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知识讲解.docx
- 格式:docx
- 大小:31.31 KB
- 文档页数:2
第04讲切割、叠加类固体压强的计算的五种类型类型一:竖直切割【解题方法】一个均匀的柱体的压强可以用p=ρgh来计算,因此在竖直切割后,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不变,如图所示:【例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对地面的压强小于乙对地面的压强。
沿竖直方向在两个正方体上分别切去一部分(都没有切完),若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关于甲乙正方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是p甲=p乙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是p甲>p乙C.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量一定是ΔF甲<ΔF乙D.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量一定ΔF甲=ΔF乙类型二:水平切割若两个物体切割后对地面的压力相等,那么先计算出未切割前的压力,则可比较相应的压力、压强或质量及其变量的关系。
切割后ρ、g、h都不变,因此对水平面的压强不变。
【例2】如图质地均匀的圆柱体甲和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沿水平虚线切去上面部分后,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均为h 。
若此时甲、乙的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甲、乙原先对地面的压强p 甲、p 乙,原先的质量m 甲、m 乙的大小关系是( )A .p 甲>p 乙,m 甲>m 乙B .p 甲>p 乙,m 甲<m 乙C .p 甲<p 乙,m 甲>m 乙D .p 甲<p 乙,m 甲<m 乙类型三:倾斜切割【例3】如图甲所示,一质地均匀的长方体砖块放在水平地面上。
现将砖块切去一部分,剩余部分如图乙所示,此时砖块对地面的压强为2000Pa ;将图乙中的砖块倒置后如图丙所示,此时砖块对地面的压强为3000Pa 。
则图甲中砖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A .2250PaB .2400PaC .2500PaD .2750Pa1.(2022·福建泉州·统考二模)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ρρρ>>乙甲丙)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第七讲压强课时1 固体压强命题点1 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1. (2015长沙28题4分)周末,小红和爸爸来到浏阳赤马湖的滑雪场,开始他们的滑雪之旅.到了雪地,小红脱下运动鞋换上了滑雪板,这时她对地面的压强会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小红的体重较轻,她和爸爸在水平雪地上滑行时滑板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1和F2,则F1________F2(选填“>”“<”或“=”).命题点2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2. (2011长沙33题6分)如图所示是小彭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的部分图片.第2题图(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彭将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丙所示,将左边部分移开后,发现剩余部分B′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没有变化,如图丁所示,这是因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的.命题点3 固体压强的相关计算3. [2014长沙39(1)题2分]如图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的示意图,D是动滑轮,配重A 的质量为140 kg,底面积是8.0×10-2 m2,杠杆EH可绕固定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且OE∶OH=1∶2,假定运动员体重是600 N,一只脚板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10-2m2,(不计杠杆重、绳重及摩擦;取g=10 N/kg).问:(1)配重A自由放置时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大?第3题图4. [2011长沙39(1)题2分]在长沙市地铁二号线建设工地上,有一“塔吊”正在准备起吊一底面积为0.8 m2、质量为2 400 kg的圆柱形重物.如图所示,A为塔吊的配重,OB 为塔吊的起重臂,C为能在起重臂上移动的载重小车,载重小车下挂有滑轮组,OB=25 m.当载重小车在B点时,能安全起吊重物的最大质量是1 200 kg.现在载重小车从距离O点为10 m的载重臂上,准备起吊该圆柱形重物(不计挂钩、滑轮组和钢丝绳重及摩擦.g =10 N/kg).问:(1)起吊前,该重物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第4题图考向拓展1. (2017郴州)如图所示,一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底面积为20 cm2,杯中水深10 cm,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3 N,则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_Pa;水对杯底的压力为______N.(g=10 N/kg,茶杯杯壁厚度不计)考向拓展1图2. (2009长沙)在我市书院南路道路改扩建工程中,推土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是某型号履带式推土机,其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150 kW,质量为2.0×104 kg,履带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2.5 m2(取g=10 N/kg).求:(1)推土机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考向拓展2图答案1. 减小<【解析】换上滑雪板后,小红与雪面的受力面积增大了,由p=FS可知,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将减小;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因小红对雪面的压力小于爸爸的,故小红对雪面的摩擦力小于她爸爸对雪面的摩擦力.2. (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明显) (2)压力受力面积【解析】(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要用控制变量法.