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设计理念及建设意义共4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41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篇一《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胸痛作为其重要的症状表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建立胸痛中心可以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和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项目目标1. 建立高效、规范的胸痛中心运作模式。
2. 缩短胸痛患者从发病到有效治疗的时间。
3.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预后质量。
4. 加强与相关科室和医疗机构的协作与沟通。
三、项目实施步骤1. 组建胸痛中心团队包括心内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专业人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2. 制定胸痛中心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胸痛患者的接诊、诊断、治疗、转运等环节,确保流程顺畅、高效。
3. 人员培训对胸痛中心团队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胸痛的诊断、治疗、急救技能等,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
4. 设备和技术支持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和治疗手段,如心电图机、心肌标志物检测仪、介入治疗设备等,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建立胸痛患者绿色通道优化挂号、缴费、检查、治疗等环节,确保胸痛患者能够得到优先处理。
6.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胸痛患者的转诊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胸痛患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7. 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胸痛的相关知识和胸痛中心的作用,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自救能力。
四、项目评估1. 定期对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和救治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
五、项目预算1. 人员培训费用。
2. 设备购置和维护费用。
3. 宣传和教育费用。
4. 其他相关费用。
六、项目时间表[具体列出项目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七、风险与应对措施1. 可能存在人员配合不默契的风险,加强团队培训和沟通。
2. 设备故障风险,建立设备维护和应急预案。
3. 患者数量波动风险,合理安排资源,做好应对准备。
篇二《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一、项目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症状,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胸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表现。
因此,建设胸痛中心,提供全方位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对于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目标。
1. 提供全面的胸痛诊断服务,包括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提供规范的胸痛治疗服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急性胸痛的紧急救治和介入治疗。
3. 开展胸痛相关疾病的科研工作,提高医院在心血管、消化、呼吸等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4. 提高医院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率和生存率,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三、建设内容。
1. 人员建设,招聘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心内科、心外科、急诊科、胸外科等相关专业的医生和护士,组建专业的胸痛中心团队。
2. 设备建设,引进先进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支架植入等诊断和治疗设备,确保胸痛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最佳的诊断和治疗。
3. 流程建设,建立胸痛患者的快速通道,实现患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4. 宣传建设,通过医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医院内部宣传栏等渠道,向社会宣传胸痛中心的建设情况和服务内容,提高患者对胸痛中心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四、实施步骤。
1. 确定建设计划,医院领导与相关科室负责人共同商议,确定胸痛中心的建设时间、预算、人员配置等具体计划。
2. 人员招聘和培训,根据人员建设的要求,医院开展相关人员的招聘和培训工作,确保胸痛中心的专业团队能够顺利组建。
3. 设备采购和安装,医院财务部门与相关供应商进行合作,采购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4. 流程优化和宣传推广,医院管理部门与相关科室合作,优化胸痛患者的就诊流程,同时开展胸痛中心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对胸痛中心的关注度。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的设计理念及建设规范(全文)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概念早已耳熟能详。
从某种意义上说,院内绿色通道就是胸痛中心的初步雏形。
而广义的胸痛中心,或者说规范建设的胸痛中心,从一开始就不仅仅着眼于院内绿色通道,而是把重点放在整个医疗系统内部的绿色通道建设上。
所以,目前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就是从缩短D-to-B到缩短FMC-to-B,最后期望能缩短S-to-B(发病到再灌注时间)。
这就要求在胸痛中心建立之初,就要将院前120急救、基层医院救治环节纳入胸痛中心的统一管理流程之中,致力于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体系的无缝衔接,打造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促进整个区域内的胸痛患者救治水平的提高。
胸痛中心可以是新成立的实体机构,但更多的表现形式是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
在不改变医院整体架构、不增加过多设备和人员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通过流程的运作和制度的管理,打造出一种针对胸痛患者的特定医疗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仅能有效缩短救治时间,而且注重质量管理和数据积累,也为其他急危重症的救治模式提供了借鉴。
在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当中,首先要理顺的是医院内部绿色通道的规范化救治,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并不是十分容易做到,主要问题是我国目前医疗管理体制中,不注重流程的管理和质量的监控,规章制度多是一纸空文,临床实践和模式运作均按照旧有习惯,缺乏改变的动力和愿望;其次是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这要求本地120系统能实行现场分诊,并通过多次培训和演练,使明确诊断为STEMI的患者绕行最近但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基层医院以及PPCI医院的急诊科和心内科CCU,直达导管室,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地缩短救治时间方式之一。
另外,我国绝大多数急性胸痛患者首诊均在基层医院,在打造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时,胸痛中心所在医院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本区域内不同级别医院之间要建立及时联络和快速反应机制,使广大直接就诊于不具备救治能力医院的急性胸痛患者能及时被转运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并优化转运机制,简化救治环节,做到快速规范转诊;最后还要从培训和教育角度,大力提高普通民众对急性胸痛的认知水平,提高急救和自救意识,缩短发病至呼救时间(拨打120时间)以及缩短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时间。
建立胸痛中心胸痛都是些什么病?该急救系统的倡导者之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表示:胸痛或胸闷是许多重要疾病的常见症状,最常见的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也有食管疾病、带状疱疹等疾病,随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
因此,急救的第一步就要分清病人的疾病种类,以便对症施治。
二、建立“胸痛中心”的必要性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和导致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linical Pathway for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China, CPACS)显示,我国ACS治疗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患者求治延迟明显,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在二级医院为5小时,三级医院长达8小时;二是诊断流程不规范,20%的患者出院诊断可能存在错误;三是治疗欠规范,只有1/3的急性ST段抬髙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接近60%的低危患者接受了介入性的检查和治疗,而2/3的高危患者没有接受介入检查;四是临床预后差。
