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复习资料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454.00 KB
- 文档页数:129
金匮要略课件《金匮要略》课件一、引言《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瑰宝,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方书之祖”。
本课件旨在对《金匮要略》进行系统介绍,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著作。
二、《金匮要略》的作者与成书背景1.作者:张仲景,字机仲,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2.成书背景: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人民生活困苦。
张仲景深感民众疾苦,立志学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他广采众方,博采众长,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后经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三、《金匮要略》的内容与结构1.内容:《金匮要略》共分为三卷,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书中详细阐述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结构:本书采用条文形式,以病为纲,以方为目。
每一条文先列举病名,然后阐述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书中所载方剂共计205首,涉及药物达410余种。
四、《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特点1.辨证论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方证相应: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方证相应”的观点,即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3.预防为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预防为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书中载有许多预防疾病的方剂和养生保健方法,对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金匮要略》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历史地位:《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所载方剂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被誉为“千古奇方”。
2.影响:《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1)答:《金匮要略》是《伤寒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由于本书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古今医家都对此书推崇备至,赞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2)答:《金匮》全书是以金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即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病机结合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施治原则,对理、法、方、药四个基本环节规定了严格经络要求,从而为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和特点。
本书是论述诊治杂病。
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
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在诊断方面,通过四诊举例,结合八纲,把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都具体地落实到脏腑经络病变上,示范性地运用了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3)答:《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3种,分为寸口、跌阳、少阴三种诊法。
一是寸口(指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诊查脏腑病变,如《中风历节病》篇论述历节病的脉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二是趺阳(指足阳明胃经冲阳穴处的动脉。
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肌健间前一寸五分的胫前动脉搏动处),趺阳脉候胃气。
三是太溪脉(指足少阴肾太溪穴处的动脉,其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脉候肾气。
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答:仲景继承《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将治则具体化。
金匮要略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经义索隐】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点二【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经义索隐】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
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提纲绪言一.<<金匮要略>>的沿革二.<<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三.<<金匮要略>>的特色四.<<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五.<<金匮要略>>的参考数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疾病的病因、分类、病机和预防1·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 强调预防, 重视早治(2)2·论述病证的分类、五邪中人的规律(13)3·气候反常为病因之一(8)4·厥阳的病机(10)二·疾病的诊断、预后1·面部望诊(3)2·闻诊举例(4)3·观察呼吸状态(5)4·望呼吸以定病位、断预后(6)5·诊脉象与四时五色相合(7)6·脉象主病随出现部位而异(9)7·卒厥的病机及一般疾病的预后(11.12)三·疾病的治疗原则1·治未病和虚实异治(1)2·表里同病, 宜分缓急(14)3·新病痼疾, 治有先后(15)4·审五脏喜恶而进行治疗、护理(16)5·治病当随其所得(17)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病主证: 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者角弓反张病机:外感风寒, 邪阻经脉;素体津亏, 筋脉失养。
