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例证法的正确运用
- 格式:docx
- 大小:18.94 KB
- 文档页数:6
议论文论证方法讲解一例证法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事实胜于雄辩”,因此,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
例证法运用注意事项:1、事例要恰当。
要依照论点选择事例。
如:论点是“有志者事竟成”,就可以选用勾践灭吴、司马迁写《史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事例。
他们既是“有志者”,又都“事竟成”,但若选用谭嗣同戊戌变法则不妥,因为变法失败,不能证明论点中“事竟成”这一点。
2、事例要典型。
事例要广为人知。
最好是历史和现当代名人的事例。
例如选用自己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理想大学来证明“有志者事竟成”则不具有典型性。
3、事例要确凿可靠。
不能胡编乱造。
4、单事例的运用。
(牢记十六个字:概括压缩、侧重摘取、话题镶嵌、论证分析)(1)简洁。
(2)分析。
简述完事例后,要紧扣论点作简要的总结分析以证明论点或再次强调论点。
如以“语言是风,沟通是帆”为论点,有人用到了钱钟书这个事例,请阅读下面的论证,看作者是怎样总结分析的。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交流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
(分析)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为帆,语言便是驱帆而动的劲风。
(再次强调论点)5、排例。
所谓排例,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子排比并举的形式来证明论点,叙例的文字简约,句式整饬,点到为止。
巧用排例,能使材料丰富,论据充分,气势磅礴,文采斐然,赢得亲睐。
运用排例需注意三个问题:(1)事例要高度概括,直扣论点,每个例子一般用一句话概述。
(2)在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
(3)排比叙例后,要注意作简要的总结分析以证明论点或再次强调论点。
议论⽂论证过程中例证法和引证法的运⽤李仰⾂论证是运⽤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同学们要想写出说理透彻的议论⽂,就必须学会恰当地运⽤⼀些常见的论证⽅法。
⼀、例证法——征引事实,议⽽不空。
这是⽤令⼈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种⽅法。
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前,道理不⾔⽽喻。
要⽤好例证法须注意如下⽅⾯:⼀是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优先考虑名⼈事例;⼆是叙述事例时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过于繁复;三是事例切忌单⼀狭隘,要丰富⼴阔,点⾯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较多时可考虑采⽤排⽐句式列举;四是列举事例之后要作简短的分析,透过现象揭⽰其本质,千万不可就事论事,以叙代议。
如学⽣佳作《掌声响起》⼀⽂中:掌声响起,功成名就,万⼈瞩⽬,鲜花似海,赞美如潮,多么美妙的⼀刻!然⽽我却不禁要⾼呼⼀句,别让掌声成为你奋⽃的绊脚⽯。
有⼀句时下流⾏的话,叫“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套⽤⼀下,掌声也可以埋葬⼀段本该更辉煌的⼈⽣。
王安⽯笔下那个神童⽅仲永,就在掌声的轮番轰炸下,终于做了那句“⼩时了了,⼤未必佳”的最⽣动的注解。
乡⾥邻⼈,渐渐“宾客其⽗”,可以想象,仲永单纯向学的⼼就是在⾛邻串舍时迎⾯涌来的掌声中渐渐泯灭,直到“泯然众⼈”的结局,化为后⼈⼀声长叹。
作者为了证明“掌声可以埋葬⼀段本该更辉煌的⼈⽣”的观点,在简述⽅仲永的事例之后,分析了⽅仲永“⼤未必佳”的原因就是掌声使其泯灭向学之⼼。
由于做到了叙述与分析议论结合,使得⽂章既有理性,⼜不失感性,情理并茂。
⼆、引证法——经典名⾔,引理论事。
就是通过引⽤名⼈名⾔、古诗名句、俗语谚语、格⾔警句等,来证明⾃⼰观点正确可信的⼀种论证⽅法。
由于所引⽤的是世⼈公认的、已为⽆数事实所证明的智慧果实,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具有极⼤的说服⼒。
⽤好引证法需要注意:所引⽤的名⾔警句针对性要强,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到最恰当的语⾔环境之中;引⽤要简洁,不宜过多。
高考作文如何进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
在这种作文中,要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议论文论证方法,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以供参考。
一、例证法例证法是通过举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例如,如果我们要论证“读书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举出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说明他们的成功与读书的关系。
二、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异同来论证观点。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方法等来展开论述。
例如,我们要论证“城市生活比乡村生活更适合人们发展”,我们可以比较城市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文化交流等方面与乡村的差异。
三、因果法因果法是通过分析某一现象的原因和其所产生的结果来论证观点。
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社会问题的成因等来建立因果关系。
例如,我们要论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导致的健康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四、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对两种观点或两种方法的对比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列出各个方面的优缺点,综合对比得出结论。
例如,我们要论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哪种更有效”,我们可以分别列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进行对比。
五、权威论证法权威论证法是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或专家的研究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引用报告、调查数据、专家论文等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