ACS患者院内事件,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国际发表的注册研究数据,二级医院尤为明显,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达到18%。
另一项北京市关于STEMI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STEMI治疗存在明显不足。
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为80. 9%o其中15.4%接受了溶栓治疗,65.5%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
平均开始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D2N)为83分钟,入门-球囊时间(Door-to-baloon, D2B)为132分钟。
只有7%接受溶栓患者D2N时间〈30分钟,只有22%的患者D2B时间〈90分钟。
2009年在北京进行的一项急诊胸痛注册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市17所二、三级医院急诊患者5666例,结果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的4%,所有胸痛患者中,ACS患者占27.4%,主动脉夹层占0.1%,肺栓塞占0・2%,非心源性胸痛占63.5%。
第一节胸痛中心的建设一、胸痛中心的概述[1](一)胸痛中心的概念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和规范的诊疗系统。
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三大类。
胸痛中心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消化科和呼吸科等相关专业科室。
胸痛中心的目标是规范和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诊疗流程和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胸痛中心首先要缩短从首次医疗接触胸痛患者(FMC)至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其次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次就诊和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医疗流程的效率、医疗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现今我国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同时要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
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AMI患者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与以往传统AMI(胸痛疾病)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了快速、规范化诊治流程和一系列严格的医疗质量标准。
(二)胸痛中心的发展历史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了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球多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医院成立“胸痛中心”。
此后,美国建立“胸痛中心”的医院约5000余家,并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其中的900余家已经获得当时的美国胸痛中心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 Care SCPC)的认证。
此外,德国通过依托急诊PCI的医院建立胸痛单元(Chest Pain Unit CPU)大大地提高了STEMI 患者的救治水平。
从2007年开始,德国建立了CPU的认证标准和认证工作,CPU建设使德国STEMI的救治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资料统计德国CPU收治2244例STEMI患者从发生症状到FMC降至2.08h,97%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平均D-to-B时间降低至31min。
实施方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的先兆。
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们计划在医院内建设一个胸痛中心,以便更有效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本文档提出了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
目标1. 提供高质量的胸痛诊断和治疗服务。
2. 优化胸痛患者的就医流程,减少等待时间。
3. 增加医院的胸痛中心知名度和声誉。
实施步骤1. 设立专门的胸痛中心团队:组建由心血管专家、急诊医生、心电图技师和护士组成的胸痛中心团队。
团队成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确保熟练掌握胸痛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知识和技术。
设立专门的胸痛中心团队:组建由心血管专家、急诊医生、心电图技师和护士组成的胸痛中心团队。
团队成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确保熟练掌握胸痛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知识和技术。
2. 改进胸痛患者的就医流程:改进胸痛患者的就医流程:- 设置一个独立的胸痛接诊区域,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接受胸痛评估。
- 实施快速检查流程,如心电图、心肌酶谱等,以便尽快确定患者的病情。
- 建立胸痛患者的信息数据库,便于团队成员共享患者的病历和诊断结果。
3. 加强胸痛中心的设施和设备:加强胸痛中心的设施和设备:- 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血液分析仪等,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 设立舒适的胸痛中心病房,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和患者体验。
4. 制定胸痛中心的标准操作规范: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包括胸痛评估、诊断流程、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等,以确保团队成员在胸痛患者的管理中达到一致的标准。
制定胸痛中心的标准操作规范: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包括胸痛评估、诊断流程、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等,以确保团队成员在胸痛患者的管理中达到一致的标准。
5. 加强宣传和推广:加强宣传和推广:- 在医院网站和其他宣传渠道上介绍胸痛中心的特点和优势。
- 与社区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高胸痛中心的知名度。
- 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健康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胸痛的相关知识。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全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现明显上升态势,未来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近2.9亿,心血管病死亡占慢性病死亡原因首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关乎国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是所有急性胸痛中最急、也最强调时间观念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随之增加10%,全国95%心梗患者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造成这一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基层医院救治的延误,主要体现在基层救治再灌注比例低,救治手段欠规范,救治时间延误以及转运时间延误。
在区域网络救治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基层医院中推广和实际运行胸痛中心势在必行。
尽管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趋势明显,但留守人群老龄化明显,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尤其是AMI死亡率已大幅超过城市水平,除此以外,数据表明心梗患者发病后最早就诊的70%都在基层医院,并且很多城市患者发病后也会首先就诊于基层医院。
因此,基层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主战场。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可以基本掌握心梗救治的手段,但距离熟练应用诊疗流程(再灌注治疗和规范药物治疗)和建立规范的救治体系仍有一段距离,在基层开展胸痛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
经过3年多的认证工作,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有了显著的效果,但仍较欧美地区发展滞后,截至2017年4月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全国有164家,其中基层胸痛中心仅有19家,这与我国基层急性心梗救治的需求是极为不相符的,也大大影响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整体救治质量。
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医院人口重多,患者基数大,高危因素多,而且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增加了发病率,另外患者就医意识差,人为的延误了发病到就诊时间。
并且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医生专业救治能力较差、救治理念更新较慢,导致基层在救治ACS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上普遍存在延迟问题,这既包括院内救治的延误,也包括患者确诊后向上级医院转诊的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