治法: 发汗散邪, 兼顾津液。
急下存阴。
湿病主证: 发热身重、关节疼烦。
病机:感受湿邪, 兼风挟寒。
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微汗顾护阳气)暍病主证: 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
病机: 外感暑热、兼寒挟湿。
治法: 清暑益气养阴一·痉病的脉证1·痉病有刚柔之分(1.2)2·痉病热化之证(7)3·痉病的主脉(9)二·痉病的预后(3.8、10)三·痉病的证治1·柔痉证治(11)栝蒌桂枝汤2·刚痉证治(12)葛根汤3·痉病属阳明里热的证治(13)大承气汤四·误治成痉(4.5.6)五·湿病的主要表现和治则1·湿痹证治(14)2·治湿当以微汗(18)3·湿郁发黄(15)六·湿病的具体证治1·寒湿在上的证治(19)2·寒湿犯表的证治及治禁(20)麻黄加术汤3·风湿袭表的证治(21)麻杏薏甘汤4·风湿兼表气虚的证治(22)防己黄芪汤5·风湿兼表阳虚的证治(23)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6·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24)甘草附子汤七·暍病的证治1·暍病的主证及误治变证(25)2·暍病的典型证治(26)白虎加人参汤3·暍病偏于湿盛的证治(27)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主证: 神志恍惚不定, 口苦, 小便赤, 脉微数。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详解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疢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
饪(rèn任),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
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
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简答题论述题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
《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
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
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
第一章绪言一、选择题1 . A 型题( 1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谁人所著?A. 华佗B. 王叔和C. 扁鹊D. 赵开美E. 张仲景( 2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A. 《内经》B. 《难经》C.《金匮要略》D.《中藏经》E.《易经》( 3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A. 公元1 世纪B. 公元2 世纪C. 公元3 世_______纪D. 公元前1 世纪E. 公元4 世纪( 4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共有:A. 16 卷B. 18 卷C. 14 卷D. 12 卷E. 20 卷( 5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是:A. 10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B. 8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C. 9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D. 8 卷论伤寒, 9 卷论杂病E. 12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 6 ) 在《金匮要略》成书过程中作过贡献的2 个人是:A. 王洙、林亿B. 王叔和、王洙C. 赵开美、林亿D. 陈修园、唐容川E. 徐忠可、尤在泾( 7 )《金匮要略》一书用药155 种, 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A. 人参B. 甘草C. 桂枝D. 生姜E. 大枣( 8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除最后3 篇所附杂疗方外, 共有:A. 262 首B. 205 首C. 198 首D. 201 首E. 113 首( 9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记载相同的方剂共有:A. 40 首B. 44 首C. 50 首D. 52 首E. 30 首( 10) 《金匮要略》前22 篇中所载方剂, 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的方剂有:A. 4 首B. 5 首C. 6 首D. 7 首E. 8 首( 11)《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相同的条文( 按五版教材统计)共有:A. 40 条B. 42 条C. 43 条D. 44 条E. 45 条( 12) 《金匮要略》原书共有篇数是:A. 22 篇B. 23 篇C. 24 篇D. 25 篇E. 26 篇( 13) 《金匮要略》( 按五版教材统计) 原书前22 篇共有条文是:A. 397 条B. 398 条C. 400 条D. 402 条E. 403 条( 14) 《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是:A. 寸口三部法B. 趺阳诊法C. 寸口与趺阳诊法并存D. 寸口与趺阳、少阴诊法并存E. 寸口、趺阳、少阴、少阳四种诊法并存( 15)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A. 卫气营血辨证B. 经络辨证C. 六经辨证D. 三焦辨证E.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16) 说“全篇以此病例彼病, 为启悟之捷法”者是:A. 尤在泾B. 陈修园C. 黄元御D. 唐容川E. 徐忠可( 17) 说“《金匮要略》, 仲景治杂病之书也, 与《伤寒论》相表里, 然学者必先读《伤寒论》, 再读此书, 方能理会⋯⋯”者是: A. 尤在泾B. 陈修园C. 黄元御D. 吴谦E. 徐忠可( 18) 说“仲景用药之法, 全凭乎证, 添一证则添一药, 易一证亦易一药”者是:A. 唐容川B. 陈修园C. 尤在泾D. 徐忠可E. 吴谦( 19) 说“其脉法, 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的医家是: A. 徐大椿B. 尤在泾C. 陈修园D. 黄元御E. 吴谦( 20) 下列哪首方剂, 开后世温上制下法的先例?A. 甘草干姜汤B. 人参汤C. 小青龙汤D. 栝蒌瞿麦丸E. 