例如,我们要论证“健康饮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我们可以引用某位著名营养学家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六、统计数据法统计数据法是通过引用具体的数据和统计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证研究等来获取相关数据,从而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例如,我们要论证“健康生活方式能够延长寿命”,我们可以引用相关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题目和自身的观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或引证法):(1)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2)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论证了……观点,从而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篇二:议论文常见论证方法与作用议论文常见的几种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
从各级各类的考场作文评阅及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一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例证法”写作例谈例证法是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也最有效的一种论证方法。
其结构特点为:先摆出全文中心论点或段落分论点,并对其作简单解析;然后列举具体实例来印证观点的正确,并对论据进行分析,从个体行为中归纳出群体的共性化特征;最后形成结论。
运用例证法,需注意三方面问题:1. 注意事实材料的真实性、合理性、普遍性。
真实,强调的是材料必须来自生活,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
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或事,通常不能用来充当事实论证的材料。
合理,强调的是材料必须具备同类事实的共性特征。
偶尔发生的事实,或是带有极大偶然性的事实,如果不具备常规意义上的逻辑性,便不能选作事实论证的材料。
普遍,强调的是材料须能被大多数人认同。
只作者或小范围内知晓的事实,不能选作事实论证的材料。
下面这段文字,在运用例证法印证观点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
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说尺子》片段文段中的事例,来自生活的真实,具有普遍性。
用这样的事实材料充当论据,既能够很好地证明观点,也容易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来自生活的真实素材,并非生活的完整再现。
议论文中的论据,需要高度概括,不追求叙事的生动性。
行文时,语言一定要简洁。
2. 注意对事实材料的深入分析。
论据犹如盖房子所用的水泥、钢筋和砖头,堆放在文章中,是盖不成楼房的。
作者一定要依照论点分析解剖事实材料,挖掘出事实中蕴藏的共性的理性因素,才能让论据很好地服务于论点的表述需要。
如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例证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例证可以有效地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下面将以例证的运用方式、例证的选择和引用以及例证的解释和分析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在文章中如何运用恰当的例证。
一、例证的运用方式1. 举证例证法: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事实或事件,来支持论点的真实性。
例如,在探讨环境问题时,可以引用某个城市已经实施的环境治理措施,通过成功的案例来说明该措施的有效性。
2. 反例反证法:通过举出与论点相反的事例,来推翻对方观点,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在讨论是否应该实行全球限塑时,可以列举某些国家由于没有限制塑料使用而造成环境危机的案例,以此来反驳反对者的观点。
3. 数据统计法:通过引用准确的数字、数据或统计结果,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例如,在讨论网络购物的流行趋势时,可以引用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展示网络购物的增长率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关系。
二、例证的选择和引用1. 选择具有说服力的例证:例证应该与论点紧密相关,具备公信力和客观性。
选择来自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的例证,以及经过广泛认可的研究和调查结果。
2. 引用准确的例证:在引用例证时,要确保引述的内容准确无误,不进行删减或歪曲。
同时,在引用例证后,应该注明出处,并提供相关参考文献信息,以确保引用的可信度。
三、例证的解释和分析1. 解释例证的背景和前提:在使用例证之前,对例证的背景和前提进行简要解释,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例证的相关信息。
2. 分析例证的意义和影响:对例证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解读,说明例证与论点之间的关联和推理逻辑。
可以探讨例证的合理性、代表性,以及对论点的有力证明程度。
3. 比较不同例证之间的优劣:如果文章中使用了多个例证来支持论点,可以对这些例证进行比较和评估,说明各个例证之间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对论点的支持程度。
总结起来,恰当地运用例证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运用例证时,需要选择具有公信力和客观性的例证,并确保引用的准确性和来源可信。
高中语文备考-议论文常见论证方法论证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它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如果说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则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下面针对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假言因果法、正反对比论证法)举例指导。
一、例证法例证法就是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个别事例来论证论点。
这种方法是学生作文中最宜掌握,使用频率高,同时又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否则容易犯文体不分的错误。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典型范文】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章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全文都是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用孟子的话来阐释骨气的含义,注意:如果引用文言文,要用现代汉语对其进行解释)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高中议论文举例论证之事例的分析技巧举例论证之事例的分析技巧——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分析方法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
