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文艺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23
xx后期文学思想的转变及其现代意义(三)如果说身份角色的转变是梁启超文学思想转化的内因的话,那么外来思想文化的刺激则是导致他变化的外因,而且是直接的原因。
梁氏政治文化思想屡变,在他每一次转变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外来文化刺激的机缘。
但前期的几次变化他都是热情鼓吹和宣传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痛切的批判,而1918年至1920年,他以个人身份赴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旅欧期间,梁启超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惨况,则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
他对过去曾经推崇并热情鼓吹过的西方文明,尤其是对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想产生了怀疑,转而倡言以东方文明拯救濒临破产的西方文明。
这种改变是大有深意的。
游历欧洲时,梁启超遍访欧洲文化名人,接触到了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和各种文学观点。
尤其是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接触,对他文学思想发生转变意义重大。
正是受柏氏生命哲学的影响,吸收柏氏哲学的“生命直觉”理论,梁启超确定了他后期文学审美观注重情感研究,在更深层次上以人为本、探究人生问题的思想走向。
柏格森是生命哲学和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他的理论也被称为直觉主义。
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西方近代唯理主义、科学主义的对立面,否认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而将世界分为两个根本不同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一方面是物质。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推动世界的根本力量。
与其二分的世界模式相对应,柏格森哲学将人们的认识区分为理智和直觉。
科学的、理智的认识不能施于生命之上,它只能获得作为假象的自然科学知识,而对生命的认识,只能依靠本质上与生命同一的非理性的直觉。
柏格森不时涉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借以解释他的生命哲学。
他对文艺的看法,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方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本体论上,柏格森美学把生命冲动高扬到终极本体的地位,认为美是内在生命冲动的感性显现,艺术则通过直觉穿透覆盖在生命本体表层的厚重的物质外壳,直接与生命本体合而为一。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梁启超趣味范畴的特定理论内涵,探讨了梁启超趣味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研讨了其趣味美学思想的中西思想文化渊源及其个性化创构,论析了其趣味美学思想的独特的理论特质与价值。
梁启超是中国美学思想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美学思想近现代转型期的重要人物。
他对“趣味”范畴的阐释和趣味美学思想的建构,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图谱中,极具特色,需要我们认真解读与发掘。
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思想与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学问之趣味》、《为学与做人》、《敬业与乐业》、《人生观与科学》、《知命与努力》、《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等专题论文、演讲稿以及给家人的书信中。
本文将以这些相关文字为基本研究对象,对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哲学根基。
趣味主义构成了梁启超哲学观与美学观的互释,也成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1922年4月10日,梁启超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讲演。
他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1)对于趣味和人生的关系,梁启超主要两个方面来界定。
其一,他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本体意义。
即趣味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趣味。
他说,为趣味而忙碌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2)无趣“便不成生活”。
(3)其二,他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动力意义。
”生活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趣味。
(4)“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
(5)在梁启超看来,合理而自然的人生状态就是趣味的状态。
从本体与价值、动力与功能两个方面着眼,梁启超把趣味放置在对人生具有根本意义的本体论兼价值论视阈上。
那么,在人生中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趣味其具体内质又是什么?对于趣味的内质,梁启超通过对两个互为关联的问题的阐发,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内容提要: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迸、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关键词:情感审美先导“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上个世纪之交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审美范畴之一。
对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与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先导意义。
一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情感理论的基石。
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梁启超将情感与理智作了比较。
他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石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其次,“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2)在这里,梁启超对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某种深刻辨证的见地。
首先,他不是把情感视为纯粹感性个体的东西,而是将情感视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
其次,梁启超将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的考察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给予了情感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给予了情感以极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和宇宙生命的“大秘密”,情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梁启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概述梁启超及其文学思想(一)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人物,是开一代新风气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二)梁启超的文学思想1.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是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
2.“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后,于1899年所写的《夏成夷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输入中国,改适中国传统的诗歌,使之具有“新意境”、“新语句”,但是又不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具备这样三条,就可以成为“诗界之哥仓布、玛赛郎”。
“诗界革命”,就是要运用诗歌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的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旧风俗,提倡西方本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政治体制,以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备受欺凌面貌。