射干麻黄汤( 21) 《金匮要略》一书的基本理论是: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运行学说D. 脏腑经络学说E. 三因学说( 22) 《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A. 贯彻了阴阳五行学说B. 重视天人相应, 强调整体观念C. 以脏腑病机结合八纲, 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D. 强调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的精神E. 治疗重视因势利导( 23)《金匮要略》前22 篇共398 条原文, 载方205 首, 这些经方若按目前方剂学分类, 大致可归纳为:A. 18 类B. 20 类C. 16 类D. 15 类E. 14 类( 24) 《金匮要略》遣方用药, 加减变化极为灵活, 如《痰饮咳嗽病》篇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变化证, 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后有几次用药?A. 4 次B. 5 次C. 3 次D. 2 次E. 1 次( 25) 称《金匮要略方论》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者是: A. 李东垣B. 朱丹溪C. 张子和D. 吴谦E. 唐容川( 26) 注释《金匮要略方论》原著的第一作者是:A. 赵以德B. 吴谦C. 周扬俊D. 徐忠可E. 朱丹溪( 27) 清代注释《金匮要略》原著的有:A. 20 余家B. 30 余家C. 10 余家D. 40 余家E. 50 余家( 28)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由谁所著?A. 朱丹溪B. 徐忠可C. 尤在泾D. 吴谦E. 吴考槃( 29)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由谁所著?A. 黄竹斋B. 尤在泾C. 丹波元坚D. 丹波元简E. 唐容川( 30)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的作者是:A. 丹波元简B. 丹波元坚C. 徐忠可D. 尤在泾E. 吴谦( 31) 开引入西医之说的《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的作者是:A. 张锡纯B. 唐宗海C. 尤在泾D. 徐忠可E. 吴谦( 32) 现结合临床较好的注本是:A. 《金匮发微》B. 《金匮要略浅注》C.《金匮要略浅注补正》D.《金匮要略五十家注》E.《金匮要略方论集注》4 . X 型题( 1 )《金匮要略》应用了以下哪些诊脉方法?A. 遍诊法B. 寸口诊法C. 趺阳诊法D. 少阴诊法E. 少阳诊法( 2 )《金匮要略》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的方剂有:A. 杏子汤B. 黄连粉C. 藜芦甘草汤D. 附子汤E. 半夏生姜汤( 3 )《伤寒杂病论》自序里说其理论根据有:A. 《素问》B. 《九卷》C.《八十一难》D.《中藏经》E.《易经》( 4 )《金匮要略》在药物剂型方面属内服药剂的有:A. 汤B. 丸C. 散D. 酒E. 膏( 5 )《金匮要略》在药物剂型方面属外治药剂的有:A. 薰B. 洗C. 坐D. 敷E. 膏药( 6 ) 下列书名, 哪些是《金匮要略》的别名?A. 《金匮玉函要略方》B. 《金匮玉函经》C.《金匮要略方论》D.《金匮方论》E.《金匮》( 7 ) 桂枝在《金匮要略》中通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 A. 调和营卫B. 宣通阳气C. 温化水饮D. 下气降逆E. 健运中气( 8 ) 附子在《金匮要略》中通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 A. 回阳救逆B. 温散寒湿C. 缓急止痛D. 峻逐阴邪·10·E. 温阳通便( 9 ) 麻黄在《金匮要略》中通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 A. 并行表里之湿B. 解表除湿, 风湿并治C. 发越水气D. 散饮降逆E. 宣肺化饮( 10) 下列方剂中, 对于药物剂量的加减, 体现了方剂的命名, 亦含有辨证论治思想的有:A. 桂枝加桂汤B. 小建中汤C. 通脉四逆汤D. 厚朴三物汤E. 小半夏汤( 11) 《金匮要略》用药的特点包括:A. 重视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能B. 注意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C. 重视药物的加减变化D. 重视药物的炮制E. 重视药物的煎煮方法( 12)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治疗以下哪些疾病?A. 脚气上入, 少腹不仁B.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C. 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者D. 男子消渴, 小便不多E. 妇人烦热不得卧, 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13) 《金匮要略》中属泻下剂的方剂有:A. 大承气汤B. 小承气汤C. 大黄附子汤D. 麻子仁丸E. 厚朴大黄汤( 14) 据不完全统计,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有关研究《金匮》原著的有上百种, 在众多注解书籍中, 说理透彻, 通俗易懂, 联系实际的有:A. 秦伯未的《金匮要略简释》B. 任应秋的《金匮要略语译》C. 何任的《金匮要略新解》D. 陶葆荪的《金匮要略易解》E. 曹颖铺的《金匮发微》( 15) 近代《金匮要略》集注有:A.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B.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C.《金匮玉函要略述义》D.《金匮要略浅注补正》E.《金匮发微》( 16) 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后, 因战乱等原因, 其杂病部分一度散失不全, 但下列哪些书中载入了原著中的条文或内容?A. 《脉经》第八、九卷B. 《诸病源候论》C.《千金要方》D.《外台秘要》E. 以上都不是选择题答案1 . A 型题( 1) E ( 2) C ( 3 ) C ( 4) A ( 5 ) A ( 6 ) A ( 7 ) B ( 8 ) B ( 9) B ( 10) A ( 11) C ( 12) D ( 13) B ( 14) E ( 15) E ( 16) B ( 17) B ( 18) A ( 19) A ( 20) A ( 21) D ( 22) C ( 23) A ( 24) A ( 25) B ( 26) A ( 27) A ( 28) E ( 29) A ( 30) A ( 31) B ( 32 ) A4 . X 型题( 1) BCDE ( 2 ) ABCD ( 3 ) ABC ( 4 ) ABCD ( 5 ) ABCD( 6) ABCDE ( 7 ) ABCDE ( 8 ) ABCDE ( 9 ) ABCDE ( 10 ) ABCD( 11) ABCDE ( 12) ABCE ( 13) ABCDE ( 14) ABCD ( 15) ABCDE( 16) ABCD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选择题1 . A 型题( 1 )《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在于:A. 