要想使议论文论证严谨有力,就必须对论据进行分析。
缺乏必要的分析,会导致论点和论据联系松散,给人以罗列论据之感。
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
论证是思维的展开,就是用论述来证明。
要使材料能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明给人看。
【存在问题】材料 + 观点。
有的一味堆砌素材,材料之间缺少联系;有的直说结果,缺少分析;有的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正确方法】材料 + 分析 + 观点。
【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是故,善假于物者胜。
(“论据+观点”,没有自己的议论)【改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者,借也。
人虽然自封为万物之灵,但有很多事欲做不能。
不借助于车马,不能到达千里之外;不借助于船只,不能横渡江河湖海;但正是这一“借”,使人类可以将世界控于手掌之中,这一“借”,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是故,善假于物者胜。
【练一练】下面一段话缺少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分析,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充分析内容。
【原文】:“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改文】:……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
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
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贫困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分析】贫困是一笔财富,并非是无条件的;只有在树立信心奋发图强的条件下,贫困才能真正成为人生的财富。
议论文写作专题-----例证法的运用一.学习重点-----运用例证法,要把握好选例、叙例和议例三个环节。
二.写作盲点:1、有论无据2、以例代证3、只叙无析4、论据冗长5、文体不明(这些写法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文章的论证缺乏说服力。
)三.比较标准议论段的写法:①观点句②阐释句③材料句④分析句⑤结论句(观点句)例文解析: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
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
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
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下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
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
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知识就是力量。
(结论句)。
议例的要求:定向深刻全面四.常见的分析说理法1.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例文解析观点:瞬间铸就永恒一位母亲带儿子乘缆车观光,突然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落地的一刹那,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儿子。
儿子活了下来,而母亲离开了人世。
无独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一具早已僵硬的盲女人的躯体,她双手上举,手中托着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儿……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母爱在这一瞬间体现得如此动人心魄!母爱平凡而高尚,它可以让一个柔弱的母亲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儿女的生。
申论作文例证法的方法
议论文中,利用例证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提供实例来支持和证明作者的观点,使得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具体而言,例证法有以下几种形式:举例法、对比法、归纳法和引证法。
首先,举例法是例证法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通过列举具体的案例来支持观点,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能够更加信服。
比如,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可以举例说明一些成功的教育案例,从而论证某种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其次,对比法是例证法的另一种形式。
通过对比不同的情况或者不同的观点,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问题的本质。
例如,可以对比不同地区或者不同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从而得出合理的环境保护方案。
此外,归纳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例证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一系列具体事例的共性、规律和趋势,可以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
比如,可以通过归纳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得出一些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最后,引证法是例证法中的一种高级形式。
它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或者相关研究的结论,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些对于专业知识较为深入的问题,能够借助权威的声音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利用例证法可以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而
举例法、对比法、归纳法和引证法是常见的例证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让文章更加具体、具有原则性和可信度。