甲、乙两图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受力面积的大小,由图可知乙图的压力作用效果更明显,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2)当按丙图将物体切去一部分后,压力和受力面积都变小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变,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3. 解:(1)当配重A自由放置时处于静止状态,则它对地面的压力在数值上与物重相等,即F=G=mg=140 kg×10 N/k g=1 400 N4. 解:(1)推土机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F S =G S =mg S =2.0×104 kg×10 N/kg 2.5 m2=8×104 Pa 5. 解:(1)重物对地面的压强p =F S =G S =mg S =2 400 kg×10 N/kg 0.8 m2=3.0×104 Pa 【考向拓展】1.5×103 2 【解析】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F S =G S = 3 N 20×10-4 m2=1.5×103 Pa; p ′=ρ水gh =1×103 kg/m 3×10 N/kg ×10×10-2 m =1×103 Pa ,则水对杯底的压力F ′=p ′S =1×103 Pa ×20×10-4 m 2=2 N.。
固体压强的切割叠加问题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取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物块1块、2块、3块分别竖放、平放、竖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a、p b和p c(平放时长方体的长大于2倍高),则()第1题图A. p a=p c>p bB. p a=p c<p bC. p a>p b>p cD. p a<p b<p c2.(2020上海市长宁区二模)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沿水平方向将其截成甲、乙两部分(如图所示).取下甲并按某种方式自由放在地面上,若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甲、p乙.则下列设想无法实现的是()第2题图A. 截取适当的厚度,p甲>p乙B. 截取适当的体积,p甲<p乙C. 截取任意的质量,p甲>p乙D. 截取任意的厚度,p甲<p乙3.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力相等.现从甲、乙正方体左侧沿竖直方向切去部分后,它们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则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Δp甲、Δp乙的关系是()第3题图A. Δp甲一定大于Δp乙B. Δp甲一定小于Δp乙C. Δp甲一定等于Δp乙D. Δp甲可能等于Δp乙4.如图a所示,质量、高度均相等的甲、乙两圆柱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各自沿水平方向割去相同的厚度,并将割去部分叠放至对方剩余部分上表面的中央,如图b所示.若此时切去部分对剩余部分上表面的压力、压强分别为F甲′、F乙′、p甲′、p乙′,则()第4题图A. F甲′=F乙′,p甲′>p乙′B. F甲′=F乙′,p甲′=p乙′C. F甲′>F乙′,p甲′>p乙′D. F甲′<F乙′,p甲′>p乙′二、填空及简答题5.边长12 cm的均匀正方体,重为72 N,放在水平桌面中央,则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_Pa;如图所示,若沿水平方向截下一部分a立放在水平桌面上,且使a对桌面压强为剩余部分b对桌面压强的1.5倍,则剩余部分b的高度为________cm.第5题图6.(2019上海闵行区二模)铁的密度为7.8×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每立方米铁的________为7 800 kg.现有实心立方体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露出部分的宽度为d,对桌面的压强为p.若沿竖直方向切掉厚度Δl,当Δl<d时,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________p;当Δl>d时,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________p(后两空均选填“>”、“=”或“<”).第6题图三、计算应用题7.(2018河北37题6分)实心圆柱体甲和长方体乙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密度为0.6×103 kg/m3,质量为12 kg,底面积为4×10-2 m2;乙的质量为5.4 kg,边长分别为0.1 m、0.2 m、0.3 m.(g取10 N/kg)(1)求乙的密度.(2)求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3)若在甲的上方水平截去一段并叠放在乙的正上方后,甲剩余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恰好等于此时乙对水平地面压强的最小值,求甲截去的高度.能力提升1.(2020上海市青浦区二模)如图所示,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后,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相等,此时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关于甲、乙的密度ρ甲、ρ乙和切去部分的质量m甲、m乙的判断,正确的是()第1题图A. ρ甲=ρ乙,m甲>m乙B. ρ甲=ρ乙,m甲=m乙C. ρ甲=ρ乙,m甲<m乙D. ρ甲>ρ乙,m甲<m乙2. (2020上海市普陀区二模)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B高度相等,A对地面的压力小于B对地面的压力.若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定的厚度,使剩余部分的质量相等,则剩余部分的厚度h A′、h B′及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p A′、p B′的关系是()第2题图A. h A′>h B′,p A′<p B′B. h A′>h B′,p A′>p B′C. h A′<h B′,p A′>p B′D. h A′<h B′,p A′<p B′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可能使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第3题图A. 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B. 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C. 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D. 