五脏元真不足B. 客气邪风侵袭C. 七情D. 房劳E. 虫兽灾伤( 2 ) 假令时当春季, 下列各组色脉中, 提示病情最严重的是: A. 色赤脉洪B. 色白脉毛C. 色青脉石D. 色黄脉洪E. 色黑脉弦( 3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论病症分类, 阳病是指:A. 属外表经络的病证B. 属内部脏腑的病证C. 外感病证D. 邪实病证E. 热性病证( 4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论病症分类, 阴病是指:A. 属外表经络的病证B. 属内部脏腑的病证C. 外感病证D. 邪实病证E. 热性病证( 5 ) 其性散漫、多中肌表、发病常见于午前的病邪是:A. 湿邪B. 风邪C. 寒邪D. 清邪E. 燥邪( 6 ) 其性重浊、易流关节、伤及下部的病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清邪E. 火邪( 7 ) 其性紧束收敛、常中经络之里、多发病于日暮的病邪为: 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清邪E. 饪之邪( 8 )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过”中的“未至而至”, 是指:A. 以得甲子, 天未温和B. 以得甲子, 天大寒不解C.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D. 未得甲子, 天未温和E. 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 9 )“病者素不应食, 而反暴思之”, 其病机属于:A. 脏气为邪所改变B. 邪热消谷C. 邪气已退D. 肝风扰胃E. 胃阳渐复( 10) 根据《金匮要略心典》“脏邪”传变的原则, 下列脏病, 可以不传他脏的是:A. 肝郁化火B. 脾蕴湿热C. 肾阴亏虚D. 肝气郁结E. 痰热蕴肺( 11) 望诊鼻头色青, 症又见腹中痛, 其病机应考虑为:A. 肝乘脾B. 脾气虚C. 肝侮肺D. 心火盛E. 肺气虚( 12) 肾水反侮脾土, 鼻头的病理颜色应是:A. 色青B. 色微黑C. 色白D. 色黄E. 色赤( 13) 望诊面色鲜明光润, 皮纹消失, 提示为:A. 水饮停积B. 脾胃虚寒C. 心脾两虚D. 痰浊中阻E. 心火上炎( 14) 胸膈间有病, 病人语声的表现是:A. 语声细小而长B. 语声洪亮C. 语声低微不清彻D. 语声寂然喜惊呼E. 语声高亢( 15) 关于脏病相传的原则, 提出“脏病惟虚者受之, 而实者不受; 脏邪惟实则能传, 而虚则不传”的医家是:A. 徐忠可B. 黄元御C. 尤在泾D. 陈修园E. 魏念庭( 16) 下列哪一组药体现了《金匮》肝阴血虚的治疗原则?A. 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B. 白芍药、焦山栀、炙甘草、乌梅C. 焦山栀、黄连、黄芩、黄柏D. 炙甘草、淮小麦、大枣E. 白术、苍术、怀山( 17) 闻诊病人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临床诊断考虑为:A. 胸膈间病B. 骨节间病C. 心中疼痛D. 肺气失宣E. 肺实不鸣( 18) 卒厥患者, 临床如果出现唇口青、身冷者, 其病理机制是:A. 气血通畅B. 血液郁滞不流, 阳气涣散C. 表卫不固D. 阴虚火旺E. 肝阳上亢( 19) 某患者感受风寒, 出现恶寒、身痛, 医误下之, 损伤脾胃阳气,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治疗的最佳方案是:A. 先解表, 后温里B. 解表为主, 兼温里C. 先温里, 后解表D. 表里同治E. 重在温里, 兼解表( 20) 下列方剂哪首体现了肝病实脾的原则?A. 逍遥散B. 龙胆泻肝汤C. 黛蛤散D. 一贯煎E. 泻青丸( 21) 病者脉浮在前, 其病为:A. 心气虚B. 肺气虚C. 心肺气虚D. 病在表E. 病在里( 22) 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是:A. 吸促B. 吸微数C. 吸远D. 呼吸动摇振振E. 息引胸中上气( 23) 下列何种病邪不属五邪范围:A. 风B. 雾C. 湿D. 燥E. 宿食4 . X 型题( 1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提出肝( 阴) 虚证的治则有:A. 补用辛B. 补用酸C. 助用焦苦D. 助用咸E. 益用甘味( 2 )《金匮》云:“非其时色脉, 皆当病。
第一章绪言一、选择题1 . A 型题( 1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谁人所著?A. 华佗B. 王叔和C. 扁鹊D. 开美E. 仲景( 2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A. ?经?B. ?难经?C.?金匮要略?D.?中藏经?E.?易经?( 3 ) 仲景?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A. 公元1 世纪B. 公元2 世纪C. 公元3 世_______纪D. 公元前1 世纪E. 公元4 世纪( 4 ) 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共有:A. 16 卷B. 18 卷C. 14 卷D. 12 卷E. 20 卷( 5 ) 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是:A. 10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B. 8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C. 9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D. 8 卷论伤寒, 9 卷论杂病E. 12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 6 ) 在?金匮要略?成书过程中作过奉献的2 个人是:A. 王洙、林亿B. 王叔和、王洙C. 开美、林亿D. 修园、唐容川E. 徐忠可、尤在泾( 7 )?金匮要略?一书用药155 种, 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A. 人参B. 甘草C. 桂枝D. 生E. 大枣( 8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除最后3 篇所附杂疗方外, 共有:A. 262 首B. 205 首C. 198 首D. 201 首E. 113 首( 9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记载一样的方剂共有:A. 40 首B. 44 首C. 50 首D. 52 首E. 30 首( 10) ?金匮要略?前22 篇中所载方剂, 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的方剂有:A. 4 首B. 5 首C. 6 首D. 7 首E. 8 首( 11)?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一样的条文( 按五版教材统计)共有:A. 40 条B. 42 条C. 43 条D. 44 条E. 45 条( 12) ?金匮要略?原书共有篇数是:A. 22 篇B. 23 篇C. 24 篇D. 25 篇E. 26 篇( 13) ?金匮要略?( 按五版教材统计) 原书前22 篇共有条文是:A. 397 条B. 398 条C. 400 条D. 402 条E. 403 条( 14) ?