3.梁启超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小说界革命”,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发表于他所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1902)上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一篇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著。
(1)突出地强调了小说在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彻底改革中之重要作用。
(2)梁启超十分具体地分析了小说特有的高强度的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
①“熏”和“浸”,都是指小说的艺术熏陶力量,不过前者是从空间上说的,后者是从时间上说的。
“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其整个精神为小说境界所支配;“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
②“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熏”、“浸”的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
③“提”,是指读者入于小说之中,而将自身化为小说之主人公。
此时读者的精神境界已得到净化和升华,进入到了完全虚静、物化的状态,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梁实秋(1903.1.6-1987.11.3)号均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
因此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人性论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为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
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1、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2、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
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因此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生平概况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当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校长。
杨振声邀请梁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
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2、梁启超(1873-1929)3、王国维(1877-1927)4、鲁迅(1881-1936)5、胡适(1892-1962)6、朱光潜(1897-1986)7、徐复观(1903-1982)8、钱锺书(1910-1998)9、李泽厚(1930- )10、刘再复(1941-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对美学的重新界定、对艺术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启示以及美学思想的批判性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梁启超美学思想持续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化,并且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可以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文化发展提供启示和指导。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与更新,对当代文化理论建设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梁启超、美学思想、近代文化、传统文化、重新评价、艺术、启示、批判性意义、持续影响、当代价值。
1. 引言1.1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性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认为美是超越物质感官的境界,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精神体验。
他强调美的价值在于其超越性和超越性,美是一种超越现实和世俗的精神追求。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心灵的升华和精神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和对美学的重新界定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于提倡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强调历史的延续和现代的抉择,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深远,激发了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对中国近代文化以及当代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义研究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轨迹、思想观念的演变以及美学理论的衍变过程。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美学思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揭示其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标准。
梁启超文学思想初探摘要:梁启超文学思想是梁启超学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启超文学思想立足点是知行合一论;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镕炼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主张的具体实践“新民体”散文是言文合一。
关键词:知行合一;真美合一;中西结婚;言文合一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郭沫若曾在《文学革命之回顾》中说:“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追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的意识觉醒的时候。
这个时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任公”。
[1]一、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出发点:知行合一论梁启超文学思想,立足于“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与西学梗概”。
[2]在《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文中,梁启超详细介绍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认为“知行合一论”是陆王心学的精髓。
梁启超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阳明终生说之不厌。
一部王文成全集,其实不过是这四个字的注脚。
”接着他在文中援引了王阳明的三段话“: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这三段文字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与行同生同灭,行与知同起同落。
知包孕着行,行体现着知。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氏所说的“知”与“行”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知”与“行”,这里的“知”与“行”实际上只指真知与真行。
梁启超又引用王阳明《答友人问》一文中的文字说明它“: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
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可见王氏提倡的是真知,而非妄想,欣赏的是真行,而非冥行。
因为只有真知才能激发真行,只有真行才能启发真知。
梁启超论文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如梁启超在论述诗歌时,极力强调诗歌情感的真实性。
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他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
梁启超的启蒙美学(下)三趣味说与实感说除了功利主义的美学思想,梁启超还有一种相对超功利的、名为“趣味主义”的美学思想。
1918年以后,梁启超彻底脱离了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他的“趣味主义”的人生观、教育观和艺术观。
从趣味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梁启超对文学艺术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见解。