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甲对水平面的压强比乙小,下列方案中一定能使甲对水平面压强大于乙的方案有()第4题图①将甲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剩余部分上方②将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的上方③将乙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的上方A. 0个B. 1个C. 2个D. 3个5. (2020重庆B 卷)甲、乙为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圆柱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沿着水平方向切去上部分,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p 与切去部分高度Δh 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的密度为4.0×103 kg/m 3,则圆柱体甲的高度为________cm.当它们被切去高度均为12 cm ,将各自被切去部分放置在另一个圆柱体剩余部分的上表面时,甲剩余部分和乙切去部分的组合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 1,乙剩余部分和甲切去部分的组合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 2,且p 1∶p 2=3∶2,则甲、乙两圆柱体的底面积之比为________.第5题图6. (分类讨论)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其大小均为p .甲的质量为5 kg ,边长为0.1 m .乙的边长为0.05 m .(g 取10 N/kg)求:(1)甲对地面的压强p 甲.(2)乙的密度ρ乙.(3)若将甲、乙中的一个物体叠放到另一个物体上表面的中央后,两物体对地面的压强为p ′,计算出压强p ′的大小.第6题图参考答案基础练习1. A 【解析】因为密度ρ不变,且都是柱形物体,所以根据p =ρgh 即可判断:a 与c 对地面的压强相同,且大于b 对地面的压强,故选A.2. D 【解析】若截取的高度h 甲>h 乙,且截面放在水平面上,根据p =ρgh 知,p 甲>p 乙,故A 可以实现;若截取的体积甲小于乙,则截取的高度h 甲<h 乙,将甲的截面放在水平面上,根据p =ρgh 知,p 甲<p 乙,故B 可以实现;截取任意的质量的甲,将甲竖放,此时h 甲>h 乙,根据p =ρgh 知,p 甲>p 乙,故C 可以实现;若截取的高度h 甲>h 乙,则无论如何放置甲,均有p 甲>p 乙,故D 不可以实现.故选D.3. C 【解析】因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实心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相等,F 甲=F 乙,由图可知:底面积S 甲<S 乙,根据p =F S 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强大于乙对地面的压强;从甲、乙正方体左侧沿竖直方向切去部分后,他们对地面的压强都不发生改变,即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Δp =0.故选C.4. B 【解析】甲、乙两圆柱体的质量、高度均相等,即h 甲=h 乙 、m 甲=m 乙.当割去相同的厚度时Δh 甲=Δh 乙,Δm 甲=Δm 乙.当将割去部分叠放至对方剩余部分上表面的中央时.此时切去部分对剩余部分上表面的压力等于切去部分的重力,因为Δm 甲g =Δm 乙g ,所以F 甲′=F 乙′.因为图b 中切去部分与剩余部分的接触面积均为甲的横截面积,所以切去部分对剩余部分上表面的压强p 甲′=p 乙′.所以选B.5. 5 000 8 【解析】已知正方体的边长L =12 cm =0.12 m ,则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S =L 2=(0.12 m)2=0.014 4 m 2,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力F =G =72 N ,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强p =F S=72 N 0.014 4 m 2=5×103 Pa ,因为是规则物体,沿水平方向截下一部分a ,立放时a 对桌面压强p a =F S =G S =mg S =ρVg S=ρgh a =ρgL ,b 对桌面压强p b =ρgh b ,已知p a =1.5p b ,即ρgL =1.5ρgh b ,正方体的边长L =12 cm ,解得h b =0.08 m =8 cm.6. 质量 < < 【解析】铁的密度是7.8×103 kg/m 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立方米铁的质量是7.8×103 kg ;若沿竖直方向切掉厚度Δl ,当Δl <d 时,与原来相比,铁块的重力减小,对桌面的压力F 减小,但受力面积S 不变,由p =F S可知,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小于p ;未切去露出部分时,铁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S 2,铁块的底面积为S ,且S >S 2,则S S 2>1,原来对桌面的压强p =mg S 2=ρVg S 2=ρShg S 2>ρgh ,若沿竖直方向切掉厚度Δl ,当Δl >d 时,此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S 1,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p 1=m 1g S 1=ρS 1gh S 1=ρgh ,比较可知,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p 1小于p .7. 解:(1)乙的质量m 乙=5.4 kg ,体积V 乙=0.1 m ×0.2 m ×0.3 m =0.006 m 3则乙的密度ρ乙=m 乙V 乙=5.4 kg 0.006 m 3=0.9×103 kg/m 3 (2)甲对地面的压力F 甲=G 甲=m 甲g =12 kg ×10 N/kg =120 N ,甲的底面积S 甲=4×10-2 m 2则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甲=F 甲S 甲=120 N 4×10-2 m 2=3×103 Pa (3)圆柱体甲对水平面的压强p =F S =G S =ρShg S=ρ甲gh 圆柱体甲的高度h 甲=V 甲S 甲=m 甲ρ甲S 甲=m 甲ρ甲S 甲=12 kg 0.6×103 kg/m 3×4×10-2 m 2=0.5 m 当截去高度h 后,甲对水平面的压强p 甲′=ρ甲g (h 甲-h ),截去部分放在乙的正上方后,当乙与水平面接触面积为0.06 m 2时对水平面的压强最小,此时乙对水平面的压强p 乙′=G 乙+ρ甲ghS 甲S 乙由题意可知ρ甲g (h 甲-h )=G 乙+ρ甲ghS 甲S 乙,代入数据解得h =0.21 m 能力提升1. C 【解析】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后,甲、乙剩余部分的压强相等,即p 甲剩=p 乙剩,根据p =F S =G S =mg S =ρVg S =ρShg S=ρgh 可知,ρ甲=ρ乙;由图知,甲切去的体积较小,且ρ甲=ρ乙,由ρ=m V可得m =ρV ,可知切去部分的质量m 甲<m 乙.故选C. 2. A 【解析】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压力等于重力,A 对地面的压力小于B 对地面的压力,所以G A <G B ;物体A 、B 高度相等,则由G =mg =ρVg =ρgSh 可得:ρA gS A h <ρB gS B h ,即ρA S A <ρB S B ,若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定的厚度,使剩余部分的质量相等,即m A ′=m B ′;由ρ=m V得m =ρV 可得:ρA V A ′=ρB V B ′,即ρA S A h A ′=ρB S B h B ′,所以h A ′>h B ′,C 、D 错误;剩余部分的质量相等,则压力相等,又S A >S B ,根据p =F S可知:p A ′<p B ′,A 正确、B 错误.