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理图像图表 (1)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83
考点03 常见地理图表【考点导航】地理图像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高考命题中基本上“无图不成题”,读图分析成为考查地理技能的最重要手段。
除了等值线图外,还有坐标图、统计图、区域图、景观图、示意图、地理表格等,因此在复习时要掌握常见地理图表的判读技巧,是提高地理成绩的重要措施。
时限:45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夯实训练题(每题5分,共60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保存有特别丰富的文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
历史文化名村主要分为地域文化和传统民族两大类。
下图示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特征为( )A.集中分布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南多北少B.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衡C.以传统民族类古村落为主,分布范围广D.多接近现代交通干线分布,交通便利2.历史文化名村共同具有的自然条件是( )A.地处平原,土壤肥沃B.沿河分布,水源充足C.地处湿润地区,植被茂密D.局地气候较优越,旱涝忧患少图1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图,图2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海拔每隔100 m的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3.与图1实际人口分布状况不吻合的是( )A.本区的人口分布的基本态势是北疏南密B.本区人口疏密与地形有一定关系C.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对本区人口分布影响不大D.人口主要集中在热带雨林带4.图2表明( )A.本区的人口总量接近3 500万B.在海拔2 000 m左右,人口数量较多C.在海拔2 000 m左右,流域面积较小D.人口数量随海拔变化呈现均衡分布5.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与流域人口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的是( )A.水田数量B.年降水量C.水能分布D.日照时数经济适用住房是由政府出资扶持建设的社会保障住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高中地理常考图表10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图型概述]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除人口金字塔图外,还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等。
这些图形可以反映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入或迁出状况,也可以反映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等。
下面重点分析判读难度较大的三种统计图。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流程:读懂坐标含义→明确各坐标数值大小→分析数下宽上窄,说明人口的年龄越小,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大;而人口的年龄越大,所占比重越小。
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底部与中部的宽窄相近,儿童、青少年所占比重趋于减少,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总人口继续增长。
属于传统型的后期阶段,一般属于发展中国家形中的已知点(如图中的P点)分析三组年龄人口的构成情况,具体操作方法:过已知点分别作三角形三边的平行线,这样每个轴上可得到两个交点,其中靠近原点的那个点对应的数值,就是已知点在相应的坐标轴上的数值。
如图所示,P点0~14岁人口比重为A点的数值,15~64岁3.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四边形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判读流程】图表信息获取【尝试解答】(1)B (2)B下图中a、b、c分别对应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高中地理图像的类型及判读方法一、等值线图1.等压线图(气旋与反气旋图)2.等温线分布图3.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4.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图5.世界年日照时数分布图等压线图的判断方法:第一,判别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第二,判断风向及风力大小。
等压线愈密集,风力愈大;反之,风力愈小。
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气旋内近地面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向低压中心辐合上升;反气旋内近地面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由高压中心向外辐射。
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判断天气变化状况。
天气变化。
气流的运动带来了天气的变化。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水汽蒸发,形成晴好天气。
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第一,气温最高月与最低月的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的等温线,如最高月20℃等温线、最低月0℃等温线等,因为这些等温线是划分不同气温带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我国划分亚热带与暖温带就以最低月0℃等温线作为依据。
第二,等温线的疏密与温差。
一般情况下,无论什么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图上分析,可得出: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面等温线稀。
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所以温差大于海面。
第三,等温线走向与纬线、海岸方向和地形的关系。
①等温线与纬线平行,东西延伸。
