本,通过遗传传递其优良基因,提高后代的木材质量遗传策略遗传策略是实现育种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遗传策略: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将优良基因传递给后代育种者可以根据林木的生长速度、适应性、抗逆性和木材质量等性状进行选择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将不同种或品种的林木进行人工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杂交育种可以结合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产生更好的后代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林木的基因序列,实现对林木性状的调控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提高林木的抗逆性、生长速度等性状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通过分析林木的基因组,筛选出与优良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行人工选择和繁殖分子育种可以提高育种的准确性和效率林木育种的育种目标和遗传策略是实现林木改良的关键育种者需要根据林木的生长速度、适应性、抗逆性和木材质量等性状设定育种目标,并通过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等遗传策略实现这些目标通过不断的育种工作,可以提高林木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木材和生态服务以上是关于林木育种的育种目标与遗传策略的详细讨论,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林木育种是提高林木生长速度、适应性和抗逆性,以及改善木材质量的过程育种目标和遗传策略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本文将详细讨论林木育种的育种目标与遗传策略育种目标生长速度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是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生长速度的提高可以增加木材产量,缩短采伐周期,提高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育种者需要选择生长速度快的亲本,通过遗传传递其优良基因适应性适应性包括林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耐寒、耐旱、耐盐碱等育种者需要选择适应性强的亲本,通过遗传传递其适应性基因,使后代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林木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如抗病、抗虫、抗风等育种者需要选择抗逆性强的亲本,通过遗传传递其抗逆性基因,提高后代的抗逆能力木材质量提高木材质量是林木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木材质量包括木材密度、硬度、纹理、色泽等育种者需要选择木材质量好的亲本,通过遗传传递其优良基因,提高后代的木材质量遗传策略遗传策略是实现育种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遗传策略: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将优良基因传递给后代育种者可以根据林木的生长速度、适应性、抗逆性和木材质量等性状进行选择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将不同种或品种的林木进行人工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杂交育种可以结合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产生更好的后代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林木的基因序列,实现对林木性状的调控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提高林木的抗逆性、生长速度等性状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通过分析林木的基因组,筛选出与优良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行人工选择和繁殖分子育种可以提高育种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设定林木育种的育种目标和采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等遗传策略,可以提高林木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木材和生态服务应用场合1. 木材生产和林业经营林木育种的主要应用场合是木材生产和林业经营通过育种,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从而增加木材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林木育种还可以提高林木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使林木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提高林业的生产稳定性2. 生态保护与修复林木育种在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也有重要应用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抗旱、抗盐碱、抗风等优良性状的林木,用于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碳汇林建设等方面这些林木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3. 园林绿化和城市森林建设林木育种在园林绿化和城市森林建设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美丽树形、花色、香味等观赏性状的林木,用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林木育种还可以提高林木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够在城市恶劣环境中生长,提高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注意事项1. 尊重自然规律在进行林木育种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育种者需要深入了解林木的生长习性、繁殖特性和生态需求,以确保育种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 保护遗传资源林木育种需要依赖丰富的遗传资源育种者应当注重保护遗传资源,避免亲本间过度近亲繁殖,确保种质的多样性和遗传完整性3. 科学选择亲本育种者应根据育种目标,科学选择亲本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可以提高后代的遗传品质同时,合理配置亲本,可以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4. 适时进行繁殖和栽培林木育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繁殖和栽培技术育种者需要掌握正确的繁殖和栽培方法,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和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5. 监测和评估育种者需要对育种过程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了解林木的生长表现和遗传稳定性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育种策略,确保育种目标的实现6. 遵守伦理和法律在进行基因工程等现代育种技术时,育种者应遵守相关伦理和法律规范,确保科研活动的合法性和道德性7. 持续研究和创新林木育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研究和创新育种者应关注国内外育种领域的最新动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育种技术和方法通过以上注意事项,可以确保林木育种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为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林木育种学教学大纲Genetic Improvement of Forest Tree 课程编号:L1014学时数:40〔课程: 30 试验:10 学分数:2.0适用专业:林学执笔者:康向阳开课学期: 编写日期:2023 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林木育种学属于专业课程,为林学专业的必修课。