故选A.3. D 【解析】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对地面的压力也相等,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 乙>S 甲.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对地面的压力仍然相等,接触面积不变,还是S 乙>S 甲,所以对地面的压强不同,A 错误;由于m 甲=m 乙,S 甲<S 乙,故p 甲>p 乙,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铜块的质量大于铁块的质量,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所以此时压强不可能相等,B 错误;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甲、乙对地面的压力仍然相等,接触面积还是S 乙>S 甲,所以对地面的压强不同,C 错误;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乙减小的质量小,甲减小的质量大,两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甲小于乙,又因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 乙>S 甲,所以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相等,D 正确.故选D.4. B 【解析】原来是甲对水平面的压强比乙小,即p 甲<p 乙,且S 甲<S 乙.①将甲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剩余部分上方,此时甲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受力面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根据公式p =F S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强变为原来的2倍,而乙对地面的压强没变,甲对水平面压强不一定大于乙对水平面压强.②将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的上方,此时因为乙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都变为了原来的二分之一,根据公式p =F S可知乙对地面的压强不变.而对甲来说受力面积没变,压力增大,所以甲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但甲对水平面压强不一定大于乙对水平面的压强.③将乙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的上方,此时乙对地面的压力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而受力面积不变,根据公式可知乙对地面的压强将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甲此时对地面的压力为12G 乙+G 甲大于乙对地面的压力,而甲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于乙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所以根据p =F S可知甲对水平面压强一定大于乙对水平面的压强.故选B. 5. 20 4∶9 【解析】根据题意,甲、乙都为质量均匀的圆柱体,由图像可知,当Δh =0时,p 甲=8 000 Pa ,由p =ρgh 可得,圆柱体甲的高度为:h 甲=p 甲ρ甲g =8 000 Pa 4×103 kg/m 3×10 N/kg =0.2 m =20 cm ;当Δh =30 cm 时,p 乙=0,则h 乙=0.3 m .同理,圆柱体乙的密度为:ρ乙=p 乙h 乙g = 6 000 Pa 0.3 m ×10 N/kg=2×103 kg/m 3;当它们各切去12 cm ,并置于另一个圆柱体的上表面,则p 1=G 乙切+G 甲余S 甲=ρ乙S 乙h 乙切g +ρ甲S 甲h 甲余g S 甲①,p 2=G 甲切+G 乙余S 乙=ρ甲S 甲h 甲切g +ρ乙S 乙h 乙余g S 乙②,h 甲余=20 cm -12 cm =8 cm ③,h 乙余=30 cm -12 cm =18 cm ④,h 甲切=h 乙切=12 cm ⑤,p 1∶p 2=3∶2 ⑥,解得,S 甲∶S 乙=4∶9.6. 解:(1)甲对地面的压力为F 甲=G 甲=m 甲g =5 kg ×10 N/kg =50 N受力面积为S =L 2甲=(0.1 m)2=0.01 m 2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 =F 甲S 甲=50 N 0.01 m 2=5×103 Pa (2)乙物体的重力为G 乙=F 乙=pS 乙=5×103 Pa ×(0.05 m)2=12.5 N乙物体的质量为m 乙=G 乙g =12.5 N 10 N/kg=1.25 kg 乙物体的体积为V 乙=L 3乙=(0.05 m)3=1.25×10-4 m 3 乙物体的密度为ρ乙= m 乙V 乙= 1.25 kg 1.25×10-4 m 3=10×103 kg/m 3 (3)乙物体对地面的受力面积为S 乙=L 2乙=(0.05 m)2=0.002 5 m 2 ①当乙物体叠放在甲物体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 1′=F ′S 甲=50 N +12.5 N 0.01 m 2=6.25×103 Pa ②当甲物体叠放在乙物体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 2′=F ′S 乙=50 N +12.5 N 0.002 5 m 2 =2.5×104 Pa。
初中固体压强叠加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固体压强的概念,掌握固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分析固体压强叠加问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固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难点:1. 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理解。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固体压强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压强现象,如踩踏、挤压等。
2. 提问:什么是固体压强?它是如何产生的?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固体压强的概念:固体压强是指固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2. 介绍固体压强的计算方法: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受力,A表示受力面积。
3. 举例说明固体压强的计算应用,如计算踩踏地面时的压强。
三、固体压强叠加问题(15分钟)1. 提出固体压强叠加问题:当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固体上时,如何计算总压强?2. 分析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解决方法:a. 画出示意图,明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b. 分别计算各个力的压强。