举一小例,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梁启超断然否认小说的魅力源于“乐而多趣”,可是,倘若根据后来的趣味主义,对小说之乐趣的拒绝恐怕就难以如此爽快,而要颇费一番踌躇了。
因此,我们可以将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期的功利主义和后期的趣味主义。
关于“趣味主义”,梁启超有过多次自我表白。
如《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趣味是活动的源泉。
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19]《美术与生活》中说:“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也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
’这句话虽然不敢说把生活全内容包举无疑,最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
人若活得无趣,恐怕不活着还好些,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
”[20]《“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说:“我半生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我生活资粮,我觉得于我很是合宜。
”[21]这里的“兴味”,也就是“趣味”。
所以《敬业与乐业》中说:“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2]以上引文说,趣味是生活的“根柢”、“根芽”、“资粮”、“源泉”、“原动力”,基本上都是比喻,说的都是趣味对于生活的伟大意义。
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趣味是生活的动力或生命的活力。
若是仅为强调趣味对于人生的极度重要性,那么以上引文便已绰绰有余了。
然而若要追问“趣味”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则以上罗列的许多说法,似乎仍未能完全满足我们。
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曾繁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是颇有影响的清华研究院文科四导师之一。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梁启超是开风气之先的学术奠基者,特别在史学与文学领域建树颇多,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但对他在美学与美育领域的成就之高低,前期与后期之关系,具体的美学与美育理论贡献等在学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分歧,需要进一步研讨。
本文试图对于以上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将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上,深入探讨其活动的历史动因并看他与其前人及同时代人相比做出了那些新的贡献,从而确定其历史地位。
梁启超生活于晚请与民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其时社会动荡急变,四万万同胞面临外侮内乱,中华民族经受着生存与危亡的考验,“保国保种”成为国家民族与一切有识之士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正在经历着由封建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及在文化上由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型。
在这种动荡急变与巨大转型的社会时代,梁启超是早期的弄潮儿,其后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
他作为叱咤风云的”康梁”之一,是早期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其后虽持改良的立场而与革命对立,但在反对袁世凯与张勋复辟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
他最后的绝笔是为《辛稼轩先生年谱》所写“孰为公死,凛凛犹生”,说明其反封与爱国的情怀始终不变。
而在中国社会文化急剧变化转型的过程中,梁启超则与其政治上的逐渐落后相反始终是活跃在第一线的重要人物,在鼓吹“启蒙”,介绍西学以及建设新的“中学”之中成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梁启超个人,在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由政治家到教育家与学者的转型。
这种转型大体以1918年欧游为界,其后梁氏逐步走上从教与为学之路。
这正是他在政治之路屡屡碰壁之后所选择的救国之路。
他在叙述自己的转变时说道“现在中国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没有那样说起来不令人头痛,但回到我们教育的本行便有一条光明的大路,摆在我们面前”。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包括对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梁启超提倡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艺术领域,他推崇“以民为本”的艺术理念,提倡探索民族文化传统,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教育领域,梁启超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在哲学和社会观念方面,梁启超倡导儒家传统与西方思想的融合,提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观念。
梁启超美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梁启超、美学思想、中国近代文学、中国近代艺术、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哲学、中国近代社会观念、影响、全面。
1. 引言1.1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定义梁启超美学思想是梁启超独创的一种文化美学理论,是他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提出的一种关于美与文化的思考。
梁启超认为美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核心和表达形式。
他强调美的价值和作用,认为美是人类灵魂的追求和表达,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和表达。
梁启超美学思想主张以文化为基础,以美为中心,通过审美的方式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梁启超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界树立了崭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承载道德和真理,以此来塑造民众的精神世界。
这种思想在中国近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梁启超对文学的价值观提出了新的理念。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以"励志教化"为宗旨,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第18章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18.1 复习笔记一、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近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开始了中西文学思想的直接交流和融会,而梁启超和王国维则是这方面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梁启超及其文学思想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人物,是开一代新风气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2.梁启超的文学思想(1)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是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
(2)“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后,于1899年所写的《夏威夷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输入中国,改造中国传统的诗歌,使之具有“新意境”、“新语句”,但是又不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具备这样三条,就可以成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
“诗界革命”,就是要运用诗歌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的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旧风俗,提倡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政治体制,以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备受欺凌面貌。
(3)梁启超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小说界革命”,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发表于他所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1902)上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一篇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著。