主要任务:通过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国内外林木疗种的进展概况,充分生疏林木良种在国民经济进展中的意义,并初步把握林木育种的根本原理与方法,为学习者今后从事与林木育种争论、品种治理、良种繁育和推广等工作打卜.肯定的根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堂授课局部〔30 学时〕第一章绪论〔2 学时〕1林木育种的性质与任务:了解林木育种的性质及其主要争论内容;学握林木育种的特点、任务。
2林木育种与林业生产:充分生疏林木育种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疏现代林木育种的FI 标。
3林木育种的现状及进展趋势:了解林木育种的进展历史、争论现状以及进展趋势,注重技术对现代林木育种进展的影响及作用等。
其次章林木选育技术根底〔4 学时〕1物种和生物进化:了解牛物进化和白然选样的关系;把握种内多层次变异及其产生缘由。
2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索:生疏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因索对群体遗传平衡的影响。
3遗传参数及其估算:把握遗传力、配介力的性质以及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4选择与选择方法:生疏选择类型及其特点,把握选择方法的分类及其应用;了解育种方法与树种生殖方法的关系。
第三章遗传资源与树木引种〔 4 学时〕1遗传资源:了解树木遗传资源的概念与类别,理解遗传资源与育种资源的区分和联系;把握林木遗传资源的对林木遗传改进的意义与作用。
2生物多样性和遗传流失:了解遗传多样性的意义以及林木遗传资源流失的缘由;了解遗传多样性的主要争论方法。
3林木遗传资源治理:理解林木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争论和利用的冃的;把握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的形式及其适用范围等。
林木育种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遗传资源:也称基因资源或种质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
2、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
3、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4、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分布范围引入新地区栽培的过程。
5、驯化:通过人为干预使物种适应新环境或将动植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或栽培的过程。
6、种源: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即最初的原产地。
7、种源试验:不同种源在同一地区的栽培对比试验。
8、种源选择:通过种源试验,为某一造林生境筛选最佳种源的过程。
9、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地域单元,也是用种的基本单位。
10、种子区区划:根据生态条件、遗传性及行政区界,对林木种子供应范围进行的区划。
11、优树:在某一或某些性状上远远超过同等立地条件下,同种、同龄树木的单株。
12、杂种优势:指杂种后代可能综合双亲优良性状,或在生长、繁殖、抗性、品质等方面超过亲本的现象。
13、无性繁殖:采集植株的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在适当条件下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的过程。
14、无性系选育:选择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成无性系,从中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并用于生产的过程。
15、采穗圃:是专门生产林木优良种条的场地,也是良种基地之一。
16、种子园:种子园是以优树无性系或家系为材料建立起来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园地。
17、实生种子园:从优树上采取种子,通过有性繁殖建立的种子园。
18、遗传测定:对入选植株后代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根据其性状表现进行评定的过程。
19、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差值。
20特殊配合力:指亲本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差值。
二、填空题1、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叫林木育种学。
林木育种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林木育种是一个目的是通过选择和改良特定树种的遗传特性,以获得更优质、更适应环境、更高产和更有经济价值的林木的过程。
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
遗传改良遗传改良主要通过基因工程和传统育种方法实现。
基因工程可以直接改变树木的基因组成,而传统育种方法则是通过人工选择和交配,以达到优化树木遗传特性的目的。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插入外源基因、基因敲除和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提高树木的抗病性、抗旱性和木材质量等。
例如,通过插入抗病毒基因,可以使树木抵御病毒的侵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树木的基因组,以获得更优质的特性。
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和交配育种。
选择育种是基于对现有树木的观察和评估,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进行繁殖。
交配育种则是通过人工控制树木的交配,以获得具有期望遗传特性的后代。
这些方法虽然相对于基因工程较为缓慢,但胜在安全、无副作用,且易于实施。
育种策略育种策略是指在育种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有效的育种策略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育种方法。
通过分析树木的DNA序列,可以获得其遗传信息,从而指导育种决策。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树木的遗传特性,提高选择育种的效率。
组织培养和再生组织培养和再生技术可以在无菌条件下大量快速地繁殖树木,为育种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此外,通过组织培养,还可以对树木进行遗传转化,实现基因工程育种。
育种计划和模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预测不同育种策略和交配组合的结果,从而指导实际的育种工作。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育种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