c. 按照力的方向叠加压强,得出总压强。
3. 举例说明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解决,如计算两个重物叠放时的总压强。
四、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固体压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固体压强,并分析实验结果。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巩固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固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强调固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固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固体压强叠加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固体压强(一) 叠加专题一、方法:(1)利用压强比,求重力比;(2)利用重力比,展开求压强比、面积比、高度比、密度比等。
二、练习:(一)求密度比(海淀单)如图所示,A 、B 两个圆柱体叠放在一起置于水平桌面上,已知圆柱体A 、B 的高度比为1:2,底面积比为2:3。
若此时圆柱体A 对圆柱体B 的压强与圆柱体B 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这两个圆柱体的密度比为( )A. 2:1B. 2:3C. 3:2D. 6:l(昌平多)如图所示,A 、B 两个正方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 对地面的压强为p1,若取走A ,B 对地面的压强为p2,已知p1:p2 = 3:2,若A 、B 的边长之比为LA:LB = 2: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B 的体积之比VA :VB=8:27 B .A 、B 的密度之比ρA :ρB=9:4C .A 、B 的质量之比mA :mB=1:2D .A 、B 的物重之比GA :GB=2:3如图所示,两个正方体金属块A 、B 登放在水平地面上,金属块B 对地面的压强为P1。
若取走金属块A ,金属块B 对地面的压强为p2 , 边长之比l1:l2= 2 : 3 ,已知p1: p2=3 : 2 ,则金属块A 与金属块B 的密度之比为(海2)已知两个实心圆柱体A 、B 的底面积之比为1:3,高度之比为2:3,构成A 、B 两个圆柱体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A 和ρB 。
将B 放在水 B AB AB A平地面上,A叠放在B上面(如图甲所示),B对地面的压强为p1。
若把B叠放在A上面(如图乙所示),B对A的压强为p2。
若p1:p2=1:2,则ρA:ρB为( )A.3:2 B.9:4 C.2:5 D.1:3(二)求压强比(09崇文1模).如图所示,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a和b,b的横截面积是a的3倍,将a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竖直放在a上,如图甲所示,这时a对地面的压强与b对a的压强之比为3∶2;若a、b倒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乙所示,则a对b的压强与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A.1∶1 B.1∶2 C.1∶3 D.1∶4把同种材料制成的甲、乙两个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如图所示,把甲、放在乙的上面,则乙对桌面的压强为( )A.P1+P2B.P12+P22C.(P13+P23)/P22D.(P13+P23)/P12 有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A和B,A的高度是B的高度的3倍,将A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竖直放在A上,如图(甲)所示,这时A对地面的压强与B对A的压强之比为3∶1.若将A、B倒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乙)所示,则A对B的压强与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A.1:3B.1:2C.4:1D.1:1如图(甲)所示,两个实心的长方体A 、B 叠放在一起后,放在水平地面上。
固体的切割与叠放一、固体压强公式1. 基本公式: F p S=(=压力压强受力面积)此公式适用于一切情况!2. 公式变形:如果题目中要求的是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柱形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这类规则的实心体)对地面的压强,那么有:F G mg gV p gh S S S Sρ=====ρ 此公式只适用于柱形物体! 其压强大小计算时只与高度和密度有关,与底面积大小无关,计算中,注意要灵活运用!二、固体切割问题柱形固体两种基本切割方法:(a )竖切情况:在竖切一个柱形物体时,虽然它的质量在减小,意味着压力在减小,但是同时,它对地面压力的受力面积也在减小,而且是等比例地减小,所以物体对地面压强不变。
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因为在竖切之后,物体还是柱形物体,所以p=ρgh 依旧适用。
在切割前后,ρ和h 的大小都没有变化,所以压强不变。
(b )横切情况:在横切一个物体时,物体的质量在不断减小,意味着压力在减小,但是,它对地面压力的受力面积却没有变化,所以物体对地面的压强在减小。
同样的,在横切之后,物体还是柱形物体,我们依旧可以用p=ρgh 来分析。
在切割后ρ的大小虽然没有变,但是h 在减小,所以压强在减小。
例题精选【例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是三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则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最大的是()A. 立方体B. 长方体C. 圆柱体D. 缺少条件,无法判断【例2】如图所示,a、b是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其中的a高度小于b,a的底面积大于b,而他们对地面的压强正好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因为a的高度比较小,所以a的密度大B. 因为a的质量比较大,所以a的密度大C. 因为a的底面比较大,所以a的密度小D. 因为a的体积比较大,所以a的密度小【例3】平放在水平地面上一块砖,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则剩下半块砖()A. 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对地压强减半B. 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对地压强不变C. 密度减少一半,对地压力减少一半,对地压强不变D. 密度不变,压强不变,压力不变【例4】某长方体砖块分别以平放、侧放或竖放三种方式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它对地面的压力(选填“相同”或“不同”);砖块放时对地面的压强最小,若沿竖直方向将砖块切去一半,剩余一半对地面的压强______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专题07 固体压强计算及切割、叠放问题固体压强在初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习液体压强、气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各省市中考中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近几年各省市在固体压强的考查难度增大,出现了固体切割、叠加、与浮力综合等压强变化类题目,解题方法多变。