在世界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即东西方向延伸,这是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不同,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②等温线大体与海岸平行。
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
因为海洋对气温起着调节作用,大陆沿岸受海洋影响大,导致沿海岸等温线形成与海岸方向大体上平行的趋势。
第四,等温线的弯曲。
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诸多因素相关。
①同纬度大陆最低月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向高纬凸出,最高月相反。
专题1.2 常见地理图表解读与数据分析二、主干知识结构导图第一课时三、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提升(一)示意图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示意图具有重点突出、高度概括、清晰易懂等特点。
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如: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如:某服装企业发展过程示意图;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如下图;2.命题方向:地理示意图是高考命题中的热点图表,以示意图为切入点,考察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
3.判读技巧【真题示例】例1(2018·全国卷I)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1)A(2)A(3)D【解析】第一步,读图获取有效信息:①时空信息:河流单侧断面,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②显性信息:海拔高度T3> T2> T1> T0,砾石的平均砾径T3> 第一步:看图名引思维第二步:看图例看细节知原理第三步:析联系明特点第四步:依联系解问题感知情境,明确核心,明确试题解答的关键所在。
地理图像的分类一、区域图二、等值线图三、示意图一、区域图区域图是高考中最常用的地理图像。
通常是以政区图为基础,包含了该区域的经纬网、海陆分布、山脉河湖、资源物产、交通城市等要素的综合地图。
对区域图的解读,重点在于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地确定区域位置。
㈠掌握重要的点在政区图上有许多重要的点,如重要的城市、矿产地、山峰、旅游景点等等。
掌握这些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对确定政区图所表示的区域位置有极大的帮助。
例一: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的重要城市、矿产地和著名山峰。
例二:美国东北部的重要城市。
例三:重要的点。
重要的点地理位置漠河122°E,53.5°N附近,我国最北端。
北京116°E,40°N附近,华北平原北部。
重庆106°E,30°N附近,四川盆地东部,长江沿岸。
拉萨90°E,30°N附近,雅鲁藏布江谷地。
海口110°E,20°N附近,琼洲海峡南岸。
汕头117°E,23.5°N附近,南海沿岸。
伦敦0°,52°N附近,英国南部。
汉堡10°E,54°N附近,德国北部。
莫斯科38°E,56°N附近,东欧平原中部。
罗马12°E,42°N附近,意大利中部。
东京140°E,35°N附近,本州岛中部。
新加坡104°E,1°N附近,马六甲海峡东端开罗31°E,30°N附近,尼罗河三角洲顶端。
乞力马扎罗山37°E,3°S附近,东非高原,东非大裂谷附近。
好望角18°E,34°S附近,非洲南端。
巴拿马城80°W,10°N附近,巴拿马运河南端。
圣保罗47°W,23.5°S附近,巴西东南大西洋沿岸。
专题三 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剖析一、统计图的类型统计图包括面积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百分比图等. 1. 面积图: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部分构成。
以全部面积表示地理事物的整体,各个部 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该部分占地理 事物整体的比例。
这种图表示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表示地理事物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是表示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
有圆形 和方形两种,圆形图又叫扇形图。
如右图: 2. 饼状图:是在面积图基础上的三维图表,它除了反映 面积图的两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 物的量,从而可以从数量变化和比例关系变化方 面来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
如右图: 3. 柱状图(直线图):适用于表示相对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事物,纵坐标表示数量。
这种图把事物数量上的差异转化为柱(线)的长短高低,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数量上的差异。
如各大洲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的对比图。
4. 折线图和曲线图:一般是横轴表示时间或位置,纵轴表示数量,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或随空间位置的数量变化,在坐标系中根据资料描绘出若干个点,相邻的两点连以直线(平滑曲线)。
这种图能表示地理事物数量变化的总趋势,又能表示各时段、各地区的数量的变化特征。
如人口增长、气温曲线图. 5. 累计百分比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某地理事物的整体,这样可以看出各部分所占比例互为消长的动态变化。
如能源构成图: 思考:读右图回答:(1)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①人均能源消费量少。
②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原因: 管理不善,浪费严重)③煤炭比重太大,容易污染环境,对环境 污染少的天然气、水电、核电比重太小。
(2)1950~1980年我国石油、煤铁的消费构 成的一圆滑的曲线,说明我国煤炭、石油的消 费构成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煤炭比重下降,石油比重上升②原因:60年代,我国开发了石油油田(大 庆、胜利、华北),石油开采量大增(3)1980年~1990年,为什么煤比重上升,石油下降?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化工价值高于燃料价值 (4)根据上图预测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