林木育种的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通过合理的育种策略和科学的管理,我们可以期待获得更优质、更适应环境、更高产和更有经济价值的林木。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遗传育种学(英文):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 课程编号:14241016课程学分:4.0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并以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选育和繁育林木良种的原理及技术的学科。
遗传学部分主要介绍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遗传变异,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数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育种学部分主要介绍林木选育技术基础,遗传育种资源和林木引种,种源与优树选择,杂交与倍性育种,无性系选育与繁殖造林,种子园以及遗传测定。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林木良种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林木遗传改良上的科学研究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系统和有重点地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及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使学生明了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林木育种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
要求:了解遗传育种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遗传和育种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育种学的定义(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难点:遗传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林木遗传学部分(31学时)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新陈代谢、世代演替、遗传变化等都离不开生物细胞的认识。
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是遗传三大定律的基础;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规律。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一章绪论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任务:选育和大量繁殖遗传品质得到不同程度改良的林木繁殖材料,其最高目标是选育林木优良品种。
良种:林业生产实践中,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的统称。
林木品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征和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出来的林木群体。
主要途径:引种、选种、育种。
第二章基础知识一、物种与生物进化物种:是生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同一物种有明显的、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个体间能自由交配。
生物进化:拉马克提出,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在自然界,生物存在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向,生物对环境有巨大适应能力,环境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
种内多层次变异:(1)种源变异。
(2)同一种源不同林分变异。
(3)同一林分不同个体变异。
(4)个体内不同部分的变异。
二、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1.突变:是指生物有机体的遗传物质不是由于遗传分离和重组产生的改变,可以是体细胞突变,也可以是生殖细胞突变。
2.选择: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繁殖力不同使群体的基因频率变化。
3.迁移:指群体间基因流动,包括个体迁入和迁出。
4.遗传漂变:在小群体中,由于偶然因素而产生的基因频率变化,即某些等位基因没有被后代遗传而消失。
如果小群体的后代因环境改变而大量繁殖,原来被保留的个体称奠基者,奠基者产生的新群体不能完整代表其原来群体(的基因型),称奠基者效应。
5.交配系统:(1)理想群体与有效群体大小。
(2)瓶颈作用。
(3)近亲交配。
近交系数,自交为1/2,全同胞交配为1/4,半同胞交配为1/8,同祖后代间交配为1/16。
三、遗传参数及估算1.遗传力:反应遗传变量占表型变量的比率。
P=G+E(表型值=基因型值+环境值)V P=V G+V E(表型变异=基因型变量+环境变量)V P= V A +V NA +V E(V A加性变量,V NA非加性变量)H2= V G /V P(广义遗传力)h2= V A/V P(狭义遗传力)2.配合力:(1)一般配合力(GCA)=亲本子代组合平均值-子代总平均值用来反映加性基因的效应,此效应可以传递给子代。
林木育种学教学大纲Genetic Improvement of Forest Tree课程编号:L1014学时数:40(课程:30 实验:10 )学分数:2.0适用专业:林学开课学期:执笔者:康向阳编写日期:2002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林木育种学属于专业课程,为林学专业的必修课。
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国内外林木育种的发展概况,充分认识林木良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并初步掌握林木育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学习者今后从事与林木育种研究、品种管理、良种繁育和推广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课堂授课部分(30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1林木育种的性质与任务:了解林木育种的性质及其主要研究内容;掌握林木育种的特点、任务。
2林木育种与林业生产:充分认识林木育种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现代林木育种的目标。
3林木育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林木育种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注重新技术对现代林木育种发展的影响及作用等。
第二章林木选育技术基础(4学时)1物种和生物进化:了解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关系;掌握种内多层次变异及其产生原因。
2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认识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因素对群体遗传平衡的影响。
3遗传参数及其估算:掌握遗传力、配合力的性质以及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4选择与选择方法:认识选择类型及其特点,掌握选择方法的分类及其应用;了解育种方法与树种繁殖方法的关系。
第三章遗传资源与树木引种(4学时)1遗传资源:了解树木遗传资源的概念与类别,理解遗传资源与育种资源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林木遗传资源的对林木遗传改良的意义与作用。
2生物多样性和遗传流失:了解遗传多样性的意义以及林木遗传资源流失的原因;了解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3 林木遗传资源管理:理解林木遗传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目的;掌握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的形式及其适用范围等。
一、填空1.无性繁殖包括扦插、嫁接、根蘖、埋条、组织培养。
