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1)
- 格式:ppt
- 大小:424.0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三节词义一、词义的性质词的声音是词的形式,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容。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词义是词的意义的通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系。
除声音、意义外,还有客观的事物、现象。
这是形成词义的基础。
举例来说,“山”这个词的语音形式是shān,它的意义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
山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来,我们就用shān 这个声音来表示它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
所谓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它不能是主观的,必须有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是说它有可能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
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现象,人们的认识、评价、喜怒爱憎有所不同。
例如同是表示死亡,“逝世、谢世、仙逝”等就带有肃穆、哀婉的情感,而“呜呼哀哉、翘辫子、蹬腿”等则带有轻蔑、嘲讽的意味。
对事物、现象的客观反映是词的理性意义,附加在它上面的主观态度是词的感情色彩。
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词的感情色彩我们也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成为概念,同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将它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词义。
比如学生,有男学生、女学生,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有中国学生、外国学生,总之有种种差别。
但是“学生”这个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学校读书的人。
”这样就能把这一类人和其他类别的人区别开来,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汉语里为什么要把“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叫作huǒ(火)呢?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而是人们相约命定,后来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因此固定了下来。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就曾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1.试译下列各短语,注意词的多义性和搭配能力的不同:1)• 1.soft pillow 2.soft music• 3.soft cushion 4.soft wood• 5.soft money 6.soft drink•7.soft breeze 8.soft light•9.soft voice 10.soft fire•11.soft hat 12.soft words•13.soft answer 14.soft goods15.soft heart 16.soft water•1、软枕;2、轻柔的音乐;•3、靠垫;4、软木;•5、纸币;6、不含酒精的饮料;•7、和风;8、柔光;•9、低声;10、文火;•11、呢帽;12、和蔼的话;•13、委婉的回答;14、毛织品;•15、易感动之心,慈心;16、软水(不含矿物盐类而易溶解肥皂的水)2)开门open the door 开口open mouth开火open fire 开刀operate开发develop 开工begin,start开会hold/attend/have a meeting开胃work up/promote/prepare appetite开心be/feel happy, rejoice开玩笑play a joke开花blossom开车to drive a car 开船to set sail开机器to start a machine2.试译下列句子,注意词的引申与褒贬:1)具体词语抽象化1. The character of these peopl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帝国主义者的性格即残暴,又狡猾2)抽象的词义具体化• 1. Public opinion demands that something should be done to end the strike.•众舆论要求采取措施结束罢工。