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是:A. 寸口三部法B. 趺阳诊法C. 寸口与趺阳诊法并存D. 寸口与趺阳、少阴诊法并存E. 寸口、趺阳、少阴、少阳四种诊法并存( 15)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A. 卫气营血辨证B. 经络辨证C. 六经辨证D. 三焦辨证E.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展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16) 说“全篇以此病例彼病, 为启悟之捷法〞者是:A. 尤在泾B. 修园C. 黄元御D. 唐容川E. 徐忠可( 17) 说“?金匮要略?, 仲景治杂病之书也, 与?伤寒论?相表里, 然学者必先读?伤寒论?, 再读此书, 方能理会⋯⋯〞者是: A. 尤在泾B. 修园C. 黄元御D. 吴谦E. 徐忠可( 18) 说“仲景用药之法, 全凭乎证, 添一证那么添一药, 易一证亦易一药〞者是:A. 唐容川B. 修园C. 尤在泾D. 徐忠可E. 吴谦( 19) 说“其脉法, 亦皆?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的医家是: A. 徐大椿B. 尤在泾C. 修园D. 黄元御E. 吴谦( 20) 以下哪首方剂, 开后世温上制下法的先例?A. 甘草干汤B. 人参汤C. 小青龙汤D. 栝蒌瞿麦丸E. 射干麻黄汤( 21) ?金匮要略?一书的根本理论是: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运行学说D. 脏腑经络学说E. 三因学说( 22) ?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A. 贯彻了阴阳五行学说B. 重视天人相应, 强调整体观念C. 以脏腑病机结合八纲, 进展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D. 强调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的精神E. 治疗重视因势利导( 23)?金匮要略?前22 篇共398 条原文, 载方205 首, 这些经方假设按目前方剂学分类, 大致可归纳为:A. 18 类B. 20 类C. 16 类D. 15 类E. 14 类( 24) ?金匮要略?遣方用药, 加减变化极为灵活, 如?痰饮咳嗽病?篇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变化证, 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后有几次用药?A. 4 次B. 5 次C. 3 次D. 2 次E. 1 次( 25) 称?金匮要略方论?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者是:A. 东垣B. 朱丹溪C. 子和D. 吴谦E. 唐容川( 26) 注释?金匮要略方论?原著的第一作者是:A. 以德B. 吴谦C. 周扬俊D. 徐忠可E. 朱丹溪( 27) 清代注释?金匮要略?原著的有:A. 20 余家B. 30 余家C. 10 余家D. 40 余家E. 50 余家( 28)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由谁所著?A. 朱丹溪B. 徐忠可C. 尤在泾D. 吴谦E. 吴考槃( 29)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由谁所著?A. 黄竹斋B. 尤在泾C. 丹波元坚D. 丹波元简E. 唐容川( 30)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的作者是:A. 丹波元简B. 丹波元坚C. 徐忠可D. 尤在泾E. 吴谦( 31) 开引入西医之说的?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的作者是:A. 锡纯B. 唐宗海C. 尤在泾D. 徐忠可E. 吴谦( 32) 现结合临床较好的注本是:A. ?金匮发微?B. ?金匮要略浅注?C.?金匮要略浅注补正?D.?金匮要略五十家注?E.?金匮要略方论集注?4 . X 型题( 1 )?金匮要略?应用了以下哪些诊脉方法?A. 遍诊法B. 寸口诊法C. 趺阳诊法D. 少阴诊法E. 少阳诊法( 2 )?金匮要略?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的方剂有:A. 杏子汤B. 黄连粉C. 藜芦甘草汤D. 附子汤E. 半夏生汤( 3 )?伤寒杂病论?自序里说其理论根据有:A. ?素问?B. ?九卷?C.?八十一难?D.?中藏经?E.?易经?( 4 )?金匮要略?在药物剂型方面属服药剂的有:A. 汤B. 丸C. 散D. 酒E. 膏( 5 )?金匮要略?在药物剂型方面属外治药剂的有:A. 薰B. 洗C. 坐D. 敷E. 膏药( 6 ) 以下书名, 哪些是?金匮要略?的别名?A. ?金匮玉函要略方?B. ?金匮玉函经?C.?金匮要略方论?D.?金匮方论?E.?金匮?( 7 ) 桂枝在?金匮要略?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A. 调和营卫B. 宣通阳气C. 温化水饮D. 下气降逆E. 健运中气( 8 ) 附子在?金匮要略?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A. 回阳救逆B. 温散寒湿C. 缓急止痛D. 峻逐阴邪·10·E. 温阳通便( 9 ) 麻黄在?金匮要略?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A. 并行表里之湿B. 解表除湿, 风湿并治C. 发越水气D. 散饮降逆E. 宣肺化饮( 10) 以下方剂中, 对于药物剂量的加减, 表达了方剂的命名, 亦含有辨证论治思想的有:A. 桂枝加桂汤B. 小建中汤C. 通脉四逆汤D. 厚朴三物汤E. 小半夏汤( 11) ?金匮要略?用药的特点包括:A. 重视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能B. 注意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C. 重视药物的加减变化D. 重视药物的炮制E. 重视药物的煎煮方法( 12)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治疗以下哪些疾病?A. 脚气上入, 少腹不仁B.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C. 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者D. 男子消渴, 小便不多E. 妇人烦热不得卧, 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13) ?金匮要略?中属泻下剂的方剂有:A. 大承气汤B. 小承气汤C. 大黄附子汤D. 麻子仁丸E. 厚朴大黄汤( 14) 据不完全统计,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有关研究?金匮?原著的有上百种, 在众多注解书籍中, 说理透彻, 通俗易懂, 联系实际的有:A. 伯未的?金匮要略简释?B. 任应秋的?金匮要略语译?C. 何任的?金匮要略新解?D. 葆荪的?金匮要略易解?E. 颖铺的?金匮发微?( 15) 近代?金匮要略?集注有:A.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B.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C.?