1、简单压强的计算的几种形式(A的重力G A,B的重力G B,外力F’,A与接触面的面积S,A放在水平面上或被压在竖直面):固体压强的计算注意从两方面入手:(1)找对压力:压力F是指施加在物体上的压力,不能等同于重力,只有当物体自由放置在水平面上时,压力F的大小才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压强的计算压力的求法可以结合上表,对准模型。
(2)找对受力面积,受力面积S是指物体间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部分的面积,不一定等于物体的底面积;另外,还要会面积单位换算。
1m2=104cm2,1m2=102dm2。
2、对于柱状固体的压强计算:柱状固体的是体积V=Sh,所以当柱状固体放在水平面上时,F=G=mg=ρVg=ρShg,对水平面对压强F Shgp ghS Sρρ===。
即柱状固体对水平面的压强可以用p=ρgh计算。
3、切割问题(水平面上的自由均匀柱体):(2)两个物体切割问题:①切相同高度:若在两个柱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高度h0,则减小的压强Δp=ρgh0,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p原-Δp。
②切相同体积:若在两个柱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体积V,则截去部分的质量Δm=ρV,物块对桌面减小的压力ΔF=ρgV,物块对桌面减小的压强FpS∆∆=,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p原-Δp。
③切相同质量:若在两个柱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质量m,则物块减小的压力ΔF=mg,物块减小的压强FpS∆∆=,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p原-Δp。
4、固体压强叠放问题:叠放问题关键是找到压力和受力面积,紧抓变量和不变量。
另外需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质量相等”“受力面积相等”“压强相等”。
固体压强叠加体问题(一)代入数据法1. 如图所示,边长20cm、重12N的正方体B放在水平地面上,边长10cm、重8N的正方体A叠放在B上,求:A对B的压强和B对地面的压强各是多少?2.如图所示正方体A的边长0.1米,质量2千克,正方体B边长0.2米,质量16千克,B叠放在A的正中央.求:(1)B对A的压强;(2)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3.如图甲是西南大学校内的一座塑像,其基座结构类似于图乙和丙的模型。
若A、B是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其边长分别是20cm、30cm,密度之比。
将A放在水平地面上,B放在A的上面,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5100Pa(如图乙)。
求:(1)图乙中,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2)物块A的密度;(3)若将物块B放在水平地面上,A放在B 的上面(如图丙),要使B对地面的压强为2800Pa,应将物块B沿竖直方向切去几分之几?(二)比例法4. 如图所示A、B是同种材料制成的正方体,边长之比为1:2,叠放在一起,则A对B的压强与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_____。
5.有A、B两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为2:1,密度之比为3:4.将它们按如图所示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此时A对B的压强与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_____。
6.如图所示,木块A重3N,B重5N,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A对B的压强与B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A、B边长之比为_____.7. 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吗的压强为p1,将这张报纸对折后平放在桌面的压强为p2,将这张报纸撕去一半后平放在桌面的压强为p3,则p1:p2:p3=__________。
专题15固体压强【考点分析】章节考点考试题型难易度压强压力选择题、实验题★固体压强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压力:1.定义: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必须要接触);(用符号F表示);2.方向:且指向受压的物体;3.作用点:(接触面上)。
4.压力的示意图作法:(1)作用点画在接触面上;(2)垂直接触面(标上垂直符号)画力;(3)指向受压物体,有大小还需标上大小。
5.压力的大小:(1)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 = G = mg(2)重为G的物体在承受面上静止不动时所受压力的大小:分类直接放置水平受力竖直下压竖直上拉顶在顶板压在墙上受力情况压力G G G+F G-F F-G F (3)多物叠放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所有物体的重力:F=G1+G2+…+G n(4)容器装液体+其他物体+外力时对地面的压力:F=G容+G液+G物-F拉(或 +F压)6.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1)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2)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①实验通过观察海绵的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海绵凹陷越深,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这种实验方法叫作;②分析比较图甲、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③分析比较图乙、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④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⑤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例题1】关于压力和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压力一定等于重力B.压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同C.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重力产生的D.