作文写作中的例证运用和论证方法作文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例证运用和论证方法是非常重要且常用的技巧。
正确运用例证和巧妙论证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表达和阐释观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作文写作中的例证运用和论证方法。
一、例证运用例证是指用具体的例子、事实、数据等来支持和说明观点。
在作文中,例证能够为我们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证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首先,例证的选择应该与文章的主题和观点相一致。
我们需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性的例证,以此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写环境保护的文章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关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真实案例,这样能够更好地让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例证的来源应该可靠可信。
我们在选择例证的时候需要避免使用不可靠的或没有依据的资料。
可以参考专业的研究报告、权威机构的数据和真实的调查结果等来得出我们的例证,这样能够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最后,在运用例证时我们需要注意例证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证应该与观点紧密结合,能够直接佐证观点的正确性。
我们需要明确地解释例证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二、论证方法除了例证运用之外,论证方法也是作文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恰当地使用论证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更具逻辑性。
首先,论证方法之一是因果关系的套用。
这种方法常用于说明某种行为、现象或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原因和结果来说明观点的正确性。
比如,在论述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列举压力导致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等具体的结果,这样能够更加有力地支持我们的观点。
其次,类比论证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类比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说明观点。
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与观点相似的事物和情况来增加观点的可信度。
比如,在论述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两者的差异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浅谈议论文中例证法的使用技巧例证法是高中生在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因为对于逻辑推理能力欠缺、说理不够透彻的高中生而言,“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好的事例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例加上适当的分析,就会使文章的说理有力。
高考作文评审组曾经这样评价: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而这类学生的文章却缺少道理的分析,成了“不讲道理”的文章。
“不讲道理”如何以理服人?下面就浅陋的谈谈议论文中例证分析的一些方法。
一、因果论证法例1:知识就是力量。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
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
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
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为什幺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该语段中的议论分析性语句(为什幺他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决定人类命运?),抓住所述的事实(钱学森回国时,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
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
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把事实材料中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用设问的方式或因果复句的句式加以强调,从而揭示出一定“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使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突显论点的合理性。
这种论证方法的主要步骤是:观点+引述事例+追根求因+得出的结论标志性关联词主要有:为什幺……呢?因为……/之所以…… 是因为……/正因为……所以……二、假设论证法例2:勤能补拙。
议论文写作要用好例证法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但是,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对例证法运用总是难以令人满意,虽然我们的语文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例证法讲得不少,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听的时候清清楚楚,满以为然,到了具体的写作时还是我行我素,难以到位。
笔者认为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将问题讲透,只讲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却说得不够到位,讲评后的巩固也做得不够。
大部分老师没有做到即时巩固,一讲一放,过一段时间再写的时候,原来的理论学生早就抛之脑后。
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议论文,用好例证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讲清楚例证法的作用,追求材料的正确,典型所谓例证法,就是要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所以,在举例论证时,我们首先要保证事例正确。
事例出现了错误,作者所要证明的观点也就大打折扣了。
要求学生在平时积累事例时记清楚有关人物的名字,具体的事迹梗概,隔一段时间要回过头来消化巩固。
常见不少同学在例证时张冠李戴,弄错人物与事件。