金匮玉函要略述义?D.?金匮要略浅注补正?E.?金匮发微?( 16) 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后, 因战乱等原因, 其杂病局部一度散失不全, 但以下哪些书中载入了原著中的条文或容?A. ?脉经?第八、九卷B. ?诸病源候论?C.?千金要方?D.?外台秘要?E. 以上都不是选择题答案1 . A 型题( 1) E ( 2) C ( 3 ) C ( 4) A ( 5 ) A ( 6 ) A ( 7 ) B ( 8 ) B( 9) B ( 10) A ( 11) C ( 12) D ( 13) B ( 14) E ( 15) E ( 16) B( 17) B ( 18) A ( 19) A ( 20) A ( 21) D ( 22) C ( 23) A ( 24) A( 25) B ( 26) A ( 27) A ( 28) E ( 29) A ( 30) A ( 31) B ( 32 )A4 . X 型题( 1) BCDE ( 2 ) ABCD ( 3 ) ABC ( 4 ) ABCD ( 5 ) ABCD( 6) ABCDE ( 7 ) ABCDE ( 8 ) ABCDE ( 9 ) ABCDE ( 10 ) ABCD( 11) ABCDE ( 12) ABCE ( 13) ABCDE ( 14) ABCD ( 15) ABCDE( 16) ABCD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选择题1 . A 型题( 1 )?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在于:A. 五脏元真缺乏B. 客气邪风侵袭C. 七情D. 房劳E. 虫兽灾伤( 2 ) 假令时当春季, 以下各组色脉中, 提示病情最严重的是: A. 色赤脉洪B. 色白脉毛C. 色青脉石D. 色黄脉洪E. 色黑脉弦( 3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论病症分类, 阳病是指:A. 属外表经络的病证B. 属部脏腑的病证C. 外感病证D. 邪实病证E. 热性病证( 4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论病症分类, 阴病是指:A. 属外表经络的病证B. 属部脏腑的病证C. 外感病证D. 邪实病证E. 热性病证( 5 ) 其性散漫、多中肌表、发病常见于午前的病邪是:A. 湿邪B. 风邪C. 寒邪D. 清邪E. 燥邪( 6 ) 其性重浊、易流关节、伤及下部的病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清邪E. 火邪( 7 ) 其性紧束收敛、常中经络之里、多发病于日暮的病邪为: 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清邪E. 饪之邪( 8 )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过〞中的“未至而至〞, 是指:A. 以得甲子, 天未温和B. 以得甲子, 天大寒不解C.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D. 未得甲子, 天未温和E. 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 9 )“病者素不应食, 而反暴思之〞, 其病机属于:A. 脏气为邪所改变B. 邪热消谷C. 邪气已退D. 肝风扰胃E. 胃阳渐复( 10) 根据?金匮要略心典?“脏邪〞传变的原那么, 以下脏病, 可以不传他脏的是:A. 肝郁化火B. 脾蕴湿热C. 肾阴亏虚D. 肝气郁结E. 痰热蕴肺( 11) 望诊鼻头色青, 症又见腹中痛, 其病机应考虑为:A. 肝乘脾B. 脾气虚C. 肝侮肺D. 心火盛E. 肺气虚( 12) 肾水反侮脾土, 鼻头的病理颜色应是:A. 色青B. 色微黑C. 色白D. 色黄E. 色赤( 13) 望诊面色鲜明光润, 皮纹消失, 提示为:A. 水饮停积B. 脾胃虚寒C. 心脾两虚D. 痰浊中阻E. 心火上炎( 14) 胸膈间有病, 病人语声的表现是:A. 语声细小而长B. 语声洪亮C. 语声卑微不清彻D. 语声寂然喜惊呼E. 语声高亢( 15) 关于脏病相传的原那么, 提出“脏病惟虚者受之, 而实者不受; 脏邪惟实那么能传, 而虚那么不传〞的医家是:A. 徐忠可B. 黄元御C. 尤在泾D. 修园E. 念庭( 16) 以下哪一组药表达了?金匮?肝阴血虚的治疗原那么?A. 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B. 白芍药、焦山栀、炙甘草、乌梅C. 焦山栀、黄连、黄芩、黄柏D. 炙甘草、淮小麦、大枣E. 白术、苍术、怀山( 17) 闻诊病人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临床诊断考虑为:A. 胸膈间病B. 骨节间病C. 心中疼痛D. 肺气失宣E. 肺实不鸣( 18) 卒厥患者, 临床如果出现唇口青、身冷者, 其病理机制是:A. 气血通畅B. 血液郁滞不流, 阳气松散C. 表卫不固D. 阴虚火旺E. 肝阳上亢( 19) 某患者感受风寒, 出现恶寒、身痛, 医误下之, 损伤脾胃阳气,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治疗的最正确方案是:A. 先解表, 后温里B. 解表为主, 兼温里C. 先温里, 后解表D. 表里同治E. 重在温里, 兼解表( 20) 以下方剂哪首表达了肝病实脾的原那么?A.逍遥散B. 龙胆泻肝汤C. 黛蛤散D. 一贯煎E. 泻青丸( 21) 病者脉浮在前, 其病为:A. 心气虚B. 肺气虚C. 心肺气虚D. 病在表E. 病在里( 22) 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是:A. 吸促B. 吸微数C. 吸远D. 呼吸动摇振振E. 息引胸中上气( 23) 以下何种病邪不属五邪围:A. 风B. 雾C. 湿D. 燥E. 宿食4 . X 型题( 1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提出肝( 阴) 虚证的治那么有:A. 补用辛B. 补用酸C. 助用焦苦D. 助用咸E. 益用甘味( 2 )?金匮?云:“非其时色脉, 皆当病。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言一、选择题1 . A 型题( 1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谁人所著?A. 华佗B. 王叔和C. 扁鹊D. 赵开美E. 张仲景( 2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A. 《内经》B. 《难经》C.《金匮要略》D.《中藏经》E.《易经》( 3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A. 公元1 世纪B. 公元2 世纪C. 公元3 世_______纪D. 公元前1 世纪E. 公元4 世纪( 4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共有:A. 16 卷B. 18 卷C. 14 卷D. 12 卷E. 20 卷( 5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是:A. 10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B. 8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C. 9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D. 8 卷论伤寒, 9 卷论杂病E. 