压力就是重力【变式1】如图中表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正确的是()【例题2】小明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乙图探究的问题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是否有关B.探究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只与压力的大小有关C.通过观察海绵凹陷程度判断压力作用效果D.探究过程用到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变式2】如图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甲图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所示,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所示,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它上面放一个砝码。
固体压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固体的压强概念固体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的大小。
当外力作用于固体上时,固体内部的原子或分子受到力的作用,因此产生应力。
固体的压强就是单位面积上的应力。
二、固体的压强计算固体的压强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力,A为面积。
压强的单位通常为帕斯卡(Pa),1 Pa等于1牛顿/平方米。
三、固体的压强与密度关系固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通常用ρ表示。
固体的密度与压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固体的密度增大时,其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也会增大,因此压强也会增大。
四、固体的应变与应力关系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应变。
应变是指单位长度(或体积)内长度(或体积)的变化。
应变与外力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应变与应力成正比,即应力与应变的比值为弹性模量。
五、固体的变形行为当固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变形。
固体的变形行为通常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
1. 弹性变形:当外力作用停止后,固体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和大小,称为弹性变形。
固体的弹性模量可以描述其抵抗外力的能力,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
2. 塑性变形:当外力作用停止后,固体无法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和大小,称为塑性变形。
在一定条件下,固体会发生塑性变形,此时会发生原子或分子的重新排列,导致材料的结构发生变化。
六、固体的破裂行为当固体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时,会发生破裂。
固体的破裂行为通常分为断裂和抗压两种。
1. 断裂:当固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断裂。
断裂通常分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两种。
脆性断裂指材料在承受外力时突然破裂,不具有延展性;韧性断裂指材料在承受外力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破裂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形。
2. 抗压:当固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抗压。
抗压是指固体在承受外力时不发生破裂,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七、固体的压力传递固体的压力传递是指固体内部的压力在固体内部传递的过程。
固体的压力传递通常遵循帕斯卡定律,即固体内部的任意一点受到的压力都会均匀地传递给固体内部的每一个点。
【例1】(多选)如图所示,小成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字典,字典的一部分悬空在桌面以外,小成发现后将字典水平推回桌面内,在这个推动的过程中()A.字典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不变B.字典对桌面的压强大小不变C.只有匀速推动时,桌面对字典的摩擦力大小才不变D.无论是否匀速推动,桌面对字典的摩擦力大小都不变2.Fp ghSρ==使用条件:规则柱体;受力面积是物体底面积;竖直方向上除重力支持力无其他力;平衡状态。
【例2】在水平桌面上放着三个铝制实心的圆柱体,它们的质量分别是100g、130g、170g,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判断正确的是()A.甲最大B.丙最大C.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固体压强如图所示,a 、b 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的密度大,受的重力大 B .a 的密度小,受的重力小 C .a 的密度小,受的重力大 D .a 的密度大,受的重力小【例4】(2011天津,12,3分)多选: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粗细相同的实心圆柱体A ,B 放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1:2A B ρρ=对地面的压强之比:1:3A B P P =。
则( ) A .它们的高度之比:2:3A B h h = B .它们的高度之比 :3:4A B h h = C .它们的质量之比 :2:3A B m m = D .它们的质量之比 :1:3A B m m =3.切割问题 【例5】(2011江苏,1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一段,截去部分的高度相同。
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 A .P P乙甲< B .P P 乙甲= C .P P乙甲> D .无法判断(2011上海,22,6)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 、B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均为64牛。
A 的边长为0.2米,B 的边长为0.3米。
微专题9-2 叠加柱体的压强问题知识· 解读固体压强是中考力学的重难点。
其中叠加柱体压强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物理的热点题型之一。
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考察关于受力分析、压力、压强、密度之类的问题很考验你的公式综合运用能力。