比如经常有学生写毛泽东慷慨陈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要告诉学生,如果例子记得不很清楚,自己拿不准,就要避开这个人物材料,重找论据,否则会得不偿失。
这是事例正确性的问题。
另外,既然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我们举的例子就必须具有典型性,这样才有说服力,一些学生喜欢举自己身边的老师家长同学的例子,名不见经传,让人无从考证事例的真伪,或者干脆说有一个人怎样怎样,没名没姓,这样的例子当然没有什么说服力。
更多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所举的例子与所要证明的观点之间并不对应,比如有一个学生为证明“人要学会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一个观点,举了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后如何勤奋努力写成《史记》的例子,举了韩信如何忍受胯下之辱的例子,中间没有什么有关自尊的内容,只在最后生硬地贴上标签,说什么,正是因为司马迁,韩信他们尊重自己才赢得了别人尊重。
牵强附会,让人生厌。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挖掘材料能够说明的道理,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议论文要正确例证第一篇:议论文要正确例证议论文要正确例证例证,即事例论证,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议论文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在议论文中要恰当、正确地使用例证的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选例选择使用的事例,要典型、有代表性,其观点要与文章观点一致,能真实、准确、充分、圆满地证明观点。
在选用事例时,要开阔思路,不拘泥于一隅,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来灵活撷取,为文所用。
如《谈骨气》一文引述的事例是:文天祥拒降,贫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敌人。
这三件事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典型性强,它们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论点。
二、灵活引例选用准了事例,运用论证时,可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上过渡性的语句将事例引出来。
有了过渡句,文章结构就能严谨,上下文也自然流畅起来,观点和事例就不会脱节了。
这句过渡性的语句叫引例。
如《发问的精神》一文,“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这句话是论点,后面用引例“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自然引出下文的事例,读后连贯自然。
三、正确叙例(1)合理剪裁围绕论点选好的典型事例,在运用充当论据时,要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的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和数据,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使事例准确有力的为论证服务。
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
如《谈骨气》一文,关于文天祥的事迹,为了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者适当剪裁了文天祥卫国战斗中怎样“坚决抵抗”,怎样“失败被俘”,以及被俘后怎样“受尽折磨”等内容,只针对性的概述了最能体现文天祥“有骨气”,即宁死不投降、失败了再干的内容:“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文天祥被拘禁在一个阴冷的地牢军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害了。
议论文中例证法的运用“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论证方法,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对这种写作方法的使用总是不能尽人如意。
比如下面这段议论文字:“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一点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要论述的观点是“自古英才出寒家”,例子也不是不准确,但是文章的作者仅仅是罗列现象而已,对事例中隐含的道理没有任何哪怕是只言片语的分析,就得出了结论“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这就是典型的“观点+例子”的议论文,这样的文章就是材料再丰富,也是没有力量的,因为只有“例”,没有“证”。
那幺,用例证法论证论点怎样才能使观点和材料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常用的分析方法:1.因果分析法。
即在列出事实论据后,就论据中事物的成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或由果索因,探求本源,揭示本质;或由因导果,进行推断,寻求结论。
示例: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受诸葛亮委托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当道下寨,以防魏军偷袭,但马谡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最后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书,曾献计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失街亭》是大家都学过的一篇课文,从教材中取材做论据材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做法,因为阅卷者熟悉,有亲近感。
这段文字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如何使用例证法如何使用例证法例证法是议论文最基本、最重要的论证方法。
一篇议论文,若没有典型事例的使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自然是不攻自破。
在使用例证法时,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一、事例的准确性议论文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如果事例本身就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那么论点也就失去了借以支撑的根基,无法使人信服。
有的同学苦于脑中无据,于是就生编硬造;有的同学论据记不准,又常常会张冠李戴。
这都是不允许的。