12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 6 ) 在《金匮要略》成书过程中作过贡献的2 个人是:A. 王洙、林亿B. 王叔和、王洙C. 赵开美、林亿D. 陈修园、唐容川E. 徐忠可、尤在泾( 7 )《金匮要略》一书用药155 种, 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A. 人参B. 甘草C. 桂枝D. 生姜E. 大枣( 8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除最后3 篇所附杂疗方外, 共有:A. 262 首B. 205 首C. 198 首D. 201 首E. 113 首( 9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记载相同的方剂共有:A. 40 首B. 44 首C. 50 首D. 52 首E. 30 首( 10) 《金匮要略》前22 篇中所载方剂, 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的方剂有:A. 4 首B. 5 首C. 6 首D. 7 首E. 8 首( 11)《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相同的条文( 按五版教材统计)共有:A. 40 条B. 42 条C. 43 条D. 44 条E. 45 条( 12) 《金匮要略》原书共有篇数是:A. 22 篇B. 23 篇C. 24 篇D. 25 篇E. 26 篇( 13) 《金匮要略》( 按五版教材统计) 原书前22 篇共有条文是:A. 397 条B. 398 条C. 400 条D. 402 条E. 403 条( 14) 《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是:A. 寸口三部法B. 趺阳诊法C. 寸口与趺阳诊法并存D. 寸口与趺阳、少阴诊法并存E. 寸口、趺阳、少阴、少阳四种诊法并存( 15)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A. 卫气营血辨证B. 经络辨证C. 六经辨证D. 三焦辨证E.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16) 说“全篇以此病例彼病, 为启悟之捷法”者是:A. 尤在泾B. 陈修园C. 黄元御D. 唐容川E. 徐忠可( 17) 说“《金匮要略》, 仲景治杂病之书也, 与《伤寒论》相表里, 然学者必先读《伤寒论》, 再读此书, 方能理会⋯⋯”者是: A. 尤在泾B. 陈修园C. 黄元御D. 吴谦E. 徐忠可( 18) 说“仲景用药之法, 全凭乎证, 添一证则添一药, 易一证亦易一药”者是:A. 唐容川B. 陈修园C. 尤在泾D. 徐忠可E. 吴谦( 19) 说“其脉法, 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的医家是: A. 徐大椿B. 尤在泾C. 陈修园D. 黄元御E. 吴谦( 20) 下列哪首方剂, 开后世温上制下法的先例?A. 甘草干姜汤B. 人参汤C. 小青龙汤D. 栝蒌瞿麦丸E. 射干麻黄汤( 21) 《金匮要略》一书的基本理论是: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运行学说D. 脏腑经络学说E. 三因学说( 22) 《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A. 贯彻了阴阳五行学说B. 重视天人相应, 强调整体观念C. 以脏腑病机结合八纲, 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D. 强调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的精神E. 治疗重视因势利导( 23)《金匮要略》前22 篇共398 条原文, 载方205 首, 这些经方若按目前方剂学分类, 大致可归纳为:A. 18 类B. 20 类C. 16 类D. 15 类E. 14 类( 24) 《金匮要略》遣方用药, 加减变化极为灵活, 如《痰饮咳嗽病》篇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变化证, 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后有几次用药?A. 4 次B. 5 次C. 3 次D. 2 次E. 1 次( 25) 称《金匮要略方论》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者是: A. 李东垣B. 朱丹溪C. 张子和D. 吴谦E. 唐容川( 26) 注释《金匮要略方论》原著的第一作者是:A. 赵以德B. 吴谦C. 周扬俊D. 徐忠可E. 朱丹溪( 27) 清代注释《金匮要略》原著的有:A. 20 余家B. 30 余家C. 10 余家D. 40 余家E. 50 余家( 28)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由谁所著?A. 朱丹溪B. 徐忠可C. 尤在泾D. 吴谦E. 吴考槃( 29)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由谁所著?A. 黄竹斋B. 尤在泾C. 丹波元坚D. 丹波元简E. 唐容川( 30)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的作者是:A. 丹波元简B. 丹波元坚C. 徐忠可D. 尤在泾E. 吴谦( 31) 开引入西医之说的《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的作者是:A. 张锡纯B. 唐宗海C. 尤在泾D. 徐忠可E. 吴谦( 32) 现结合临床较好的注本是:A. 《金匮发微》B. 《金匮要略浅注》C.《金匮要略浅注补正》D.《金匮要略五十家注》E.《金匮要略方论集注》4 . X 型题( 1 )《金匮要略》应用了以下哪些诊脉方法?A. 遍诊法B. 寸口诊法C. 趺阳诊法D. 少阴诊法E. 少阳诊法( 2 )《金匮要略》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的方剂有:A. 杏子汤B. 黄连粉C. 藜芦甘草汤D. 附子汤E. 半夏生姜汤( 3 )《伤寒杂病论》自序里说其理论根据有:A. 《素问》B. 《九卷》C.《八十一难》D.《中藏经》E.《易经》( 4 )《金匮要略》在药物剂型方面属内服药剂的有:A. 汤B. 丸C. 散D. 酒E. 膏( 5 )《金匮要略》在药物剂型方面属外治药剂的有:A. 薰B. 洗C. 坐D. 敷E. 膏药( 6 ) 下列书名, 哪些是《金匮要略》的别名?A. 《金匮玉函要略方》B. 《金匮玉函经》C.《金匮要略方论》D.《金匮方论》E.《金匮》( 7 ) 桂枝在《金匮要略》中通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 A. 调和营卫B. 宣通阳气C. 温化水饮D. 下气降逆E. 健运中气( 8 ) 附子在《金匮要略》中通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 A. 回阳救逆B. 温散寒湿C. 缓急止痛D. 峻逐阴邪·10·E. 温阳通便( 9 ) 麻黄在《金匮要略》中通过配伍, 有以下哪几种作用? A. 并行表里之湿B. 解表除湿, 风湿并治C. 发越水气D. 散饮降逆E. 宣肺化饮( 10) 下列方剂中, 对于药物剂量的加减, 体现了方剂的命名, 亦含有辨证论治思想的有:A. 桂枝加桂汤B. 小建中汤C. 通脉四逆汤D. 厚朴三物汤E. 小半夏汤( 11) 《金匮要略》用药的特点包括:A. 重视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能B. 注意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C. 