①突出地强调了小说在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彻底改革中之重要作用。
②十分具体地分析了小说特有的高强度的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a.“熏”和“浸”,都是指小说的艺术熏陶力量,不过前者是从空间上说的,后者是从时间上说的。
“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其整个精神为小说境界所支配;“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
b.“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熏”、“浸”的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
2008/3・文艺争鸣・现象从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梁启超无疑是由古典向现代拓进转型的重要开拓者、奠基人与代表人物之一。
他与王国维、蔡元培等同处于上个世纪之交中西古今文化撞击交汇的历史交叉点上,如果我们要科学地研究与观照中国美学思想演进的历史轨迹、整体面貌与经验得失,就不可能逾越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梯。
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复杂的原因,梁启超美学思想这份宝贵的学术与文化财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清理。
今天,面对民族学术与文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语境,面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文关怀、人生意义追寻的迫切呼唤,我们重新来梳理认识、总结发掘这份美学遗产,相信对于学术建设与人文建构都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1从现存资料来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
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年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年至1928年的成型期。
萌芽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以文学思想特别是文学体裁变革为中心,不仅体现了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文体审美理想的萌芽,也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
成型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并建构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本体范畴,并以“趣味”为纽结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集中围绕趣味美思想的建构与趣味人格的建设,拓展了审美、艺术、生活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建构起以“趣味主义”和“生活的艺术化”为核心的富有特色的人生论美学思想。
什么是美?梁启超强调了“趣味”即美的本体性界定。
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核心理论范畴。
梁启超从中西文化中借用了“趣味”的术语,但却注入了自己的新的内涵。
梁启超所界定的“趣味”既非中国传统文论中单纯的艺术情趣也非西方近现代美学中纯粹的审美趣味。
梁启超文学思想初探摘要:梁启超文学思想是梁启超学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启超文学思想立足点是知行合一论;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镕炼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主张的具体实践“新民体”散文是言文合一。
关键词:知行合一;真美合一;中西结婚;言文合一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郭沫若曾在《文学革命之回顾》中说:“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追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的意识觉醒的时候。
这个时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任公”。
[1]一、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出发点:知行合一论梁启超文学思想,立足于“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与西学梗概”。
[2]在《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文中,梁启超详细介绍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认为“知行合一论”是陆王心学的精髓。
梁启超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阳明终生说之不厌。
一部王文成全集,其实不过是这四个字的注脚。
”接着他在文中援引了王阳明的三段话“: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这三段文字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与行同生同灭,行与知同起同落。
知包孕着行,行体现着知。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氏所说的“知”与“行”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知”与“行”,这里的“知”与“行”实际上只指真知与真行。
梁启超又引用王阳明《答友人问》一文中的文字说明它“: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
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可见王氏提倡的是真知,而非妄想,欣赏的是真行,而非冥行。
因为只有真知才能激发真行,只有真行才能启发真知。
梁启超论文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如梁启超在论述诗歌时,极力强调诗歌情感的真实性。
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他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
梁启超文学思想总结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
他与鲁迅、胡适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三杰”,对中国的文化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思想方面,梁启超多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思考。
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问题,引导社会发展。
他提出过“文学为社会之道”的口号,强调文学应当为社会造福,呼吁文学家应当关注人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用文学表现社会现实,引发社会变革的思考。
其次,梁启超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了反思。
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过于崇尚形式,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批评了明清时期的“梅花、兰草、秋菊”之类的诗文,认为这种文学没有真正表达人们的需求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学的方法和思想,重新审视和改进中国文学传统,使之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再次,梁启超强调文学的道德责任。
他认为文学家应该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以示范社会。
他主张文学应当具有启迪人民、引导社会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他相信文学是可以教育人民、塑造社会的重要工具,在文学创作中应当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
最后,梁启超关注个体的心灵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认为文学应当表达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并通过个体的情感来触动读者的共鸣。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类情感和心理变化。
他反对形式主义和空洞的文学创作,主张用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反思、文学的道德责任以及个体的心灵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的深入思考,他为中国文学进步和社会变革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