现实论据应确凿可信,历史论据也应是经过经验,准确无误的。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从古至今,大凡有所作为之人不都有一种放弃精神吗?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唐代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不向恶势力屈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放弃了自己政治上的追求,“漂泊西南天地间”,目睹百姓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而拥有了流传千古的诗圣美名。
他们不都是因为放弃而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伟业吗?——学生习作《放弃是为了成功》小作者为了证明“放弃是为了成功”这一中心论点,选择了两个事例,其中有关杜甫的事例不够准确,说“杜甫放弃了自己政治上的追求”言过其实,杜甫早年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并不断为之努力。
但是他不被昏君所用,一再遭贬,他为避战乱,而漂泊西南,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透过他的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更看到了他壮志难酬的愤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能说杜甫放弃了自己的政治追求吗?语言不严密,而使文章大打折扣。
二、事例的典型性所谓事例的典型性也就是说事例要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初写议论文的同学,常常不注意这一点,一写论据,不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我同学、我老师,或者是从某处听到或看到的一则故事,因为不为众人所知,而缺乏论证的力度,所以文章显得苍白无力。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自然界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有一位年青人,为了凑足学费,只好打工;又为了节约食费,只好一家一家地讨饭。
高中议论文例证法的正确运用
议论文的实质是推理与论证而非列举。
必要的事例是论证的必需但不是唯一选项,我们的考生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进入了一个传统误区:认为列举大量的论据才是议论文的真谛。
而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完整的议论文的议论段,沿用的是观点——论据——结论的形式,由观点到论据的推理过程属于演绎推理,如果观点正确的话,论据受其统囿,一般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通过事例的列举要得出结论,则属于归纳推理,却不具有严密性。
其原因在于:其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有效的逻辑联系,前提真时结论的真假不能确定,由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导出结论。
下面我们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再重复一遍:
引用论据进行论证,必须在前置性的结论是真的前提下才有效。
推理前提(论点或分论点)真时结论必然真,决不会出现前提(论点或分论点)真而结论假的情况。
例如:
这个班的学生都是共青团员;
小明是这个班的学生;
所以,小明是共青团员。
这个推理没有问题。
归纳推理则不然。
例如:
我在人大附中看到有少数民族学生;
在清华附中看到有少数民族学生;
在首师大附中看到有少数民族学生;
在理工附中看到有少数民族学生;
在我所到过的中学都看到有少数民族学生。
所以,北京市的所有中学都有少数民族学生。
显然,这个推理所有前提都真时,结论有可能是真的,但是否一定真不确定。
如果“我所到过的中学”其外延小于“北京市的所有中学”,这相当于从部分推论全体,它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由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真。
由此我们看到得出这样的结论:
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的保证,只要前提是真的,结论必然真,没有例外;归纳推理是一种偶然性的保证,前提是真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真,可能有例外。
因此,列举事例具有结论的不确定性,是一种不严密的论证。
顺着这个思路推究,你难道不觉得孟子的论证也有问题吗?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位出身于平民历经磨难而终成大器的例子,最后得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一个结论。
这样的推理,就这相当于从部分推论全体,它的结论超出了六个个例的前提,由六个个例的前提的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真:
出身显赫未逢苦难的成功者多如牛毛,官二代富二代就是如此。
对多数人而言,苦难只是纯粹的苦难,显赫的家世却意味着更好的教育、更宽阔的眼界、更多的机会。
但是,高考还在不负责任地推销这种论证方式,许多家长和同学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什么鲜素材——不会论证,不了解逻辑论证的实质,堆砌的事例越多,漏洞越多。
再多的例举也不可能周延。
作为一个准高三学生,已经学了十二年的语文,所知道的论据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了,作文写不好的原因在于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的培养而不是其它。
我们的作文教学甚至不能很好地普及一些常见的逻辑论证方法,遑论辨别优劣。
以2018届海淀区出示的一模议论文标杆文为例我们看看这种俯首即是的假论证:
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
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
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一类上范文片段:
古有尧舜之贤,是出自父不慈、弟不恭之中;今有鲁迅之洞察,是出自旧社会的昏暗环境中;托尔斯泰身居公爵府,高官显爵环绕之中,心系着农民和青年。
他们是在少年时,因着自己的眼看到了世界,立下了心志,这才算得底色。
是以寒门出贵子,豪庭出败儿,是己之意愿,非他人强迫之。
问题:寒门一定出贵子,豪庭一定出败儿吗?真的是“是己之意愿,非他人强迫之”吗?个例不代表整体。
一类下范文片段:
在《感动中国》中,舍己救人的消防战士杨柯樟就是拥有纯洁底色,最有代表的人物,在滚滚浓烟与热浪翻腾的夹击下,他救出了被困女童,为双手抱紧孩子,顺电梯间而下,他放弃了握住铁管活下来的机会。
消防战士的英雄底色来源于他解救百姓的本心与英雄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些在他内心深处激励着他救下一个又一个受困群众。
虽然他人生的道路已经结束,但他手抱女孩的形象将永远记录在历史的画卷上,鼓舞着后人与他一样,坚持自己的底色,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坚持纯洁底色可以使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使灵魂熠熠生辉。
问题:坚持纯洁底色就可以使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使灵魂熠熠生辉吗?乞丐的底色最纯洁——为生存而生存,他的人生价值怎么就没有实现,也没有使灵魂熠熠生辉?