重视药物的加减变化D. 重视药物的炮制E. 重视药物的煎煮方法( 12)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治疗以下哪些疾病?A. 脚气上入, 少腹不仁B.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C. 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者D. 男子消渴, 小便不多E. 妇人烦热不得卧, 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13) 《金匮要略》中属泻下剂的方剂有:A. 大承气汤B. 小承气汤C. 大黄附子汤D. 麻子仁丸E. 厚朴大黄汤( 14) 据不完全统计,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有关研究《金匮》原著的有上百种, 在众多注解书籍中, 说理透彻, 通俗易懂, 联系实际的有:A. 秦伯未的《金匮要略简释》B. 任应秋的《金匮要略语译》C. 何任的《金匮要略新解》D. 陶葆荪的《金匮要略易解》E. 曹颖铺的《金匮发微》( 15) 近代《金匮要略》集注有:A.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B.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C.《金匮玉函要略述义》D.《金匮要略浅注补正》E.《金匮发微》( 16) 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后, 因战乱等原因, 其杂病部分一度散失不全, 但下列哪些书中载入了原著中的条文或内容?A. 《脉经》第八、九卷B. 《诸病源候论》C.《千金要方》D.《外台秘要》E. 以上都不是选择题答案1 . A 型题( 1) E ( 2) C ( 3 ) C ( 4) A ( 5 ) A ( 6 ) A ( 7 ) B ( 8 ) B ( 9) B ( 10) A ( 11) C ( 12) D ( 13) B ( 14) E ( 15) E ( 16) B ( 17) B ( 18) A ( 19) A ( 20) A ( 21) D ( 22) C ( 23) A ( 24) A ( 25) B ( 26) A ( 27) A ( 28) E ( 29) A ( 30) A ( 31) B ( 32 ) A4 . X 型题( 1) BCDE ( 2 ) ABCD ( 3 ) ABC ( 4 ) ABCD ( 5 ) ABCD( 6) ABCDE ( 7 ) ABCDE ( 8 ) ABCDE ( 9 ) ABCDE ( 10 ) ABCD( 11) ABCDE ( 12) ABCE ( 13) ABCDE ( 14) ABCD ( 15) ABCDE( 16) ABCD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选择题1 . A 型题( 1 )《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在于:A. 五脏元真不足B. 客气邪风侵袭C. 七情D. 房劳E. 虫兽灾伤( 2 ) 假令时当春季, 下列各组色脉中, 提示病情最严重的是: A. 色赤脉洪B. 色白脉毛C. 色青脉石D. 色黄脉洪E. 色黑脉弦( 3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论病症分类, 阳病是指:A. 属外表经络的病证B. 属内部脏腑的病证C. 外感病证D. 邪实病证E. 热性病证( 4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论病症分类, 阴病是指:A. 属外表经络的病证B. 属内部脏腑的病证C. 外感病证D. 邪实病证E. 热性病证( 5 ) 其性散漫、多中肌表、发病常见于午前的病邪是:A. 湿邪B. 风邪C. 寒邪D. 清邪E. 燥邪( 6 ) 其性重浊、易流关节、伤及下部的病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清邪E. 火邪( 7 ) 其性紧束收敛、常中经络之里、多发病于日暮的病邪为: 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清邪E. 饪之邪( 8 )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过”中的“未至而至”, 是指:A. 以得甲子, 天未温和B. 以得甲子, 天大寒不解C.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D. 未得甲子, 天未温和E. 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 9 )“病者素不应食, 而反暴思之”, 其病机属于:A. 脏气为邪所改变B. 邪热消谷C. 邪气已退D. 肝风扰胃E. 胃阳渐复( 10) 根据《金匮要略心典》“脏邪”传变的原则, 下列脏病, 可以不传他脏的是:A. 肝郁化火B. 脾蕴湿热C. 肾阴亏虚D. 肝气郁结E. 痰热蕴肺( 11) 望诊鼻头色青, 症又见腹中痛, 其病机应考虑为:A. 肝乘脾B. 脾气虚C. 肝侮肺D. 心火盛E. 肺气虚( 12) 肾水反侮脾土, 鼻头的病理颜色应是:A. 色青B. 色微黑C. 色白D. 色黄E. 色赤( 13) 望诊面色鲜明光润, 皮纹消失, 提示为:A. 水饮停积B. 脾胃虚寒C. 心脾两虚D. 痰浊中阻E. 心火上炎( 14) 胸膈间有病, 病人语声的表现是:A. 语声细小而长B. 语声洪亮C. 语声低微不清彻D. 语声寂然喜惊呼E. 语声高亢( 15) 关于脏病相传的原则, 提出“脏病惟虚者受之, 而实者不受; 脏邪惟实则能传, 而虚则不传”的医家是:A. 徐忠可B. 黄元御C. 尤在泾D. 陈修园E. 魏念庭( 16) 下列哪一组药体现了《金匮》肝阴血虚的治疗原则?A. 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B. 白芍药、焦山栀、炙甘草、乌梅C. 焦山栀、黄连、黄芩、黄柏D. 炙甘草、淮小麦、大枣E. 白术、苍术、怀山( 17) 闻诊病人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临床诊断考虑为:A. 胸膈间病B. 骨节间病C. 心中疼痛D. 肺气失宣E. 肺实不鸣( 18) 卒厥患者, 临床如果出现唇口青、身冷者, 其病理机制是:A. 气血通畅B. 血液郁滞不流, 阳气涣散C. 表卫不固D. 阴虚火旺E. 肝阳上亢( 19) 某患者感受风寒, 出现恶寒、身痛, 医误下之, 损伤脾胃阳气,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治疗的最佳方案是:A. 先解表, 后温里B. 解表为主, 兼温里C. 先温里, 后解表D. 表里同治E. 重在温里, 兼解表( 20) 下列方剂哪首体现了肝病实脾的原则?A. 逍遥散B. 龙胆泻肝汤C. 黛蛤散D. 一贯煎E. 泻青丸( 21) 病者脉浮在前, 其病为:A. 心气虚B. 肺气虚C. 心肺气虚D. 病在表E. 病在里( 22) 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是:A. 吸促B. 吸微数C. 吸远D. 呼吸动摇振振E. 息引胸中上气( 23) 下列何种病邪不属五邪范围:A. 风B. 雾C. 湿D. 燥E. 宿食4 . X 型题( 1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提出肝( 阴) 虚证的治则有:A. 补用辛B. 补用酸C. 助用焦苦D. 助用咸E. 益用甘味( 2 )《金匮》云:“非其时色脉, 皆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