2.扦插按插条材料性质分硬枝扦插、嫩枝扦插、根扦插、针叶束扦插。
插条生根部位不同分皮部生根、愈伤组织生根。
3.因接穗取材不同分芽接、枝接、针叶束嫁接。
因取材时间不同分冬枝接、嫩枝接。
按嫁接方式不同分劈接、切接、合接、合接、舌接、切接、靠接、髓心形成层对接法等。
4.嫁接成败主要取决于砧木与接穗的亲和力。
5.采穗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高干圆柱形、低干平头形、杯形和自然形。
分优树采穗圃和良种采穗圃。
6.无性系搭配有3种方式:无性系混合栽植、无性系行栽、无性系块状混栽。
7.遗传测定分无性系测定、子代测定。
8.试验设计三原则:重复、随机化、局部控制。
9.试验设计方法: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10.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遗传标记技术。
11.人工种子由3部分构成:胚状体、人工胚乳、人工种皮。
12.遗传标记主要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
13.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有粘性末端连接、平头末端连接、人工接头法、同源多聚尾连接法四种。
14.植物抗冻的3种方式有避细胞内结冰、避结冰脱水、耐结冰脱水。
15.抗寒锻炼主要取决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低温与短日照;二是植物生理活动强度。
16.植物抗盐类型主要有泌盐植物、稀盐植物、聚盐植物、据盐植物。
耐盐方式有渗透调节、离子区隔化、改变代谢类型、维护膜系统的完整性。
17.林木的抗虫性分原生防卫、诱发防卫。
18.木材宏观构造:边材、心材、熟材;生长轮;早材与晚材。
微观构造分管胞;纤维;木射线。
19.木材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与抗弯弹性模量、抗剪强度、冲击韧性、硬度与耐磨性、抗劈力。
20.林木密度分生材密度、气干密度、全干材密度、基本密度。
主要由夏材含量、细胞大小、细胞厚度决定。
测定方法有直接测定法、快速测定法、排水法。
21.木材形状遗传与变异分种源间变异、家系间变异、无性系间变异。
林木育种规程引言:林木育种是指通过对木质植物进行有选择的交配、选种和繁殖,以改良其遗传特性,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林木育种对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林产品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林木育种的目的、原则以及常见的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全面介绍林木育种的规程。
一、林木育种的目的林木育种的目的是为了改良木材的品质、促进物种的适应力和抗逆性,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并增加木材的经济价值。
通过育种可以使林木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提高其耐病虫害、耐逆境等性状,从而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二、林木育种的原则1.选择优良的亲本: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性的亲本进行交配,包括快速生长、高产量、抗病虫害等特点。
2.持久性选择:要注重选择经过长期观察能表现为稳定性遗传特性的亲本。
3.群体选择:要选择具有优秀遗传基础的种群进行繁殖和选种,以保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力。
4.重视多性繁殖:通过多性繁殖可以提高选择育种精度,加快育种进程。
多性繁殖主要采用控制杂交、显性杂交和提纯杂交等方法。
5.遗传学基础:要基于遗传学理论开展育种工作,合理利用遗传学技术和同胞施肥等手段。
三、林木育种的方法技术1.人工授粉:通过手动或机械辅助的方式将雄花粉敷在雌花柱上,人工促进雌蕊受精,以降低受精的随机性,保证优质品种的产出。
2.有性繁殖:通过花粉对花荚进行授粉,自然使花荚结籽生根,使根粒等珍稀有效的固氮作用得以发挥,进而提高新品种的孕穗份数,并通过早、中、晚期授粉制定授粉比例。
3.选择育种:通过综合考虑林木的生长速度、树干粗度、材质、抗病虫害能力等多种因素,在大量种子中筛选出优良的个体进行繁殖,以期将这些优秀遗传特性传递给下一代。
4.无性繁殖:通过茎节点、树皮、叶片、根系和胚乳等部位进行无性繁殖,以扩大优良品种的数量。
5.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DNA分子标记、基因克隆和基因转移等手段,对林木的遗传特性进行深入探究,以更好地指导林木育种工作。
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1.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和繁殖的理论与技术的学科。
2.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与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特异性植物群体。
3.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
4.不可遗传变异: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没有造成遗传物质的改变。
5.育种周期:在一个育种世代中补充群体、候选群体和育种群体的交替。
6.基本群体:从中进行选择用以建立育种群体的最初的基因型。
7.育种群体:严格地讲,育种群体是指向下一代传递基因的基因型组成的群体。
8.增殖群体:对经过遗传改良的材料进行繁殖的群体。
9.生产群体:用于生产林产品的林分。
10.基因保存群体或基因资源群体:为了未来的育种而保持遗传变异的群体。
11.自然选择: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对生物进行的选择。
12.稳定性选择: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选择结果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不变,变量减小或不变。
13.定向性选择:利于性状表现型的某极端类型的选择, 结果导致群体遗传组成的定向变化。
14.多向性选择: 对一性状的表现型作两个以上方向的选择, 属不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
15.人工选择:是指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人为制定的选择标准,有意识地改变生物群体中特定遗传性状表现的活动。
16.选择育种:在林木改良中,按一定的标准和目标,挑选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那部分基因型,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创造出优良类型或品种的育种方法。
17.个体选择:也称混合(大群)选择,即仅根据个体本身性状的表型所做的选择。
18.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为一个选择单位,只根据家系平均值决定个体的去留的选择方法。
19.家系内选择:在稳定的群体结构下,不考虑家系均值的大小,只根据个体表型值与家系均值的偏差来选择。
20.综合指数法:根据改良性状的遗传力和经济重要性,将各性状分别给予适当的加权,然后综合成一个指数,按多个性状综合选择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
林木育种策略
林木育种是指通过人工选择和育种,获得优良的林木种质的活动。
林木育种的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单一目标育种:指选择单一性状作为目标,如生长势强
,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等,通过人工选择育种获得优良的林
木种质。
2.多目标育种:指选择多个性状作为目标,如生长势强、
抗病力强、适应性广、木材质量好等,通过人工选择育种获
得优良的林木种质。
3.基因工程育种: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林木基因进行改
造,从而获得优良的林木种质。
4.遗传育种:指利用遗传原理对林木进行育种,获得优良
的林木种质。
选择适合自己的林木育种策略,可以获得优良的林木种质,提高林木的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