再以2018年海淀区二模作文的标杆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1995年,研究电池的王传福教授意识到,手机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于是成立了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充电电池。
2003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的比亚迪,开始进军汽车行业。
遵循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比亚迪成为具有中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实现了“弯道超车”。
近几年,比亚迪逐步放弃了其原本在行业内最领先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转向能量密度高、更具发展前景的三元锂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并积极投入到太阳能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比亚迪的成长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一号文
特斯拉公司花费十年自主研发领先世界的汽车电池技术,使其成为电动汽车界的巨头,而向我们的比亚迪这样的民族品牌,走出了一条不亚于他们,且能超越他们的道路。
百度公司不甘止步于中国,投入全部精力用于研发改进搜索引擎技术,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创客印奇努力钻研人脸识别技术,使得旷视公司成为世界上智能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他们不畏惧自主创新的艰难,
也不急躁于自主创新的漫长,他们坚守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这一准则,才使得企业大获成功!
问题:“百度公司不甘止步于中国,投入全部精力用于研发改进搜索引擎技术,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能够证明“坚守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这一准则,才使得企业大获成功”这个结论吗?同样作为搜索引擎的谷歌,无论是搜索引擎、Gmail邮箱、网络文档编辑器,还是Google地球,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以及最炙手可热的“云计算”,Google在技术方面都走在了最前沿。
百度,百度创新了什么?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百度的成功靠的是垄断而不是什么自主创新。
《中国新闻网》报道说,“旷视科技无论从体量还是创立时间,也都比受邀的另外两家企业小很多”,这就说明了“旷视公司成为世界上智能科技领域的独角兽”是个假结论。
二号文
鹰眼,即鹰之眼力,敏锐、准确,洞悉一切。
比亚迪创立之初,正得益于王传福教授的鹰眼捕捉到了手机发展对充电电池需求这一机遇,比亚迪才得已启动,乘时势破浪而行。
可见,企业之兴的背后,大抵都有创始人的鹰眼之功。
美国亿万富豪的后起之秀马克·扎克伯格,便在创业时敏锐地洞悉市场对于社交网络的需求,创立了如今火遍全美的Facebook;中国首富马云在企业创立之初也正是
因洞察社会对微商交易平台的迫切需求,凭鹰眼成为了电商平台的第一人,成就今日辉煌。
此等创新创造,皆鹰眼之功也。
问题:马克·扎克伯格创立了如今火遍全美的Facebook“皆鹰眼之功”吗?创新制度背景,技术支撑,团队运营……一口气我们能说出几十个原因来,“皆鹰眼之功”让人啼笑皆非;“中国首富马云在企业创立之初也正是因洞察社会对微商交易平台的迫切需求,凭鹰眼”就成为了电商平台的第一人,就成就今日辉煌?“首先看到即成为”,这也太过于儿戏了。
所以,我们再一次地提醒考生:尊重学科规律,莫做感性冲动之事,溯本追源,老老实实地打好思维的基础才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