典例· 解读例1、甲、乙两均匀柱体,密度为ρ甲、ρ乙,底面积为S 甲、S 乙,高度为h 甲、h乙,求甲对乙的压强p 1及乙对地面的压强p 2。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叠加柱体放在水平面上的压强问题。
已知密度、尺寸,求压强。
这种题型的思路比较简单,直接用压强公式求解。
求压力大小时,可以通过受力分析求出支持力大小,进而求出压力大小。
对于自由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S 是受力面积,并不一定是底面积。
说明:本题是已知密度、尺寸,求压强,题型的思路较为简单。
例2、如图所示,两个正方体金属块A 、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金属块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1.若取走金属块A ,金属块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2,已知p 1:p 2=3:2,金属块A 、B 的边长之比a:b=2:3,则金属块A 与金属块B 的密度之比ρA :ρB =______。
A B【答案】【解析】相较于上题,本题是已知压强、尺寸,反求密度,题型稍难,很难通过公式推导直接求算密度之比。
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总体思想是用未知量去表示已知量,列出物理方程,求解即可。
(利用均匀柱体压强计算式,也可以直接得到)解得:例3、A 、B 两个实心正方体的质量相等,密度之比ρA ∶ρB =8∶1,若按甲、乙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将它们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则地面受到的压力之比和压强之比分别是( ) A. F 甲∶F 乙=1∶1,p 甲∶p 乙=1∶2 B. F 甲∶F 乙=1∶1,p 甲∶p 乙=1∶4 C. F 甲∶F 乙=1∶2,p 甲∶p 乙=2∶1 D. F 甲∶F 乙=8∶1,p 甲∶p 乙=1∶8总结1、熟练的公式运用能力是处理叠加柱体压强问题的基础。
固体压强叠加专题
1.如图 1 所示,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 a 和 b, b 的横截面
b
积是 a 的 3 倍,将 a 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 b 竖直放在 a 上,如图甲a 所示,这时 a 对地面的压强与 b 对 a 的压强之比为 3:2;若 a、b 倒
a
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 1 乙所示,则 a 对 b 的压强与 b 对水b 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甲乙A .1∶1B.1∶2C. 1∶ 3D.1∶4图 1
2.如图 2 甲所示,两个实心的长方体A、B 叠放在一起后 ,放在水平地
A B 面上。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为ρA B A B
高度之比 h A B B A ,
B对地面的压强为。
若把B叠放在A的上面如
:h =2:3p
甲图 2乙图 7 乙所示 ,B 对 A 的压强为 p B'。
则B B'为()。
p :p
A .1: 2B. 4: 1C.3: 2D.1: 3
3.如图 3 所示,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正方体金属块A、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F
在 A 的上表面施加竖直向下、大小为 F 的压力。
金属块 A 对 B 的压强为 p1,
金属块 B 对地面的压强为 p2。
已知:金属块、的边长之比
L 1: 2,A
A B L =1: 2
F:G A = 3: 5,则 p1: p2为()
B
A .2: 3 B.6: 5C.3: 2D.4: 3
图 3
4.甲、乙两个正方实心体,分别由密度1、 2 的物质组成,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 1,乙对地面的压强为p 2。
若把甲放在乙的上面时乙对地面的压强与把乙放在甲上面时甲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A.p
1 2B.
p
1
2
2
2C.
p
2 1D.
p
2
2
1
2 p2 1p2212p1 2p12 2 2
精品文档
5. 如图 4 所示, A 、B 两个圆柱体叠放在一起置于水平桌面上,已知圆柱体
A 、
A B 的高度比为 1: 2,底面积比为 2: 3。
若此时圆柱体 A 对圆柱体 B 的压强与圆柱 体 B 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这两个圆柱体的密度比为(
)
B
A .2: 1
B .2: 3
C . 3: 2
D . 6: l
图 4
6.如图 5 所示, A 、B 两个正方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B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若
A
1
取走 A ,B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2,已知
1 2
,若
、 的边长之比为
A
B
= 2:3,
p :p = 3:2
A B
L :L
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5
A .A 、
B 的体积之比 V
: V =8:27
B . A 、 B 的密度之比 ρ:ρ=9:4
A
B
A B
C .A 、B 的质量之比 m
:m =1:2
D .A 、B 的物重之比 G
:G =2:3
A B
A
B
7.已知两个实心圆柱体 A 、B 的底面积之比为 1: 3,高度之比为 2: 3,
构成 A 、 B 两个圆柱体物质的密度分别为 ρ 和 ρ。
将 B 放在水平地面
A
B
上, A 叠放在 B 上面(如图 6 甲所示), B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1。
若把 B
叠放在 A 上面(如图 6 乙所示), B 对 A 的压强为 p 2。
若
p
1: 2
,
p =1: 2
则 ρ
:ρB 为(
)
A
A
B
B
A
甲
乙
图 6
A .3: 2
B .9: 4
C . 2: 5
D .1: 3
8. 材料相同的两个圆柱体 A 、B ,他们的底面半径为 R 、 R ,将它们分别放在水
AB
平桌面上, B 对桌面的压强为 p 1。
将 B 叠放在 A 上,如图 7 所示, A 对桌面的压
B
强为 p
,已知 R : R =2: 1, p : p =1: 3,则两圆柱体的高度之比 h : h 为(
)
2 A B 1 2 A B
A.5: 2
B.11: 4
C.2: 5
D.4: 1
A
图 7
9、如图 10 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 A , B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均为 64 牛, A 的边
长为 0.2 米, B 的边长为 0.3 米。
①求正方体 A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②求正方体 A. B 的密度之比ρ A :ρ B
③若正方体 A 、B 上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的厚度 h 后. A 、B 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A 1 和 P B 1.请通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